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樁之升華(各類站樁)

fans news 發佈 2021-11-28T02:58:41+00:00

但可理解為以雙腿或單腿站立為主要形式的練功方法,而又以形體靜態為主要表象的練功方法為特點,皆可謂之為站樁法。從站樁的形式上可有:上盤式,即高樁站立式;

論站樁

要給修練拳術攻防之道的練功夫方法之一種的「站樁」方法下一個精確的統一的定義,實屬難為!但可理解為以雙腿或單腿站立為主要形式的練功方法,而又以形體靜態為主要表象的練功方法為特點,皆可謂之為站樁法。

從站樁的形式上可有:上盤式,即高樁站立式;中盤式,即中坐樁站式;下盤式,即下坐樁站式又名矮樁。從站樁目的上分有練內功為主要內容的、練筋骨皮外功為主要內容的、兼內功外功雙修為主要內容的。從站樁的作用上分有專為技擊而練的、單從健身而修的。

綜觀各門派,各拳種的站樁功法,真可謂多的數不勝數。但從其所論站樁功法的作用,不外健身、技擊兩大類。修習拳術攻防之道而兩類又不能截然分開:技擊樁 本有健身強體的效用,養生樁亦有強化技擊功夫的價值。由此可知「站樁」乃修練拳術攻防之道的基礎功夫的方法中的一個內容非常豐富的種類。既是築根基的初期 練功方法,又是貫穿修練始終的達到高藝境的一種修練方法,這是毫無疑問的。

因動是由靜轉化而來,動的好,靜中求。然而有靜無動亦非真功夫可知。一靜一動是為拳,從廣義上說,已然含容上述的意思了。即是靜練法中的站、坐、臥和一 切動練法即「靜動」相輔相成是正法。這是從拳術攻防之道「全方位」的圓融功夫內容上講說的。即能「靜練」求能動用的技擊功夫,能動而用之中求能靜的功夫, 最後達到靜以制動的攻防功夫藝境,可達上乘藝境,乃修練拳術攻防之道的正常順序。如果單純以靜,即站樁而求「靜以制動」的功夫藝境則法不是。因順序不對, 是不能最終成功的。

站樁練功是築根基的大法,但永遠代替不了修練 拳術攻防之道的主體之方法,更不能代替「末節」的方法。然而,築什麼樣的根基,成什麼樣的主體,有什麼樣的「末節之果」,是因果的關係,這是定而不移的。 故前賢立言云:「修練拳術攻防之道,一步錯,百步歪。」即精煉地闡明「修練拳術攻防之道,築根基的功夫一步錯誤,會引導以後的一切練功方法都是錯誤的。」 故又說「武不善動」即言說想習拳練武,必拜明師,否則,不知道以柔用剛的體用之要妙,會自誤終身而不可得,留為遺憾!

為 什麼叫「馬步」呢?因為武術是冷武器時代的產物,而又以騎馬作戰為當時的快速部隊,拳術上武術的基礎功夫,所以習拳必以練馬步樁為第一招功夫,可想而知。馬步樁是為武術、馬戰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樣就可以認識到拳術、武術、馬戰皆以馬步樁為練武術全部功夫內容的根基,即同樣一種練功夫方法而為拳術、武 術、馬戰的基礎功夫,只有馬步樁,這就是古代先賢的精明之處,一個功法而多效果。

而現時習拳練武之人,大多不習馬步樁功夫。原因各 異,有不得練法的,有怕苦的,都情有可原諒。唯有認為站馬步樁是「雙重」的而不練習,實在是不通拳理的外行人。站馬步架開始正功出現是「雙沉」的功夫,進 而是「雙輕」的功夫,加上手法招式訓練可得上下相隨的功夫藝境(可見我論雙重的篇章,即可明白)。

初練為「靜站式」以使上身松沉,筋勁骨力自然挺拔舒展而轉輕靈,是名催僵去拙。內氣自然向丹田氣海內聚集而至柔,即內功強化的開始,掌握好 「形虛氣運」為準則。站馬步樁以站樁內景象功夫的不同階段而區分,有易氣、易形、易筋、易骨,易髓的功夫效用。從初站馬步樁時的僵、疼、酸、累、軟、乏等 現象的逐漸消失,到一站即覺全縣之氣聚向丹田內時,是易氣功夫,久站而身輕乃易形功夫,由頂至足全身各部位松靜自然,繼爾會出現形體松沉覺有筋肉脫骨之景 象是為易筋之功夫。此時,氣聚丹田,復又能舒而全身乃至德全神,自然形虛氣運,雙足自覺舒平,是為根靈,一股內勁由足根似圓柱上升至膝胯、腹胸、脊柱骨節 間,以腰為準,腰上節節鬆開上拔之勢直貫頭頂百會穴,腰下邊下拉之勢直至會陰穴上翻貫入丹田。又通過夾脊部位分布兩胛雙肩雙臂直貫肘手部位,是為易骨。此 時為一氣貫穿,周身一家功夫基礎定矣。更時內氣聚丹田而自達皮毛,由皮毛意斂入骨,自覺氣爽神清,一旦入骨,渾身清靜爽快若空無,乃易髓功夫的開始,自得 內感通靈的上乘功夫的藝境基礎成矣。在整個修練馬步站樁功夫過程中,由出現「腹響雷鳴」到「虛氣恭」(即放屁)現象止住乃是「清氣上升濁氣下降,臟腑各自 自然歸位」的過程,行話名「入槽」。臟腑入槽歸位乃能適應技擊攻防要求的內在功夫。以上乃站馬步樁靜練功夫成熟的火侯。這就是前賢所說的換勁,弱轉強,拙 化靈,以求技擊妙用的馬步樁練習功夫的方法作用目的及其意義。然在練功過程中「形虛氣運、凝神氣固、勿忘勿助」是法則。

