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慧宗杲禪師大事年表(上)

fans news 發佈 2021-11-30T06:20:38+00:00

生於宣州寧國縣蘆城鄉六都橋頭村牛頭山下,名曇晦,為寧國奚氏七世孫。其母初夢神人衛一僧黑頰而隆鼻,造訪於臥室。

高生元

第1051期


哲宗元祐四年己巳(1089) 1歲

生於宣州寧國縣蘆城鄉六都橋頭村牛頭山下,名曇晦,為寧國奚氏七世孫。其母初夢神人衛一僧黑頰而隆鼻,造訪於臥室。問其何所居。對曰:岳北。覺而有娠。十一月十日巳時,及誕之日,白光透室,舉邑嘆異。

父親名奚介,居六都,字則惠,號慕柳,熙寧五年壬子(1072)三月初三申時生,宣和元年(1119)卒。母親十都寶林舒氏,熙寧癸丑(1073)四月初九酉時生,宣和庚子(1120)卒。

紹聖二年乙亥( 1095) 7歲

形體岐嶷,氣宇如神,不喜戲玩,語不妄發,群兒皆畏之。入私塾學堂讀書。

六七歲時,每聞僧人講經說法,唯喜視聽。有僧人至其家,曇晦即侍父側。僧去,曇晦複述僧人言論,片言不遺。

元符元年戊寅( 1098) 10歲

家遭火災,一夕盪盡。自閱《華嚴經•入法界品》。常常自行到鄰村橋頭西邊東平廟、南面石口崇因寺等地觀僧人佛法、誦經。「雖在村院,常買諸家語錄看,便喜雲門睦州說話。」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辛巳(1101) 13歲

入鄉校,僅13日,因與同窗戲,以硯投之,誤中先生帽,償金三百而去。父責之,曇晦曰:「讀世間書,曷若究出世法?」,即大丈夫讀世間這些教人考取功名之書,還不如探究出超脫凡塵的佛法呢!曇晦欲出家,其父早有此意,而母不允。

崇寧三年甲申(1104) 16歲

父母知曇晦無處俗意,遂令寓質縣之西寺(即縣西白雲山奉聖寺),初為僧,發蒙在奉聖初和尚處。九月至寧國慕信鄉十都山東慧雲院,禮慧齊法師。慧齊名之「宗杲」。山東慧雲寺大殿的古聯云:「座下有蓮花,花謝花開,看得破花花世界;人間如大夢,夢生夢死,到頭來夢夢虛空。」在宗杲的腦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崇寧四年乙酉(1105) 17歲

九月納僧服,十月請具足戒(不滿20歲沙彌之受持戒律)於景德寺(宣州)。

崇寧五年丙戌(1106) 18歲

在奉聖寺,師初和尚處,入室教看僧問法眼:如何是學人自己眼?云:是汝自己話。又嗣昌擔版云:門下舉話,師家須提撕三五番。云:是汝自己。是年離受業,述偈云:古佛放光留不住,鐵牛無腳也須行。雖然未踏曹溪路,且喜今朝離火坑。

大觀元年丁亥( 1107) 19歲

開始雲遊四方,掛單禪林,參訪尋知識。初至太平州游隱靜杯渡庵(今安徽馬鞍山市當塗縣),庵主紹珵稱其為「雪竇再來人」。是年秋,游廬阜(廬即山)而至郢州(今湖北鍾祥縣)。

大觀二年戊子(1108)年 20歲

廬山、郢州等地,相繼在元首座、微和尚、堅首座三位師傅門下周旋習法。二年之間,曹洞宗旨一時參得。期間還向溈仰宗潭州幕哲禪師、廬山東林寺向昭覺禪師蓮宗(淨土宗),以及雲門宗門下廬山開先寺智珣禪師習法。

宗杲畫像

大觀三年己丑( 1109) 21歲

至舒州海會寺(今安徽省太湖縣城北10公里)依守從禪師。智珣禪師又介紹他向臨濟宗黃龍派寶峰寺(今在江西靖安縣)諶堂文准禪師學習。未幾奉命到宣州募化。十二月二十日離泐潭(在江西省高安縣洞山),洞山廣和尚送師頌曰:「杲公化主化宣陽,彼處檀那盡吉祥。回復祖師堂上獻,生生世世永馨香。」

