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全網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讓你心靈治癒的神奇之旅

fans news 發佈 2021-11-29T20:08:01+00:00

心情不好,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這是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碰到的情形;而對於一個抑鬱症患者,糟糕狀況更甚。


心情不好,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這是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碰到的情形;而對於一個抑鬱症患者,糟糕狀況更甚。


但只要肯走出第一步,就不算是最糟糕的,總是會有辦法的。


因為,在你想改變的時候,改變已經發生。


01

一個孤獨的抑鬱者


蛤蟆先生住在祖上留下的、豪華氣派的蛤蟆莊園裡,擁有頂級的跑車,目前還擔任著某校董事一職。


正是人們所羨慕的有錢有閒的一族。可是他的朋友鼴鼠和河鼠有一陣子沒見到他了。


他也確實好久沒有出門了。莊園裡玫瑰花壇的雜草叢生,草坪上落滿了黃葉,整個莊園一派破落的景象。


當熱心的鼴鼠走過莊園長長的車道,小心翼翼地推開後門,來到房間看他的時候,蛤蟆正抑鬱地蜷縮在放著一堆衣服的椅子上。


曾經,那個大方、時尚又愛冒險的,給大家帶來快樂的蛤蟆不見了。此刻,他神情暗淡,大眼睛半睜著,沒有了光。


他曾經最喜歡穿的板球衣服,也沾滿了食物的油漬,松垮垮地拖在身上。


這恐怕是蛤蟆有史以來最糟糕的狀態了。


雖然他從小生活優渥,但從來不曾放肆地哭過,他得按照父親的說法去做,母親只聽從於父親。記憶里,好像父親對他也從來沒有滿意過。


他縮在那兒對鼴鼠說:「有點兒亂,抱歉了,可我現在整個人都不太好。」說完,放聲哭了起來。


鼴鼠覺得蛤蟆的「情況」非常嚴重,於是它就和熱心能幹的河鼠,還有老成又威嚴的獾一起,好心幫蛤蟆約見了鎮上「蒼鷺小築」的心理諮詢師。


如何解開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封印之苦?


蛤蟆至此踏上了一條改變自己情緒及行為模式的求生之路。


在第一次面見蒼鷺諮詢師時,蛤蟆哀怨地坐在書桌對面的椅子上,等著對面高大的蒼鷺先生的訓誡,等著他告訴自己怎麼做才能好受一些。


現在的他,眼中的世界是黑白的,對什麼都沒有興趣,甚至最近睡眠也出現了問題。


簡單的幾句話後,蒼鷺開口道:「你能告訴我,為什麼來這兒嗎?」


蛤蟆說,「是他們讓我來的。他們從報紙上看到你的名字,說我需要諮詢。我現在準備聽你的。


只要你說的是最好的,我都會照辦,我知道他們是為我好。」


「那麼,誰是我的來訪者?是你,還是他們?」諮詢師在椅子上挪動了一下身體問道。


蛤蟆不是很明白,一副無辜的表情。


「如果你是為了他們才來到這兒的話,那麼他們才是我的來訪者;那麼接下來的幾次面談,由誰支付費用呢?」


蒼鷺的一番話讓蛤蟆既困惑又一頭霧水,甚至有點兒憤怒,怎麼他也和其他人一樣只關心錢。


而接下來的一番話,讓蛤蟆接受了諮詢師的建議,他們還擬定了一份合同:「雙方都積極地參與到這一計劃中來」。


蒼鷺說:「心理諮詢向來是一個自發的過程,諮詢師和來訪者雙方都得出於自願。只有當你是為自己而不是為完成朋友的願望才想諮詢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的從合作開始。」


最後,第一次面談結束,蒼鷺把蛤蟆送至門口時,蛤蟆轉身問到:「你認為我能好起來嗎?」


蒼鷺直視他的眼睛說:「蛤蟆先生,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了。」


蛤蟆雖然還是感到困惑,但他已經開始揣摩蒼鷺所說的這些話的意義。


他強迫自己每天都出去散步,吃東西,而不是總待在家裡,焦慮、悲哀,過著沒有色彩的日子。


02

成長的寓言與探索童年


這是一個作者借用童話故事中人物之囗來闡釋心理學及幫助抑鬱者走出心理障礙的故事。在閱讀過程中,讓讀者特別有代入感,像親歷體驗一場治癒的心靈之旅。


抑鬱症有「抑鬱情緒」與「抑鬱症」的區分。抑鬱情緒是我們每個人自身都可能攜帶的一種情緒;而抑鬱症就會嚴重些,就如蛤蟆先生一樣,失去生活的樂趣,需要藉助專業的心理輔助。


