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圖書館》:一段跨越半個世紀的女性心靈成長史

fans news 發佈 2021-11-29T03:25:42+00:00

王小波在《黃金時代》裡寫道:「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後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可是我過二十一歲生日時沒有預見到這一點。

王小波在《黃金時代》裡寫道:「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後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可是我過二十一歲生日時沒有預見到這一點。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麼也錘不了我。」

生命是一個緩慢受錘的過程。年輕的時候,我們都以為自己將成為理想中的樣子,都對世界抱有一份天真的想像。

但是,假如有一天,我們發現這世上的一切都不像我們想像中的那樣,就連我們自己也不是我們想像中的模樣,我們該如何繼續生活?

《巴黎圖書館》講述的就是一個女孩經歷了生活的驚濤駭浪之後,重新認識自我、認識世界,認識人性真相的故事。


1

1939年2月,法國巴黎,叫奧黛爾的女孩懷著忐忑的心參加了一場面試,她想成為巴黎亞米利加圖書館的圖書管理員。她喜歡被書籍圍繞的感覺,只要聞到古舊書籍散發的霉味兒或報紙飄出的油墨氣息,就像回到家一般親切自在。

終於,如願以償的,她得到了這份工作,一場圖書館之旅就此開啟。

她渴望成為一個優秀的圖書館員,渴望像館長里德女士一樣,成為一名真正能夠獨當一面的職業女性;渴望衝破傳統的男權思想,讓爸爸意識到自己會和波伏娃一樣找到靈魂伴侶,而不需要依靠相親替自己尋覓一個「穩定飯票」;渴望在二戰中拯救被舉報的猶太讀者,守護圖書館這座人們精神的避難所……

她深信自己是善良的,人性中那些晦暗不明的部分與自己毫不相關。她沒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也會為一念之差所控,不小心泄露了同伴瑪格麗特的秘密,導致男友保羅做出了另三個人都無法釋懷的事……

萬般悲切之下,奧黛爾遠走他鄉,嫁給了一個美國大兵,成為了古斯塔夫森太太,而這份愧疚,也伴隨了她後半生的異鄉飄零。

此時一個叛逆的美國少女莉莉闖進了奧黛爾的生活。

一個陷在生活困境的少女與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這是兩代女性的心靈交流,也是一場跨越世紀的靈魂救贖,更讓一段沉積斑駁的歷史浮出了水面。


2

亞米利加圖書館並不是一所作者虛構的圖書館,而是一座在歷史上真實存在、現在也依然在營業的圖書館,始建於1920年,是歐洲大陸上規模最大的英語圖書館。

書中,奧黛爾的多位圖書管理員同事,也不是作者虛構的人物,而是在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

曾經在亞米利加圖書館擔任項目經理的作者珍妮特,借奧黛爾的眼睛,記錄了這座圖書館的館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不畏強權,為巴黎城裡的愛書人守候最後的精神港灣的故事,也借著奧黛爾的口吻,講述了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普通人小小的善舉和隱藏的罪惡,人性中幽微的光芒和搖擺不定的灰色地帶。

在這個故事中,沒有純粹如兇猛野獸的納粹軍官、也沒有絕對正義的巴黎市民,有的只是一個個普通人,在各自的理想和欲望、堅守和放棄之間的掙扎。

館長里德女士在德國軍隊逼近巴黎時,仍然堅守圖書館,在二戰開戰後不久就帶領圖書館進入了戰時模式,向前線抗敵的軍人提供了數以萬計的圖書。

圖書館贊助人尚布倫伯爵夫人作為一名真正遊走在政商兩界的貴族,與羅斯福總統私交甚篤。在她的周旋中,圖書館在戰爭白熱化的階段仍然維繫著運營。館員鮑里斯為了給猶太讀者運送圖書,被秘密警察槍擊,萬幸後來被救,戰後還一邊抽菸一邊帶著破了一個洞的肺在圖書館繼續健康工作到退休,並且活到了80多歲高齡。納粹的審查官福克斯博士,雖然身在納粹陣營,卻懷念戰前思想自由的時光,對圖書館的種種「越界」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里德女士和福克斯博士在戰前就熟識,德軍占領巴黎期間,正是他們的友誼以及對書籍的熱愛,讓他們的關係超越了政治和戰爭,保護圖書館免遭滅頂之災。

