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所特藏資源】|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居維葉與他的《魚類自然史》

fans news 發佈 2021-11-30T06:33:32+00:00

他是那個時代最偉大的科學家,同時又擁有崇高的政治地位;他反對進化論,其學說卻促進了進化論的發展;他信奉《聖經》,但創立的「災變論」、「滅絕假說」又違背了「神創說」假設;他痴迷各類生物解剖,無意中為地質學、古生物學開啟新的探索空間;為捍衛自己的理論,他與摯友聖提雷爾(E·Saint

他是那個時代最偉大的科學家,同時又擁有崇高的政治地位;他反對進化論,其學說卻促進了進化論的發展;他信奉《聖經》,但創立的「災變論」、「滅絕假說」又違背了「神創說」假設;他痴迷各類生物解剖,無意中為地質學、古生物學開啟新的探索空間;為捍衛自己的理論,他與摯友聖提雷爾(E·Saint-Hilaire)在巴黎科學院進行長達六個星期的公開辯論。

他就是喬治·居維葉(Georges Cuvier),法國著名博物學家,古生物學、比較解剖學的創始人。



居維葉出生於法國蒙貝利亞爾,1784~1788年就讀德國斯圖加特卡羅林學院學習比較解剖學。為維持生計,1788年他不得不前往諾曼第一位貴族家庭擔任家庭教師,在隨後的六年裡利用閒暇時間精心觀察和解剖大量海洋動物,為後來的科學活動打下堅實基礎。1795年,應聖提雷爾之邀,居維葉來到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工作,並與聖提雷爾、拉馬克(Jean-Baptiste Lamarck)成為摯友。無論在拿破崙統治期間還是君主復辟時期,居維葉都身居要職,擔任過皇家督學,協助籌建數所大學,為法國文化教育事業做出傑出貢獻,不僅贏得了社會的尊重,也獲得男爵爵位和法蘭西貴族地位。

居維葉創立了比較解剖學,其著作《解剖比較》(Leçons d』Anatomie Comparée)詳細介紹了動物器官的結構和功能。以比較解剖學為基礎,他提出著名的「器官相關律」,即將生物體的所有器官作為一個完整系統,各個部分都相互一致、相互作用,當一個部分發生變化時必然會使其餘部分發生相應變化,例如肉食動物對捕食活動的應對,會引起牙齒分化,以及消化、四肢、感覺等方面的相關變化。居維葉重視搜集生物化石樣本,經過多年精心整理,根據「器官相關律」,鑑定、復原了眾多古代滅絕物種,並將古生物學從地質學中獨立出來成為一門新學科。1812年居維葉發表了著作《四足動物骨骼化石研究》(Recherches sur les Ossemens Fossiles de Quadrupèdes)。

居維葉與巴黎高等礦業學校的教授亞歷山大·布隆尼亞爾(Alexandre Brongniart)的研究成果推動了十九世紀地質學的發展,也促成了「災變學說」的產生。對巴黎盆地連續的地質考察後,他們發現不同地質年代的地層里包含不同種類的生物化石,越是古老的地層里所保存的動物化石越低等,此外還出現淡水生物化石與海水生物化石交替出現的現象。上述結果讓他們意識到,在漫長的地質時期中該地區曾經數次被海水淹沒,生物種類幾度更迭,而將古生物化石與相關沉積岩層系統考慮的研究方法也為地質學研究開創了新的方向。受巴黎盆地調查結果啟發,1825年居維葉出版《地球表面災變論》(Discours sur les Révolutions du Globe)全面闡述了他的災變論觀點。

居維葉還提出新的動物分類觀點。在亞里士多德《動物史》(History of Animals)一書的影響下,年青的居維葉萌生出創作一本全新的令人矚目的自然史,終於在1817年出版了影響甚廣,可與林奈(Carl Linnaeus)《自然系統》(Systema Naturae)媲美的《動物界》(Le Règne Animal Distribué d』après son Organisation)。憑藉廣博的解剖學知識,居維葉根據動物的基本特徵、神經系統和循環系統把整個動物界分為脊椎動物、軟體動物、關節動物及輻射動物,又以次要特徵劃分出綱、目、科、屬、種等分類單位,每類又各具特殊的解剖學特徵。從他創建的分類系統中很容易分析整個動物界在空間和時間上的親緣關係和發展演化輪廓。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圖書館珍藏一套居維葉與阿希爾·瓦朗謝訥(Achille Valenciennes)合著的《魚類自然史》(Histoire Naturelle des Poissons),全套圖書,牛皮封面燙金,法語,為水生所前身國立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圖書館館藏,全套圖書共19本,22卷,描述了4514個物種,將19世紀20年代已知的魚類悉數收錄其中,眾多魚類彩圖,解剖圖,栩栩如生。



1795年居維葉來到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後,與世界各地的博物學家、探險者、旅行者建立了廣泛的聯繫,各種標本、手稿、圖片源源不斷的匯集到他的身邊,不僅讓他擁有豐富的魚類資料收藏品,也讓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成為舉世矚目的魚類學研究中心。1820年居維葉便計劃和他最有能力的學生瓦朗謝訥合作出版一部魚類自然歷史,直到1828年該書的第一卷才正式出版。




該書第一卷講述了從亞里士多德的時代到十八世紀末的魚類學發展歷史,詳細描述了歐洲鱸(Perca fluviatilis)的解剖學知識,以此作為對所有魚類進行比較解剖的基礎。從第二卷開始則詳細描述各物種,每個分類類群都要討論其主要的區別特徵,這種寫法一直繼續到第22卷結束。




到1832年居維葉染病去世前,該套圖書只出版了前8卷。為了完成整套書籍的出版工作,他希望瓦朗謝訥能完成他的遺願,並將工作所需的筆記、手稿以及書籍留給他,一直到1849年12月整套圖書才全部出版,居維葉編著或參與編著其中的1-9卷,而瓦朗謝訥完成全套圖書三分之二的編著。雖然在編撰過程中,並非每條魚都有與之對應的第一手實物標本,部分材料來自於他人的手稿、筆記或圖畫作品,存在嚴重的局限性,但對於魚類學分類與研究工作,《魚類自然史》依然是十分重要的學術瑰寶。




參考資料:

1. Robert Huxley,The Great Naturalists (M),Thames & Hudson,2007;

2. Theodore W.Pietsch,The manuscript materials for the Histoire naturelle des poissons, 1828-1849: sources for understanding the fishes described by Cuvier and Valenciennes (J),Archives of Natural History,1985,12(1):59-106;

3. C. Davies Sherborn,The dates of publication of Cuvier and Valenciennes' 『Histoire Naturelle des Poissons.』 Octavo. Paris and Strassbourg. Vols. I.—XXII. 1828–1849(J),Annals and Magazine of Natural History,1925,15(89): 600

4. 張之滄,博物學家居維葉(J),自然雜誌,1984,7:536-539;

5. 郭建崴,進化論系列講座(八)居維葉——滅絕與災變論(J),化石,2017,4:52-53;

6. 郭建崴,進化論系列講座(九)從同功_同源到原型(J),化石,2018,1:61-62;



作者簡介:

鄒恆,1982年生,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圖書館七級職員。

研究方向:資源建設、文獻檢索、文獻分析。

E-mail:zouheng@ihb.ac.cn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