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古蹟丨天寧寺塔——北京市區最古老的地面建築

fans news 發佈 2021-11-30T05:18:35+00:00

京城古蹟古老的北京城,在千年歲月積澱中孕育了極其豐富的世界遺產與文物古蹟,它們既是北京歷史的見證,又是文化藝術的瑰寶,同時也記錄著中國傳統的生活方式與人文風情。

京城古蹟

古老的北京城,在千年歲月積澱中孕育了極其豐富的世界遺產與文物古蹟,它們既是北京歷史的見證,又是文化藝術的瑰寶,同時也記錄著中國傳統的生活方式與人文風情。正如梁思成先生曾說,「這些建築遺存不僅具有獨立的價值,而且曾經以其無與倫比的豐富性和完整性,構成了一個全世界保存得最完好,而且繼續有傳統的活力的、最特殊、最珍貴的藝術傑作。」

「京城古蹟」欄目將帶您「微觀古蹟,縱覽京史」,通過一個個文物古蹟的挖掘與科普,逐漸將點連成線,將線連成面;以功能分類為橫軸,以歷史時間為縱軸,去展現那一築一物的歷史變遷和建造藝術,去講述那一時一地的文化精神與市井生活。


在北京市西城區廣安門外護城河西岸不遠處,有一座歷史悠久的佛教寺院——天寧寺。在歷史上,它曾分別坐落在唐幽州城、遼南京和金中都城內,是研究北京城發展史的重要實物,也是北京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見證。

在天寧寺中,矗立著一座北京市區最高的密檐式磚塔。它建於890年前的遼代天慶九年(1119),是北京市區最古老的地面建築物。如果將北京所有建築編年記錄在冊,那麼第一頁要記述的,就是天寧寺塔。它曾歷經歲月,兵火戰亂也不曾損耗,每當風入松、雨霖鈴,三千六百隻風鈴與松濤和鳴,令多少文人墨客難忘;清幽之地也有鼎盛香火,每逢初八日,寺內僧人將塔身各層鐵燈點燃,三百六十盞油燈如豆,映得塔身通明,與天上星輝相映燦爛,遠近的百姓齊聚於此觀燈拜佛,祈禱風調雨順,吉祥如意。

如今的天寧寺塔靜立在居民區內,常有人慕名前往。站在塔前,一陣風起,松濤依舊,卻已不聞鈴響,蓮座鐵燈也早就改為石質蓮瓣,清幽與熱鬧都已深埋歷史之中。寺牆外傳來一陣人聲,打破了寺內寂靜,百年來塔前人們的生活,連同那些史書無暇記載的歷史,曾在同一空間中上演,「天寧」二字如同隱喻,又如同這座古老磚塔的祝福,但願河清海晏,天下安寧。


01

「天寧寺」與「天寧寺塔」

史料記載:天寧寺始建於北魏孝文帝(471~477)時,原名「光林」。

關於「光林寺」的屢次易名,一直有史可尋:隋代稱為弘業寺;唐代開元年間改為天王寺;金代大定時改稱大萬安禪寺;元代未曾易名,卻毀於大火;明代初由燕王朱棣下令重建,宣德年間改稱天寧寺;明代正統年間改為廣善戒壇,到了清代又改稱回天寧寺,並一直沿用至今。


關於天寧寺塔的創建時間,以及建塔的原因,在史籍中也多有記載。

隋文帝遇阿羅漢,授舍利一裹,與法師曇遷數之,數多數少莫能定。乃七寶函,致雍、岐等三十州,州各一塔。天寧寺塔,其一也。

——《帝京景物略》

隋仁壽間幽州弘業寺建塔藏舍利即此,唐開元間改額天王寺。

——《長安客話》

「京師廣寧門外有招提曰天寧寺,中矗浮圖,高十餘丈。考圖志,隋時建,寺曰弘業,有僧藏舍利塔中。」

——《御製重修天寧寺碑文》


在現有的史籍資料中,幾乎一致地認為天寧寺塔始建於隋代,而現存的天寧寺塔就是那座隋塔。

然而,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及夫人林徽因女士,在他們合著的《由天寧寺談到建築年代之鑑別問題》文章中,卻對天寧寺塔的建築年代提出了置疑。他們對天寧寺塔的建築形式、結構及風格進行了分析,並與其他相類似的古塔進行了比較,認為天寧寺塔應該是遼代建築,具有典型的遼代末期的建築特徵及風格。

