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的興衰史

fans news 發佈 2021-12-01T15:26:38+00:00

南部的長江中下游、黃淮海平原孕育了華夏的農耕文化,在北部的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出現了匈奴、突厥、柔然、吐蕃、契丹、鮮卑、蒙古、女真等遊牧民族,孕育出了華夏的遊牧文化。


原創:墨苑耕夫

中國的四百毫米降水線,是中國的農耕分界線。南部的長江中下游、黃淮海平原孕育了華夏的農耕文化,在北部的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出現了匈奴、突厥、柔然、吐蕃、契丹、鮮卑、蒙古、女真等遊牧民族,孕育出了華夏的遊牧文化。幾千年來,各種文化互相交融,形成了現在剛健雄強、博大精深的華夏文明。

今天就專門說一說曾經的遊牧帝國--突厥。

突厥人的發源地在貝加爾湖以南,大興安嶺以西的蒙古高原。公元5世紀時(南北朝時期),在今天蒙古國西北部葉尼塞河上游,有一個幾百戶的少數族群部落,這支遊牧部落史書上稱為丁零。丁零人以狼為圖騰,男子頭髮上留著小辮。

丁零人最初在貝加爾湖以南的苦寒之地遊牧,史書上說:「居無恆處,隨水草遷移」,慢慢的遊牧到蒙古草原,幾十年後,人口逐漸發展了上來。

南北朝後期,這些以狼為圖騰的丁零部落南遷到今新疆博格多山一帶。古詩「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就是描寫這些遊牧部落生活的。

當時蒙古草原的統治者是柔然,5世紀中葉,丁零部落被柔然所征服,然後被分配居住在金山(今新疆阿爾泰山)南麓水草豐美的地方。因金山形狀很像古代的戰盔「兜鍪」,「兜鍪」這種頭盔當時又叫突厥,於是這些居住在金山一帶的部落有了一個正式的官方名稱:「突厥」。


突厥人擅長鍛造鐵器,柔然就讓他們專職給自己製造鋼鐵兵器,柔然人稱突厥人為「鍛奴」。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突厥是一個發奮圖強的部族,不甘心一直附屬於柔然,始終懷揣著擺脫柔然統治,甚至消滅掉柔然的雄圖大志。

當時正處在中國的南北朝時期,中原大地一片混亂,被各個政權割據,紛爭不斷,你方唱罷我登場,朝代更迭很快,到了南北朝後期的西魏時代,北方草原上的突厥部開始崛起了,突厥部落出現了一個名叫阿史那土門的首領,這個突厥首領非常厲害,武德充沛,殺伐果斷,手腕了得。

柔然內部由於利益分配不均,內耗不斷,已經呈現衰落的趨勢,草原上暗流涌動,各部族摩拳擦掌、躍躍欲試,鐵勒部落早就不服柔然的統治,開始跳出來挑戰柔然的權威。550年,鐵勒部發兵討伐柔然,突厥部落的首領阿史那土門瞅准機會,率眾半路截殺鐵勒部,擊敗了鐵勒,將五萬戶鐵勒部眾納入突厥的管轄,擴大了地盤。

兩年後(公元552年),突厥部戰勝柔然,建立了王庭。三年後(公元553年),突厥滅掉了柔然。到第四年(公元554年),突厥就控制了整個漠北地區,建立起了一個奴隸制政權--突厥汗國,君主稱為「可汗」(相當於中國的皇帝),可汗的妻子稱為「可敦」(相當於中國的皇后)。

突厥的首領阿史那土門成為突厥的第一任大首領,尊稱伊利可汗。從此阿史那家族成為突厥的統治家族,阿史那家族聯姻突厥部的阿史德家族,成為突厥統治的核心家族,開始了長達一個多世紀的對突厥的統治。

