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認識詹安泰?

fans news 發佈 2021-11-24T22:29:15+00:00

詹安泰,字祝南,號無庵,廣東饒平縣新豐人,20世紀中國著名古典文學學者、詩詞家和書法家,先後執教於廣東省立第二師範學校、中山大學中文系,精於詩詞的研究與創作,著有《滇南掛瓢集》《鷦鷯巢詩》《無庵詞》等詩詞集及《李璟李煜詞》《屈原》《離騷箋疏》等學術著述,有「嶺南詞宗」之稱。

詹安泰研究所在韓山師範學院揭牌。 陳淑曼 攝

11月23日,詹安泰、詹伯慧父子事跡展示館在饒平縣新豐鎮揭牌;11月24日上午,「風雅潮州——詹安泰詹伯慧父子書法展」在潮州古城陳偉南文化館開幕,當日下午,詹安泰研究所揭牌。

詹安泰,字祝南,號無庵,廣東饒平縣新豐人,20世紀中國著名古典文學學者、詩詞家和書法家,先後執教於廣東省立第二師範學校(今韓山師範學院)、中山大學中文系,精於詩詞的研究與創作,著有《滇南掛瓢集》《鷦鷯巢詩》《無庵詞》等詩詞集及《李璟李煜詞》《屈原》《離騷箋疏》等學術著述,有「嶺南詞宗」之稱。國學大師饒宗頤為詹安泰題贈「別開詞境」,曾表示「我搞詞學研究,可以說是受先生影響」。

「嶺南詞宗」「民國四大詞人」的稱號之下,詹安泰在如今公眾視野中留給人們的印象仍然模糊。今年為詹安泰誕辰119年,一系列紀念活動讓這位成就卓越、風骨卓然的詞人、學者、書家、士人再度走入人們視野。

采寫:肖燕菁 策劃:達海軍

詞人

別開詞境

中國著名古代文史學家程千帆:「本與海綃為後進,卻疑蘭甫是前身。嶺南詞派今誰在?悵望南天一愴神。」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山大學中文系系主任彭玉平認為,在近代詞學史上,從陳蘭甫、陳洵到詹安泰,宛然有一嶺南詞派在。而詹安泰堪稱是嶺南詞派的殿軍,是為集大成者,將嶺南詞派發展到新高度。

陳澧,字蘭甫,通曉天文地理、樂律算術、駢文填詞,為嶺南大儒,歷史學家錢穆評陳澧「晚清次於曾國藩的第二號人物」。陳洵(別號海綃)為民國著名詞人,得到「清末四大家」朱祖謀的賞識與推薦,後在中山大學擔任詞學教授。

澳門大學中文系教授施議對在《中國詞學文化學的奠基人——民國四大詞人之四:詹安泰》把詹安泰與夏承燾、唐圭璋、龍榆生並稱為「民國四大家」。有人對詹安泰位列其中提出質疑,施議對堅定表示,將詹安泰定位為中國詞學文化學的奠基人,是他多年學習、思考的結果。

為了在千年詞史中劃定屬於某個特定時期的坐標,便常有「四大家」之類的說法,判定「四大家」非一家之言,但無論如何,詹安泰在民國時期一流詞人的地位不容辯駁。吉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馬大勇表示,夏承燾以「精博」,詹安泰以「蒼辣」,沈祖棻以「深秀」,顧隨以「新奇」,聯袂構成了他心目中的「民國四大詞人」。在《當代詞綜·前言》裡,施議對概括:「詹氏所作詞,每將家國身世之感寄寓其間,有著深邃的命意。而且,他的詞綿麗而有疏宕之氣、空靈之境及沉鬱幽憂之思,在當代詞壇獨樹一幟。」

1902年,詹安泰出生於饒平縣新豐鄉的一個書香世家,詹安泰自幼酷愛古典詩詞,6歲進小學,10歲學寫詩,13歲學填詞。深厚的古典文學修養為詞人詹安泰提供了堅實基礎。之後,詹安泰在廣東高等師範學校文史部、國立廣東大學國文學系求學。1926年,詹安泰受聘韓山師範學院,面臨韓山韓水,大量創作詩詞,潛心研究詩詞理論。

