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缺乏溫情之愛,就會帶來心靈饑渴

fans news 發佈 2021-11-29T05:37:54+00:00

如果缺乏溫情之愛,就會帶來心靈饑渴教育一定要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保護孩子的求知慾,把求知的快樂帶給孩子!我們一些父母不管孩子喜不喜歡,樂不樂意,讓孩子學這學那,結果是錢花了,孩子什麼也沒學到!孩子為何沒有學習興趣呢?

如果缺乏溫情之愛,就會帶來心靈饑渴

教育一定要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保護孩子的求知慾,把求知的快樂帶給孩子!我們一些父母不管孩子喜不喜歡,樂不樂意,讓孩子學這學那,結果是錢花了,孩子什麼也沒學到!孩子為何沒有學習興趣呢?

我國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次作報告,把一隻老母雞放在桌上,說:「這隻老母雞已經三天沒吃東西了,你們看我是怎麼餵它的?」說著粗暴地抓住老母雞的翅膀讓它吃米,老母雞有骨氣地把頭一歪,不吃。

陶老先生說:「看來還得加壓!」接著使勁按住老母雞的頭,強迫讓她吃米,老母雞昂著頭,一副「寧死不屈」的樣子,堅決不吃!

此時陶老先生說:「看來這種方法行不通得換種方法了。」於是,他放開老母雞,用手輕輕地捋捋老母雞的羽毛,撫摸著它的頭,老母雞慢慢安靜下來了,突然發現眼前有米吃,衝上去高興的把米吃完了。我們是否能從中得到些啟發呢?

回想一下,我們讓孩子學習,像不像要老母雞吃米呢?求知本來是人世間的一大樂事,卻在父母的逼迫下被「異化」、甚至被「妖魔化」了。孩子從天生的愛學習,變成了恨學習。填鴨式、剝奪式、不顧需求地讓孩子報讀五花八門的興趣班是典型的要老母雞吃米,不想吃的硬給孩子吃,孩子的求知胃口被破壞了。結果只能是「賠了夫人又折兵」了。

現在的孩子物質上是「小皇帝」,要啥有啥,可在精神上只是「小奴隸」,沒有自由、沒有個人空間。其實父母該給的沒有給,不該給的給得太多,孩子的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嚴重失衡了。像生命需要陽光、空氣、雨露、食物一樣,精神需求對孩子非常重要,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得到平衡,孩子才會健康成長。

曾經讀到這樣的一個報導:一對雙胞胎姐妹,生活在物質生活非常富裕的家庭里。但是就是這一對雙胞胎姐妹卻三次下毒,把自己的親生父母活活毒死,為什麼?這難道不值得我們去深思嗎?記者在監獄採訪她們時,要她們為天下的父母寫一段話,她們含淚寫下:「希望天下所有的父母能像朋友一樣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真正理解孩子,孩子最需要的不是物質需求,而是精神食糧的滋養!」她們當年所有的時間都被父母控制得死死的,沒有絲毫的自由。他們曾苦苦地乞求她們的父母:「能不能給我們一點點自由?」母親一聽就火了,你們吃好的,住好的,要什麼有什麼,你們還要自由,既然這樣你們就和那些窮孩子一起去過吧!

網上諮詢中有一個15歲的男孩告訴我,他希望能夠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不管怎樣都愛他,但是父母對他的要求太多了,他感受到的都是挑剔。一次他從我的空間和微信圈裡看到我和我兒子的互動(我從小學開始,和三個家長義務帶兒子班上的男生每周六進行快樂足球或騎車活動,風雨無阻)之後說:「要是我是你的小孩多好啊!」 為什麼他會羨慕我對兒子的愛?難道我對孩子的愛就那麼特別嗎?

其實沒有!如果從形式上來看,我可能不如很多父母做得好,偶爾我也會對他發脾氣,也有嚴厲的批評,有時候對他的所作所為也恨得牙痒痒……

但是我儘量對他給予純粹的愛,我警惕自己的心念,儘量不要在對他的愛里含有回報的需求,儘量愛他本身而不是因為他優秀才給予愛,儘量不把我的不良情緒遷怒於他,儘量讓他為自己的生命負責而不是過於限制。

真正的愛是無法造假的,不是口頭說:「孩子,我愛你,你真棒,我欣賞你」,孩子就會相信的,我們的行為、表情、動作等肢體語言,無一不在訴說真實的內心。那些沒有說出的東西,才是真正重要的,孩子是能感受到的。

歐文·亞隆曾說過:「要完全與另一個人發生關聯,人必須先跟自己發生關聯。如果我們不能擁抱我們自身的孤獨,我們就只是利用他人作為對抗孤立的一面擋箭牌而已。只有當人可以活得像只老鷹,不需要任何觀眾,才能愛慕地轉向另一個人。只有在那個時候,一個人才能夠去關心另一個存在的生長。」

人生並沒有真正的完美,我們也並不是完美的父母,因為我們並不是完美的人,所以孩子在成長中總會有各種心靈的傷痕,正如我們自己的成長中也帶有原生家庭的陰影,但我們可以不斷反省和自我覺知,給孩子的成長提供愛的滋養與支持,對他人充滿悲憫,對周圍的一切心懷摯愛,過上真正有價值的生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