故事中,智慧的蒼鷺諮詢師把人生分解成三種狀態,它們並不是獨立存在,而是誰主導更多一些,或是我們該怎樣理解與引導自己的行為。


第一種 兒童自我狀態


兒童時期所受的影響,對一個人的影響是終身的。


又區分為「自然型兒童」和「適應型兒童」。


①自然型兒童的基本情感包括快樂和深情,就像對父母的愛和依賴,這是與生俱來的。


還包括憤怒、悲傷和恐懼,這些是幼年時渴望達不到滿足或受到外界驚嚇、恐嚇時的表現,像父母的嚴苛或者暴力情緒。


②適應型兒童,是我們得對自己天生的行為做出調整。


小孩子是不會用邏輯思考辯證問題的,更沒法計劃和設定怎樣應對父母的行為。


這就需要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對幼年時的心理映像行為做出調整,以應對當下。


但這種「兒童自我狀態」會隨時在某個契合的時機跳出來,應對「此刻」的無助、悲傷、恐懼等,它是過去幼年無力應對的情景再現。


這種「適應」常常無需思考,就會被我們使用於當下情況。


這和蛤蟆的狀態非常吻合。


第二種 父母自我狀態


被「關注」是幼年時期的心理渴望。這就意味著因力量懸殊,幼兒會被迫或強制性接受父母的某些指令,包括情緒感染,而這並不是幼兒自己的聲音。


因此,父母的性格、情緒都會在無形中形成某種「記憶的編碼」,令受者心理永遠裝載著這個情形的記憶。


當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就需要表達:快樂、悲傷和憤怒都是,否則它就會使人壓抑、鬱悶。用通俗地說就是,容易憋出「毛病」。


但只要你能把這些當作一時的情緒,釋放出來就好。就如某位哲學導師所說「凡來了又走的,都不是我們的」,我們活在當下的下一刻。


我們自己有時候是和「父母自我狀態」一起合謀審判自己。「我」受制於記憶里的情形,做事不符合「他人」的意願時,就判定自己不好、有罪,然後譴責、否定自己。


這就是蛤蟆之前對父親的朋友獾給他的建議、批判,始終無力反抗的原因。


蒼鷺提醒蛤蟆說:「你得記住,我們絕不是父母的翻版。雖然父母對我們的影響極大,但每個人的獨特性確保了我們不是父親或母親的複製品,而是獨立的個體。」


父母如果過於嚴厲、苛刻,會讓孩子不知所措,不但失去了孩童該有的快樂,也失去了他形成「自我」的機會。


第三種 成人自我狀態


成人的自我狀態是指我們要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來行事。這對於每一個人是極其重要的。


蒼鷺的原話是:「在這個狀態下,我們能計劃、考慮、決定、行動,我們能理性而合理行事。


處於這個狀態時,我們所有的知識和技能都能為自己所用,而不用被腦子裡父母過去的聲音所驅使,也不會被童年的情緒所圍困。


相反,我們能思考與當下的狀況,基於事實來決定怎麼做。」


現在,蛤蟆已經能夠對蒼鷺敞開心扉,說出自己的過往,無論好壞,那都是蛤蟆自己的人生,不再害怕被嘲笑、排斥,他也漸漸獲得了一種能力,不再在回憶時譴責自己。


而是找到事件之間的聯繫,客觀地去看待事情為什麼以那樣的方式發生,不再只是感到內疚,並在此基礎上選擇自己的「人生坐標」,打破「自證預言」的圍困。


03

結語


做好別人容易,做好自己很難。


但是做自己很重要。學會用「成人的自我狀態」來應對當下的生活。


蛤蟆先生最終理清了那個自卑、軟弱的自己的情緒來處,並找回自己的快樂和自信。


英國資深心理諮詢師羅伯•戴博德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被熱評為是國民級心理學入門書籍。


這不僅僅是一本心理療愈讀物,更讓每一位讀過此書的人都能解開自己心理背後的情緒密碼。


作者:簡y,精讀讀友會會員,從簡約中汲取生活的清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