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走進張掖市文化遺產

fans news 發佈 2021-11-30T10:27:01+00:00

張掖,地處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自古以來就是絲綢之路商賈重鎮和咽喉要道,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之意命名張掖,甘州即甘肅省名「甘」字由來地。說起張掖,馬蹄寺就是張掖市的一張文化歷史名片。

張掖,地處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自古以來就是絲綢之路商賈重鎮和咽喉要道,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之意命名張掖,甘州即甘肅省名「甘」字由來地。

說起張掖,馬蹄寺就是張掖市的一張文化歷史名片。馬蹄寺始建於北涼,由金塔寺、千佛洞、北寺(普光寺)、南寺(勝果寺)、上、中、下觀音洞七處組成,是一座規模宏大的石窟群體。石窟開鑿年代暫無定論,石窟群保存著大量的壁畫和彩塑等珍貴文物,文物年代包含南北朝、隋唐、五代、元、明清。其中金塔寺是典型的「涼州模式」石窟,壁畫內容豐富,有千佛、菩薩、說法圖、飛天、裝飾紋圖案等,人物多採用剛勁有力的鐵線描法,塑像採用雕塑藝術中的懸塑手法,即接受了影塑的傳統形式,又富有創造性和健全的想像力,用高度的表現技術,豐富的造型經驗,將佛、菩薩、力士、弟子、飛天等塑造得栩栩如生,在石窟藝術中獨具特色。

(馬蹄寺石窟群——北寺)

(馬蹄寺石窟群——金塔寺)

(金塔寺石窟東窟中心柱)


張掖市文物保護研究所便是為守護馬蹄寺石窟群而誕生的,這一年是1992年。我所成立後,邀請鐵道部第一勘測設計院航測大隊,對馬蹄寺石窟群進行了自建國以來的第一次測繪、水文、地質調查。1994年經國家文物局專家組考察,於1996年11月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4年宿白先生一行在金塔寺考察)


1995年到2001年我所先後對馬蹄寺石窟群金塔寺石窟、馬蹄寺千佛洞1#-4#、6#、8#窟進行防滲水、加固、維修等工作。

(1995年副所長王衛東在金塔寺施工現場)

(1997年馬蹄寺千佛洞岩體加固工程現場)


2001年12月30日我所更名為「張掖市文物保護研究所」,主要職責是對張掖市文物工作進行監督、協調和指導;承擔遺址和墓葬的清理,野外文物古蹟調查以及馬蹄寺石窟群的維修、保護和研究工作。從那一刻開始,我們不僅肩負著馬蹄寺石窟群的文物保護工作,還成為張掖市文化遺產的守護者。

在2006到2009歷時三年的全國明代長城資源調查工作中,我所組隊完成了張掖—金昌段長城資源調查工作。通過這次調查,全面、準確掌握了張掖—金昌段明代長城的規模、分布、構成、走向及時代、自然與人文環境、保護與管理現狀等基礎資料,建立了科學、準確、翔實的長城記錄檔案和長城資源信息系統,為今後編制長城保護規劃、開展長城保護工程、加強保護管理和進行科學研究提供了依據。

(2009年長城野外調查現場)


2009年開始根據省、市文物局的安排,由我所承擔金川、永昌、山丹、甘州、臨澤、高台、民樂、肅南八縣區境內明代烽火台及相關台體的調查工作。經過兩年多艱辛的野外調查,完成了八市縣境內全部烽火台、驛站、路墩等台體及其他各類墩台的野外調查和數據資料整理錄入工作。

張掖市長城整體處在市境東北部自然環境較為惡劣的荒漠區,總體沿河西走廊北側合黎山脈分布,漢代長城壕塹構築方式中,其中一種是經過陡坡地段削山成壕,明長城牆因地制宜、因河置塞的山險和水險,有劈山斬崖依山而就的山險牆,也有掘地堆壟的壕塹。這種地形下進行調查任務非常艱難,在無法設置保護措施的情況下徒手攀岩,只能靠經驗和毅力。

跋山之後還有涉水,沒有橋只能赤腳蹚過河:

俗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上山的崎嶇險峻在下山時更為明顯,沒有路只能摸索著間隙下山:

我所還配合完成了省、市考古發掘和文物保護項目調查中的各項工作:

2003年6月,我所業務人員配合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國家重點工程項目,西氣東輸,連霍高速公路高台、酒泉沿線進行了古墓葬、古遺址的搶救、發掘清理工作。

(2003年高台古墓葬搶救發掘現場)

(2003年高台古墓葬搶救發掘現場)


為使業務人員儘快了解和掌握全市文物現狀。2005年9月組織專業人員對全市六縣區的博物館館藏文物,進行了詳細的考察學習,對12處國保單位的文物保護現狀做了詳細的調查測繪、建檔工作。對市內部分省保單位進行了現狀調查。

2007年選派業務人員配合敦煌研究院保護所參與杭州市鳳凰寺壁畫維修保護工程。

2009年9-11月,我所選派業務人員配合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民樂縣六垻鎮五垻村對新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墓葬群進行了搶救發掘。清理了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墓葬53座,出土了陶器、骨器、石器等一批珍貴文物200餘件。

(溫馨提示:下圖或許會讓您感到不適,如介意請迅速划過)

(2009年民樂五垻村合葬墓)


2011年7-11月,我所選派兩名業務人員先後兩次赴河北省曲陽,參與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所對曲陽縣北嶽廟唐、元時代的壁畫修復前的病害現狀調查和研究工作。

