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散文:父母結婚時的漱口盂

fans news 發佈 2021-11-30T02:56:51+00:00

鄉土散文:父母結婚時的漱口盂文:楊曉光漱口盂,就是現在的刷牙缸、口杯。人們日常生活中離不開的一個平常物件,然而對於我卻有另外的含義。


文:楊曉光

漱口盂,就是現在的刷牙缸、口杯。人們日常生活中離不開的一個平常物件,然而對於我卻有另外的含義。我家本來有一對漱口盂,那是上世紀50年代,我父母在昌黎縣曬甲坨老家短暫生活的見證,奶奶一直珍寶般地保存著,遺憾地是1972年被我摔碎了一隻,如今碩果僅存的漱口盂形隻影單。

父母在老家的生活,確切地說我一無所知。經過紅娘的牽線搭橋,他們相識相知繼而相戀。分別生活在灤河兩岸的一對有情人終成眷屬,牽手於饑寒歲月的貧寒之家。那時父親在秦皇島二中當老師,家境富裕的母親,能夠一眼相中父親,既需要眼力,更需要膽識。特別是從富裕之家,邁入貧寒之門,母親超人的見識和勇氣,由此可見一斑。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父親年輕時個人魅力和能力的卓爾不群。

為迎娶大兒媳,奶奶盡其所能,對土坯西廂房進行了一番整舊如新的裝修。在斑駁脫落的土牆上,均勻地罩上一層石灰膏,登堂入室蓬蓽生輝。請木匠翻新了窗戶門扇,在后庄首家安裝了玻璃窗。早晨的陽光透過玻璃照射進來,滿屋亮堂堂的,就連掃炕掃地飛起的塵埃,都看得清清楚楚。母親過門後,以新娘子的身份來到父親老家,與婆母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平時與表嫂、表姐和表妹,手拉手出入家門,一起下地勞動,共同操持家務,在一個大家庭朝夕相處,就像親姐妹一樣。

南屋作為母親的起居室,擺放了一對大紅木箱,一對棕色皮箱。木箱不是實木打的,而是紙殼為骨架,描上木紋刷了紅漆;皮箱也不是真皮包的,也是紙殼塑型包了一層粗布面。在箱子的靠牆位置,擺放著母親的梳妝盒,那是母親出嫁時娘家陪過來的嫁妝,製作精良,貨真價實。梳妝盒的一側,並排放著一對由父親同事贈送的漱口盂。

母親的梳妝盒,整體為大紅底色,盒面有喜鵲登梅的燙畫,寓意吉祥和喜慶,盒內是一方隨盒蓋滑動的梳妝鏡,打開盒蓋的同時鏡子自行固定位置,梳子、篦子、顏粉、腮紅等梳妝和化妝品,分門別類各在其位。新婚的母親注重妝容,對鏡貼花黃。

母親在老家參加集體生產勞動約莫有一年光景。社裡分配啥活就幹啥活,不打折扣,從無怨言。擁有初中畢業學歷的母親,在當時實屬高學歷有文化的鄉村青年,婚後亦無孩子拖累,遂經社裡推薦,到昌黎縣鳳凰山區當了一名民辦教師。

七十年代我和奶奶在老家生活期間,聽母親經常念叨她在昌黎短暫的生活經歷,言語間不時提及漱口盂。於是那年我和奶奶回秦皇島過春節,奶奶特意做了一個棉絮布袋,將漱口盂套進去,再和我的假期作業一起裝進書包,我精心巴意地背在身上,一路帶回秦皇島。

火車駛入秦皇島站(當時是南站),我和奶奶下車後隨著人流奔向檢票口。可是備線鐵路停著的一列貨運列車擋住了通道。於是人們湧向離得最近的一節平板車廂,從這端攀上去,另一端跳下來。小腳的奶奶自顧不暇,哪裡還顧得上我呀!我從車廂上往下跳時,慌亂中平身摔到地上,這一跤摔得真是不輕,被旁邊的叔叔抱起來半天都哭不出聲,自己感覺是出不上氣來。多虧了漱口盂和棉絮包裝袋,棉絮布袋起到了緩衝的作用,摔碎的漱口盂起到減壓作用,在我摔下去的一剎那,救了我一命。

那場心靈肉跳的跳車摔跤經歷,過去了將近50年,現在想起來仍然歷歷如繪,如在目前。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若侵權聯繫刪除。歡迎文友原創作品投稿,投稿郵箱609618366@qq.com,本號收錄鄉土、鄉情、鄉愁類稿件。隨稿請附作者名,帶圖片最好,請標註是否原創。鄉土文學公眾號已開通,歡迎您搜索微信公眾號:xiangchouwenxue,關注我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