修練馬步樁 功夫練到一定程度水平時,要加入拳法訓練。亦是提前加入訓練手法功夫,以減少練馬步樁功中的單調和寂寞,增加練功的綜合效果,可使習拳練功中興趣盎然,自 有妙不可言的益處。歷來自有「馬步直拳、馬步正、側炮拳」以及向兩腿側「陽峻泉」穴位置高度的上崩下砸拳法的訓練,金雞抖翎肘的訓練等多種方式,皆可運 使,亦是「靜中能動、動中求靜」的訓練。這就是站馬步樁功的內築丹田氣之根、外築形體足之根、內外合一訓練乃拳術攻防之道的總根,一馬步修練內外功夫而為 拳術、武術、馬戰各種功夫的總根始的道理明矣。低窄馬步樁屬於下盤式,高寬馬步四平樁屬於中盤式。

由正馬架演變而來的有弓箭步樁、 偏馬架樁,要求中土不離位是功夫。一字馬,可演變為掰腳疊步樁、扣腳疊步樁,又名踩畦埂、疊龍步。熊步樁,乃不丁不八疾步型,有高樁、中樁、矮樁之分。中 盤可演變為「摺疊一字順肩樁」,再加雙手平開上托,名為「逆轉陰陽樁」,如以正馬步高樁可為「正步摺疊一字順肩樁」。

下盤式有「坐盤」,亦名「古樹盤根」樁。撲步樁,乃熊步式或丁字步演變而來。臥魚樁,此樁多以動練者多見,然能靜練則更佳。

單腿的站樁可有十字蹬腳樁、披身踢腳樁、鶴翔點腳樁、金雞獨立樁、倒點鶴翔十字平衡樁、腰腿功夫好的朝天蹬樁、側身擺蓮腿高置樁、手足齊用的伏地挺身靜樁。

尚有以手帶腿的「倒立樁」,行走動勢乃為蠍子爬,向胸腹部方向行走而上台階的名為「蠍子倒爬城」功夫,此乃動中求靜的功夫,以頭和手的「三角倒立樁」,再將手提起只以頭倒立,名為「朝天一柱香」,尚有平空而躺的「鐵板橋樁」。

以上所闡述的樁法,皆以外形法自然出功夫的方法,意念練法不占主要地位。雖然內外齊練,但多以形體功夫求之為特點,必能負苦而得功。童年練功,皆由此起練。

以下再闡述以意念練功為主的樁法。此類樁法以高樁為主是其特點,亦有部分 中盤樁式。我只列舉幾個與技擊有直接效用的樁法以明其義,如以修真功夫而練功夫的亦由此入門。中華拳術攻防之道內含兩個內容:修技和修真。將修技和修真統 一而修者,謂之以武入道必有真人之藝境:行於技擊,以柔用剛,順隨為法,用必打犯而不傷人:行於修身,即達自身內精氣神修練的「真人之身內現」,即我說的 影子人。真人之身不散是謂真人功夫成,以此藝境與人較技,方能達到用必打犯而不傷人的無形無象的全真之拳術藝境,可謂道通。道境亦無窮盡。

無極站樁,自然站立,雙腳平行稍比肩寬,兩手下垂手心向內,收視返觀丹田,氣沉丹田。平心靜氣,虛領頂勁。意想由百會穴有水流向前面、胸腹、腿腳直至涌 泉穴三遍,再由百會穴有水流向腦後、背腰、腿足根直至湧泉穴三遍,再由百會穴有水分兩側由臉外側、肩肋、腿外側、足外側流到湧泉穴三遍.再由百會穴、中脈 有水下行至會陰穴再流向兩腿骨中,下行至湧泉穴三遍,意感湧泉穴漸漸內熱瀰漫雙足,再將熱感收至兩踝,然後以意念吸提使之上升直至百會穴。至百會即以意念 呼放使之下降,再下降至踝骨處,復又上升。此乃內勁初步生成之象,功夫練久內景象的內勁猶如明水上升下降。此乃「無一生水沐浴法」,即「氣升液降法」。

繼爾再以「中脈」即「太極一是中」之軸為中心,將內勁做向皮毛擴展的「漲」想的意念,內勁達皮毛後再作內勁向中軸收縮的「渺」想的意念。此法與上法合為內勁的「升降、漲渺」法,是將來內勁與形體配合使用的基礎功夫。

