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錞先生呂梁山風情意筆人物畫首次在天津水香洲文化藝術中心展出

fans news 發佈 2021-11-30T05:21:21+00:00

參加開幕式的嘉賓有:王錞先生夫人張蘭英,天津文聯黨組書記萬鏡明,天津美術學院教授、天津中國畫學會會長霍春陽,天津美術學院院長賈廣健,天津市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張桂元,天津畫院黨組書記李林河,天津畫院院長范揚,原天津畫院黨組書記王峰,原天津畫院副院長郭鳳祥,原天津畫院副院長晏平,原天津畫院副院長宋蘭芬,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社長楊惠東,天津畫院副院長王衛平,《中國書畫報》常務副總編、天津美術學院教授路洪明,天津畫院創作研究部主任譚乃麟,天津畫院對外交流部主任白鵬,天津畫院展覽部副主任樊傑穎,天津畫院專職畫家王愛宗,南開畫院院長邢立宏,畫展學術主持、天津畫院專職畫家孫飛,天津畫院專職畫家張曉彥,天津畫院專職畫家楊海濤,天津美術學院教授閆勇,天津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王尉,天津工業大學教師趙穎,著名畫家陳鋼,易眾工程諮詢有限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展子虔文化藝術傳播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王彤慶,展子虔藝術館天津館館長賈曉蒙,天津美倫醫藥銷售公司董事長董大河,天津水香州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建洞,總經理李傳鳳,以及王錞先生親屬及生前好友共同出席了開幕式。


「遠情—王錞意筆人物畫回顧展」11月27日下午在天津水香洲文化藝術中心舉行。展覽展出以人物畫著稱我國當代畫壇的畫家王錞反映西部呂梁山黃土高原鄉土題材作品三十餘幅,這些作品以追求筆墨流暢和傳統技法與時代精神的相互貫通,使觀眾從作品中品讀出至高無上的淳樸詩意之美。著名藝術理論家、學者、書畫家孫飛先生為畫展撰寫前言。

參加開幕式的嘉賓有:王錞先生夫人張蘭英,天津文聯黨組書記萬鏡明,天津美術學院教授、天津中國畫學會會長霍春陽,天津美術學院院長賈廣健,天津市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張桂元,天津畫院黨組書記李林河,天津畫院院長范揚,原天津畫院黨組書記王峰,原天津畫院副院長郭鳳祥,原天津畫院副院長晏平,原天津畫院副院長宋蘭芬,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社長楊惠東,天津畫院副院長王衛平,《中國書畫報》常務副總編、天津美術學院教授路洪明,天津畫院創作研究部主任譚乃麟,天津畫院對外交流部主任白鵬,天津畫院展覽部副主任樊傑穎,天津畫院專職畫家王愛宗,南開畫院院長邢立宏,畫展學術主持、天津畫院專職畫家孫飛,天津畫院專職畫家張曉彥,天津畫院專職畫家楊海濤,天津美術學院教授閆勇,天津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王尉,天津工業大學教師趙穎,著名畫家陳鋼,易眾工程諮詢(天津)有限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展子虔(天津)文化藝術傳播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王彤慶,展子虔藝術館天津館館長賈曉蒙,天津美倫醫藥銷售公司董事長董大河,天津水香州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建洞,總經理李傳鳳,以及王錞先生親屬及生前好友共同出席了開幕式。



王錞,1942年生於山西,1968年畢業於山西大學藝術系。曾在山西省美術創作組、美術工作室從事專業創作。曾任山西省美術院院長、中國美協山西分會副主席、天津畫院副院長。其作品率真、質樸,沒有在喧嘯中錯位,北方的人文思想和堅韌拙樸的精神風貌深深地吸引著他、激發著他、使他佳作迭出,他對鄉土題材的感受是敏銳的,而他能真實的表達這種感受,把自己的情感與經驗直接揉進寫意繪畫語言中。他不喜歡瑣碎的製作,能以大氣、生拙、老辣的筆墨體驗著時代與觀念上的差異,同時也抒發著人性的本源,也為鄉土現實主義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作品無論在用墨或筆觸上都是隨意吞吐,揮灑而來,塑造的形象既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是自然賦予他的人格,他的古典人物畫無疑是懷古思幽,釋放抑情緒,似乎只有它是知音。

作品曾參加1974年、1975年、1977年、1984年、1994年全國美展,獲「全國第六屆美展優秀作品獎」。參加「全國中國畫聯展」、「武漢國際水墨畫節展」、「中韓代表畫家作品展」、「中日美術交流展」。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中南海」等處收藏。個人傳略收入《中國現代美術全集》、《中國美術家詞典》、《中國美術年鑑》、《中國當代美術家名人錄》等典籍。



