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昊陵廟會探源

fans news 發佈 2021-11-30T06:27:07+00:00

太昊陵廟會從農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歷時一個月,為期之長,香客之眾,中國第一。2008年因為單日參拜人數全球第一,被載入世界吉尼斯紀錄。


太昊陵廟會從農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歷時一個月,為期之長,香客之眾,中國第一。2008年因為單日參拜人數全球第一,被載入世界吉尼斯紀錄。

太昊陵是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長眠之地。春秋時期之前,人死後挖坑葬之,稱之為「墓」。墓的周圍既不封土,也不栽樹,即「不封不樹」。春秋時期淮陽人為了更好地祭祀祖先,在伏羲氏埋葬的地方,封土以祭,謂之「墳」,合稱「墳墓」,自此有了「墳墓」一詞。中國的墳頭即源於淮陽伏羲的墳墓。後來,因為死者的地位不同,帝王的稱陵,諸侯的稱冢,聖人的稱林,百姓的稱墳。從此,太昊陵成為人們對太昊伏羲氏墳墓的稱謂。漢代以前,人們為了祭祀祖先、神靈和先賢,常選擇風水寶地建祠堂。東漢時期道教創立後,祠被稱之為廟,但與陵並不在一起。因為漢之前淮陽人就在伏羲陵前建了祠堂,後來這祠堂被稱之為廟,故陵廟合一。太昊陵廟中國陵廟合一的源頭,在中國首列第一。

東漢時期,在道教逐漸形成的時候,佛教也傳入中國。因此,佛、道之間便展開了激烈的生存競爭,出現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動。如聖誕慶典、壇醮齋戎、水陸道場等等。佛、道二教競爭的焦點,一是寺廟、道觀的修建,二是爭取信徒,招徠群眾。因此,在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的過程中,為了擴大影響,便組織開展一些活動,如進獻供品、演奏音樂、舉行儀式,及增加媚眾的娛樂內容,等等。加上這些活動都在寺廟內及其周圍,又由於小商小販們看到燒香拜佛者多,趁機在寺廟外擺起各式小攤賺錢,這種為祭祀祖先和神靈而產生的集會,即後世民間廟會的雛形。

關於廟會,1980年版《辭海》這樣解釋:「廟會亦稱『廟市』。中國的市集形式之一。唐代已經存在。在寺廟節日或規定日期舉行。一般設在寺廟內或其附近,故稱『廟會』。」這一解釋,說明唐朝時期雖然已有了廟會,但都限於「節日」,為期都很短。

太昊陵自有陵就享祀不絕,但,太昊陵廟為期一個月的廟會源於何時?筆者雖然曾經負責管理太昊陵廟十年,也出版過多部關於伏羲文化和太昊陵廟的學術著作,但對太昊陵廟會的起源,因為史料不足,又眾說紛紜,所以,遲遲沒有敢動筆形成文字。

進入2021年,因為創作歷史小說「廉吏三部曲」之三《張詠傳》,通過查閱史料和考證張詠所任職地方的所作所為,於是,大膽做出認定:太昊陵為期一個月的廟會興起於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二月。這一年,是張詠出知陳州的第二年。

張詠字復之,號乖崖,濮州鄄城(今山東省鄄城縣)人,出生貧寒之家,性情耿直,文武兼修,太平興國五年(980年)進士及第,先後任崇陽縣令、麟州通判、荊湖路轉運使及益州、杭州、昇州知州,官至樞密直學士、工部尚書、禮部尚書。勤政愛民,斷案如神,潔身自好,發明紙幣,勳業赫赫,震暴當世。「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即其名言。是宋太宗、真宗兩朝名臣。大中祥符六年任陳州知州。

張詠因為治理地方有方,兩次出知益州——今四川成都。第一次是平定暴亂,第二次是治理亂局。他不僅重視發展經濟,還重教興文。他第二次任益州知州時,發現那裡有很多節日,如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還有二月二的踏青節。然,每到這些節日,人人都只是遊玩,不思耕田。想到一時難以改變其喜歡遨樂、奢靡的風俗,就暫且從其俗,由州署主導,在城中特別搭建了一個掛滿彩燈的彩棚,其狀如山高聳,名曰山棚,每個節日由一天改為三天,每天都放燈。這三天裡,他親自帶領州署官吏早宴於大慈寺,和僧人、百姓一同就餐。晚上,又移宴於五門樓,一邊吃飯,一邊和百姓吟詠歌唱。甲夜,即初更時分,又同民眾一道賞觀山棚變燈。在進行遊樂活動的時候,於會期舉行農貿、商貿交易,形成聲勢很大的「廟會」,很快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張詠帶病任陳州知州。因為他重視文化,又知道宋太祖趙匡胤於建隆三年(962年)巡視到陳州,看到太昊陵廟因為五代時期的戰亂,廟宇被毀,神像倒塌,親自頒發《修陵奉祀詔》,大事修建廟宇,並規定每年春、秋兩季用「太牢」祭祀。所以,到陳州後,立即帶領州署官吏到太昊陵拜祭。不久又了解到:太昊陵廟宇雖然宏大,官民雖然時常來此祭祀,卻是焚香後即離去時。於是,依照他在益州的做法,下令舉辦廟會,以此促進陳州經濟的繁榮。