兩儀陰陽勁道開發8字樁:即無極樁站式,將兩臂兩側平伸,手心向前,再將手與臂前移與後背形成半圓形,松肩,垂肘。初期閉目返視,氣沉丹田,意想內勁由 丹田向命門沿脊柱上行至三焦輸穴再向左肩胛,運行左臂外(手三陽經)向手五指運行,至指尖達指且再沿手心、小大臂內側(手三陰經)至中腑穴入胸腔向右後三 焦輸穴再向右肩胛運行右臂外(手三陽經)向手五指運行,至指尖達指且再沿手心、小大臂內側(手三陰經)至中腑穴入胸腔向左後三焦輸穴再向左肩胛運行……。 這樣周而復始做8字形陽出陰收的運行,是「通背」的功夫。如欲下行時由右側中腑穴內行至中脈下行至會陰穴。由會陰穴再向左腿外側環跳穴運行,由環跳穴沿足 三陽經下行由腳外側至湧泉穴,再從湧泉穴由足內側沿足三陰經運行上至會陰穴,再由會陰穴向右腿外側環跳穴運行,再由環跳穴沿足三陽經下行至足外側到湧泉 穴,復由湧泉穴至足內側沿足三陰經上行至會陰穴,再至上環跳穴。周而復始運行,形成8字形。如欲上行,由會陰穴後行至尾閭骨沿腰脊柱上行即是。此功法皆以 走皮內即可,初由線跡而能達到面跡的運行,陰陽界面十分清楚。功夫久者,可形成內勁球狀運行,此功法乃「勁道」開發方法,為將來運用招法攻防的勁勢收放打 下了良好的基礎。如以勁勢運行配合形體動勢,是周身一家,一氣貫穿的基礎功夫。「臨皮靜」的聽勁功夫由此而生成。

雲門樁,是內功八樁「天、地、風、雲、龍、虎、鳥、蛇」之一。內功八樁是古老的拳種樁法,傳說是《易經》「乾、坎、艮、震、巽、離、坤、兌」 八 卦之理,而演變成兵法八陣之形:天陣居乾為天門,地陣居坤為地門,風陣居巽為風門,雲陣居坎為雲門,飛龍居震為飛龍門,虎翼居兌為虎翼門,鳥翔居離為鳥翔 門,蛇盤居艮為蛇盤門;天地風云為四正門,龍虎鳥蛇為四奇門,而乾坤艮震為闔門,坎離震兌為開門。開闔此乃以門說,此乃以易立「生、傷、杜、驚、休、死、 景、開」八字,造八陣圖。拳法以此演變成八樁,是為修拳術攻防的基礎功夫的方法。現時流行的八門拳、八行門拳法,可以認為是古老的拳種。因無史料,只好待 武術史學家們來論證了。但古拳諺「一手拆八手、八手破一手」的拳法拆變法則,可以從側面佐證了中華拳術進入理性高藝境的時期要比現在知道的年代要早的多, 估計可能在商朝已具成熟了,可以看我啟蒙篇「拳術八世變」的論述。

雲門樁為開手門戶的樁法,練法如下:無極站式,雙手懷中抱月,兩手 心向內,中指相距一拳,兩手勞宮穴對準兩乳頭,將小拇指腕後寸脈舒展開,沉肩垂肘,閉目,氣沉丹田,意想左手至胸半圓內外白雲向上翻滾,向外出臂外下向內 由右手至胸半圓內翻滾,再向上翻滾,向外由臂外、向下再向內至左手至胸半圓內翻滾。周而復始,白雲之氣做8字行繞雙手臂運行,同時意想命門腰隙處隨左右雲 氣上翻時「左實右虛,右實左虛」的虛實倒換。此樁法以雲氣翻滾氣勢,腰隙虛實轉換見功夫。如以形體動勢演練,便是雲手式的招法動作。雲手占個「進」字,故 可以知道「雲門樁」乃開手式的道理,又是「上下相隨」功夫的基礎訓練方法,可以明見「雲手招勢」是由雲門樁發展而來。各家雲手的具體招法形式雖然不盡相 同,但其上下相隨的功夫藝境是一致的。

混元一氣樁:無極站式,氣沉丹田,練精化氣,即是德潤身的內勁生成的過程。內勁生成達到一定德 時,便可達到「心想事成」的內功藝境。這時可想丹田內氣形成一球的內景,轉動球體,漸至小腹腔內大小,進行前後或左右球體旋轉,亦有大腹內旋轉或胸腔內旋 轉,作到隨心所欲便是功夫。直至球體膨脹漸大,自身可有隨球體膨脹漸大的「象天法地」之藝境,或亦有球體無限膨脹的「十方圓融』的渾圓藝境,這便是「混元 一氣樁」至「渾圓樁」功夫藝境的方法之一種。如果球體膨脹到距自身一米到二米的半徑止住,可做網狀想,或做琉璃想,便是人在氣中、網中的藝境。

如果以此功法將身內之球從勞宮穴而出,便可兩手各玩一球而練手法形體功夫。如果兩球合一,雙手運行玩耍一球,以演攻防,便是「內功」的太極揉球功法。太 極邊球功夫如以一球假想在自身體表滾動,便可得到聽勁的渾身無處不通靈的功夫。這須要形體運動的配合,可練外形柔弱無骨功夫。可想而知,練功夫 「內景象」的重要性,意念練法的多樣性、隨意性。