天津美術學院院長賈廣健講話說,王錞院長2020年2月離開我們,正值疫情期間,靜靜地走了,留下人們無盡的哀思。今天,我們以這樣一個方式懷念天津畫院一位重要的老領導,他對天津畫院的發展、建設,在一個時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是一位非常有見地、工作非常認真的人,又是一位辛勤耕耘、勇於探索的藝術家,以藝術家的身份,在藝術創作上做出了很大成績。今天展出的這些作品,我看了一下,基本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創作的,可以看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畫發展的一個脈絡。他對晉西北鄉情風韻戀歌式地描繪,是他由衷地對曾養育了他的藝術靈性而對已然失落的生態田園之夢的追憶懷念,發出他對包括著自身在內的精神認同、寄望和某種缺失饋乏的感悟。從王老師這些作品可以看到那個時期,他既是改革開放的親歷者,又處在當代中國畫發展的變革期,他做出的思考和嘗試,都是我們的寶貴財富,值得探討和研究。現在回過頭來看,將近30年了,這些作品還是帶著濃厚的鄉土氣息,非常有活力、非常有溫度,讓人感覺是他自己的經歷、感受,轉換成筆墨呈現出來。將近30年的沉積,今天以這樣一個方式,和大家見面,好像我們也感受到王老師的生命通過這些作品,依然在延續,也看出這些非常有探索性的作品,逐漸顯現出它獨特的藝術價值。今天我們睹畫思人,是對王錞院長為天津畫院和天津美術事業做出的貢獻的緬懷,也是對他的肯定和敬仰。



霍春陽教授說,王錞是我很早就認識的一位朋友。這個展覽是他在山西的時候下鄉寫生和體驗生活,以謳歌勞動人民本色的作品,有很強的時代感和民族精神,奠定了他在中國當代畫壇的影響和地位。他的畫,呈現出詩意之美,表現黃土高原風情,很有生活氣息、很有生活的感受。我對王錞的印象是為人忠厚,作風正派;謙虛低調,不事張揚。他在藝術追求上不斷地探求,態度嚴肅認真,這些都值得我們認真學習。



天津畫院院長范揚說,「大山之西,大河之東」本是指描繪山西這個地方的地理位置,但在歷史發展過程當中,卻逐漸形成了一種豐厚的文化心態和精神歸屬,激勵著一代代從那裡走出的山西人,王錞先生就是這其中的一位優秀代表,而「大山之西,大河之東」正是他一生中始終持守的藝術「初心」。我之所以用這兩句話來評價他的繪畫品質,正是因為他骨子裡包含的這份「山河之間」的情結,這兩句話曾被他多次作為繪畫母題進行創作,並被他在不同的場合反覆提及以表達自己念茲在茲的藝術情感與價值觀,這早已內化成他的人生信條,他也用自己的藝術實踐和繪畫作品驗證了他生命中的這一審美標準。他的作品也確確實實流露出「大山之西,大河之東」的文化品格,那是西北的粗獷,又是中原的豐厚,既有山的風骨,又有河的流韻,那是作為華夏文明發源地的樸厚和自信。

范揚說,王錞先生的繪畫,既有主題性人物畫創作的宏大場面,又有隨筆式人物生活的記寫,憑藉風流清雅的揮筆運墨,描寫輕鬆恬淡的生活情趣。他的繪畫具有速寫式的簡練之美,純任性情,不拘小節,在信筆「塗寫」中往往見出真性情的流露,而這樣的隨意狀態不是空疏使氣,而是巧妙凝聚了「吳帶當風」、「曹衣出水」、「十八描」等等中國傳統線描的功能和形態,並將其內化成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載體,所以他的繪畫中無論長線短線、濃墨淡墨,都具有經得住推敲的藝術魅力。信天游、趕牲靈、皮影、石碾、腰鼓、木筏、古渡,這些即將消失的古老文化符號在他的筆下被生動地記錄並再現著,讀王錞的繪畫作品,仿佛能聽到悠遠深邃的擊鼓聲和響徹雲霄的信天游,那是塬上激盪的性靈,那鼓聲和歌聲,從幽壑高塬傳來,從筆底絹素傳來,他們似乎不如江南的杏花煙雨婉轉和「養眼」,但被畫家以樸拙的意象手法進行了生動風趣的別樣再現,他不斷調和這種文、質關係,力求創造一種靈秀樸厚的美感,並在某種程度上超越了視知覺的單純圖像價值,那是筆墨形式和時空意境的高度結合。在他灑脫自在的筆墨表現中,總能叩開觀者的心扉,那是他心中經年醞釀的老酒,與你同醉,與你共鳴。