韓山師範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趙雅娟認為,詹安泰的詞風大致經歷兩個階段。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以前,「取徑一石二窗」,即追慕姜夔、吳文英、周密的詞風,風格較為清麗。這一時期代表作品有《聲聲慢·江亭重到,景物都非,感賦此闕》,與姜夔風格為近。20世紀30年代後期,詹安泰承陳洵「問途碧山,宜所先也」之論,專師王沂孫,詞風偏重寄託。當代詞學家施議對認為:「詹氏所作詞,每將家國身世之感寄寓其間,有著深邃的命意。」如他作於流寓香港期間的《齊天樂》,情懷家國,眷眷不已。

《聲聲慢·江亭重到,景物都非,感賦此闕》中,詹安泰寫「吹花舊曾馳馬,換荒涼、艷冶難描。凝望久,有霜禽驚墜,啼向青霄」。同一時期的《蝶戀花·四首》之一,「明艷一春芳意鬧,眼底波翻,風外流鶯巧。塵掩鏡鸞慵對照,有誰惜取如花貌」,詞風清幽,筆調清淺。

至1938年,廣州被日軍占領,中山大學遷至雲南澄江。剛剛被聘為中山大學詞學教授的詹安泰由潮安繞惠州,經香港轉安南(今越南),取道滇越鐵路上昆明。到達昆明後,轉乘一站火車到呈貢,再騎馬或小毛驢,幾經周折方抵達澄江。

詹安泰自述,「頗思別出生辣一路,由生辣以尋重拙大之義。而才力不勝……或當再向蒼質處走耳」,表達對生辣、蒼質的審美境界追求。馬大勇認為,何謂生辣?生新老辣、迥不猶人之謂也。何謂蒼質?蒼涼質樸、天然淳厚之謂也。

在前往雲南澄江時,詹安泰短暫停留香港,寫下「聽商女琵琶,隔江猶是。杯酒長空,望深到處騰光氣。東華事隨逝水。夢驕天路遠,愁恨誰寄。紅雨迷春,嬌花擁月,多少前游佳麗。消殘痛淚。忍重覓秋魂,鬼歌聲里。悵斷關河,倚樓中夜起。」家國身世,飄零山河,哀痛悲戚,蒼質豪邁,盡在詞中。

學者

繼古開今

《詞學研究》兼顧「學詞」與「詞學」,旨在示人門徑,詹安泰從音律、修辭等方面建立起一個具有內在邏輯的學科體系。

「理論研究偏重於理性,創作偏重於感性,一個人可能有某一方面的專長,但很難兩者皆專,但詹安泰在詩詞創作和研究兩方面都達到了很高的境界。」彭玉平說,詹安泰是我國現當代少有的兼擅詩詞創作與詞學研究的學者。

1925年,還在國立廣東大學國文學系讀書的詹安泰在學院季刊第一期上刊行《孟浩然評傳》一文,在「四大詞人」中最早發表學術文章。

大學畢業後回到韓山師範學院,詹安泰進入一個較為穩定的階段,創作與理論並重,通過老師李笠、陳中凡的介紹,與國內詞學名家夏承燾、唐圭璋、龍榆生、陳蒙盦、曹纕衡等廣泛交流,書札往返,成為以詞會友的詞壇知己。1933年4月1日,龍榆生創辦《詞學季刊》,其間詹安泰有《論寄託》《士先器識而後文藝論》等多篇學術文章發表。

自1938年被聘為中山大學教授後,戰事吃緊,兵荒馬亂,中山大學輾轉遷移,詹安泰一面流離奔波,一面筆耕不輟。其間,他陸續撰寫《花外集箋注》《碧山詞箋證》《姜詞箋釋》《宋人詞題選錄》等著述,並在1939年刊印了流傳甚廣的詩集《滇南掛瓢集》。

夏承燾的《天風閣學詞日記》中記載:「接祝南廣東乳源縣清洞鄉函,謂中山大學文學院新遷彼處,臭氣薰蒸。與雁晴尋屋,數日不得,暫住大便地地名炮樓上,內地學校,困苦如此。」1940年秋,中山大學由澄江遷回粵北樂昌的坪石鎮,文學院在鎮東頭小山崗鐵嶺上借用原鐵路局十多平方米的小泥屋,詹安泰在那裡寫就其扛鼎之作《詞學研究》。