戰爭改變了巴黎這座城市。數以萬計針對猶太人的告密信湧向警察局。人們稱那些信件為「烏鴉信件」。寄出那些信件的人,正是被舉報者的朋友、學生、鄰居甚至親人。許多猶太富人被臨時逮捕,只留下自己在巴黎空蕩蕩的豪華公寓。那些公寓成為了巴黎市民私會情人的秘密據點。

戰後,德軍撤離巴黎,留下了為數不少曾經和他們有過來往、生意、甚至私人交往的巴黎人。生活在長期的精神緊張和物質匱乏中的巴黎人,把對納粹的怒火灑向了無辜的同胞。有的女人被懷疑和德國軍人有染,被剃光頭、赤身在街上遊行示眾,還抱著出世不久的孩子。

貧窮、嫉妒與仇恨在蔓延,而圖書館員依舊堅守著圖書館。

奧黛爾挽救了一些人的生命,也留下了自己終生難忘的遺憾。

在這個故事裡,作者並未對發生的一切作出道德評判,而是以沉浸式的筆法,為每一個人一念之間的抉擇提供了大量細節,還原了特殊年代人們真實的生活。

人性的複雜,光明與黑暗,種種幽微的細節,在戰爭的帷幕下展現得淋漓盡致。

​有人犧牲,有人猝死,有人不知所蹤。

但人們依然在黑市用口糧交換巧克力,新婚夫婦一早去珠寶店打結婚戒指,十幾歲受傷的戰士在後方醫院聊著八卦。

正如作者在後記中寫道的,她想在這個故事中和讀者分享這一鮮為人知的歷史篇章,更想探索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是什麼讓我們變成了現在的模樣,我們怎樣互相幫助,又怎樣互相傷害。你可以說這是一個戰爭的故事,但剝開炮彈的外殼,這終究是一個成長和生活的故事。


3

有些時代,很多人在說「我控訴」,卻少人說「我懺悔」;有些時代,很多人都在說「我懺悔」,卻少有人說「我控訴」。

暮年獨自生活的奧黛爾,也變成了年輕女孩眼中渴望成為的樣子。她看清了人性的暗礁,學會了在洶湧的民意中保持冷靜,也沒有停止過對過去的反思。她終於可以坦然說出年輕時犯下的錯,不再逃避也不再為自己找藉口。她曾經鄙視一些人,也曾經成為自己鄙視的那類人,而最終,她接受了那個不堪回首的自己。

她沒有成為像圖書館長那樣的文化界的中流砥柱,她沒有找到自己夢寐以求的靈魂伴侶,她甚至沒有成為那個自認為不會傷害任何人的自己。生活重錘了她,而她卻並未因此淪入頹喪。相反,生活的重錘讓她看清了自己本來的模樣,學會了控制自己的欲望。她放棄了年少時天真卻淺薄的幻想,成為了一個真正獨立思考、敢於與眾不同的成熟女人。生活的重錘留下的不只是傷痕,也是成長的印記。

​「年輕的時候,我也以為我是風。直到最後我遍體鱗傷,老了以後才知道,其實,我們都是草。風往哪個方向吹,草就往哪邊倒。」

在命運的浪潮中,如同草籽般漂泊的我們,或許無法阻擋潮水的方向。然而,即使是一枚草籽,也能決定自己如何發芽、如何生長。

如果,你也經歷過成長中的幻滅時刻,你也曾為過去的某個遺憾而懊悔不已,在《巴黎圖書館》中,你或許可以找到成長的真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