天津畫院副院長王衛平在開幕儀式上宣讀了山西省美術家協會主席、山西畫院原院長王學輝發來的賀信。賀信說,欣聞「遠情—王錞意筆人物畫回顧展」舉辦,我很高興,也非常感謝大家為籌辦展覽付出的努力。王錞先生曾長期生活與工作在山西。是山西畫院首任院長,為山西畫院的建設與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王錞先生更是一位非常優秀的畫家。他曾長期生活在三晉大地,創作了大量反映山西風土人情的作品,他用畫筆深情的描繪深愛的土地和人民。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創作出享譽全國的《出征》、《賀龍》、《上中學的兒子》等優秀作品。中年時期的呂梁風情系列作品都飽含著對黃土高原的深情,用他卓越的才華歌頌這塊厚土。王錞先生不僅是一個受大家尊敬的領導,更是一個純粹的藝術家,他熱愛繪畫,熱愛音樂,更熱愛生活,是一個將繪畫視為生命的人,他的人品,畫品影響了山西一批學子的成長,也推動了山西美術的發展,為山西美術事業做出了貢獻。王錞先先是一個學養全面的優秀藝術家,更是一位我們尊重的領導,深愛的師長、前輩。我謹代表山西美術界同仁祝賀畫展圓滿成功,向為此次畫展付出努力的所有朋友表示誠摯的感謝,也藉此機會向王錞先生家人問好,最後祝大家健康幸福,工作愉快。



國家畫院研究員張士增評論王錞先生作品說到:中國文人畫傳統,講究畫中有詩,詩中有畫。我把這個精神引申到王錞的藝術上,便成了畫中有歌,歌中有畫。王錞的畫有時的確像一首詩,一首山西呂梁的民歌。畫中的婆姨、農夫,還有山坡坡、莊稼地,都是山西民歌描述的情景。畫中那感覺,那境界,也如民歌一樣純樸、幽默、抒情。

抒情風格是王錞作品的主要特點。這也因了王錞的世界觀和藝術觀。他似乎不大喜歡那些大而無當的豪言壯語,或者自命不凡的宏論玄學,而似乎更願意以平常、實在通俗的方式,訴說自己的觀點,寄託自己的情懷。與這種題材和主題的抒情性相適應的,是王錞在藝術表現手法的書寫性。所謂書寫性,首先指作者充分發揮了中國畫筆和墨的書寫特點,用比較自由的書寫方式,狀寫物象,抒發情致。畫中的每根線條和每團墨塊,都保留著作者創造進程的痕跡,也透露出作者的創作狀態和情緒。而這一切,正是我們讀王錞作品時所能感悟到的。



王錞先生夫人張蘭英深情地說道,王錞畫了一輩子畫,他的藝術生涯可以分成兩個階段:第一段在山西,從藝術院校的學生到職業畫家、再到畫院院長,省美協副主席,經歷了三十餘年。第二段在天津,於天津畫院擔任副院長直至退休。無論到哪裡工作,他都如他在山西的老領導、山西省文化廳前廳長、文化部藝術局原局長曲潤海先生對他的評價:低調做人,潛心作畫。王錞在世的時候參加過許多全國及國際性的展覽,也與其他畫家辦過聯展,但鑑於時間和精力以及他的性格原因,個人畫展卻始終沒有舉辦。

山西是生他養他的地方,他像對母親一樣對這片土地懷有深深的感情。張蘭英說,在山西的時候,每年最興奮的就是下鄉採風。所以在我看來,今天這個以他「呂梁記憶」為專題的個人畫展就更顯得有其特殊的意義。對王錞本人,也是一種告慰。

張蘭英說,辦展覽是件非常辛苦的事,我沒有這個能力,一切都是由主辦這個展覽的天津畫院、水香洲文化藝術中心、水香洲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天津老茶坊及學術主持天津畫院孫飛先生為之操勞。在此,我代表王錞家人向您們的辛勤付出,表示深深的謝意;同時感謝天津畫院的大力支持和協助,以在百忙中前來參加開幕式的專家學者及畫界老前輩!



水香洲文化藝術中心以傳承中國文化,讓傳統文化藝術在現代生活中獲得新生為宗旨,在原有水香洲遺址及文化遺產基礎上,薪火傳承,續寫水香洲的文脈精華,由馮驥才先生揮毫潑墨書寫《水香洲》匾額。倡導新國潮,新傳承,以國學,書畫、國樂、茶文化交流培訓為形式,通過公益展覽的方式,打造以文化傳承為主題的惠民項目。現規劃有水香洲藝術空間,藏茶館茶文化交流中心,國學、國畫、書法交流、創作、培訓中心等板塊,全方位落實文化惠民的國家政策。在這樣一個風景秀美的景區內舉辦藝術展覽,是情與境、自然與心靈的完美結合,是呈現給廣大市民和遊客的一場藝術與思想文化的饕餮盛宴。

「遠情—王錞意筆人物畫回顧展」將在天津水香洲文化藝術中心展出至12月24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