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煉火火了山鄉文旅:催生新行當 激活老景區

fans news 發佈 2021-11-29T15:38:17+00:00

原標題:催生新行當 激活老景區 磐安煉火火了山鄉文旅中國文化報駐浙江記者 駱 蔓 通訊員 顧賢芝暮色中的首批國家級生態示範區——浙江省金華市磐安縣花溪風景名勝區內人頭攢動、熱鬧非凡,這裡正在展現國家級非遺項目——煉火。只見一大堆壘得高高的燒紅木炭像一座小山丘,不時發出噼啪聲。

原標題:催生新行當 激活老景區 磐安煉火火了山鄉文旅

中國文化報駐浙江記者 駱 蔓 通訊員 顧賢芝

暮色中的首批國家級生態示範區——浙江省金華市磐安縣花溪風景名勝區內人頭攢動、熱鬧非凡,這裡正在展現國家級非遺項目——煉火。只見一大堆壘得高高的燒紅木炭像一座小山丘,不時發出噼啪聲。夜色漸深,在先鋒號聲、鑼鼓嗩吶聲中,赤膊、赤腳的剽悍男子一個接一個向熊熊燃燒的木炭「火山」衝去,頓時火星四濺,人也在火光籠罩中,而從「火山」中踏過的壯漢不僅安然無恙,還精神抖擻,圍觀的人群不時爆發出陣陣驚嘆聲與喝彩聲。「火壇中心的溫度高達700多攝氏度。」記者身旁的遊客小戴興奮地說,「這叫『踏火山』。」

本文配圖均為煉火,磐安縣文化館供圖。

「我們在景區引入煉火的常態化演出,一方面是為了提振景區知名度,另一方面也祝願老百姓的生活紅紅火火,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花溪風景名勝區相關負責人說,「煉火又稱踩火,因赤腳在通紅的炭火上表演而得名,為古老的禳災集體舞蹈,也是一項大型的秋祭活動。北宋後,煉火又與永康方岩的胡公崇拜結合起來,是一種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民間舞蹈形式。」

「煉火起源於遠古時期人類祖先對火的崇拜。」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主任陳華文介紹,從深澤鄉金鉤村古遺址挖掘的雲紋饒石斧等古文物看,遠在新石器時期,已有古人類在本地群居生活,煉火的場景與原始人狩獵歸來圍著大堆篝火慶祝狂歡的場景極為相似。

參加表演的雙峰鄉村民告訴記者:「過去,煉火一般固定在重陽節九月初九晚上,或者在迎胡公大帝時的胡公生日八月十三前後,分別圍繞慶豐收、保平安的民俗主題舉行煉火活動。」參煉者少則數十人,多則上百人,其中有「山人」「降童」各一名,其他都是村民壯漢。可一村單煉,也可幾村合煉。煉火需木炭少則二三十籮,多則上百籮。

「煉火的主要程序分為降童催降、山人開水火門、煉火3個部分。」「山人」的表演者說。煉火表演者大多赤膊、赤腳,降童手持鋼叉使勁抖動領先,山人次之,村民壯漢隨後。大家齊齊抖動鋼叉,高歌狂舞、大聲吶喊,衝進通紅的火堆,然後在圓形火炭場上奔跑,動作彪悍粗獷,氣勢壯觀。

「煉火是土生土長的原生態民間藝術,是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的『活化石』。」磐安縣非遺保護中心的陳浪浪說。煉火曾參加由原文化部等九部委聯合舉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享譽浙江省內外。2005年,磐安煉火被列入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磐安縣被命名為「浙江省民間藝術(煉火)之鄉」。2020年底,煉火被列為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煉火被稱之為『火上的舞蹈』,至今已延續千年。」磐安縣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相關負責人說,「煉火群眾參與面廣,豐富了山區人民的文化生活。但目前農村人口逐年減少,煉火人員年齡偏大、後繼乏人,為了更好地開展保護工作,我們把煉火引進花溪風景名勝區。」

花溪風景名勝區坐落在被譽為「群山之祖,諸水之源」的大盤山簏,以天然形成的千米平板溪聞名。9月11日,花溪煉火首場秀在景區精彩上演,活動吸引了數千名遊客,聲勢浩大。

據了解,今年以來,磐安縣文化和旅遊部門著力推進非遺進景區,成立工作專班,編排提升了包括煉火在內的3個國家級非遺項目。同時,在該縣第一個景區——花溪景區修建了煉火場,實現了非遺的常態化演出。

參加表演的村民羊榮地告訴記者:「以前,我們煉火都是自娛自樂,想不到現在變成了職業,讓我有了固定收入。」煉火不僅催生了職業,更讓花溪景區異常火爆,旅遊人次較往年增加了3倍至5倍,紛至沓來的遊客只為一睹「火上舞蹈」的風采。目前,景區內的花溪村已開了50多家民宿農家樂,該村黨支部書記李香畫說:「村民想不到生意這麼紅火,太感謝文化和旅遊部門了,非遺真是寶啊。」

來源: 中國文化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