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雲寺東遷范家疃(康占營)

fans news 發佈 2021-11-30T09:32:06+00:00

寶雲寺坐落在衡水市區西南方的河沿鎮舊城村,著名佛教寺院,相傳建於隋唐時期。明代永樂五年(1407年),大水淹沒衡水縣舊城。至永樂十三年(1415年),淫雨河溢,洪水壞城,官民廬舍均沖圮不可居。

寶雲寺坐落在衡水市區西南方的河沿鎮舊城村,著名佛教寺院,相傳建於隋唐時期。明代永樂五年(1407年),大水淹沒衡水縣舊城。至永樂十三年(1415年),淫雨河溢,洪水壞城,官民廬舍均沖圮不可居。縣城東遷至范家疃,衡水知縣陳敏(湖北石首人)任職數屆,親手策劃創建新縣城,最後在景泰元年(1450年),由知縣歐復(山東平度人)竣工。新的衡水縣縣治(衙門)地處范家疃北頭即今南門口街北頭老縣武裝部原址,門前蓋起高大的鐘鼓樓。寶雲寺也隨之東遷,在新縣城城內的西北隅、縣治的西鄰建起新寺院,新建的寶雲寺形似原貌,主配殿都是高脊重檐,東西廂房、禪室、山門一應俱全。因為把原來寺內的鐘樓建在了新縣衙門前,所以寶雲寺又重新鑄造了大鐘,建起新鐘樓。這一時期,在寶雲寺的旁邊先後建起來一群房舍,有寬敞的馬神廟、威武的太僕寺、莊嚴的關帝廟、雅俗的土地祠、高森的糧倉等房屋建築,組建成了一條新街道,因為馬神廟最早建起來,並附設馬廠,所以取名叫馬廠街。

興建馬神廟,據說是明成祖朱棣倡導的。養馬業,為明清時期衡水縣的主產業之一,馬神廟祭祀的馬神是馬王爺,知縣每年要親自進廟上香四次,祈求馬神來保佑馬業興旺發達,場面十分熱鬧。馬廠街口還立起一道石牌坊,名日:「太僕行台」。

新蓋的寶雲寺大院,松柏常青,石碑林立,鐘聲清揚,香火濃濃,銅磬瞠響聲、木魚敲擊聲,縈繞在小城的上空,前來叩拜的香客絡繹不絕。明朝成化年間,五台山萬壽寺僧人性闊,出師後雲遊天下。一日,來到衡水城裡的馬廠街,看到寶雲寺偉岸壯觀,殿大室多,皆雕樑畫棟,十分喜歡。寶雲寺主持洪寬,熱情接待了這位遠來的和尚。經攀禪才知道,他原來是山西代州一官宦人家的後代,禪師行喻,削髮為僧,取法名性闊。兩人遂為摯友,洪寬分給他一寬綽房屋,讓其久居。性闊在這裡清齋持戒了三十餘年,最後坐化於禪床。清朝乾隆五年,知縣汪熏將寶雲寺南面的那座養濟院重新修繕,以恤鰥寡老疾無依者。這時期的馬廠街,已成為全縣民眾最嚮往的街口。

寶雲寺每年的農曆二月十三,定期舉辦大型廟會,並由寺廟的主持親自開設佛事活動。馬廠街每月還有兩次大集市,每逢廟會和集日,周邊民眾踴躍而至。前來進香拜佛逛廟會的,攜帶土產商貨做生意的,趕集購買用品的,人馬車輛把個馬廠街擠得水泄不通,就連通向馬廠街的道口街和東側的宅后街也是擁擠不堪。這種盛況直延續到清朝末年,我們現在還可以從清康熙十九年和乾隆三十二年編纂的《衡水縣誌》中的城區地圖上,清楚地看出寶雲寺的位置和馬廠街的輪廓。

至清朝末年,幾經水患,通向馬廠街的路面受阻,加上戰亂,火災,寶雲寺內殿堂房屋多損毀,佛事逐漸蕭條,最終成了斷垣殘壁。在道人郭鶴仙的倡導下,又經過邑紳王建侯等人捐資,泉王在寬捐出土地,又重新在舊城村的寶雲塔右邊建起了佛教寺院。於是,在外僑居了三百八十年的寶雲寺又遷回到舊城村原址。

民國初年,寶雲寺改建成為學堂。新中國成立後為舊城村小學校。民國年間馬廠街逐漸荒廢。至1949年,原馬廠街這裡,僅存一所建築完整的倉房和養濟院的部分破舊房屋。原寶雲寺大院裡的房屋院牆,蹤跡全無。松柏樹林只留下一棵老槐樹;大殿和配殿,只剩下門台階和牆基的大條石;兩通高大的贔屓馱石碑,靜靜地矗立在原址東南角的平台上;附近的居民仍然從那口甜水井裡汲水;鏽跡斑斑的大鐘,躺在土坡下的蘆葦叢里,孩子們擲向磚頭,大鐘還能嗡嗡作響....

1993年,衡水市政府投資在舊城村的寶雲寺旁重新建寺。

昔日寶雲寺的具體位置,就是今日衡水市區河東的糧食市場、布頭市場和自行車市場一帶。看來,想當年的廟宇群蹤跡全無,但是繁華的廟會和馬廠街大集的市場貿易傳統習俗,正在這裡得以傳承和發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