彭玉平認為,詹安泰治詞學,不僅用力專精,而且志存高遠,以體系性為目標,故其研究所得亦獨出於時。最能體現詹安泰詞學思想體系的當屬《詞學研究》一書。此書列論聲韻、論音律、論調譜、論章句、論意格、論修辭、論境界、論寄託、論起源、論派別、論批評、論編纂十二章。其纂述動機尤在創立真正意義上的「詞學」。從清代中期以來,雖然出現了如方成培《詞麈》、劉熙載《詞概》、況周頤《蕙風詞話》、王國維《人間詞話》等詞話類著作,或考證音律,或品藻詞藝,或創立宗派,或指示階梯,雖各擅勝場,但畢竟沒有建立起「詞學」的規模。詹安泰則兼顧「學詞」與「詞學」,旨在建立一個具有內在邏輯的詞學體系。

彭玉平認為,在詹安泰寫作此書之前,只有吳梅的《詞學通論》是一部影響比較大的介紹詞學基本理論和詞史的著作,但由於寫作時代較早,所以還相當簡略。相形之下,詹安泰的《詞學研究》在理論性和系統性方面,顯然是後出轉精了,達到了當時的高峰。

「解放前詹安泰的《詞學研究》把詩詞的研究納入了一個系統的格局,而解放後詹安泰對詩經的研究對於古典文學的研究具有開創性,他走的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道路,採用的治學方法和研究視野卻異於傳統。」詹安泰研究所副所長、韓山師範學院教授趙松元認為,詹安泰在《詩經》《楚辭》領域辛勤耕耘,以其創新性學術成果推進了詩經學和楚辭學的發展。

詹安泰曾說:「我們處理古典文學,其目的不僅僅是發揚過去的優秀傳統,對古人負責,更有意義的是因為這一工作是有利於創造新文化,要對今天和明天的人民負責。從發揚舊傳統到創造新文化,古代文學研究在其中擔當了一個十分重要的紐帶作用。」

1953年3月30日,詹安泰寫定《詩經里所表現的人民性和現實主義精神》一文,後發於《人民文學》七至八期合刊,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篇試圖用馬列主義觀點方法研究《詩經》並取得卓越成績的學術論文。1957年,詹安泰與容庚、吳重瀚合作,主編《中國文學史》(先秦兩漢部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作為高校交流講義公開出版,是解放後出版的第一部中國文學史教科書。

士人

南中國士

唐圭璋《浣溪沙·題詹安泰無庵詞》云:「國士南中世盡知。頻傳彩筆慰相思。依稀話雨夜窗時。」

在一張老照片中,詹安泰身著白色上衣,面容清矍,側身面向鏡頭,旁邊是一尊屈原瓷像,屈原望向前方。詹安泰後期致力於屈原研究,撰寫學術專著《屈原》及《離騷箋疏》。詹安泰《詩人節懷屈原》一詩云:「……我讀《離騷》每每夢,夢與屈原相馳逐。」

趙松元認為,這種如痴如夢、同屈原相與馳驅的忘我狀態,對於一向理性沉著、甚至時而帶著幾分憂鬱心境的詹安泰而言,是非常少見的情感狀態。

1958年,詹安泰的《李璟李煜詞》出版。此前他發表的《李煜和他的詞》一文,系統而集中地論述了他對李煜及其詞的看法,曾在全國學術界掀起一場熱烈討論。對於李煜詞的評價問題,他就曾明確提出:「我們研究李煜詞,應當把李煜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切實地確定在詞這方面,詞外有關李煜的東西,只能作為理解他的詞的引線或幫助,而不應該硬把他的詞裡所沒有的東西來評價他的詞。」(《李璟李煜詞·前言》)。

回望詹安泰走出的潮州,在那一片風雅之地,詹安泰受到過純正的古典文學教育,畢業後回韓師任教,經歷了一段如今看來難得的平穩歲月。

詹安泰中年時回憶幼時的家鄉情景:「池寬魚尾赤,山近竹林青。落日支雙杖,養鵝愛白翎。生平零夢集,談笑一燈熒。如此團欒樂,離愁不敢醒。」詩中一派閒適野趣。關於家學,詹安泰曾寫下:「我祖瀟灑好畫圖,欲收天地歸吾盧。我父性行獨仁愛,晚雖精醫出於儒。」那是一個儒雅、仁愛的風雅之家。