大觀四年庚寅(1110) 22歲

持缽宣州。四月八日,在寧國白雲山,遇奉聖初和尚上堂問話畢。

政和元年辛卯(1111) 23歲

持缽宣州以一年為限。期間,曾回寧國一次,得邑人周節夫橐金相助。化募已足,宗杲回寶峰,任住持湛堂文准禪師侍者。頗能對答文准之機語,然「欠者一解」(只差一個關鍵知見未通透),未能「敵得生死」,未得文准印可。文准禪僧告誡他:「病在意識領解,則為所知障,還持有知見情解。」意思是:你現在沒能參破,主要毛病是太過執著,太想參透,反而參不透,思考問題太愛鑽牛角尖。

政和二年壬辰 (1112) 24歲

在雲居山,居侍者寮。

政和三年癸巳(1113) 25歲

在雲居山淨頭寮,因書雲峰悅和尚小參語於座右。湛堂曰:此子佗日必能任重致遠。是年八月,復歸侍者寮。

政和五年乙未(1115) 27歲

文准禪師得病,宗杲問他:「我以後該見誰呢?」文准禪師說:「有個川勤巴子,我不認識他,不過你可以去見他,他會幫你辦好事的。若見他了得,便修行去,後世出來參禪。」

政和六年丙申(1116) 28歲

宗杲受眾人之託,前往荊南(湖北江陵縣一帶)求張商英丞相為文准禪僧撰寫塔銘。丞相張商英見宗杲,一言而契,朝夕與語。其穎悟樂辯被張商英稱讚為「英爽納子」,名其號曰「妙喜」。

宣和元年己亥(1119) 31歲

是年開大寧寬和尚語錄,求序於覺范。

宣和二年庚子(1120年) 32歲

參潛庵源禪師於豫章之章江。是年春,再謁無盡居士張商英於荊渚(今湖北武昌一帶)。張商英答應向好友四川圓悟克勤禪師推薦。是年十月宗杲離渚宮,張商英十一月去世。

張商英畫像

宣和四年壬寅(1122) 34歲

初至京師,開封,本欲往蔣山依止克勤,而克勤不至,宗杲遂暫依咸平寺普融平禪師。

附:四大名著《水滸傳》中寫魯智深在臨安六和寺聽錢江潮後坐化,宋江「直去請徑山住持大惠(慧)禪師(宗杲),來與魯智深下火」(宋時為僧人架柴點火焚化過程稱為「下火」),宗杲並為魯智深作法語云:「魯智深,魯智深,起身自綠林。兩隻放火眼,一片殺人心。忽地隨潮歸去,果然無處跟尋。咄!解使滿空飛白玉,能令大地作黃金。」說明作者施耐庵對大惠禪師宗杲十分了解和敬重。

宣和六年甲辰(1124) 36歲

朝廷詔令克勤禪師往京師天寧寺。宗杲自慶曰:「此老實天賜也。」企盼早赴都城,以速慰所願。自認為:當以九夏(九年)為期,如果克勤圓悟禪師的禪法與諸方的禪法沒有什麼不同,我就去撰寫《無禪論》了。白白地徒然耗費精力和時間,還不如去弘揚一部佛教經論,安心於佛法之修行。這樣,人生一世,不失為佛法中人也。遂購回清涼國師所撰《華嚴疏鈔》經書一部,懷抱著它前往京城天寧寺。

宣和七年乙巳(1125) 37歲

四月初一宗杲掛單天寧寺,克勤初二入寺,見宗杲「靈根夙具,慧性生如」,心中十分歡喜。五月十三日,因張康國夫人請圓悟禪師升座,舉僧問雲門:如何是諸佛出身處?雲門云:東山水上行。若是天寧即不然。如何是諸佛出身處?「薰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向這裡忽然前後際斷,雖然動相不生,卻坐在淨裸裸處。入室次,圓悟曰:也不易你得到這個田地。可惜死了不能得活,不疑語句是為大病。不見道,懸崖撒手,自肯承當。絕後再穌,欺君不得。須信有這個道理。遂令居擇木堂,作不厘務侍者。

日參「有句無句,如藤倚樹」公案。宗杲問:「聞和尚(克勤)當時在五祖(克勤之師)曾問此話,不知五祖道甚麼?」問之再三,克勤笑而不答,宗杲曰:當年你是當眾問五祖,有何不能回答?克勤不得已曰:「我問『有句無句,如藤倚樹意旨如何?』,祖曰:『描也描不成,畫也畫不就。』又問『樹倒藤枯時如何』,祖曰:『相隨來也』。」宗杲當下釋然,曰:「我會也。」克勤遂舉諸問,宗杲出語無滯。克勤於是印證宗杲大徹大悟,並著《臨濟正宗記》以付之,令其俾掌記室(掌管文疏翰墨之職),分座訓徒。作為「儲住持」,宗杲乃炷香為誓曰:「寧以此身代眾生受地獄苦,終不以佛法當人情。」