太極八線球樁:無極站式,閉目返視,內觀丹田,氣沉丹田。意想內勁形成一球,直徑十二公分。將球降至會陰,由左脅上升至喉下由右脅降至會陰,行八周;再 向左後上行至喉下右前乳頭線降至會陰,行八周;再沿脊柱內上行至喉下,前胸椎內下行至會陰行八周:再向右後上行至喉下左前乳頭線降至會陰,行八周——此乃 乾卦「陽生陰降」四圈。繼由會陰穴沿右脅上行升至喉下,由左脅降至會陰,行八周;再由右前乳頭線上升至喉下,由左後降至會陰,行八周;再由任脈內上行至喉 頭下沿脊柱內降至會陰穴,行八周;由左前乳頭線上行至喉頭下;在右後下降至會陰穴,行八周——此四圈為坤卦「陰昇陽降」。收功時將球歸丹田濃縮秘藏。此太 極八線球功法乃運用招法的八勢內勁演變法。功夫在身上,即指勁勢而言時的功法,配合具體招法由內主控制必習此功法,方能有「以柔用剛」的曲化直發之妙用。

無極樁中地二生火法:從河圖中明白天一生水,練功起於「百會穴」。地二生火,練功應起於雙足下的湧泉穴。然五行中「心屬火」,故地二生火法的火起於心臟,再置於兩足下。

練功法:無極樁站式,平心靜氣,氣沉丹田,收視返聽,內視「心臟」,意念心臟起火,念之、觀之、神意注之。火起,默想紅光熱以燃燒左胸膛兼左臂,一分 鍾,用意念將火移到膻中穴內胸膛中,加大火勢,默想紅光熱燃燒胸腔,內意觀注,十分鐘左右,將火下降至丹田少腹,再加大加強火勢,神意觀注,默想紅光熱, 使火勢燃燒腹胸腔而內向脊柱燃燒,十分鐘左右,將火分為兩個火球,分出兩腿腔中下降至湧泉穴,由穴眼下出,火球各變為足球大小,踩住,加大火勢燃燒,默念 紅光熱,三分鐘左右,熱勢難忍,意念將兩腳火焰上升至會陰穴,要焰升,火不升!收肛,焰火由尾骨直入脊柱內,眼神意注脊柱形成一條火龍柱,內有焰火燃燒, 脊柱通紅,默念紅光熱,三分鐘;由脊柱內焰火的燃燒出現向胸腹腔內水平放射光線,大約十分鐘。此時胸腹腔內空空無物之象成矣!將意念內視移向足下,兩手屈 肘抬至胸前手心相對,距30公分左右,意念將兩火球並為一個置於兩腳中間,吸氣火球騰向兩手之間,呼氣擠合兩手,覺得有物撐漲感,擠至雙手五公分時吸氣拉 開兩手,兩手之間似有吸引之力。即這樣呼氣合手、吸氣開手,往復運動,兩手間的撐勁、合勁漸強。然後變換手形以體會「撐磨撕捋」的勁勢,漸由兩手貫至兩臂 皆顯「撕捋撐磨」的勁勢。如以手與印堂,手與膻中,手與丹田,都可以做,呼合吸開的內勁「撐磨撕捋」勁勢的訓練,此乃內氣、外氣氣感較強的功法之一。練功 完成將行氣皆收歸丹田濃縮藏好,即可收功。此為煉元神與形體內外統一的功法,與沐浴法結合是為內勁的水火練法,皆是形虛氣運,縷空形體,達到全體透空的功 法。所謂「一點清明,二點靈光,三點神明九重天」者,乃此水火之功也。結合拳法訓練功夫易成。

托塔拎錘樁:此乃修練手法松沉的方法。 站式隨意,兩手向前長短放置手心向上,意想掌心托住「北海白塔」,兩手心各置一個,雙手用意不用力,感覺雙手鬆沉下垂,意想手背由空氣托住,此時隨覺塔沉 重而手不再下墜了。時間長短由自己定,此為托塔樁功夫。雙手下垂,意想每手各拎一把鐵錘,重量任由自己想像,雙手感覺沉重即是,時間長短可由自己決定,此 為拎錘樁功夫。此二樁皆給用手攻防沉重之勢打好基礎功夫。又有由此而衍生出的「掛甲穿靴樁」,即站式設想自己渾身披掛鐵甲,全身即感松沉的沉重之勢;腳上 穿雙鐵鞋,立感雙腳松沉異常。然此「掛甲穿靴樁」不能意念過重,否則會有不能動之現象。如覺過重可意念想輕靈,即會由沉重漸轉輕靈的感覺產生。

由於篇幅有限,不便再介紹其他樁法了。然而以意念練功夫的樁法須注意輕靈的意念是功夫,如執拙容易出偏。不管意念訓練功夫境界有多高,也要修練形體攻防 招法變化運用的功夫相配合,才能發揮更好的作用。如果認為意念功夫的樁功練好了就能運用於技擊,就能達到拳術攻防之道的上乘功夫藝境,這是片面的認識。

綜合前面的練形體的樁功和後面意念為主的樁功來看,都是拳術攻防之道「閃展騰挪,拿打踢摔」八法運用的基礎功夫,故應有八法的具體的訓練,才能獲得八法的運用的功夫,才能具備攻防較技的藝境。

修練樁功:形體的樁功較吃功夫,練起來比較痛苦,然功夫成熟可獲較好的藝境。意念的樁功練起來較輕鬆,真能達到功夫的高藝境不容易,必須由心想事成的藝 境開始達到「形以鑒真」的水平,才是意念練樁功方法的藝境成熟為標準。否則,會滑於表面的練法,而無功夫可言。之所以有與以意念練習樁功的人動手較技時, 而使用蠻、橫、僵、硬的拙力於攻防招法之中,即是此種原因造成的。

