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樂器究竟是為了什麼?逼出來的琴童違背了音樂教育的初衷

fans news 發佈 2021-11-26T00:09:58+00:00

現在讓孩子學一門樂器已不是什麼時髦的事,遍地嶙立的音樂琴行,在小區里也總會傳出練琴的聲音,音樂教育已成為大多數家庭的標配。

澎湃新聞記者 楊思超

現在讓孩子學一門樂器已不是什麼時髦的事,遍地嶙立的音樂琴行,在小區里也總會傳出練琴的聲音,音樂教育已成為大多數家庭的標配。

中國音樂家協會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約有3000萬學琴兒童,這個人數還在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作為千萬琴童之一的媽媽,從孩子3歲半的時候,王洋就張羅著給孩子報樂器興趣課,她沒考慮過孩子能否吸收所學的音樂知識,也沒想過會孩子會彈成怎樣。只是覺得身邊的孩子都在學樂器,自然不能落下。

很多研究表明,沉浸在藝術中的孩子,在學業上也會做得更好。藝術學習,不僅能提高他們的認知能力、批判性思維,還可以提高一個人的專注力、自信心和團隊合作精神。沒有人懷疑,藝術學習對一個人綜合素質、審美能力的提升的重要性。

可現在,家長選擇音樂教育前,有沒有認真思考過,讓孩子學習樂器,究竟是為了什麼?

擁有十餘年小提琴教學經驗的王老師認為,「讓孩子學樂器不是單純機械的演奏曲目,藝術素養的提升才是最應看重的環節。」

考級、沖學校……音樂教育變味了

今天的音樂教育發生了很多「變味」。

去年,教育部發文要探索將藝術類科目納入中考改革試點,納入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錄取計分科目,力爭到2022年全面實行美育中考。在雙減後,這讓不少「雞」娃大軍找到了「新賽道」。

葉郝的孩子4歲,她決定讓女兒學習手風琴。如果想考某音樂學院附中,每年只招2個學生,還是全國招生。她知道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她還是想衝著這個目標努力拼一拼。

在升學上多一項砝碼,功利至上的問題,其實剝奪了孩子單純藝術享受的快樂。除了升學考慮,不少家長還熱衷於讓孩子考級。

為了儘快拿證和「跳級」,日常教學中,老師和學生把大量的時間用在了打磨考級曲目上。有的老師為招收更多的學生、標榜自己的水平,直接把考級教程作為教學大綱,教學內容只涉及幾首考級曲目,範圍之外的作品則幾乎不加以考慮。

中國交響樂團團長李心草表示,在這種情況下,即便學生能如願拿到了一定等級的證書,他們的讀譜、視奏等基本功以及音樂的表現能力都不紮實,連樂曲的作曲家、歷史背景、音樂表現內容也常常一無所知。

根據王老師多年教學觀察,「一味追求考級,很容易忽略孩子基礎知識的積累,還會過早消耗掉學琴的激情,並對樂器產生反感。」

學樂器的最好狀態

與應試教育,追求標準化答案不一樣,藝術教育,需要放慢腳步,讓孩子可以追求自由想像。採用一刀切的標準打分,很容易將藝術「應試化」。

談及現在的音樂教育要重視什麼?王老師認為,要關注基礎,和孩子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就拿學習小提琴來說,他希望學生可以熟練掌握這門樂器,並且讓自己的生活中有這門樂器的影子,多一個角度去感觸和對待事物。

如何學好琴?在王老師看來除了非公立性的學習心態,打好基礎很重要。在多年教學中,他遇到的每個小琴童都有自己演奏的特色,要說普遍問題則是容易忽略基礎的音階和琶音練習。「事實上,音階琶音的基礎練習對於大部分琴童來說很容易感到枯燥,這種情況下合理安排練習中間隙的休息時間,以及慢速分解甚至分小節和片段練習尤為重要。」

對於現在出現的線上樂器課程,王老師認為,「樂器的關鍵是聲音,線上經過收錄設備時或多或少會有一定的失真,而面對面教學聽到的聲音得到了保證,並且能更清楚的看到演奏時的細節進行及時糾正。」

現在不少家長覺得陪練琴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坐不住,一會兒上廁所一會兒喝水,遇到這種情況,很難不發飆。在陪孩子練琴時,王老師建議家長要控制好情緒,克服自己的焦慮。要想明白自己為什麼要讓孩子學樂器。孩子喜歡音樂,但不需要被逼。

責任編輯:陳華

校對:劉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