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人為什麼那麼喜歡假山

fans news 發佈 2021-11-28T21:20:05+00:00

中國文人為什麼那麼喜歡假山文/朱良志 中國文人對假山似乎有一種偏愛,凡是出了名的園林總會有同樣聞名的假山坐落其中,遍覽世界各地的名勝景點,也只有中國古人如此煞費苦心地選出嶙峋怪石,又大費周章地堆砌造型,其背後深藏著中國傳統藝術的哲學趣味。

中國文人為什麼那麼喜歡假山

文/朱良志

中國文人對假山似乎有一種偏愛,凡是出了名的園林總會有同樣聞名的假山坐落其中,遍覽世界各地的名勝景點,也只有中國古人如此煞費苦心地選出嶙峋怪石,又大費周章地堆砌造型,其背後深藏著中國傳統藝術的哲學趣味。

  中國藝術的拙趣

  假山這個名稱來自唐代,它跟芭蕉、蓮花等一樣,都是佛教的法物。但在印度佛教中,並未將假山視為法物。而中國唐代後,假山成為佛門的重要法物。我們都知道寺院一般建在深山中,深山的院子裡樹起塊石頭,叫假山。去了真山後,回到院子裡,看到這個假山,到底誰是真山,誰是假山?真假之間,包含的是對生命真實的看法。它對中國藝術產生重要影響。

  中國園林都有假山,這是留園冠雲峰的照片。留園是蘇州四大園林之一,它是清末復建的園林,但這塊石頭是淵源有自,它被放在溪水中,後面是一個簡易的屋子,青瓦白牆的屋子,有一些林木點綴其間。假山的影子投在水中。它是太湖石,太湖石在北宋時期就為人們所喜愛,是造園的珍品。米芾曾經說以瘦、漏、透、皺來概括它的特點,這四個字幾乎是一篇好文章,它可以說對中國藝術哲學的呈現。

  中國人為什麼喜歡石頭,而西方建築前一般有雕塑,多是與宗教有關的人的形象,而中國人的建築沒有這種東西,但一般卻有假山,假山就是中國建築前的雕塑,其中含有深邃的思想追求。瘦、漏、透、皺就是拙,拙就是把巧的東西去掉,把目的性的東西去掉,要巧奪天工。

  我很喜歡明代計成的一句話,「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它可以說是中國藝術的綱領之一。我將它歸納成三句話,兩個要點,一切藝術都是人所作的,第二句話,做的就像沒有做過一樣,第三句話,做得就像天工開物。它有兩個要點,第一,遵循自然,但是我覺得這不是最重要的。第二句話是最關鍵的,就是規避人工秩序。中國人遵循自然,但並不代表中國人認為自然美比人所創造的美,更重視自然美。

  莊子是自然主義者,他特別欣賞外界自然物。他說「山林與,皋壤與,使我欣欣然而樂與」。山水連綿,使我欣欣然而樂,是莊子在寫自然美,特別欣賞山水自然美,覺得山水能夠愉悅情境。但是,有的研究後面就不引了,莊子接著說,「而樂又未畢也,哀又繼之」,高興還沒有高興完,哀又繼之。

  所以細緻咀嚼莊子哲學他,絕對不是欣賞外在自然勝過人的內在的美。中國美學的主脈中也沒有這個思想。我們今天講天人合一,也不是對外在自然物的重視,而忽視對人本身的重視。我們今天講中國畫的概念,傑出代表就是水墨山水畫。不畫人而畫山水,並不意味中國人對外在自然物非常感興趣,因為山水畫是人心靈的象徵,一片山水就是一片心靈的境界,重視山水畫,是對人內在覺性的重視。

  第二,規避人工秩序。為什麼人所創造的東西,不要留下人的痕跡呢?要痕跡全無,何以人所創造的痕跡這樣不堪?問題癥結就在這兒。人所創造的東西,不能露出人工的痕跡,不能露出知識的痕跡,技術的痕跡。不是外在自然物比人高明的問題,而是要突破秩序,突破知識,突破陳規,而導向對人的內在心靈的體會。

  它的兩個要點,遵循自然和規避人工秩序歸到一個要點,就是歸到人的心靈的體驗,這是最根本的東西。所以雖由人作,宛作天開,就是講歸於人心靈體驗的問題。大巧若拙,並非是對美的東西的排斥,而是對美醜相對的知識性的規避,對人類在美的名義下,泛濫著欲望的洪流的規避。

  人類打著審美的名義,恣肆泛濫人的欲望,破壞這個世界已經走得太遠了。打著審美這樣一個旗號,吃要吃最好的,住要住最好的,消化要消化最好的東西,人審美到哪裡,審美到玉,和田就就變成沙漠,審美到家具,亞馬遜雨林也要遭殃。你要講審美,乾隆是最知道審美的,他把天下好畫全歸在他那個地方,他題了幾萬首詩在這些好畫上,糟蹋那麼多東西。所以大巧若拙不是愚蠢哲學,它是讓你放棄外在目的性的攫取,追求內在真實的體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