不打不成器的觀念落伍!民眾認同不論下手輕重,體罰都是一種暴力

fans news 發佈 2021-11-24T12:34:25+00:00

不體罰不代表父母寵溺小孩,只是希望能用「溫和而堅定」的教養方式,兼顧到孩子的品性跟親子關係!source:雖然還是有很多人對「不體罰」、「不打罵」的教養方式抱著不以為然的態度,甚至認為「打罵教育又沒在我身上發生後遺症」,打罵式的教育雖然能立即喝止孩子的不當行為,但小孩以後長大可能只會記得「爸媽小時候打我」,但卻不會記得自己做錯了什麼事情、為什麼要被打,甚至如果有做錯事情,也只會擔心爸媽生氣,而不是「爸媽會幫助我、陪我一起度過困難」。

不體罰不代表父母寵溺小孩,只是希望能用「溫和而堅定」的教養方式,兼顧到孩子的品性跟親子關係!

每每提到「不當管教」、「體罰」,總會有好多種說法。「不打不成器」、「要等小孩變人渣才來後悔為什麼不嚴厲一點嗎?」,還有人把「不打小孩」跟「寵溺」劃上等號。今天妞編輯參加完兒福聯盟的「橘絲帶記者會」後,還是想再跟大家談談這件事。

不體罰,那要怎麼教小孩?

source:

不體罰不等於放任小孩學壞,或是沒有方法管教,而是希望父母在面對不同年齡的孩子時,更了解孩子的需求跟能力,而不是用「暴力」逼使他們屈服。

不同階段的孩子都會讓父母面臨到不同的管教撞牆期,像是幼兒時的「不要不要」期、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期,都是親子衝突激烈的時候,但我們是否曾經探討孩子惹怒父母時的動機?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意義再對症下藥,而不是為了求一時的效率,就直接不分青紅皂白的體罰。當然這樣的管教方式會比較慢、需要花更長的時間,大人也需要花更多的時間跟耐心跟孩子周旋,但就長久下來,親子間緊密的關係卻是打罵教育無法比擬的。

不體罰,追求的是親子間的親密關係

source:

雖然還是有很多人對「不體罰」、「不打罵」的教養方式抱著不以為然的態度,甚至認為「打罵教育又沒在我身上發生後遺症」,

打罵式的教育雖然能立即喝止孩子的不當行為,但小孩以後長大可能只會記得「爸媽小時候打我」,但卻不會記得自己做錯了什麼事情、為什麼要被打,甚至如果有做錯事情,也只會擔心爸媽生氣,而不是「爸媽會幫助我、陪我一起度過困難」。和「非打罵式教育」的親子關係比起來,孩子長大後與父母的親密度可能還是會有落差。

兒盟的白麗芳執行長更舉例:「回想過去對我們影響最深的老師、貴人、長輩,有哪個是用打罵教育的?大部分讓我們印象深刻的教養方式,應該是我們處於低谷時,仍對我們保持耐心跟信心的師長。身為父母的我們也不妨把自己代入那樣的角色,陪著孩子一起走出叛逆期。」

觀念已逐漸在改變

source:

「不打不成器」是華人社會深根蒂固的觀念,但隨著我們對人性、心理研究逐漸深入,大家的教育觀念也逐漸改變。根據兒福聯盟調查,有越來越多人不贊成「打罵式」的教育。

今年9月17日至10月18日時,在各大社群平台進行網絡問卷調查

在以年輕人為主的調查群體裡,有8成以上的人都有被體罰過的經驗,而他們長大後,卻有近8成的民眾認同「不論下手輕重,體罰都是一種暴力」、「體罰會貶低兒童人格跟自尊」,至54.9%的人認同「不論任何理由,都不應該體罰小孩」。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近年來通報「虐兒」、「不當管教」的案件量逐年提升,但也代表大家寧願謹慎處理每一個管教事件,也不願意再犧牲一條無辜的小生命。

不體罰、不打罵的管教,夫妻合作很重要

source:

但同樣身為家有幼兒的媽媽,妞編輯非常了解「管教的難處」!有時候我們就是無計可施、被逼急了忍不住想下手、想大聲責罵,但這時候就很需要另一半的幫忙。

每個人都會有情緒,父母也不是沒有感覺的機器人,生氣的爸爸/媽媽可以先被隔開冷靜,由另一位用和緩、平和的語氣接受教育。跟孩子硬碰硬,他們也會陷入「戰或逃模式」,對大人的管教不是更加挑釁,就是閉口不言,兩人溝通受阻,這時候若有其他人幫忙疏通,引導,小孩也能好好的表達自己的情緒。

善用親子帳戶

source:

如果我們真的進行體罰了,擔心孩子從此以後只對我們產生恐懼、退縮的心理怎麼辦?兒福聯盟提出了「親子帳戶」的解決辦法。

親子間的信任感是需要累積的,親子共讀、擁抱、睡前的閒聊都是加分項,能讓親子間的感情更加緊密,大家不妨跟孩子討論哪些行為可以讓感情加分、扣分,每個禮拜統計一下自己的親子關係分數,以檢討未來的教養政策。

source:

教養有很多種,妞編輯也不會用肯定、百分之百的口氣告訴大家「體罰一定會對孩子造成陰影」,但是如果有另一個教養方法,我們何不試試看?或許會花更多時間、花更多力氣,但說不定經過我們的努力,孩子能成為更有主見、又與爸媽親密的孩子,不是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