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安江村——國立藝專舊址

fans news 發佈 2021-11-30T06:24:40+00:00

碑文記載:「國立藝專」舊址,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161.6平方,整座建築由閣樓、大殿、前後天井及東西廂房構成。

在昆明市安江村仍保存著昆明市和晉寧縣人民政府所立的碑記。碑文記載:「國立藝專」舊址,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161.6平方,整座建築由閣樓、大殿、前後天井及東西廂房構成。它是由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和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在抗戰內遷的途中合併成立的高等藝術專科學校。為躲避日機轟炸,1939年-1940年底由昆明搬遷至該舊址繼續教學工作。因其較高的歷史價值和重要紀念意義。

2014年9月被昆明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六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上世紀30年代後期,抗戰期間,杭州藝專搬遷內地,至湖南沅陵,與同為內遷的北平藝專合併,統稱為國立藝專,後經貴陽至昆明,又因昆明遭轟炸,則遷至相對安靜的安江村。 在安江村的辦學時間雖不長,但在國立藝專史上,稱得上是重要和關鍵時段。在如此艱苦的戰爭環境下,能大師雲集,有諸多名師致力教學,同時又培養出諸如董希文、趙無極、朱德群、吳冠中、李霖燦和段文杰等藝術精英。因此,可謂之藝術方面的「西南聯大」,也足見其影響的深遠。

1939年開春後,當時藝專以玉皇閣及兩邊的廂房十多間為主要教室及辦公地,另外在地藏寺、大佛寺彌勒殿等五座廟裡開課。時任校長滕固先生對國立藝專的校訓為「博約弘毅」,他曾留學日本和德國,攻藝術史,雖在動盪艱危之時,篳路藍縷,挑起重任,維持正常教學秩序,尚有一番雄心,先後曾聘傅雷、夏世昌、方干民為教務主任,另請徐梵澄、錢鍾書等一流人物來校任課;專業老師方面有潘天壽、方干民、李有行、常書鴻、吳茀之、張振鐸、蔡威廉、秦宣夫、王臨乙、龐薰琹等。

學校還舉辦「國立藝專創立紀念成績展覽會」。1940年,成立了「國立藝專木刻研究會」。大家配合抗戰,創作熱情高漲,將作品陳列在昆明最熱鬧的街頭,展示義賣,將收入捐贈前方,在校內木刻運動開展也十分活躍。至學校秋天遷至重慶後,部分學生留在雲南當地,像劉傅輝、黃繼齡、李晨嵐、白慶芳、周秀岐、江煥棠、朱明等,他們成為雲南現代美術的開拓者。 這一時期的國立藝無疑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不論在國立藝專的歷史上,還是在中國美術史上,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