由上述專題論述可以知道站樁功法的拳術攻防之道修練中的位置、目的、作用及其意義了,習拳者如何對待站樁,自己也就明白了。

然而習拳術攻防之道的人應該知道,各門派各拳種中的任何一個拳架皆可作為「站樁」的方法練習。任何一個拳勢的站樁,皆可練習拳法中「形、意、體、用」中 的任何一個藝境。廣泛的說,任何一個拳架作為站樁練法,皆可將我在易經諸篇中所論述的功夫技術內容做為站樁內容來修練,這才是修練拳術攻防之道站樁的實質 性內容。

站樁練出來的技術功夫,要在動練中純熟,才能在較技中運用,這是站樁的目的。

峨嵋道人拳歌--闡 釋

峨嵋道人拳歌

忽然豎發一頓足,崖石迸裂驚沙走;

來去星女擲靈梭,火嬌天魔翻翠袖;

翻身直指日東停,縮首斜占針眼透;

百折連腰盡無骨,一撒通身皆是手;

余奇未竟已收場,鼻息無聲神氣守;

道人變化固不測,跳上蒲團如木偶。

闡 釋

此 拳歌乃明代拳術大家唐順之先生所作,記載了一個峨嵋道人拳術表演之始終。該詩以神來之筆,生動地刻畫了峨嵋道人從起勢到收勢的演練全過程。從拳勢、手法、 身法、步法、招勢、勁勢、擊法、防守、節奏、呼吸、意境、神韻、氣墊等方方面面給予了形象的描述,為我們後人認識、理解當時的傳統拳術技擊技術、功夫內 容,提供了真實的練、用之依據。唐順之先生當年觀拳以法成文,而今以文觀法,為我們所用。

前賢從詩中「百折連腰盡無骨」和「鼻息無聲神氣守」的描述中告訴我們:外形要柔弱無骨是功夫;內氣要神回身中氣自固是功夫。只有內氣、外形柔外剛中、匹配合一為一神所用,才能具備「一撒通身皆是手」的攻防運用效果,此乃上乘功夫。

唐順之在這首歌訣中提出了外形、內氣、神明三項內容及三合一而用的主從關係和效果。其中「百折連腰盡無骨」是言說外形功夫;「鼻息無聲神氣守」是論內氣、神明的功夫;「一撒渾身皆是手」講述的是神明、內氣、外形、三者合一而至用的功夫。此三句話乃觀看拳歌的著眼用心之處。

「百 折連腰盡無骨」形象地描述了自身外形柔弱無骨之功夫。此正是《越女論劍道》中所說:「開門閉戶,陰衰陽興」之陰衰的宗旨及其藝境。《楊譜·太極下乘武事 解》說:「太極之武事,外操柔軟,內含堅剛,而求柔軟之於外,久而久之,自得內之堅剛,非有心之堅剛,實有心之柔軟也。」從上述三個時期所論外形的功夫實 質來看,是一脈相承的,柔弱無骨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中外形體功夫的正道,毋庸置疑,而這一思想、宗旨的來源,基本上說有三處:一是兵法學說中的「兵形如 水,兵無常形」;一是老子《道德經》中「骨弱筋柔則握固」、「柔者道之用」;一是《易經》中「坤卦,坤者地也,靜而厚載,陰柔之質,順隨之德」。

由此而知,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外功法、內功法、內外合練之功法,皆為了外形體達到柔弱無骨。這樣就可將抻筋拔骨的各種練習方法擺正位置,充分利用各種抻筋拔骨法,按序而修,不斷提高自己柔弱無骨的功夫境界;及至柔弱無骨,便可善變無形又無窮了。

「鼻 息無聲神氣守」形象地描述了自身內氣和神明的修煉功法及內容,正是《越女論劍道》中「開門閉戶,陰衰陽興」的陽興之宗旨及其藝境。武禹襄在《太極拳解》中 說:「身雖動,心貴靜,氣欲斂,神貴舒。」其中「氣欲斂」乃言說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中的內氣。而此氣,非口鼻呼吸之氣,是氣沉丹田德潤身之德,是修煉而成之 內氣。初期之內氣聚積在少腹丹田中,是名「混元一氣」,少腹充實圓滿之內景象正是此內氣初成之候。這時,表現內呼吸功能之腹部體表的橫紋已降至恥骨處,功 夫藝境為「桶子勁」;此時口鼻呼吸已歸根丹田,而神氣合一,故攻防動靜變化必然神清氣靜,不會出現口鼻呼吸氣喘之聲,以及憋氣現象。因為神與內氣相守而不 散。再加深練習,以足踝處之升降的內氣吸提呼放而用,則為全體透空的太極虛靈妙境,乃達真人藝境,自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由此分析可知,內氣 的生成乃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內勁功夫,內勁最終在體內獨立存在而不改,是自身內實實在在的功夫。此內氣修煉方法及其功能的主

導思想的來源,基本 上也有三處:一是中醫學說的心腎相交,水火相濟,則真氣生;一是老子《道德經》中「虛胸實少腹,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君子在腹不在目;滌除玄鑒,能無塵 乎?」一是《易經》學說:「乾,陽物也,健運不息,純粹之精,陰剛之性,萬物之資始。」而其具體練法,則直接源於魏伯陽《周易參同契)中的「練精化氣,練 氣化神,練神還虛」之諸法中。

