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軒學說 | 劉沅:《是是非非約記》

fans news 發佈 2021-11-30T05:15:41+00:00

附記 此先生偶語及者,其義皆見於諸書,不忍棄也,附記於此。況今 聖王在上,道一風同,將四子書身體力行,不可一毫自恕,死而後已,則為聖賢不難。

是是非非約記

附記 此先生偶語及者,其義皆見於諸書,不忍棄也,附記於此。

聖王治世之法,自皇古至文武周公,而質文損益之概已全;儒者修身之道,自伏羲至孔孟,門牆,而成已成人之學已備。孔子曰述而不作,誠有無待於作者也。況今 聖王在上,道一風同,將四子書身體力行,不可一毫自恕,死而後已,則為聖賢不難。即得其大要,亦可寡過。但必賢父師為之授受耳。愚注四子六經,非以求名立異。因聖人之事,多被人錯解,不得不明辨之。其義已隨文解說,其大要爾等宜知,姑示一如左:

1

生知安行之聖人,天所特鍾以開教化,唐虞以前多有之,後世罕矣。不得謂聖人必由天授。

2

天地之功用,全賴人為,故曰人者,三才之主。堯舜相繼成功,文章已全。後世因時損益,固不必拘守成法,然要不能出其範圍。故孔子刪書,斷自唐虞。以上古開天製作之事,有後人所必不能為者。恐中人以下,沿其說而流於妄也。堯讓天下於許由,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子治天下,天下已安矣。是其推尊堯舜之至,非不屑也。誤解啟天下孤高絕俗之流,如田子方所謂貧賤驕人者,大非。

3

老子曰:有物渾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強名之曰道。人多議之,不知天地初肇,人物雜生。聖人窺天察地,利用前民,凡一切名象,孰非創為之號。至高還如天地氣化日月星辰之屬,至下者如草本蟲魚胎卵溼化之類,俱為之名。然此有形有質,可以見見聞聞者也。若夫天地未分,於何而始?天地既分,於何而治?人何以獨靈?理何以不朽?求諸無端無臭之表,而莫測其端。推諸莫載莫覆之微,而難名其故。則以其為天地人所共由,萬匯亦無不由斯出也。名之曰道,道者路也。天地萬物固莫不其由,而曷有不由之者?則喻之為路,尚為強名。豈曰道,乃恍惚渺冥之具哉!

4

邵子以元會連世測天地,而強配古今於易卦,人多信之。不知天地本無終極,人心聖狂一念。愚於恆解賸言已明之,不贅。

5

上古君上,如今部落酋長。故舜所居,成邑成聚成都,而堯亦茅茨土階。及成功,文章巍乎煥乎之後,則不然矣。勿謂天予必以茅土為是。

6

孔子稱堯則天、舜無為、禹無間,有天下而不與。立言各有所主,不能會通,則似無間惟禹,而堯舜不然矣。

7

孟子稱願學孔子,伯夷惠隘與不恭,而又云:聖人百世之師。反覆流連,及行一不義,得百里之地而君之云云,錯解,遂謂夷惠去孔子天淵可乎?

8

湯武征誅,難於揖讓。苟非聖人,必不能一毫無私。孔子系革卦曰:應乎天而順乎人,與子游言堯授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時也,未嘗謂其遜於堯舜。凡學至聖人,其德皆同,所謂及其成功一也。性之反之,以其初用功時言。錯解則謂湯武不如堯舜,而征誅一事,所以應天順人者不明,且未知湯武非在廷,北面之臣。於是亂臣賊子皆藉口於征誅,而竟有謂不食馬肝,未為不知味者矣。詳已見四子詩書,不贅。

9

微子箕子聖賢也。伯夷叔齊賢人,而武王周公固聖人也。武周伐紂,夷齊叩馬而諫,箕子陳疇,微子且受其封,誰是誰非,不得其解。聖人之心事,不且互相矛盾乎?愚已詳於恆解,不贅。