阿史那土門不久去世,他的兒子木桿可汗、弟弟室點密葉護繼承了統治權,以阿爾泰山為界,分別統治突厥帝國的東部和西部。

他的兒子木桿可汗,在軍事上更勝父親一籌,在560年,打敗契丹,勢力向東擴展到中國東北的大興安嶺。阿史那土門的弟弟(西部的室點密葉護)和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聯合,共同攻打波斯(在今天的伊朗)。588—598年(隋朝時),西部突厥極力開拓中亞,先後征服巴克特里亞(今阿富汗東北部)、吐火羅國(今阿富汗上游地區)。突厥實力達到極盛,版圖西到亞歐分界處的裏海、東到外興安嶺,北到貝加爾湖(俄羅斯境內的西伯利亞),南臨阿姆河南(中亞最長的河流,發源於阿富汗與克什米爾地區交界處興都庫什山脈北坡海,流經塔吉克、阿富汗、烏茲別克、土庫曼4個國家)。(史稱「前突厥汗國」或「第一突厥汗國」)。

在這個時候,突厥意識到,想要統治這麼大的疆域,沒有文字可不行。於是,突厥人根據中亞粟特人的古粟特文字創立了自己的文字-突厥文。突厥貴族把自己的功德篆刻在石碑上,突厥的歷史就這樣在碑文中流傳了下來,為後世研究突厥歷史文化提供了原始資料。

同期的中國正處於南北朝時期,中原王朝的各個政權(西魏和北齊等)爭相給他們上貢,採取同突厥和親的政策,爭取他們的支持和承認。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中原地區,群雄逐鹿,形勢逐漸明朗,開始由亂到治,一代雄主--楊堅橫空出世,楊堅東征西討,縱橫捭闔,逐步地統一了中原,公元581年,隋朝建立,楊堅成為隋朝的開國皇帝,史稱隋文帝。

面對北方強鄰,隋文帝對突厥採取了兩手策略。一手從政治上分化,一手著力於軍事打擊。

就在隋朝建立的第二年(公元582年),突厥發動各部兵馬四十萬人,從東北、北、西北三路對隋朝發動攻擊。隋出身鮮卑,騎兵驍勇善戰,武德充沛,戰鬥力還在突厥之上,根本沒把紀律散亂、臨時拼湊的突厥軍隊放在眼裡。兇猛強悍、組織有力的隋軍,憑藉堅盔重甲、強弓硬弩,頂住了突厥的攻勢,沒有讓突厥占到便宜。

隋朝建立的第三年(583年),隋文帝楊堅抓住機會挑動突厥內亂,隨後隋文帝發兵八路出擊突厥,主力是由大將竇榮定率領的三萬步騎,隨著戰爭的節節勝利,隋文帝又派出長孫晟深入突厥各部落對突厥進行外交分化。在隋朝的軍事打擊和外交離間下突厥正式分裂為東突厥、西突厥兩部分,以阿爾泰山為界。

在此後的多次交戰中,隋文帝屢次大敗突厥,突厥各部與隋朝時戰時和。

突厥當時已經沒有像木桿可汗那樣英武神勇的大頭領,軍事上打不過同樣出身草原的隋朝,政治上被隋文帝分化瓦解(西突厥在隋文帝的操弄下接連換了好幾任可汗),突厥內部凝聚不起來形成對隋朝的統一拳頭。在隋文帝的軍事打擊下,突厥東西兩部屢戰屢敗,越打越心虛,六世紀的最後一年(599年),東突厥乾脆南下降隋,隋文帝冊封其首領為啟民可汗,先後將安義公主、義成公主嫁給他。突厥西部也只好對隋朝俯首稱臣,成為隋朝的藩屬國,東西突厥共同尊稱隋文帝楊堅為「天可汗」。

不打仗了,民族交流自然多了起來,突厥進入漢化的快車道,大量的與漢族通婚,血統逐漸融合,學習漢文化,生活向中原漢族習俗看齊,逐漸形成帶有邊疆民族風格與內涵的新的漢文化。 隨著隋文帝的離世,隋朝的皇權傳到了隋煬帝的手裡。隋煬帝荒淫無道,驕奢淫逸,在他的統治下,國家很快陷入了混亂,全國各地都陷入了農民起義之中。

