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問吾及其《中國經營西域史》研究(下)

fans news 發佈 2021-11-30T05:15:34+00:00

《中國經營西域史》上溯漢代、下至民國當代,上下二千餘年中,我國曆朝中央政府經略西域、新疆之史實,其中包括政治、軍事、社會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內容,作者試圖說明,歷朝中央政府為何要經營西域、經營西域的方法及其成敗得失和結果、影響,是一部比較全面總結中原內地與西域、新疆互動關係的歷史著作。

二、《中國經營西域史》內容簡述

《中國經營西域史》上溯漢代、下至民國當代,上下二千餘年中,我國曆朝中央政府經略西域、新疆之史實,其中包括政治、軍事、社會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內容,作者試圖說明,歷朝中央政府為何要經營西域、經營西域的方法及其成敗得失和結果、影響,是一部比較全面總結中原內地與西域、新疆互動關係的歷史著作。

《中國經營西域史》首先對被描述的地域空問——西域作了較科學的界定。作者在導言中認為,西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是動態的歷史過程:

「西域者,中國西方或西部之西域也,而其範圍在中國史上殊難求得顯明之界限,隨時代之地理智識、軍事勢力、政治勢力、使節僧侶商賈之足跡,而有遠近廣狹之不同。"試舉漢、唐、元、清四朝為標準,以比較之:漢之西域有廣狹二義。狹義者僅指天山南路,廣義者包括天山南北二路及中亞細亞;他若印度,若歐洲東部,若伊蘭高原而至阿拉伯,皆使節僧商往來頻繁之地也。唐之西域與漢之西域,大約相當,而軍政勢力則有過之。元之西域,以其武力,並世無兩,除上述之地皆被其征服外,更遠征歐洲之俄羅斯(Russia)、波蘭(Poland)、匈牙利(Hungary),故其範圍最廣。清代軍事力量只占天山南北兩路,政治勢力及於中亞細亞及阿富汗斯坦(Aighanistan)諸地,又視漢唐之西域為狹。至於魏晉及隋及宋明之西域,皆不及唐之規模,此歷朝範圍之大較也。」

因此,作者據上述西域之特點,獨具匠心,將全書分三個歷史階段敘述,即:上編自漢至明之經營四域;中編為清朝之經營新疆;下編為民國以來之新疆。

1.上編 自漢至明之經營西城

自漢朝至明朝,時間跨度約一千八百餘年,是中國積極開拓西部邊疆的年代,"中國國力大擴張之時代」。軍事與政治交替實施是這一時期中國經營西域的主要策略手段。

上編共分六章。第一章兩漢之經營西域,內含十四節,首先剖析了漢初西域諸國之形勢,指出前漢通西域的軍事、經濟、政治目的;隨後,重點敘述張賽三使西域;漢與匈奴爭西域;西域諸國內屬於漢;新莽時代西域之叛絕;後漢三通三絕西域之經過,還用專門二節介紹了兩漢通西域與中西經濟及文化之交流,佛教之傳入中國等。

第二章魏晉至隋之經營西域。內分三節,敘述了這一時期天山北路之強族鮮卑、柔然、突厥、鐵勒以及蔥嶺內諸小國之兼併及其一般情況,魏晉至隋朝經營四域之概略。

第三章唐朝之經營西域。共分十二節,分別敘述唐朝先取天山南路諸國,然後平定西突厥以及蔥嶺以西識匿俱密護密、康國昭武五姓、拔汗那、吐火羅、波斯、五天竺罽賓諸國之內屬;介紹唐朝在西域列置府州,建立安西、北庭大都護府,置四鎮成兵之政策;分述唐與突厥爭西域,唐與吐蕃爭西域,唐與大食爭西域,唐失西域並謀復西域之經過;最後較詳細敘述唐代中西通商及文化交流以及西方襖教、摩尼教、景教、伊斯蘭教之東漸情況。