拳家的氣沉丹田德潤身之氣乃心氣;之德乃氣沉丹田練精化氣之氣,此物質經不斷修煉,則不斷積累。故此可知,心氣沉丹 田,乃能練精化氣;再練此氣,可練氣生神;神明靈動,復人身中,是名練神還虛,即神還虛空之體內,則具備神以知來、智以藏往的先知於人、先機於人的藝境。此乃「含精者,飽含真永之精以練己;養神者,外養全體之神以合氣」的全部過程。古有「養氣忘言守,降心為不為」,今有「十年練拳,十年養氣」,皆可證實內 氣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自身內在的功夫,幣神明的藝境是通過系列的方法修煉出來的。

由此論述可知,一切內功修煉方法,皆為內氣在身內的生成、運行, 其獨立而不改。內氣可以啟動、激活神之靈明,使自身具備神以知來、智以藏往的先知、先機之功能。這樣就可以將氣沉丹田、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等各 種內功修為方法擺正位置了。清楚了這些,可以充分利用各種內外功法來不斷修煉、提高自己運用內氣的能力。這有利於內氣、外形柔外剛中、匹配合一用於攻防之 中,此即內清虛外脫換的基礎定矣!而神明亦是在此修煉過程中完成的。

此外形、內氣、神明的三合一而致用,即《越女論劍道》中所說:「布形候氣,與 神俱往」之論;也是《神運經》中所說:「擊敵有用形、用氣、用神之遲速」之說;又是今人所論:「攻防較技,形體從地,具占地位以得地利為用;內勁從天,具 占時機以得天時為用;神明從人,占人和以內勁、形體合一為用」,而得「一」之拳勢。故此,可知此拳勢之「一」,已非外形、內勁、神明原來之面目,而又不失 三者原來之性體,即拳道之中樞的內容。內氣修煉的中樞作用,外可致抻筋拔骨的外脫換功夫成;內可致神用之靈明的功夫成。「鼻息無聲神氣守」一語之精妙奧 義,代表了內功修煉的成果。

「一撒通身皆是手」此乃神明、內勁、外形三合一之拳法所具有的威力。「通身皆是手」乃是「渾身無處不太極,挨著何處何 處發」的最早之論述。少林拳有「八鋒不撓,隨顛隨狂」之論,拳法自得精妙,而此「一撒通身皆是手」的說法,較之更為精妙得多。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傳統拳學由 「八鋒不撓,隨顛隨狂」到「一撒通身皆是手」,再到「渾身無處不太極,挨著何處何處發」這樣一個發展、完善的進化過程。具此藝境,一可當百,百可當萬!

然歌訣中其具體戰勝對手的威力,並不十分清楚。雖有崖石進裂驚沙走、縮首斜占針眼透的描寫,似仍不確切,讀後仍然使人有撲朔迷離之感,對峨嵋道人的拳法威力不能完全曉得。故有必要列舉數條前人之論述,來解透其精義。

《點氣論》說:「著人肌膚,堅剛莫敵者,形也;而深入骨髓,截營斷衛者,則在乎氣。」此乃外形、內勁各自所具備的勝人之功能。

《六合十要序》中十曰內勁:「內勁寓於無形之中,接於有形之表,而難以言傳,然有其理也可參也。惟顫勁出沒,其捷可使日月無光,而不見其形;手到勁發,天地交合而不費其力。」此乃直接論述了內勁能夠勝人之威力。內勁者,內氣、中氣也。

《少林拳經》曰:「伸縮者,如龍之靈變,用力不見力而山莫能阻;似虎快利,出爪不見爪而物不能逃。」此乃神明、內勁、外形,三合一之拳勢的威力說。

《神 運經》曰:「擊敵有用形、用氣、用神之遲速,以形擊形,身到後而乃勝;以氣擊氣,手方動而可畏;以神擊神,身未動而得人。攻則有僕也、怯也、索也之深淺。形受形攻,形傷而仆於地;氣受氣攻,氣傷而怯於心;神受神攻,神傷而索於膽。」從古至今,能將神明、內氣、外形攻人之威力論述清楚而又具體者,莫有過之此 淪者。

這樣,我們再來理解、認識「一撒通身皆是手」的具體威力,就有用形、用氣、用神之妙法在其中,亦有三者合用之威力自存其中了。然而須要知 道,雖有用形、用氣、用神的分別之論,在具體運用中,又是三者相互而為用的:用形擊形,必借內勁、神明之威力;用氣擊氣,必依神明而借形;用神擊神,必假 形借氣方可見功。由此而知,「一撒通身皆是手」的說法,已含上述內容在其中。故此不能孤立對待,只是側重不同而已。

通過對唐順之《峨嵋道人拳歌》 一文的細讀拆解闡釋,看到了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自身內在功夫內容:外形的柔弱無骨功夫;內勁的健運不息功夫,神而明之的靈動之功夫。三者合一而具備的神以 知來、智以藏往的先知於人、先機於人之功夫,動手較技順隨為法的粘走相生、化打合一之功夫,才是傳統拳術攻防的真實功夫。

我們從「一撒通身皆是手」一句,感覺到唐順之能看出峨嵋道人練拳的撒放式皆是手法,證明峨嵋道人練的是實戰拳法;亦證明唐順之是個精通拳術攻防之道的里手行家。這從唐順之《拳論》中也可以知道,文中說,手技要精,欲多,欲熟,欲騪、欲狠,欲精,精此五者,方可與人較技。

