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既是仁德的聖人,也是人性的大師

fans news 發佈 2021-11-30T05:15:28+00:00

《論語》第五章公冶長篇(4),繼續接著上面來。1.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孔子說:「寧武子(姓寧名俞,衛國大夫)這個人,當國家政治清明、百姓和諧的時候,他就顯得特別的聰明,但當國家政治昏暗、民不聊生的時候,他就裝作很傻的樣子。

《論語》第五章公冶長篇(4),繼續接著上面來。

1.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說:「寧武子(姓寧名俞,衛國大夫)這個人,當國家政治清明、百姓和諧的時候,他就顯得特別的聰明,但當國家政治昏暗、民不聊生的時候,他就裝作很傻的樣子。他的聰明我們還是可以達到的,但是他裝傻的神韻我們就學不來也做不到了。」

(孔子對寧武子是有高度評價的,基本符合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理想狀態)

2.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孔子在陳國時說:「回去吧!回去吧!家鄉魯國的學生雖志向遠大但行為略微粗獷;雖有文采但還不太懂克制自己。」

(這句話看起來不好懂,其實是和冉求說的。當時魯國季康子執政,想召在陳國跟隨孔子的冉求回去協助處理政務,所以孔子就對冉求說出了這句話,也指出了學生們的問題,讓大家各自反省)

3.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孔子說:「伯夷、叔齊兩個賢人因為不記恨別人的以前的罪惡,所以也就基本不會抱怨了。」

(伯夷、叔齊作為古代君子的代表人物之二,為了維護君臣禮儀,即反對紂王暴力統治,也反對武王伐紂以暴制暴,最後不接受周朝冊封餓死於山野之上。但孔子從不記恨別人罪惡的角度來說,顯然是為了凸顯仁德這個最高要求。)

4.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

孔子說:「誰說微生高這個人非常直率的?有人向他借點醋他都不拿自己的,而是向鄰居家討要後再給人家。」

(孔子對此種不直率的行為很厭惡,看語氣差點說出來「什麼玩意」這句話了)

5.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孔子說:「話說得好聽、臉展示的好看、姿勢擺的恭敬,左丘明把這行為當作可恥的,孔丘我也把這行為當作可恥的。心理藏著怨恨卻對你的像個朋友,左丘明把這行為當作可恥的,孔丘我也把這行為當作可恥的。」

(孔子認為君子應當是個直率的人,自己也努力像君子一樣做個直率的人,教導我們也應該努力做個直率的人)

6.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顏淵和子路兩個人在身邊侍奉的時候,孔子說:「你們都說說自己的志向吧?」子路就說:「我希望把自己的車啊馬啊衣裳啊與朋友們一同分享,即使被使壞了也不後悔。」顏淵說:「我希望自己能做到不隨意誇耀自己的善行,也不會隨意宣揚自己的功勞。」子路隨即問孔子:「希望聽聽老師您的志向?」孔子回答說:「我的就是讓老年人能夠安度晚年,讓朋友之間能相互信任,讓年幼的人能得到關懷。」

(對比之下,我們就可以看出孔子對於仁德的理解,以及自己仁德所處的境界。而子路顯得過於膚淺,顏淵顯得剛入門徑)

7.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孔子說:「完了呀!我還沒看到過認識到自己的過錯後又能夠從內心自我責備反省的人吶。」

(知錯的人很多,但準確認識自己錯誤的人很少,改正錯誤的人很多,但準確改正自己錯誤的人很少,能夠準確認識自己錯誤又能完美改正錯誤的人就更少了,甚至如孔子說的,活了一輩子,這種人都沒見到過。這種人性真是千年來也沒怎麼變化)

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孔子說:「即使是只有十戶人家這樣的小村莊,也必然會有像我一樣既忠誠又講信用的人,只是可能不像我這樣愛好學習罷了。」


(粗淺學習,歡迎交流探討加關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