1992年4月,文物部門在對天寧寺塔的修繕工程中,在塔頂上發現了一方石碑,碑的正面刻有:

大遼燕京天王寺建舍利塔記皇叔、判留守諸路兵馬都元帥府事、秦晉國王,天慶九年五月二十三日,奉旨起建天王寺磚塔一坐,舉高二百三尺,相計共一十個月了畢。


查《我國歷代紀元表》,遼代天慶九年為公元1119年。這段碑文的內容,證實了這座天寧寺塔正是遼代建築的,它至今已經有902歲的高齡

其實,天寧寺塔建於何代這個謎底,在明代維修天寧寺塔時就可以揭開。據明代人徐善在《泠然志》中記載:

……最上一層,其南有碑,不知何年所立。修塔時寺僧有拓本,索之不可得也。

——《泠然志》,[明]徐善

從這段記載中可以看到,在明代維修天寧寺塔時,就已經發現了記載有此塔建築年代的這方石碑,但是,不知寺中的僧人當時是出於什麼原因,沒有將這方碑上所記載的內容公開出來。


02

遼金制式、磚雕精美的

北京最古地上建築

1958年,北京市文化局在天寧寺塔基的東南角,遼代經幢的須彌座上,樹立了一方石碑,在碑文中對塔的歷史年代及藝術價值進行了說明。碑文內容為:

天寧寺塔

(文物保護單位)

遼代後期(約公元十一世紀末)創建。磚結構,八角形,多層密檐,塔身雕像健朴生動,是北京現存的精美古塔。

北京市文化局立

一九五八年五月



關於天寧寺塔的制式研究,梁思成、林徽因二人做過很深入的研究,我們引用林徽因文章中的一段文字作為介紹,文章出自《林徽因全集之建築(4)》第24章平郊建築雜錄(續)——天寧寺塔建築年代之鑑別問題

廣安門外天寧寺塔,是屬於那種特殊形式,研究塔者竟有常直稱其為「天寧式」的,因為此類塔散見於北方各地,自成一派,天寧則又是其中最著者。此塔不僅是北平近郊古建遺蹟之一,且是歷來傳說中,頗多誤認為隋朝建造的實物。但其塔型顯然為遼金最普通的式樣,細部手法亦均未出宋遼規制範圍,關於塔之文獻方面材料又全屬於可疑一類,直至清代碑記,及《順天府志》等,始以堅確口氣直稱其為隋建。

傳說塔最上一層南面有碑,關於其建造年代,將來或可在這碑上找到最確實的明證,今姑分文獻材料及實物作風兩方面討論之。討論之前,先略述今塔的形狀如下。

簡略的說,塔的平面為八角形,立面顯著的分三部:一,繁複之塔座;二,較塔座略細之第一層塔身;三,以上十三層支出的密檐。全塔磚造高57.80米,合國尺17丈有奇。

塔建於一方形大平台之上,平台之上始立八角形塔座。座甚高,最下一部為須彌座,其「束腰」有壺門花飾,轉角有浮雕像。此上又有鏤刻著壺門浮雕之束腰一道。最上一部為勾欄斗栱俱全之平座一圍,闌上承三層仰翻蓮瓣。

第一層塔身立於仰蓮座之上,其高度幾等於整個塔座,四面有栱門及浮雕像,其他四面又各有直欞窗及浮雕像。此段塔身與其上十三層密檐是劃然成塔座以上的兩個不同部分,十三層密檐中,最下一層是屬於這第一層塔身的,出檐稍遠,檐下斗栱亦與上層稍稍不同。