10

文王受命惟中。身受命,受天眷顧也。大德必受命亦然。錯解謂文王受命為天子。書經十有三年生出許多謬說,且謂大德者必為天子。孔孟非受命乎?中庸書經已詳之。

11

泰誓三篇偽書,不可為信,其餘亦多錯解,愚已於書詳之,不贅。

12

孔孟未嘗周遊列國,求見諸侯。孔子少時即設教於閭里,閭即今之街也,故曰閭巷。孔子居閭里,一作闕里。周制有閭師二十一歲喪母,二十三年適周間禮。三年而後歸,仍講學為業,因家貧為委吏、為乘田、宰中都。子路冉子仕季氏,季孫因得聞子之賢,使為師寇,攝相,受女樂而行,因不辭君相,遂不敢歸。乃適衛陳各國,及桓子卒,遺言令康子,召孔子始歸。而其年已老,遂刪訂卒業,始終一講學之人耳。泗上安有十二諸侯,又何嘗游七十二君之廷?其曰三月無君皇皇,孟子言其心耳。至孟子不見諸侯自言之,門人屢言之,因梁王禮聘,齊王致稷下之士三干人,亦有禮聘之事。故至齊梁,滕文公則為世子時,即求見孟子鄒則父母之邦。宋薛亦道途所經,未嘗如遊說之士。此系聖賢大節,不可不辨,愚於論孟已詳。

13

孔子言仁,孟子言仁義。孔子言性相近,孟子言性善。孔子大管仲之功,孟子卑之。孔子尊周室,孟子導齊梁以王。此類不同之故,不明辨之,則疑孟非孟之說興矣,愚亦詳辨之於恆解,不贅。


14

孔子師老子,愚屢言之。因老子為異端所託,且其告孔子曰:去子矜氣驕態,泰色淫聲。人謂孔子無是,益非議之。不知聖人不自以為聖,亦不以人之已聖而忘箴規。禹之告舜也曰:無若丹朱傲,惟慢游是好。舜豈慢游之人,何至下同丹朱?太聖人相與儆戒,其所見獨深,非世俗所知。不然孔子何以欲假年學易,始無大過。不為酒困,亦何有於我?且孔子曰:博古知今則吾師,吾從老聃助祭,吾聞諸老聃。孔子不自諱而後人諱之。以俗見度聖人,其不可笑也乎?詳見雜問。孔孟未嘗欲為萬世帥表。特告戒門人,使各修身明道。其曰天喪予,天喪予,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恐門人竟無有體已之道者。唐虞三代,成已成人之義,不明於世。倘後有聖王作,何由而得名世輔之?其門人知孔孟之道,為不可少之道,存其書以存其人,使後世則而效之。迨後狂秦暴楚,益以荒蕪。漢興求治,竟無有如孔孟者起而相之,則孔孟之慮,果如所料矣。雖尊崇表章,賴有明人,而聖德王功,究鮮至善。一二有志之儒,知孔孟之學不可無,不知孔孟之心不自是,於是標榜之說興,門戶之見起。漢唐宋明以此得罪小人,流毒搢紳,其始由一念自矜而起。君子可不慎思之歟?

15

聖人祗是全得為人之理。因已幸成為人,便思人人皆有此理,何故不為?於是隨其身之所值,職之所當為,無論窮達,諄諄誘掖。伊尹曰: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孔子曰:吾非斯人之徒而誰與?孟子曰:王猶足用為善。王如用予,豈徒齊安?其不忍斯民之心同,故其有功於當時,不朽於後世同。今人止見得此己身家之事,不知一念之動,而民物環之,必從克已復禮而來,不可不深思而篤造也。

16

聖賢之學,不外修身。然非聖師不授,其功夫次第不能悉著於文。故四子六經,人人誦之,人罕能之。至僧道之書,其出於佛老者無幾。半皆後人妄造,即有真詮,語多比擬、庸妄、剽竊、附會,為害蒼生,其謬說難以屈指。愚拾餘四種已屢言之,不贅。

17

生知安行,世不知其為何如人,亦不知存心養性,果如何用功。於是高者入於荒遠。卑者陷於奇袤。三代下如關雲長,非生安者乎?富貴不能淫、貪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大光明,死生以之。讀書數十年,能之者誰?故今奉為聖人,而其神靈顯應,亦天心注之。若曰此即聖人也,能如是其正大,如是其光明,不為嗜欲所誘,即是聖矣,然而知之者罕。又學孔子者,拘於古禮,流於拘牽,使人以聖人為不可能,隨俗俯仰,益增怪妄,是亦高視聖人者之過也。居今之世,為今之人,豈必外世俗而別求聖賢?但便物理人情,精心體察。必以仁義中正權衡之,使歸於至當。固不可是古而非今,亦不可徇俗而達道也。

18

讀書所以明理,而曰第求科名。詩書何人不可讀,無時不可讀?而曰不求科名不必讀,惑矣。

19

忠孝人人知之,而不欺其君與親者寥寥。故凡一念之起,必先勿欺,而後可以求誠。

20

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天人同此誠,止是不欺其心、仁與義而已,多言何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