第四章五代至宋與西域之關係,共計三節,簡略敘述回鶴之西奔及其發展,五代與宋與西域之交往及耶律大石西奔建立西遼及其滅亡。

第五章蒙古西征之偉績。前三節,分別敘述元太祖成吉思汗之西征,他的兒孫輩拔都的四征和旭烈兀西征;第四節敘述蒙古在西域之政策,設立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寬闊台汗國和伊兒汗國四大汗國,又先後三行省(阿母河、別失八里、阿力麻里)和三宣慰司(別失八里、哈喇和卓、和閱)的管理體制,還簡略介紹元在西域定賦稅、置驛站、開屯田等情況。第五節介紹蒙古西征對於中西文化交流之貢獻,認為崇古民族奮其威武,混一亞歐,幅員之廣古今未有,且驛站遍設,使中西交通之盛況,開古往未有之偉觀,使東西兩大文明實行接觸和交流,如中國之羅盤、火藥、活字印刷術等四傳,四方的天文學、回回炮、西域醫藥等之東傳等。第六節蒙古西征對中國民族之關係,從四域名將入居中國,成為準統治階級,又使西域軍隊分駐中原,大批西域商人分布各省,形成大批西域人之華化,"其結果一則增加漢族血質之新成分,二則助長回教徒在中國之繁衍"。

第六章明朝之經營西域。有明一代,外患為烈。明為防禦北敵之南下,置鎮設衛,振軍經武以備之,為此強兵需良馬,故明與西域馬絹貿易頗為發達。且明之國力有限,明通西域之西門東縮至嘉峪關,故本章設三節,分別敘述明與瓦刺交涉,明與哈密、吐魯番之關係以及明朝西域諸國之入貢情況。

2.中編 清朝之經營新疆

清朝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是中華民族國家形成和疆域版圖基本定型的階段。清朝政府平定準噶爾及天山南路之回部,西域河山內屬,"故土新歸",遂將西域之名定為新疆。

第一章清朝取新疆及羈屬中亞各部,分別敘述清朝自康熙五十六年備邊,先招撫哈密、吐魯番兩地駐兵屯田:至雍正時兩次用兵,終於在乾隆二十年(1755)起兵平定準噶爾,次年又勘定阿睦爾撒納之叛亂,繼而又滅大小和卓之亂,天山南北復歸於中國版圖。蔥嶺以西各部如哈薩克、布魯特、浩罕、塔什干、巴達克山、帕米爾、布哈拉、阿富汗、坎巨提等紛紛內附求為屬國。「清廷對於各藩屬徒,取羈靡政策,未曾實力經營 徒擁天朝之虛名,未行宗國之實權也。」本章最後敘述了土爾扈特之東歸。

第二章乾隆朝統治新疆之政策,以四節分述,「綜其大要,不外設軍府,駐重兵以鎮懾之;興屯墾、講牧政、籌經費以輔助之;更封以爵位,賜以俸祿,以羈糜其首領;尊其宗教,允其自治,以撫慰其百姓。此是乾隆朝所制定施行者,歷嘉、道、咸、同,奉行不渝。」清朝治理新疆,始則以伊犁將軍為主的軍府制度,駐兵屯墾,皆以北疆地區為主,呈以北制南的大格局,為此後埋伏北治南亂的緣由。

第三章和第四章,對清代回疆之多亂和同治年間新疆之大亂,有較系統之評述,從烏什之民變、張格爾入寇回疆、浩罕入寇回疆、倭里汗等兩寇回疆以及同治年間全疆回民起義、阿古柏竊據新疆等均有敘述,最後以左宗棠定新疆、曾紀澤收回伊犁作結束。

回亂平定,伊犁回歸,清政府改軍府之制,"易為郡縣之治,進而實際經營,以期發展地利,開化和人,充實邊疆,鞏固國防"。中編第五章以建省之經過、政制之革新、軍制之變更、財政之整理、交通之建設、實業之發展、教育之辦理凡七節之篇什,作了較詳細之敘述。此外,在第六、七章中,對新疆的界務和新疆對外商務也有簡要的介紹。

3·下編 民國以來之新疆

曾問吾在本編中詳細描述了民國以來的新疆當代史。一般來說,由當代人寫當代史,為史家所忌。但曾問吾卻以極大的熱情重墨濃彩地描述了新疆當代史。為此,他銳意收集資料,甚至還直接引用了他的新疆籍同事口述的第一手資料。曾問吾在史學著作中,直接引用當代人物口述資料,展現其學術勇氣,也是一種著述創新。