隋朝的內亂愈演愈烈,突厥看待隋朝的心態逐漸的變了,由崇敬變成了鄙視。615年,隋煬帝巡邊時,東突厥始畢可汗率10萬大軍將隋煬帝圍困在雁門(今山西省代縣)長達一個月,隋煬帝後來派人向可敦(突厥的皇后)義成公主求救才得以脫身。從此,突厥成為中原政權的心腹大患。

因為中原內亂,大量的流民北遷東突厥,突厥人口激增,兵力突破百萬。中原各地的義軍首領雖然稱王稱帝,但是都向突厥稱臣,以換取突厥的支持。史書上驚嘆道:「北狄之強,亘古未有!」擁兵百萬的突厥又一次達到了巔峰。

此時隋朝的封疆大吏李淵開始起兵反隋,為了獲取幫助,他與突厥締結盟約,換取戰馬兩千匹,胡兵五百人。取得突厥支持之後,李淵一路順風順水,在長安建立了唐朝。

當時的突厥首領始畢可汗派遣使臣對唐朝頤指氣使、恃功傲物、胡作非為。為了統一大業李淵只好忍氣吞聲,對突厥韜光養晦,抓緊時機南下統一全國。等始畢可汗病逝,繼任的頡利可汗登基,唐朝已經穩定了天下局勢。

公元626年6月4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同年8月,李世民繼位稱帝。野心勃勃的頡利可汗欲趁李世民剛剛登基,決定發兵實現對唐王朝的致命一擊。他親率四十萬大軍直逼長安城下,駐軍渭水北岸,唐朝京師震動。

唐太宗李世民臨危不亂,率隊於渭水南岸,隔渭水與突厥對陣。突厥見到唐軍軍容嚴整,鬥志昂揚,料難取勝,遂見好就收,和唐朝締結了盟約,唐朝將國庫里的財富盡數送給東突厥,頡利可汗不勝而勝,撤兵打道回府。

這件事,深深地傷害了唐太宗的威嚴,激發了李世民的羞恥感,唐太宗稱之為渭水之辱。隨後幾年裡唐太宗厲兵秣馬,整治武備,準備一雪前恥。

四年後的630年正月,唐太宗李世民一聲令下,發兵十萬,兵分六路,出擊東突厥。此戰,唐朝精銳盡出:總指揮是一代戰神李靖,各分路指揮有李世勣、李道宗、薛萬徹等,副將有尉遲敬德、蘇定方、秦叔寶、程咬金等名將。

唐軍深入漠北,大敗突厥於定襄(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北)、白道(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北)、鐵山(今內蒙古白雲鄂博)。隨後一舉攻破可汗牙帳,此役一戰定乾坤,殺滅突厥兵一萬餘人,俘虜十餘萬。頡利可汗西逃寧夏途中,被唐將張寶相生擒,東突厥就此滅亡。

頡利可汗被押送至長安,唐太宗當眾斥責了他的罪狀,命人押解他在京師長安遊街示眾,總算出了一口惡氣,贏回了臉面。

最後唐太宗還是赦免了他,把他安置在長安,單獨立院居住,頡利可汗住不慣磚瓦房,在院子裡另搭帳篷居住,四年後(634年)抑鬱而終。

唐朝的疆域由此擴大至陰山以北600里,勢力範圍達到貝加爾湖。大唐帝國意氣風發,"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全民尚武,男人們都以馳騁沙場、揚名邊塞為榮。

滅亡東突厥後,大唐將注意力轉向了仍然控制西域的西突厥。七年後(637年),李靖統兵大敗吐谷渾(疆域包括今青海、甘南地區)。十年後(640年)侯君集率軍滅亡西域高昌國(今新疆吐魯番),十八年後(648年)原東突厥降將阿史那社爾平定龜茲國(今新疆庫車),西突厥勢力漸衰。