上部十二層,每層僅有出檐及斗栱,各層重疊不露塔身。寬度則每層向上遞減,遞減率且向上增加,使塔外廓作緩和之卷殺。

……

塔頂無剎,用兩層八角仰蓮,上托小須彌座,座承寶珠。塔純為磚造,內心並無梯級可登。


——《林徽因全集之建築(4)》第24章:平郊建築雜錄(續)——天寧寺塔建築年代之鑑別問題


03

「天寧寺里好樓台,每到深秋菊又開」

元代初年,天寧寺院毀於戰火,僅餘寺塔猶存。香火凋零了一個朝代後,還是燕王的朱棣下令重建。重建後的寺院規模比之前擴大了許多,於宣德十年(1435)改名天寧寺,又於正統十年(1445)改名為萬壽戒壇(廣善戒壇)。

由於寺中設立戒壇,寺中香火極為旺盛。當時的天寧寺中設有十位佛教宗師,並於每年的四月下旬,召集眾多信徒聽度,舉行圓戒儀式。這種圓戒儀式吸引了眾多僧人和信徒前來觀看。當時,在城裡居住的公、侯,紛紛乘坐著車馬傾朝而出,來到天寧寺中參加圓戒儀式。到了嘉靖年間,已形成相當的規模。

《日下舊聞考》記載,嘉靖二十五年(1546)時,參加者已有萬人之多,以至於魚龍混雜,連逃犯都混在了裡面,影響了社會治安,也引起了上層官員的注意,並上奏皇帝,請求必須加以治理。

邇年宣武門外天寧寺中,廣聚僧徒,輒建壇場,受戒說法,擁以蓋輿,動以鼓吹。四方緇衣,集至萬人,瞻拜伏聽,晝聚夜散,男女混淆。甚有逋罪黥徒,髡髮隱匿,因緣為奸。故四月以來,京師內外盜賊竊發。輦轂之下,豈應有此?乞捕為首者按治其罪。詔下錦衣衛捕擊系鞫問。

明代萬曆年間天寧寺再次進行了修繕,萬曆皇帝的生母慈聖宣文李太后,曾經來到天寧寺中禮佛。在老北京城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天寧寺里拜一拜,平安是福傳三代」。據說,凡是由外省來到京城做官的人,或者是做生意的人,剛一進京就到天寧寺中燒香拜佛,以求平安。

寺中僧人在天寧寺塔的圍欄四周,安置了三百六十盞鐵燈。每月初八日的晚上,天寧寺里的僧人就將塔身各層上的鐵燈內注油並點燃,此時,燈光將塔身照得通明,並與天上的星月相映成輝,遠近的善男信女,紛紛前來觀燈,非常的熱鬧。

清代順治十七年(1660)春季,住持弘經等「廣募信善,重加修理,幸完弘願,頓復舊觀。」(《天寧寺禮塔碑記》)對天寧寺中的建築進行了大規模地修繕,使寺院中的建築恢復舊觀。寺名仍稱為天寧寺。清代乾隆二十一年(1756)和乾隆四十七年(1782),乾隆皇帝敕命對寺院建築進行了大規模地重建和修繕,並擴大了天寧寺的建築規模。天寧寺也成為城外的遊覽勝地,眾多達官、文士經常來到寺中,他們被寺中幽雅的環境所吸引,或欣賞寺中的景致及高大雄偉的天寧寺塔,或給離京的朋友餞行。

由於天寧寺距離京城不遠,並且寺院占地面積相當大,寺中環境清幽,許多的文人墨客經常來此遊覽或居住在寺中,並在此著書立說,寫下了許多讚美天寧寺的詩文。

清代文人王世禎曾於某日清晨來到寺中,夜裡剛下過一場小雨,寺院中還沒有遊人,獨有滿院響著悅耳的被風吹動的塔鈴聲,似乎是在迎接著客人的到來:

凌晨出西廓,招提過微雨。

日出不逢人,滿院風鈴語。

參加過《明史》修撰的朱彝尊,在天寧寺中居住時,為了省去應酬的煩擾,往往將房門隨意一關,躲在屋裡埋頭著述,長時間不出門。夜晚,他頭枕書函,伴著鈴聲塔影,聽著陣陣松濤聲進入夢鄉。只有在需要借書時,才讓書童進城一趟:

到此棲遲慣,都無應接勞。

借書童入市,莝薦馬騰槽。

塔射層層火,松鳴夜夜濤。

惟嫌重九會,風雨罷登高。


檻外開皇塔,三千六百鈴。

天風吹不定,一夜枕函聽。

砌咽寒蟲語,窗搖獨樹形。

故人眠未穩,吟傍佛前燈。


除了鈴聲塔影,天寧寺中種植的芍藥花也特別有名,其特點是花大、色艷、品種多。當時,人們將崇效寺的牡丹、法源寺的丁香、極樂寺的海棠和天寧寺的芍藥,並稱為「南城四景」

清代時,在天寧寺中設有花市,其中「尤以桂花、秋菊為有名」(《道咸以來朝野雜記》),每到秋季,京城中的百姓紛紛來到天寧寺中賞花,並將喜愛的花卉買回家中欣賞。清代同治年間竹枝詞中描寫道:

天寧寺里好樓台,每到深秋菊又開。

贏得傾城車馬動,看花齊帶玉人來。


每年重陽節到來時,天寧寺里更加熱鬧。據《燕京歲時記》中載:「京師謂重陽為九月九日。每屆九月九日,則都人士提壺攜榼,出郭登高。南則在天寧寺、陶然亭、龍爪槐等處,北則薊門煙樹、清靜化城等處,遠則西山八剎等處。賦詩飲酒,烤肉分糕,洵一時之快事也」。

寺中還種有許多茉莉花,「寺僧取茉莉熏鼻煙,並儲佳種菊花,以資生計」(《話夢集》)。當時,寺中僧人為了增加寺內收入,用茉莉花來熏制鼻煙,並且備有多種精美的鼻煙壺,許多喜好此物之士,總要選購幾件帶回家去。當時,在老北京流傳著一句俗語:「天寧寺——聞鼻煙兒」。是說天寧寺中熏制的鼻煙,在老北京城裡確實很有些名氣。天寧寺也是北京主要的鼻煙經銷地。

到了清代同治、光緒年間,天寧寺中風氣逐漸沒落,寺院被曹洞宗所把持,成為一座子孫廟。發展到後來,竟成為文人士大夫招伶人飲宴歡歌之處,「殿宇益荒,游讌告絕」,百年清幽古剎逐漸走向沒落。


04

來者

天寧寺前街緊鄰廣安門外護城河及濱河公園,寺廟隱於居住區內,旁邊是駐青園菜市場和天寧寺花鳥魚蟲市場,西側是「天寧1號」文化科技創新園,也就是昔日的「老二熱」廠區。

「老二熱」廠區籌建於1972年,曾擔負著西長安街沿線的中央國家機關和北京市重要部門及50萬居民的冬季採暖任務。作為中國近現代建築的代表,「二熱」屬於時代發展進程中的產物,記錄了城市的時代歷史文化,也承載了一代人的回憶。

北京「二熱」電廠於2015年轉型為「天寧1號」文創園,成為工業區改造再利用的典範。「二熱」內有一座高達180m的煙囪,作為新的地標性建築保留下來,與天寧寺塔無言對望。

「天寧1號」24小時對外開放,隨時可以入園參觀。「天寧1號」31號樓的二層樓頂建有一個露天吧檯,名曰「觀寧閣」,從這裡看出去,可以近距離觀賞天寧寺風貌,塔身上精美的磚雕佛像和13層塔檐清晰可見。

站在塔前,兩座塔靜靜佇立在往來的人與事中。它們在時間、功能、建造工藝等方面都如此不同,充滿了時空上的張力,這種張力讓時間凝滯,讓空間交錯,也讓來者一不小心就會掉入紛繁的思緒,生出許多對宇宙、對人生、對他者的思考。



參考資料

[1] 汪藝朋,汪建民.北京名剎天寧寺(Ⅰ)[J].首都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2(05):78-88.

[2] 趙帥,陳靜勇.北京天寧寺的現狀與保護[J].遺產與保護研究,2019,4(04):136-138.

[3] 北京西城天寧1號產業園 「雙塔」下的秘密花園」[N].北晚新視覺,2019-05-10.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