同時,他又了解到因為太昊伏羲氏創立龍圖騰,二月二是傳說中的龍抬頭的日子。到了周武王時,就於二月初二舉行重大儀式,讓文武百官都祭祀祖先,當作一項重要的國策。三月初三是黃帝的誕辰,早在漢代以前就定三月上旬為上巳節。魏晉以後,以黃帝的誕辰為上巳節,已成傳統。他在益州時,因為整個農曆二月中間有幾個節日,於是,借鑑在益州的做法,下令在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三這段時間,在太昊陵廟創辦一個月的廟會。

張詠看到太昊陵廟前地域狹窄,若舉行一個月的廟會,必定人潮洶湧,若不擴大場地,則不利於各地的商家和百姓在這裡進行物資交流,於是,又下令在環城湖(今龍湖)的西側、太昊陵廟西南再建一花園,讓這一花園既是百姓遊樂的地方,也是廟會期間進行物資交流的場地。這個花園因為是讓一個趙氏富豪出資興建,故名「趙氏西園」。後因趙氏衰落,蘇氏在此崛起,更名為蘇花園

第二年,趙氏西園建好後,廟會如期舉行,張詠見廟會盛況空前,頗為自豪,帶領州署官吏進行官祭後,又特別到「趙氏西園」觀賞,並即興賦詩《《游趙氏西園》:

蜀中春艷世間殊,比竝陳園恐未如。

數里花光浮暖日,六街塵浄見香車。

翻空雅樂催歡處,入格新詩上板初。

方信承平無一事,淮陽閒殺老尚書。

同時,張詠因為詩文俱佳,每到一地任職,都喜歡把警示官吏勤政愛民的詩文刻錄於碑碣上,如任麟州通判時把他的《麟州通判廳記》鏤刻於大廳前面的石壁之上。做荊湖路轉運使時,把他的《三不欺箴並序》也鏤刻於大廳前面的石壁之上。做益州知州時,把用於警示官吏全心為民的《悼蜀四十韻並序》,也鏤刻於府署的廳壁上。因為自趙匡胤頒布《修陵奉祀詔》後,到張詠任陳州知州這段時間,太昊陵的修建及祭祀事宜等,史料中不見記載,由此推斷,太昊陵前的「太昊伏羲氏之陵」碑,應是張詠任知州的時候刻立。中華民國時期傳說是為蘇轍的妹妹蘇小妹巾書,且為「太昊伏羲氏之莫」,之所以把「墓」寫成「莫」,是以大地為「土」,當為訛傳。一是帝王的墓皆稱「陵」。二是根據三蘇祠的記載,在蘇軾、蘇轍兩兄弟還很小的時候蘇小妹便去世了,不可能在此留下巾書什麼的。且蘇轍任陳州教授時是張詠知陳州的五十多年後。史料中也沒有修建太昊陵廟的記載。三是清順治時期的《陳州志》記載的很清楚:「陵前樹碑,大署曰:太昊伏羲氏之陵。」

張詠於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因病卒於陳州官舍,享年70歲,葬於陳州宛丘縣孝悌鄉謝村里。諡號「忠定」。朝廷為了彰顯對張詠的厚愛,特別下令為他大修墓冢,墓冢前開神道,建石柱以為標。並特別選擇文采飛揚的翰林學士錢易為張詠墓撰寫《故樞密直學士禮部尚書贈左僕射張公墓志銘》,其銘文最後贊道:「有大丈夫,磊磊落落。不為股肱,忽遷舟壑。愛子繼亡,令孫胡托。錢塘遺愛,益部清風。金陵奇政,奸盜消蹤。唯陳臥理,積瘍而終。霜碣號秋,銀旌建夕。宰木宵寒,佳城晝闃。萬古千齡,此焉為適。」

宰相韓琦在《故樞密直學士禮部尚書贈左僕射張公神道碑銘》中贊道:「太行峙朔,洪河瀉天。河山之間,實生大賢。賢不徒出,惟聖偶焉。發為事業,文武之全。兩治西蜀,薦綏南夏。易亂以寧,即荒而化。夫惟管蕭,尚足王霸。如公之材,不宰天下。而俾惠澤,止濡一方。鍚民父母,遺國棟樑。有煒公跡,日星之光。何假斯文,始傳其芳……」

綜上所述,為期一個月的太昊陵廟會,已經有著一千多年的歷史。其歷史之悠久,為時之長,規模之大,堪稱「中國第一廟會」,載入世界吉尼斯紀錄,當之無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