下編僅設三章。第一章新疆統一及其憂患。其主要內容敘述迪化革命和伊型革命以及楊增新取得政權的由來,統一新疆,化解種種內憂外患的大概過程。曾問吾在本章中對民國時期主政新疆時間最長的楊增新之施政情況有許多精彩文字的敘述並有精闢的評價。曾問吾認為,「楊為人陰鷙險狠"、「楊增新專制之毒尤較前清為甚",「新疆省政府大禮堂題有楊氏自撰一聯云:共和實草昧初開,羞稱五霸七雄,紛爭莫問中原事。北庭有桃源勝景,紐率南回北准,渾噩長為太古民。此是楊氏閉關與愚民兩政策之自供狀。」然而,作者筆鋒一轉,又認為「楊氏才智絕倫,機警過人,一身兼統軍民兩政,垂十七年,先後統一新疆伊、塔、阿爾泰之政權,調和各族之人心,改良吏治,開闢荒地,平定內亂,抵禦外侮,其結果使新疆安如磐石",「綜計楊增新自民元於全疆雲擾中,繼袁大化而統治軍政凡十七年,迭遭風波,飽嘗憂患,其間如哈密之回變,哥老會之起事,外蒙之西犯,俄哈之竄新,白俄之擾攘等役,應變苟稍一不當,輒有全境糜爛、疆土淪亡之危險,然楊氏運其才智,竭其心力,競能於艱苦危難中,平定事變,保全疆土,其事可紀,其功可歌也。"當年,曾問吾對楊增新入木三分的絕妙評價,如今已為史家普遍認同。

第二章新疆大亂及其平定。1928年7月7日楊增新被刺殺,民政廳長金樹仁攫取政權。金樹仁「一切措施皆師楊氏政策,然才識權變不及楊氏,不得其長,悉得其短",特別在任用部屬上,培植親信,樹立私黨,戚族故舊,分居要津,「然此諸人皆貪婪橫暴,無惡不作,乖謬百出,以致民怨沸騰,變亂大作……禍幾遍於全疆"。本章首先敘述哈密和加尼牙子之起事變亂引甘肅軍閥馬仲英勢力進疆,陷鄯善、吐魯番並圍攻迪化。此後,戰火四處蔓延,「北及於阿爾泰,南至喀什 、和田,除伊犁外,無一片淨土,迪化受圍凡二次,金樹仁竟因此被迫下野,新政府成立,盛世才主持軍政,戰事稍有轉機,力戰經年,卒驅逐馬仲英而平定新疆。計是役自二十年二月哈密起亂至二十三年六月省軍克復喀什止,為時三年又四月,殺人不下數十萬!新疆之財政因此極度紊亂,蘇俄之勢力亦因此潮水湧入!"

「下編」最後一章——第三章為新疆社會及政治經濟概況,介紹新疆各民族之戶口,主要民族維吾爾族、蒙古族、哈薩克族、布魯特族(即柯爾克孜族--引者)、漢回(回回)、漢人、滿族等之習俗,並對新疆之行政與司法、軍隊、財政、教育、社會經濟、交通、商業等分類分節敘述。

綜上,曾問吾著《中國經營西域史》,對我國西漢通西域以來,上下二千餘年,歷朝政府對西域新疆地方之開拓治理,有較為全面、系統的梳理敘述,特別對民國以來新疆政局之發展和社會政治經濟情況,有較為準確清晰的介紹,使國人對新疆和西北邊疆的現狀和危機有較為深刻的了解,被譽為「安西良鑒」。

三、結論:曾問吾其人其著之再評價

曾問吾一生經歷了辛亥革命和新中國成立兩次改朝換代的社會巨變,是三朝人物,這就註定了他的人生的歷史因襲的沉重及其閱歷的複雜多彩。

曾問吾的青少年時代是在客家文化之鄉的興寧度過的,他接受了中華傳統文化的薰陶和教育,有修身治國平天下的濃烈意識,有痴心不改的客家家園意識。興寧是他的安身立命之地,是他的人生起點和終點。走出興寧,他是將軍學者,是人世的官宦;回到興寧,他仍是一個書生,一個教員,一個中學校長而已。

但曾問吾的人生,都是和新疆這片土地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他自小熱愛文史,畢生關注西城新疆,由於種種歷史因緣,使得這朵客家之花,註定要在新疆火焰山下的熱土上盛開。

曾問吾大學畢業初入仕途之際,正當萬惡不赦的日寇製造「九-一八」事件,侵占我東北領土,如國歌所言「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抗日救亡呼聲,響徹長城內外,大江南北。曾問吾此時著述出版《中國經營西域史》,顯示其高瞻遠矚的國難危機意識。