通 過對歌訣的闡釋,可知外形柔弱無骨、內勁健運不息、神明靈動,三者合一,具備神以知來、智以藏往的先知、先機之功夫,才能有「渾身無處不太極,挨著何處何 處發」的藝境;還要學會如何觀看別人演練拳術功夫,這乃是「法眼」功夫。拳術的演練,要有神韻、意境,才能將各種攻防技法打得有情有景,其形態變化往來, 外行看了覺得美,內行看了入門道。由此可知,功夫上了身,怎做怎有,即能知己,又能知人,是為得了真功夫。

身弓的製造

傳統拳術講究「人身猶如一張弓」、「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

陳、 武兩家太極拳的口傳身授秘訣中,全身整體勁勢的蓄髮相變是需要「一身備五弓」;三皇炮捶拳講的是「身背弓、手臂弓、腿膝弓」的三張弓,其細分亦五張弓說。那麼,身弓是如何求得的呢?在丹田的主賓說法中,有:「脊骨為人身第一主宰,丹田氣海為第一賓輔」的說法,脊骨是左右身之關鍵,手法、步法運使之中樞。諺 云:「身法進退橫豎找,虛實開合妙無窮,若問此中真消息,須尋脊骨節中。」身弓之製作,要在脊椎骨節中求之。拳經講:「肌膚骨節,處處張開」,這乃是全身 整體的基本法則。如以身法而言,則「尾閭中正身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乃是身弓蓄勢已備的成果了。但是,如何才能練成這樣呢?這就要遵循「若言體用何為 准,意氣君來骨肉臣」的基本法則來修煉。

在 講述練法之前,先將身法的成果之大概描述一番,使練習者有個整體的認識,然後在修煉過程中可以相應的把握準確一些。這裡所說的身法,乃指任督二脈所循行的 頭和軀體部位,即後背和前胸腹。前後以百會穴、會陰穴分為前陰後陽;後背之陽以腰分為上陽下陰;前胸腹之陰以肚臍分為上陽下陰。這樣前後上下一周出現了四 個部位:後背,以腰為界,上至百會為陽中之陽;下至會陰為陽中之陰。前胸腹以肚臍為界,上至百會為陰中之陽;下至會陰為陰中之陰。這樣的劃分則使四象分 明,則四象的各部位的變動就有特定的規矩了(在胸腹內,亦以腰臍為界。腰臍以上為陽,陽則虛。故虛胸;腰臍以下為陰,陰則實,故少腹)。

這 樣,根據陰陽說的陰聚陽散的基本法則。再根據四象變動的法則,則可知拳術對身法的調整改變狀態如下:腰以上至百會穴,脊椎骨節節節向上鬆動開張,就出現拔 背,頸骨虛領,直達百會穴,則頭自正;腰以下松胯,溜臀,斂臀,勾臀,翻臀,尾閭處中而正;這樣,白會穴和會陰穴上下垂直形成中軸(又名子午軸,亦名虛 中)。後背以腰為中心,以百會穴、會陰穴為終端成對拉拔長的開張之勢。後背調整的同時,百會到肚臍,會陰到肚臍,也要進行相應的調整。虛領頂勁,則下頜微 收。頭之前後呈現出後微升提,前微降落。咽部到肚臍亦松沉降落之態,與背部拔背相對應。會陰至肚臍,則由會陰向肚臍升聚,與腰部松胯、溜臀相對應。後背前 胸腹都做好了,還要將勁意由脊骨兩側沿兩肋向前裹,至任脈微微合住.同時虛胸,實少腹,丹田中內勁上翻,貼在夾脊穴處內腔壁,是名氣貼脊。以後基本上是身 法的全部內容,處處練到做對了,便是身法功夫。

下面談談我們對身弓製作修煉的心得體會,可能對初習拳者有些啟發或幫助。對於初習者來說,要做到身法的調整,首先要做好兩項準備工作。

第一,腰的松活訓練、頸項的松活訓練。腰的松活訓練,運用活腰、涮腰法,即松腰轉胯;頸項的松活訓練,運用滾頭法,即頭在頸項松活狀態下的滾動,前後左右的圓周勢滾動,松靜自然,先慢後快,快到自己動完舒適為準。

第二、內功修煉,即內氣的生成,能任意在自身遊走。完成了上述兩項準備工作,就可以修煉身法了。

先 修煉脊椎骨節的節節鬆動開張:無極樁勢,雙身微閉,返觀內視,氣沉丹田,以意引領內氣下入會陰,收入尾閭,定住尾閭。內氣循脊柱上腰,要節節骨節向上松 動,再由腰節節向夾脊、頸椎,至百會穴。眼神一直內視內氣運行,骨節節節向上鬆動。再定住百會穴,以意導引內氣下行,骨節隨之節節向下鬆動,過腰,直至尾 閭穴。反覆做去,開始只有內氣運行的感覺,逐漸就會有骨節隨內氣運行而產生節節鬆動的景象感覺。當這種感覺明顯時,就要導引內氣在脊關節內做之字形或圓周 形的運行,骨節也會相應的以之字形或圓周形的方式鬆開。當骨節能以各種內氣運行方式而節節張開自如時,這時就要進行身弓的製作了。