(副所長王衛東2011年8月在河北古北嶽廟)


同時,我所對馬蹄寺石窟群的保護與研究工作也絲毫不放鬆,馬蹄寺石窟群普遍存在岩體失穩問題,結構裂隙和卸荷裂隙以及風化等多元因素交織,壁畫也存在起甲、風化、空鼓、脫落和人為損毀等現象,因此對於馬蹄寺石窟群的保護是浩繁且持續的工作:

2002年配合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所保護修復專家進行了金塔寺被盜壁畫、塑像的修復,並完成了金塔寺東窟的病害檔案的製作。

2004年7月開始,歷時五年,我所配合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所,完成了馬蹄寺石窟群金塔寺、千佛洞、北寺壁畫塑像保護修復工程,共修復塑像280多身,壁畫800多平方米。

2005年,我所配合甘肅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公司完成了馬蹄北寺1-8號窟岩體病害治理工程。

(2005年馬蹄寺岩體加固工程現場)


2011年,我所委託並配合中鐵西北科學研究院完成了金塔寺石窟岩體防滲水病害治理及棧道改造工程,做好馬蹄寺石窟群文物的安全保護工作,2010年我所委託並配合北京長城電子技術有限公司多次進行現場調查,完成了《甘肅省張掖市馬蹄寺石窟群安全防範系統工程設計方案》,經國家局批覆後,於當年4月開始實施。

「十一五」期間,我所完成了馬蹄寺石窟群文物保護規劃項目的申報工作,申報了金塔寺、千佛洞等石窟塑像壁畫維修等項目。「十二五」規劃項目中,共申報了馬蹄寺石窟群上、中、下觀音洞壁畫塑像修復工程等十五項文物本體保護項目,其中有11項順利選入國家文物局項目庫。

2011年8月我所業務人員駐紮現場,對馬蹄寺石窟群七個單元、28平方公里範圍內的468座浮雕舍利塔龕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專項調查。

(2011年馬蹄寺石窟群舍利塔龕調查現場)


近年來,我所申報實施了馬蹄寺石窟保護規劃、馬蹄寺石窟群南北寺、千佛洞、金塔寺、上中下觀音洞七個單元的基礎設施建設、岩體加固、壁畫塑像修復、安防、數位化保護等20餘個項目。與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簽訂《合作編寫出版張掖地區石窟寺考古報告的協議》,調查整理出版馬蹄寺石窟群、文殊山石窟群考古報告。兩個項目還被列入《中國石窟寺考古中長期計劃(2021-2035年)》作為重點區域石窟寺考古調查發掘項目之一重點支持。

業務人員先後在《華夏考古》、《文物》、《敦煌研究》、《敦煌學輯刊》《絲綢之路》等國家、省級專業性刊物上發表研究文章30多篇;編輯出版了《張掖石窟研究文集》《馬蹄寺石窟》《金塔寺石窟》《文殊山石窟》《臨澤沙河漢晉墓葬》等學術專著,其中《馬蹄寺石窟》《金塔寺石窟》《文殊山石窟》叢書被評選為張掖市第五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獎勵。承擔省級文物保護科學和技術研究科研課題《馬蹄寺石窟群摩崖佛塔重點保護技術研究》《馬蹄寺石窟群維修題記和遊人題記調查研究》2項。被市委組織部、市人社局授牌成立市級專家科研工作站對文物保護領域重點課題展開攻關並轉化利用。承辦了絲綢之路古城邦國際學術研討會和第五屆綠洲論壇·絲路文化弘揚與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專題研討會並集結出版論文集兩部。

作為河西第二長城調查組,展開張掖--金昌段長城資源和明代獨立烽火台調查,完成了近60多萬字的《金昌--張掖段明長城資源調查報告》。

配合西氣東輸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墓葬清理髮掘400多座,清理出土文物2000餘件套;搶救性清理髮掘古墓葬300多座,發掘面積2000多平方米,出土陶器、鐵器、銅器、木器、漆器等各類隨葬器物1000餘件。發表或出版《甘肅臨澤沙河漢晉墓葬發掘簡報》《甘肅臨澤五三漢晉墓葬發掘簡報》和《甘肅臨澤沙河漢晉墓葬》。完成了馬蹄寺石窟群區域內460餘座浮雕舍利塔龕的全面考古調查,並在《華夏考古》發表了調查簡報。完成馬蹄寺石窟群文物檔案,在此基礎上建立了馬蹄寺石窟群文物檔案電子資料庫。

2020年12月至2021年4月,我所承擔「全國石窟寺專項調查」張掖市境內的調查工作,調查石窟寺遺址點24處,完成調查洞窟438個,塑像401身,壁畫1200多平方米,拍攝照片4300多張,文字記錄10餘萬字,完成單項調查報告24處。第一次系統地記錄了「三普」以來石窟寺文物洞窟、空洞窟及摩崖造像保存的內容和現狀,掌握了基本情況,獲得了新的資料和數據。調查期間正逢張掖數場大雪,天寒地凍道路狀況複雜,調查人員在調查過程中爬雪山過草地攀山岩鑽隧道,但這些困難都阻擋不住文物保護工作者的腳步。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和載體,張掖文物保護工作一直在進行,在此,願每一位默默保護文物的工作者永遠都年輕!




來源:張掖市文保所

編輯:陸泊涵

審核:屈正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