首先,曾問吾繼承了清代塞防思想的精髓,誠如其導師朱希祖所撰序文之所言:「四域一地,在吾國常人視之,以為邊疆,無足輕重;而以亞洲全局觀之,實為中樞……吾國新疆,為西域最要區域.吾國得之,足以保障中原,控制蒙古……是故吾國今日第一要務,宜能確保新疆,杜外力之侵入,則察綏危勢可緩,故吾人今日苟欲救國,必宜傾注全力於西北,一切建設必由此方向前進,斷不宜自撤藩籬,供人宰割,退守西南,以陷於滅亡,以吾區區之愚見也。興寧曾君問吾,近著《中國經營西域史》三大編,其用意頗以吾同,曾君年富力強,畢業於中央大學政治學系後,專肄習回鶻文字、西域歷史,而又以新疆旅京人士交遊,以深探乎現狀,志趣弘遠,才識卓越,蓋先有此定見,而後成此巨著,將用以磨練已志,鞭策國人,以共達此鵠的。"朱希祖曾是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委員,與著名大家胡適、李大釗、魯迅等同事齊名,時任南京中央大學史學系主任、參謀本部邊務研究所主任,曾問吾師承其傳薪之火,學術淵源是十分深厚的。

其次,曾問吾還繼承了清代學人關心研究西北邊疆的學術傳統,對四域新疆"天地東西南北之學"(龔自珍語)進行全面系統的學術梳理,擷英咀華成此巨著,可謂石破天驚!書成之後,我國經歷了8年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和隨後的3年解放戰爭,繼之新中國成立,曾氏之命運歷經坎坷,再無學術建樹,其《中國經營西域史》這一研究「絕域與絕學"(郭麗萍博士語)的著作,遂成為民國新疆史著之絕響。

再次,曾問吾在其《中國經營西域史》中,全面系統敘述了歷代中原中央政府和西域新疆不可分割的互動歷史關係,準確記敘了二千多年來我國經營西域的全過程,證明了西域新疆自古以來就是祖國不可分割的地方,各族人民存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密不可分、同呼吸共命運的血肉關係;同時,全書貫穿總結歷代經營西域時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和教訓,警示鞭策國人,故時人譽稱此書為「安西良鑒」,是一部弘揚愛國主義和維護祖國統一與民族團結的好著作。

誠乎此,《中國經營西域史》出版後,一直是各家引用的學術源著,奉為圭臬。新疆著名文史專家周軒教授認為,《中國經營西域史》是研究新疆歷史繞不過去的必讀著作。湛江師範學院劉佐泉教授認為,「《中國經營西域史》是一部西域歷史地理的百科全書,是研究我國自古以來與西域關係史的必讀專著。新疆社會科學院原歷史研究所所長齊清順研究員新近著文稱:"民國時期,曾在新疆做官的曾問吾根據多年收集的資料,編寫成《中國經營西域史》一書。在當時條件下,憑一之力,能寫出如此之著述已屬不易,其中敘述的許多內容,今天仍有可鑑之處。"新疆地方志總編室「為適應自治區各地修志急需,我們據1936年11月商務版,重新排印曾問吾《中國經營西域史》一書,供內部參考」,此書遂成為新疆編纂地方志的廣大方志人必讀案頭書。隨後,維吾爾族學者卡德爾.哈皮孜先生將是書翻譯為維吾爾文,在《新疆地方志》(維吾爾文版)專設的《中國經營西域史》欄日上連續轉載,達數年之久。這是維吾爾史學界譯介漢文新疆歷史專著的第一部,影響巨大。

詭異的是,《中國經營西域史》學術聲譽和影響持久旺盛,而其著作者曾問吾的事跡卻近乎湮滅,他的晚景淒涼,令人扼腕三嘆!看來,對曾問吾其人其事,應當實事求是地再發現和再評價。

從目前的歷史記載情況看,曾問吾在其家鄉名聲,遠不如他在新疆的聲譽。新編《興寧縣誌》介紹曾問吾區區45個字;但新疆的《吐魯番市志》對這個「生卒年月不詳」的廣東興寧人卻為之立傳,給予十分積極的評價,可謂南粵之花,塞外飄香了,這種牆內開花牆外香的現象,是有其深刻的社會文化淵源和背景的。曾問吾的老家興寧,乃古老鄉邑,歷史悠久,建邑自東晉至今已1679年。這個僅有2100平方公里土地面積(比新疆小約800倍)和人口僅百萬(比新疆少20餘倍)的蕞爾小邑,卻是人文薈萃的客家文化之鄉。資料記載,興寧在現當代就湧現出75位大學校長,譽為「大學校長之鄉",其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3人、工程院院士1人、俄羅斯工程院院士1人,筆者母校興寧永和中學,在1951年畢業的同班同學中,李進堯是北京人文大學校長,賴佛新少將是原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春獸醫大學校長,由此可見一斑吧!1947年曾問吾棄官回鄉,他所擔任的最後一個社會角色只不過是區區中學校長而已!此後,又是一次改朝換代,其遭遇每況愈下,形同人矢,逸論「飄香"矣!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金子是掩埋不住它的光芒的。曾問吾這朵客家文化之花,註定要在塞外飄香的。因為,曾問吾自己都始料不及的是,他一生夢魂繚繞(所謂「嶺南十載天山夢」)的新疆,是他的文化影響最大的地方。

