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記憶|小喜峰口萬曆六年鼎建碑

fans news 發佈 2021-11-27T08:35:20+00:00

碑文右面清楚,左側模糊不可辨,可能是在廢墟里埋沒了二、三百年,右面和石灰渣、碎磚接觸,這些物質有吸潮的作用,且石灰殘渣微溶滲到字的筆畫痕跡里,字跡清楚;

微友「野駱駝」在小站群發了石碑及敵樓照片,我辨識內容,感覺是新發現的碑。他是上周末爬長城在閘扣自然村西山頂倒塌敵樓里發現的,因為只照了碑體的一部分,碑文不全。

我和閘扣自然村相識的人聯繫,他發來了一個碑體完整的照片,是他們村裡的一個牧羊人上山放羊拍的。碑文右面清楚,左側模糊不可辨,可能是在廢墟里埋沒了二、三百年,右面和石灰渣、碎磚接觸,這些物質有吸潮的作用,且石灰殘渣微溶滲到字的筆畫痕跡里,字跡清楚;而與黏土接觸的位置,字跡就不清楚了。

閘扣村的人說,碑是今年秋天發現的,就在潘家口水庫邊的一座山頂上。發現長城碑的敵樓編號為小喜峰口2號台,國家編號是130827352101170002 。在推進長城文化公園的建設中,主管部門在清理、修繕這座敵台時,從倒塌的廢墟里發現了這塊石碑。

諮詢小站群主尚方,他在傍晚發來了經過處理比較清晰的石碑照片。

一方明代萬曆六年的鼎建碑,碑體完整,碑文可辨,碑體長方形臥式,碑面四周刻畫雙線紋框,雙線之間填充著纏枝花卉紋。

碑文辨識如下:

萬曆六年季秋之吉。總督薊、遼、保定等處軍務、兼理糧餉、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真定梁夢龍;整飭薊州等處邊備、兼巡撫順天等府地方、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同安陳道基;巡按直隸監察御史,歷城於鯨;整飭薊州等處地方兵備、帶管驛傳、山西布政使司右參政、兼按察司副使,安丘辛應干;總理練兵事務、兼鎮守薊州、永平、山海等處地方總兵官、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定遠戚繼光;協守薊州中路等處地方、分理練兵事務副總兵官、都指揮僉事,北平史宸;分守喜峰路等處地方、游擊將軍管參將事、署都指揮僉事,同安陳忠;定州領軍、游擊將軍、署都指揮僉事,上谷張邦(?)奇;撫院監督羽林左衛鎮撫宋可參;提調李家谷關等處地方、以都指揮體統行事、指揮僉事,順天X時;定州營中軍、神武右衛指揮僉事徐思;千總、定州衛前所正千戶戴印。鼎建。

又一方長城碑的發現值得高興,它是刻在石頭上的歷史,所刻寫的內容不僅對研究長城有價值,而且其涵蓋的內容還可以輻射那一階段歷史的多個方面。

下面是我根據碑文的戲說簡析。

萬曆六年在薊鎮,雖然大規模的修築邊牆已經告一段落,但明代修建長城是動態的,小修建一直不斷,空心台的加密增建,邊牆的連綴補修,營城關城的擴建修繕,這些工程年年都有。

這一段長城工程是客兵定州班軍修建的;季秋之吉,說明是秋防班軍。指揮官是游擊將軍,官銜是代理都指揮僉事;徐思是秋防班軍營的中軍,官銜是神武右衛指揮僉事,戴印是定州衛前所正千戶,這些文字告訴我們輪防的班軍一般都是各地衛所軍隊。

薊鎮一千五百多華里的防線,到隆慶初年逐步增加到九個「路」級軍事單位,在隆慶三年又增加了三個「路」級軍事單位,到此時為止,薊鎮共劃分為十二個路級防區,喜峰路就是這一年增設的。

按照規制,路一級的軍事編制,最高軍事長官是參將,因為喜峰路是後增加的,最初幾年,駐守的最高長官一直是游擊將軍。從這個萬曆六年的碑我們看到,主官還是游擊將軍,只是升格為管參將事,代行參將的職責。人事權力、單位級別的升格都是漸進式的。

什麼時代,都有低職高用的破格,只要你能力出眾。比如碑文里的史宸,年紀輕、資歷淺,官銜只是都指揮僉事,可是在一線戍守部隊裡,因為能力出眾,得到戚繼光的賞識,實際軍職是副總兵官。

李家谷關提調也相當於喜峰口關提調,當設立喜峰路的時候,喜峰口營城就要增設游擊將軍公署,原來喜峰口營城的主官是守備,設有守備公署,升格後守備的編制就撤銷了。但各個「路城」都下設幾個提調官,分守在各地,管轄防守幾個關口,而喜峰路卻只設有董家口關提調官一名,機構不健全。萬曆元年戚繼光申請增設喜峰口提調官一名,戚繼光給選址駐守在李家峪關城,李家峪關雖然是個山凹小關口,但關城所處位置山形地勢好,戚繼光看中這個地方,這些記載從碑文里也得到了印證。就是在清代,李家峪也是綠營兵駐守的汛地。

碑文里官職的籍貫也是不確定,有時寫遠祖籍地,有時寫中期祖籍地,有時寫當下的籍貫地。戚繼光就是這樣,有的碑文里寫定遠戚繼光,有的寫鳳陽;副總兵史宸原衛所軍籍是古北口外興州前屯衛,明成祖時衛所內遷,前屯衛遷到豐潤縣城關附近,碑刻的籍貫他有時寫豐潤史宸,有時寫北平史宸。

修建長城工程朝廷都要派專職的監察御史進行監督,這塊碑文字裡,增加了「撫院監督羽林左衛鎮撫宋可參」,官職雖然不高,但是皇帝的禁衛軍中的軍官,位置特殊,朝廷增加了對工程的監督人員。

最後,還是越來越感覺,「鼎建碑」不是建完以後的官員責任公示,而是工程完工了,與此有關的官員們為表示祝賀,把名字刻在碑上,起到紀念、留念傳之以後的作用,關鍵是那時也沒有相機拍照,也只好用這種方式了。

吳慶國

遷西縣人,從小在長城腳下長大,熱愛長城文化,對長城歷史資料進行大量搜集和學習,撰寫的《閒話「盧龍塞」》《游鄉口和湯顯祖的朔塞歌》等多篇文章被唐山勞動日報、唐山晚報刊載。

來源:遷西長城文化公園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