首 先要松腰、坐胯。斂臀,腰勁下行至尾閭,前送至會陰,這時尾閭中正基本體會到了。在將內勁填腰向上節節推動骨節至大椎穴,大椎則微提,頸骨節節上催至百 會,此乃虛領頂勁之勢成。此時能做到虛胸實少腹就可以了,能體會到這樣,也就算初步成功了。當然,一次做到是不可能的,要勿急勿躁,反覆揣摩正確修煉,細 心體認。以上操作,如果有老師正確指導,大概需要20多天就可以基本定型了。之後,再將這個身法在各種攻防著法修煉中加以運用,在推手中實施運使,使之成 熟、自然,身弓的製作工作也就完成了。拽筋拔骨,是全身都要做好的事情,脊骨,即尾閭到百會的骨節最難節節張開,也最難調整。如果用力調整,則弊病百出, 遺患無窮。故不能用力來調整,只有以意引導內氣運行在脊椎骨節中,慢慢將骨節鬆開的調整方法,才是最安全穩妥的方法。腎主骨,脊骨乃內氣上下往來開合之通 道,故用內氣往來運行的方法,是脊骨節節開張,方便身弓的製作,骨節的節節開張,形成了身弓的開合蓄勢之機制,又疏通了內氣運行之道路,乃一法多得的功 法。在身弓製作的過程中,骨節的節節開張,同時也就有皮肉、筋脈的調整了,這需要皮肉、筋脈的松靜自然的配合。如果用力,則因皮肉、筋脈的牽制,也不會得到很好的調整,反而出現牽扯吊掛的不良現象產生。可知松靜自然是調整自身的基本法則。

以拳譜為師談談「頂頭懸」

「頂頭懸」語出《十三勢行功歌訣》中:「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松靜氣騰然,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

武禹襄在《打手要言》中說: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謂「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也;

《內功經》說:上提玉樓,提玉樓者,耳後高骨;

形意拳有:熊有豎項之能;

王薌齋先生云:大石壓頂之感乃項直頂豎之功;

普通拳師所教:收頜;虛領上頂。

由上述所述克制,「頂頭懸」是拳門各家共有之要點,屬於身法中的問題。

傳統拳術身法要求:人身天地乾坤定位,頭圓象天,足方似地,腰為人才;腰下松胯,溜臀,腰上拔背,上至百會穴,下至會陰穴,成身弓弓背開張之勢。百會至會陰一軸上下貫穿,乃身弓之弦。

要成此身弓之勢,身體必然要做調整,上有虛領頂勁,下有尾閭中正,再配合含胸;氣貼背;虛胸實腹;沉肩墜肘;曲指坐腕;疾步坐馬;身置兩腿中間,勁勢前三後七諸法,全身之法就齊備了。而「頂頭懸」則是對虛領頂勁狀態的描述。

然而上述各家所論,雖皆是「頂頭懸」之意,但又未對其精義詳解,以致往往使後來的習拳者不知遵從何法為是。而欲達「頂頭懸」之境,要先明白此三字之義。為了敘述方便首先從頭字論起。

頭,在全身乃諸陽之首,起著全身虛領動變的領氣主導作用。古拳譜《易筋經.論頭》中說:「頭圓象天,為諸陽之首,為聚髓之海,為任督交匯之所,統領一身之 氣,陰陽入扶全視乎此。此處合則一身之氣俱入,此處不合則一身之氣俱失。氣之結聚落點有一定之處,不可不知」。此說對頭的作用論之甚詳,其關鍵之處即一 「合」字。也就是頭的位置要擺正,頭不正,則一身不正,頭正,則一身自正。那麼,頭圓象天,處於什麼位置才是正呢?這就需要再論那個「頂」字了。

頂,即頭的最高點,亦可稱為「絕頂」只有使這一「絕頂」處於一身之最高點,頭才可以謂之正。而這一最高點,按傳統拳術身法的要求則是在「百會穴」的位置。故「頂頭」之說,就是將百會穴置於站立時頭的最頂端位置,即平常所說的「微收下頜,虛領上頂」。此處的「虛領」,就是頸項的放鬆,才能做到將百會自然地放 置到頭的最上頂位置。「玉樓上提」;「項直頂豎之功」等等,所論雖文字有別,然其意思相同,關鍵在項頸「虛領」不僵,自然能做到百會穴置於頭之最高頂點。

而把百會穴置於頭之最高頂點的「頂頭懸」,必須與「尾閭中正神貫頂」共同考慮。此處尾閭是明說,暗指會陰穴。會陰穴,按傳統拳術說法,乃藏精之所。百會穴 由於虛領頂勁而置於頭之最高點,表示頭自中正。會陰穴由於尾閭中正,乃身法中的最低中點。百會;會陰,一陰一陽,上下遙遙垂直相對,成身弓之弓弦,表明 「身弓蓄勢」已備,丹田氣海即在此子午垂直的中軸線上。丹田內的純陽之氣,乃能上至百會,下達會陰,即下通精所,上達神舍。古拳論認為「神者,一氣伸而明 者謂之神」,故知「神既是氣,氣既是神,神氣本意」故此可知只有「尾閭中正」才能「神貫頂」。古前人有云:「內氣升至百會,全身輕靈如羽;內氣沉聚會陰, 全身沉勢如山」;古拳論云:「全身由一神領起,則無懶骨」。

由以上分析可知,神貫頂和頂頭懸的「頂」字,都是頭頂之頂的名詞,非頂力之頂的動詞,那些虛領頂勁;項之頂豎之類,其頂字亦是名詞之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