自四月初一日至五月十三,乃四十二日悟道。

嘉靖《寧國縣誌•宗杲傳》

欽宗靖康元年丙午(1126) 38歲

宗杲居天寧記室, 縱橫踔厲,無所疑於心。設座佛法,如蘇秦張儀之雄辯,如孫臏吳起之用兵。於是,士大夫爭與之游,雅為右丞相、兵部尚書呂好問所舉重,奏賜紫衣袈裟,封「佛日大師」之號。

靖康二年(建炎元年)丁未(1127) 39歲

正月,金人陷開封,擄徽、欽二帝至北疆,高宗遷都臨安(杭州),是為南宋。金人還要擄中原各種名人、能人到北疆,其中神僧10人,宗杲亦在其中。後倖免北行,主要原因「蓋若有相之者」告知,宗杲得知消息後堅持南下,金太宗完顏晟篤信佛教,不便過度強迫,一眾獲免其行。八月,「遂渡江而南」。

宗杲隨逃難的人群南下,回到了離別二十年的家鄉,在奉聖禪院、龍谷寺、通靈峰等處曾講經說法。龍骨寺古楓是宗杲所植。在家鄉橋頭,他用糯米稀和熟石灰作粘合劑築起了井圈,名為「糍井」,古糍井尚存。今今霞西琴山、虹龍屏山皆為宗杲所命名。

他重修了家鄉的崇因寺。明代從崇因寺基址土中得宗杲詩碑:「時節分毫亦不差,法輪轉處即生崖。要知勤善崇因寺,畢竟還歸是我家。」

隨後赴蘇州虎丘寺訪問師兄紹隆禪師(同為克勤禪師的弟子)。離開家鄉時許下願望「待『楓樹搭橋、柏樹掃地、鐵樹開花、櫟樹打傘』時一定回來重修山東慧雲寺。」

高宗建炎二年戊申(1128) 40歲

宗杲雲遊安徽九華山,並在化城寺傳授臨濟宗禪法,使得臨濟宗在九華山成為大宗。他的九華之游,對九華山禪宗的發展有著較大的貢獻。歷代《九華山志》收錄有宗杲的游山詩《游九華山題天台高處》,以「名山笑我天生晚,一首唐詩早擅名」的名句,抒發自己對「九朵蓮開佛國城」的情懷。

十月,宗杲前往江西雲居山省覲見克勤。道由金陵,泛舟溯流以抵星渚。到山的第二日,克勤就安排宗杲擔任首座和尚。時克勤座下龍象雲集,克勤虛首座以往,眾僧多有不平之心。有昭覺道元禪師者出問:「眉間掛劍時如何?」宗杲對曰:「血濺梵天。」克勤於座下以手約云:「住!住!問得極好!答得更奇!」自是,叢林大眾無不敬服宗杲禪師。

建炎三年己酉(1129) 41歲

克勤回四川。宗杲於雲居山雲門寺舊址地建雲門庵,潛心研究看話禪。

建炎四年庚戌(1130) 42歲

是年春,遷海昏雲門庵時,開善謙、薦福本、東林顏、雪峰空凡二十餘人侍師而往,朝參暮請,聲譽藹著。九月以盜賊猖獗,避地湖湘,抵長沙訪佛性泰禪師於谷山。邊境既肅,遂作江西之行,宗杲庵於雲門,方成法席。

高宗紹興元年辛亥(1131) 43歲

登仰山邂逅東林圭禪師。按東林跋頌古云:余靖康元年結茅,分寧西峰。建炎四年,遷仰山。明年,妙喜自湖外來,一見相契,遂定楊岐宗旨。二月復還雲門庵,題高庵悟禪師語要示學徒,雲門舉起竹篦五頌。

紹興三年癸丑(1133) 45歲

東林圭禪師自仰山來同居。各作頌古一百一十篇。

紹興四年甲寅( 1134) 46歲

宗杲作七閩之行。福建長樂洋嶼,設庵接眾,當時門下學者只有五十三人,在宗杲的指導和開導下,五十天之內就有十三人開悟,這種情形在佛界歷史上都是罕見的。

三月,宗杲訪福建雪峰山真歇清了,針對自己師傅克勤為代表的文字禪「依語生解」,未能「見月忘指」,以及對曹洞宗宏智正覺禪師為代表默照禪「寂滅斷見」,「虛生浪死」,先後著《答曾侍郎天游》六書,予以指陳其弊,大膽提出批評,分別稱文字禪與默照禪為「葛藤禪」和「默照邪禪」,並較為具體地闡釋其以參公案為門徑的看話禪,且為之弘化一生。


(作者系寧國市退休教師,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

製作:童達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