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見證人:李厚之先生考古筆記之:安康平定台灣三功臣

fans news 發佈 2021-11-30T03:00:42+00:00

清初,朝廷在陝西興安州設置興安鎮總兵署,統轄兩協九路,東協興安,西協漢中,以及東至湖北均房,南至四川漁渡,西至略陽,北至鎮安等九路約8ooo余官兵。

考古筆記

平定台灣三功臣

清初,朝廷在陝西興安州設置興安鎮總兵署,統轄兩協九路,東協興安,西協漢中,以及東至湖北均房,南至四川漁渡,西至略陽,北至鎮安等九路約8ooo余官兵。副帥郭元章、中營游擊胡愷、右營游擊傅龍金,便是參予平定台灣的三位功臣。

康熙十一二年間(1673一一1674),原已降清的明朝將領吳三桂、耿精忠、尚之信竿又先後起兵反清,這就是所謂的"三藩之亂「。其時經營台灣的鄭成功之子鄭經襲父爵為延平平,積極支持三藩叛亂,乘機出兵大陸。鄭經勾結盤踞福建的耿精忠,占領了泉、漳、惠、汀等州縣,並運台灣大米內渡濟師。清廷官兵屢戰失利,而敵勢愈加猖狂。於是康熙啟用姚啟聖為總督,吳光祚為巡撫,全面與竄擾大陸的台軍作戰,收復了惠安等地。鄭經部將劉國軒逃往海澄,海澄三面環海,其陸地一面掘濠引朝以阻大軍,相持一年不下。

時郭元章為海澄部曲,屢立戰功,巡撫吳光祚頗為賞識,委攝海澄中權司馬,令與劉國軒開戰。郭元章即提水師至上竿塘,鼓躁而進。劉國軒見大軍掩至,急遣戰艘蔽海而來。郭元章選死士待敵,當敵船靠近,一聲忽哨,拔蝥先登,一時士卒奮勇,敵軍大亂。大軍如摧枯拉朽,一戰而下海澄。提督萬正色服其智勇,力薦為懷遠將軍。郭元章率得勝之師,乘機攻下海壇、南日丶平海、湄洲丶崇武等諸島嶼,於是升游擊將軍,領中營、後營二將軍印。

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台灣新立幼主鄭克爽,朝廷趁新主初立,島內人心不和,詔水師提督萬正色督湖南、江浙戰艘二百由內陸赴閩。姚啟聖、吳光祚新修三百艘亦成,令懷遠將軍郭元章督運糧儲不使匱乏。配兵三萬,大舉進攻台灣。出師前,施琅欲乘南風先取澎湖,奏言:"澎湖不破,台灣無取理,澎湖失則台灣不攻自潰」請以戰艦三百,獨任征討。康熙從之。時劉國軒守澎湖甚嚴,施琅兵分三路,以五十艘出牛心灣; 五十艘出雞籠嶼為奇兵,自督五十六艘分為八隊攻其中堅。命部將胡愷、傅龍金親昌矢石,奮勇向前,鏖戰竟日,聲震數百里,焚敵艦百餘艘,殺敵有兩千,攻占了澎湖諸島,劉國軒冒險突圍逃竄,官兵乘勝直下台灣,鄭克爽戰敗投降,台灣回歸大陸。

平定台灣,奏功朝廷,郭、胡、傅三人居功最著。康熙二十六年,晉秩傅龍金偏將軍,陝西興安鎮右營游擊; 胡愷晉秩定遠將軍,陝西興安鎮中營游擊。康熙二十七年到任,值興安大水壞城,修康阜橋,整飭菅伍,多賴其功; 郭元章以左都督領昭勇將軍,陝西興安鎮副總兵,康熙二十八年到任。興安水災後,捐資重建衙舎、修葺學宮,兵民士商,皆頌其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