曾問吾一生最鮮明的特點是關注新疆,研究新疆歷史;熱愛新疆,尊重新疆文化。他在南京沒有任何語言文化環境條件下,都能主動研習維吾爾語言文字;他著書立說,闡明新疆對祖國大家庭的特殊價值。曾問吾的濃烈的新疆情結,是十分真誠的,是十分感動人的。曾問吾對新疆各族黎民百姓,有一顆熾熱的同情心,「敢遣春溫上筆端",為弱勢群眾吶喊,在痛批民國時期新疆司法、行政腐敗現象時,他沉痛地寫道:「哀哉窮黎,情何以堪?""痛哉新疆之民,酷哉新疆之官也!"學者憫民之情,躍然紙上,可謂難能可貴!更可貴的是,曾問開的民本主義愛民思想,不僅僅停留在文字口頭的認識上,而且在自己的社會實踐上也是言行一致、身體力行的。他在吐魯番縣當縣長任職期間,深人群眾,聯繫群眾,體恤民情,為民辦事,深得人心!這位南國將軍學者,十分尊重新疆民族文化,他能和當地的大阿訇談經論教,甚至加入了伊斯蘭教,主動自願地接受民族文化的洗禮。這種非同尋常的人文姿態,在中華民族文化交流史上,可說是千年僅見的特例。

總之,綜觀曾問吾一生與新疆結緣的非同尋常的實際表現,在民國時期的學界和官場上,他都是一個特立特行的不可思議的另類人物。唯其如此,曾問吾才凸顯了其特別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時至今日,對曾問吾的評價還應該放到更廣闊的歷史背景下,即百年來粵新文化交流的層面上去考察。原新疆著名文化人、現廣東客屬海外聯誼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專職文化顧問崔保新先生,在其新著《沉默的胡楊:鄧纘先戍邊紀事(1915-1933)》中,詳細描繪了民國廣東紫金客家人鄧贊先在新疆長期戍邊、血沃西域的感人事跡,開拓了為粵新交流人物立傳這一嶄新的學術研究領域。他的成功令人感動,也催人深思。廣東與新疆兩地雖遠隔萬里但在近現代的交流史上都是異常活躍,人物蜂擁,源遠流長,「長期以來,廣東人民為保衛和建設新疆付出了心血汗水甚至生命,在新疆發展中留下了許多廣東人光輝的足跡"。新疆「三區革命」著名五烈士之一的羅志同志,民國時期在新疆工作而犧牲的共產黨員林基路同志等,是其中的傑出代表;著名科學家、當年犧牲在羅布泊而震驚全國的彭加木同志也是一例。「廣東百年援疆經驗,一個貫徹始終的特徵就是智力援疆和文化援疆",曾問吾就是廣東文化援疆、智力援疆、感情援疆的卓越先行者,今日全國援疆的卓越先驅之一。

援疆是國之大計,國之偉業,任何一個為援疆偉業作出貢獻的人,歷史都將銘記。我們應當敬畏歷史,學會尊重歷史,要對歷史負責,對曾經創造了歷史的人物,我們理所當然要為之鼓與呼!必須指出,這位廣東百年援疆傑出文化人物曾問吾的生平與學術研究,還存在巨大的學術研究空間,有許多歷史事實和關鍵細節,如他的童年、青少年學習情況,他和曾經指導幫助他著述《中國經營西域史》的著名客家學研究大師羅香林教授的交往情況,曾問吾在吐魯番任職時的施政成績及民間集體歷史記憶,傳說中曾問吾在獄中還在為改寫、增訂《中國經營西域史》做準備,等等,我們還知之甚少,還要做細緻的田野調查和文獻資料的收集工作。筆者在撰寫本文時驚悉,《曾問吾先生傳略》作者曾隱香老師日前已駕鶴西去,曾問吾事跡知情人日漸稀少,對曾問吾有關事跡資料的搶救工作要加緊進行。歷史將證明,這是一件很有價值的文化善事。吾老矣,願年青的有心人,做好這一善事,幸甚!(來源:2011第四期《伊犁師範學院》作者:賴洪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