詹安泰在《贈饒伯子二首》中回憶與饒宗頤的相識:「我往過君居,君年十五六。侍立乃翁旁,嶄然露頭角,乃翁富藏書,插架三萬軸。」「朋親嘆惋餘,喜君傳家學。驥子走追風,雛鳳聲戛玉。術業日已專,精力日已足。」1932年元旦,饒鍔邀請楊光祖、石維岩等好友在潮州古城下東平路的蓴園喜結詩社,因歲在壬申,故名壬社。詹安泰亦參與壬社,詹氏與饒鍔、饒宗頤父子世代交好的情誼從這裡開始。

潮籍愛國實業家陳偉南曾在詹安泰任教韓師期間就讀韓師,詹安泰推介饒宗頤代課的故事他至今銘記。當時因詹安泰生病休養,需要一名代課教師,詹安泰推薦了當時不足20歲的饒宗頤。「有的學生都20歲了,他們就很不高興,怎麼找一個小孩子來。」陳偉南回憶,詹安泰安撫學生,堅持讓饒宗頤試講一天,結果效果很好,一鳴驚人。

1928年,詹安泰前往中山大學,原本也想推薦饒宗頤前去。但因歷史機緣,饒宗頤留在香港,開啟學術生涯的重要階段。之後兩人港穗兩地咫尺天涯,音訊漸疏。至1979年,詹安泰已去世,饒宗頤找到其子詹伯慧,囑咐詹伯慧需搜集、整理詹安泰詩詞遺稿遺墨,設法梓印刊行,向詹伯慧表示:「有困難我一定竭力幫助。」饒宗頤對詹安泰的惦念,不僅出於世交的情誼傳承,更是對詹安泰學問的認可和那一代知識分子的惺惺相惜之情。

趙雅娟認為,詹安泰這一代知識分子,在少年時期,接受了較為完整的古典文化教育,具備深厚的傳統文化的學養,又因個人的天賦和能力,能夠進行古典詩詞的創作。在大學和後來的教學工作期間,又接受了現代教育,加上馬列主義思想的傳播,能夠用現代文學理論進行古典文學的教學和研究,這個是時代所造成的。詹安泰先生他們那一代人所擁有的對優秀古典文學的深刻體悟能力、創作能力以及傳承古代文化的使命感,是很難再現的。

華南師範大學教授左鵬軍曾在一篇文章中談道:「才華與學問、興味與學術、創作與研究之間這種自然而然、渾然一體和共生並進,是中國傳統文人學者的普遍追求,也是他們取得傑出創作成就和學術成就的重要原因。然而,由於近現代以來教育的變革、世道的隆替和文化的變遷,詹安泰和他的同道們,可能是傳統意義上的人文知識分子的最後一代了。」

■特寫

詹安泰的書法與人格:

學者書家 嶺南妙墨

11月24日,「風雅潮州——詹安泰詹伯慧父子書法展」開幕。近百幅詹安泰與詹伯慧的書法作品在潮州古城的陳偉南文化館展出。

喬梓俊彥,兩代奇才。詹安泰的長子詹伯慧為著名語言學家,從事語言教學與研究70年,2020年捐贈50萬元發起成立南方第一個語言學獎——「暨南大學詹伯慧語言學獎」,用於促進中國語言學發展。

詹伯慧在當日的書法座談會上回憶起自己小時候站在父親身邊幫忙磨墨的場景:「我很晚才開始寫書法,但是有一點點童子功。」詹安泰贈予學生蔡啟賢的對聯「放開肚量食飯,立定腳跟做人」便是詹伯慧在一旁磨墨時寫就。

除了詹安泰與詹伯慧父子的書法,本次書法展還展出饒宗頤生前為詹安泰題寫的「別開詞境」,陳平原、黃挺、林倫倫、曾楚楠等知名學者書家和愛國實業家陳偉南、廣東省委前書記吳南生等人的題贈。

