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以後可能這麼治

fans news 發佈 2021-11-30T14:32:43+00:00

作者 | 文樂樂對於那些抗拒藥物和電休克療法的抑鬱症患者而言,外科植入刺激大腦的電極可能會緩解病情。但近年來,兩項關於這種方法——深部腦刺激(DBS)的隨機對照試驗在未取得令人滿意的中期分析結果後停止了。現在,研究人員正在測試更複雜、個性化的DBS技術,希望能產生更好的結果。

作者 | 文樂樂

對於那些抗拒藥物和電休克療法的抑鬱症患者而言,外科植入刺激大腦的電極可能會緩解病情。但近年來,兩項關於這種方法——深部腦刺激(DBS)的隨機對照試驗在未取得令人滿意的中期分析結果後停止了。

現在,研究人員正在測試更複雜、個性化的DBS技術,希望能產生更好的結果。迄今為止的檢測只涉及一名或幾名患者,遠遠不能證明其有效性。但研究人員希望能提供更大規模的研究,最終鞏固DBS對抑鬱症的療效。

「有了這些研究結果……我們將有望獲得足夠的證據。」一篇案例研究的作者、美國貝勒醫學院神經外科醫生Sameer Sheth說。

DBS在美國已經被批准用於治療癲癇、強迫症和帕金森病等運動障礙。但它是否也能改變可能導致抑鬱症的神經迴路異常活動模式呢?沒有對照組的早期研究取得了有希望的結果,但在2015年和2017年,研究團隊報告稱,兩項DBS隨機對照試驗在進行幾個月後並沒有顯示出明顯的好處。

對參與者的長期跟蹤恢復了一些樂觀情緒。例如,史丹福大學精神病學家、合作研究員Mahendra Bhati說,在30人參與的一項對照試驗中,許多人在一年或更長的時間裡取得了進步。上個月,他和同事發表了一項對8名試驗患者的後續研究,其中大多數人在大約10年後繼續使用植入物。大約有一半的人在抑鬱量表中的得分至少比預處理得分提高了50%。

許多研究人員說,由於抑鬱症在不同的大腦中表現不同,個性化治療可以使其更有效。目前,有幾個團隊正在根據個體大腦解剖和神經記錄,探索更精確的刺激方法。

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神經學家Helen Mayberg率先在抑鬱症治療中使用DBS。她警告說,DBS必須具有成本效益和足夠簡單,這樣才能在臨床上廣泛使用。

她的研究小組已經確定大腦前部附近一個被稱為扣帶回下區(SCC)的區域,是與抑鬱症消極情緒成分相關的網絡中樞。一項暫停的被稱為「BROADEN」的隨機試驗,旨在測試刺激SCC治療抑鬱症的效果。Mayberg懷疑,在那次試驗中,外科醫生放置電極的細微差異是導致患者結果差異的主要原因。所以,她的團隊和其他人現在使用一種叫做纖維束造影的MRI方法以更精確地顯示神經束和靶電極的位置。

Mayberg也在追蹤大腦對這種更精確的刺激的反應,希望通過識別神經反應預測患者症狀是否會改善以及何時改善。她和同事本月在《轉化精神病學》雜誌上描述了7名受試患者在手術室進行腦刺激期間SCC活動的變化,該變化與術後一周的治療反應相關。

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醫學中心神經心理學家Isidoor Bergfeld和同事正在測試神經束引導的DBS植入物,後者會植入大腦中另一個與抑鬱症有關的部分,即內側前腦束的上外側支。Bergfeld的目標是招募24名患者,並期望在2到3年內取得結果。他希望試驗數據能和德國正在進行的一項類似研究的數據結合起來,支持歐盟對抑鬱症的監管批准。

其他團隊則在考慮更廣泛的個性化療法。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精神病學家Katherine Scangos及同事利用個體的神經數據決定刺激哪個目標區域以及何時進行刺激。在插入DBS電極之前,該團隊植入了第二組電極以記錄和刺激大腦不同區域的組織。現在,Scangos的團隊已經使用它刺激與情緒相關的區域。

正在進行的試驗計劃招募12名患者,對於其中第一位患者,理想的刺激靶點似乎是腹側囊/腹側紋狀體(VC/VS),這已經是DBS抑鬱症試驗中確定的靶點。研究小組還發現,患者大腦的另一個部位——杏仁核的活動,可以用來預測嚴重症狀的出現。因此,患者的植入物—— 一種已被批准用於檢測和阻止癲癇發作的名為NeuroPace的裝置,被設定為只在杏仁核活動模式存在的情況下刺激VC/VS。Scangos和同事上個月在《自然—醫學》上報導說,第一個病人在手術後的一年多時間裡,症狀明顯緩解。

Sheth的團隊正在使用sEEG電極為每位患者尋找連續DBS的最佳設置。研究人員使用sEEG讀數來識別與積極情緒相關的大腦活動模式,並跟蹤這些讀數在SCC和VC/VS電極進行DBS時的變化,然後利用計算機算法識別出理想的頻率、振幅和其他改善情緒的設置。

第一名參與者的數據顯示,其症狀在手術後的最初幾個月有所改善,然後在停藥階段持續惡化(研究人員隨後將植入物恢復到最大功率)。相關研究發表於《生物精神病學》。

但Sheth指出,植入一套sEEG電極指導治療可能太具侵入性和勞動強度,儘管這可能為無反應的患者提供調整DBS的機會。他希望研究人員能夠開發出侵入性較小的方法。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biopsych.2021.11.007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1-01480-w

https://doi.org/10.1038/s41398-021-01669-0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