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陷入親密關係,就敏感多疑、患得患失,怎麼辦?試試3招

fans news 發佈 2021-11-29T04:50:27+00:00

「為什麼你不回我消息?是不是不愛我了?」「我只是關心你而已,為什麼你不理解我?」面對親密關係,總有一些人會出現這樣的想法。不管是愛情、友情還是親情,都可能出現這樣的情境。

「為什麼你不回我消息?是不是不愛我了?」

「我只是關心你而已,為什麼你不理解我?」

面對親密關係,總有一些人會出現這樣的想法。不管是愛情、友情還是親情,都可能出現這樣的情境。不少人在建立親密關係時,會覺得開心、愉悅,進入一段時間「和平共處」的甜蜜期,但隨後,有些人開始「不滿足」,出現敏感多疑、患得患失的情緒。

比如,當女性和閨蜜建立親密關係後,碰到閨蜜的同學,兩人相談甚歡,隨後還一起約著出去遊玩。但在知道這件事後,有些人開始出現患得患失的情緒,心想:她是不是不把我當朋友了?她應該更喜歡別人吧?她們一起都會玩些什麼?會不會以後都不找我玩了?

這樣的情緒,會讓人陷入一種焦慮多疑患得患失的狀態中,從而引發一些負面的行為,生悶氣、頻繁地發消息,質疑等。但是在閨蜜眼中,這樣的負面情緒來得很莫名其妙。

其實出現這種情況,很可能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焦慮型依戀人格」。

當你在戀愛關係中,總是患得患失、敏感多疑。當伴侶開心的時候,你也覺得開心,當他稍微出現冷淡,或者忙於別的事情,你也會隨之出現情緒低落,敏感多疑等問題,擔心被拋棄過度的依戀對方,擔心失去這一段關係。這就是「焦慮型依戀人格」的真實寫照。

焦慮情緒加上「過度依戀」的根源是什麼?

不少人不理解,自己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緒,明明也想擺脫,卻還是不自覺地會因為這些情緒而表現出一些異常的行為。這種不正常的情緒產生,大多和童年時的經歷有關。

在心理學上發現,安全感大多是在孩子3歲之前建立的,寶寶往往會和一個固定的人建立一種「安全依戀關係」,大多數是媽媽。而根據依戀類型的不同,能夠分成3種:安全型、迴避型、焦慮依戀型。而總是處於緊張、患得患失、黏人狀態的孩子,大多屬於焦慮依戀型,需要通過「黏人」等方式來尋找安全感,無法獨立完成一些事情,並且很難取悅,哪怕是媽媽離開後再回來,也很難感到高興。

簡單來說,就是在童年時期,總是得不到安全感的孩子,在長大後更容易出現焦慮依戀型人格。我國比較常見的是焦慮型母親迴避型父親的搭配。當母親總是出現焦慮、緊張、患得患失等情緒中,父親卻總是迴避,無法給予陪伴,這樣沒有安全感的關係也會在孩子的心裡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

存在「焦慮依戀型人格」的人,或許知道自己不應該敏感多疑、患得患失,但無法擺脫這樣的情緒,深陷其中無法自拔。如果你想要擺脫這種情緒,不妨試試3招。

第一招:轉移注意力

焦慮、患得患失的出現,其實很多時候是人們給予了親密關係過多的關注。當你的生活中除了「親密關係」,沒有別的事情了,就會更容易深陷其中。找到自己的存在價值,轉移注意力,給自己找點別的事情做,也能幫自己擺脫這種情緒。避免將自己完全陷於他人的親密關係中。

第二招:感受彼此最真實的狀態

當你過於依賴別人,他喜歡紅色,那我穿什麼衣服都穿紅色;他喜歡吃火鍋,我也去學做火鍋。但漸漸地,真實的你卻逐漸消失了。喜歡藍色的你,喜歡吃清淡食物的你,逐漸迷失、失去自我的人,就像是給自己加了一層厚厚的「濾鏡」,在別人眼中看到的都不是你自己。交流和感受是很重要的,而不是一味地索取或者給予。

第三招:建立起清楚的相處原則

不少焦慮型依戀人格的人,希望一個眼神別人就能明白自己。但在現實生活中這是很難的。這時不妨說清楚,自己希望對方做到什麼,不能做什麼,建立清楚的相處原則,這樣才能讓對方了解到你的理解,追求「共情心理」。

一個人總是在背後默默地猜想「他是不是不喜歡我了?」,「我是不是哪裡不好?」這樣的念頭,其實都只是你的想法而已。過於沉溺在這些情緒中,對親密關係反而不利。總是敏感多疑、患得患失的「焦慮型依戀人格」,不妨學學3招,減輕困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