在「風雅潮州」書法展中,可見由詹安泰牽引出的風雅潮州,由詹安泰延續至今的詩書傳家,由詹安泰作為表率的士人風骨與文人氣度。

詹安泰的治學生涯與書法並存,但其書名為學術所掩。廣東省書法家協會前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前副主席、中山大學教授陳永正認為,詹安泰的學問、詩詞創作、研究方向、書法,在目前來說,還是頂峰,沒有人能夠超過。

汕頭市書法協會主席謝佳華在《論學者書家詹安泰的書法》一文中分析,詹安泰於帖學之外,對碑版、章草、篆隸都有廣泛涉獵,並以帖入碑,以碑摻帖,行筆跌宕,結構險峻,體勢修長雋邁,線條柔韌凝練,且擅各種書體,能以碑版之法而寫行草之韻,正所謂出碑入帖,融會貫通,整體氣息典雅秀勁。詹安泰碑帖結合的書風,且讓人感受到大氣磅礴氣勢的同時透出濃烈的文人氣息。「放開肚量食飯,立定腳跟做人」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謝佳華表示,詹安泰的書法並非是單純地書寫,在他的書法作品中透露出來的是他的書卷氣。作為一名學者型書家,詹安泰的書卷氣貫穿在他的書法過程之中,潤物細無聲地影響著他的書法作品。像詹安泰這樣深厚的文化底蘊,這兩者一結合,詹安泰書法作品蘊涵的生命力顯得無比深厚高遠。

「書法是一個人精神氣象的直觀體現,如果說文字還需要追求言外之意的話,那麼書法就是直接呈現一個人的人格精神。」彭玉平認為,詹安泰的書法所體現的氣度與他追求獨立、追求卓越的人格是可以直接對應的。詹安泰在國家動亂的年代,用他手下的那支筆反映人生百態、社會變遷,同時用那支筆走在那個時代學術的最前沿。典型需要在研究中塑造、傳承,對於年輕的學者、詞人而言,研究詹安泰具有指引性的意義。

■詹安泰生平

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出生於廣東省饒平縣上饒區新豐鄉(現饒平縣新豐鎮)的書香世家。

1916年,考進金山中學,時稱廣東省立潮州中學校。

1921年,考進廣東高等師範學校文史部。

1924年,由廣東高等師範學校畢業轉至國立廣東大學(後中山大學)國文學系繼續求學。

1926年,大學畢業後受韓山師範學院(時稱廣東省立第二師範學校)聘,到校任國文教員,兼任金山中學教師。

1932年,饒宗頤父親饒鍔在潮州古城內的居所蓴園成立詩社,詹安泰參與其中,詹氏與饒氏父子結為世代交好。

1936年,《論寄託》一文幾經周折終在《詞學季刊》第三卷第三號發表,為完整清理「寄託說」的理論源流與形態特徵的系統性力作。

1937年,詹安泰出版第一本詞集《無庵詞》,選詞百首,其作為一流詞人的地位基本奠定。

1938年,經詹安泰在廣東高師(中山大學前身)讀書時的老師陳中凡教授推薦,詹安泰以名士身份被中山大學破格聘為中文系教授。

1939年,中山大學奉命內遷,輾轉到雲南澄江,其間創作古近體詩計123首,超越十年韓江的總和;得詞36闋。

1940年,在困苦的環境中寫就了其扛鼎之作《詞學研究》。

1949年,廣州解放,中山大學進行一系列的調整和改造工作,詹安泰擔任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室主任。

1953年,《詩經里所表現的人民性和現實主義精神》一文發表在《人民文學》上,被譽為是解放後第一篇試圖用馬列主義觀點方法研究《詩經》,並取得卓越成就的學術論文。

1957年,與容庚、吳重瀚合作主編《中國文學史》(先秦兩漢部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作為高校交流講義公開出版,是解放後出版的第一部中國文學史教科書。

1958年,《李璟李煜詞》(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系統而集中地論述了他對於李煜及其詞的看法,在全國學術界掀起熱烈討論。

1967年,病逝於中山大學。

■參考資料

《民國四大詞人》施議對;《民國學人詞研究》譚若麗;《南中國士,嶺海詞宗:論詹安泰詞——兼論「民國四大詞人」》馬大勇等。

(感謝華南師範大學講師、哲學博士陳椰,詹安泰研究所副所長、韓山師範學院教授趙松元的大力支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