唐太宗李世民通過征服突厥獲得了眾民族公認的「天可汗」稱號。

649年,唐太宗去世後,原西突厥降將阿史那賀魯叛變,自立為沙缽羅可汗。唐高宗上任後,655年唐高宗派程咬金帶兵討伐,無功而返。程咬金因畏敵怯戰被革職,唐高宗升蘇定方為行軍大總管。

657年12月,已經65歲的老將蘇定方再次領兵征討西突厥。在曳咥河(今新疆額爾齊斯河)兩軍相遇,蘇定方以一萬人大破十萬敵軍,斬首數萬級。此時天降大雪,深達兩尺。蘇定方頂風冒雪兼程進軍,追擊兩百餘里,在金牙山再次大敗突厥,斬首數萬。古詩讚曰:「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可汗阿史那賀魯僅帶十餘騎逃至石國(今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市),被石國國王擒獲後交給唐軍,西突厥滅亡。史書記載:「突厥之貴族子弟,陷為唐奴,其清白女子,降作唐婢」。

至此大唐帝國的文治武功達到極盛,成為中國歷史上疆域最遼闊的王朝,領土面積達1237萬平方公里。帝國西部涵蓋今哈薩克斯坦東部、阿富汗大部,東部包括今朝鮮半島的2/3,北邊直到今西伯利亞,南邊包含今越南河內以北地區,鹹海、巴爾喀什湖、貝加爾湖都成為大唐帝國的內湖。

680年,已經南下內附的東突厥北上蒙古高原建立了反叛的突厥政權。這一年,蘇定方的徒弟,大唐將軍裴行儉大破反叛的突厥軍於黑山(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北),生擒酋長奉職。681年,可汗伏念向裴行儉投降,裴行儉答應保伏念不死。但回京後,侍中妒忌裴行儉功大,唆使唐高宗殺了伏念可汗。此舉為突厥貴族的再次叛唐埋下了禍根。

第二年(682年),阿史那骨咄陸糾集部眾七百人反叛唐朝,686年占領於都斤山,並戰勝了附唐的鐵勒諸部,自立為竭跌利施可汗,建牙帳于于都斤山,復興了突厥汗國。(史稱後突厥汗國或第二突厥汗國)

五年後(691年)阿史那骨咄陸去世,其弟阿史那默啜(史稱默啜可汗)繼位,與默啜同時期的唐朝統治者是女皇武則天,默啜與武周政權時而合作並擊契丹,時而反目。

默啜向東戰勝了克魯倫河上游的拔野古部,向北戰勝了葉尼塞河(在今蒙古國)上游地區的黠戛斯人。在西方,默啜又使西突厥的兩部咄陸部、弩失畢部歸順,突厥再次形成一個整體。此時,默啜成了東起中國邊境,西達河中地區(在中亞)的突厥各部的唯一君主,東西占地萬餘里,擁兵40萬,一度恢復了以前的強盛局面。默啜統治期間,第二突厥汗國的勢力達到頂點。

716年,晚年暴虐的默啜被拔野古人所殺,首級被送往長安。此後突厥內部大亂,最後由默啜的侄子闕特勤發動宮廷政變,尊其兄默棘連為可汗(史書中稱毗伽可汗)。毗伽可汗統治時期與唐朝大體保持和平。

734年毗伽可汗被大臣毒殺,此後突厥再起內亂,741年登利可汗被其部下左殺處死。到了744年,從蒙古高原南下的回紇聯盟在唐軍的配合下,推翻了突厥汗國,殺突厥可汗,建立了漠北回紇汗國,突厥遺族星散各地。745年,在唐朝和回紇的聯合攻擊下,突厥汗國徹底滅亡。回紇占據了東突厥故地。

至此,傳承了七代人,延續了近兩個世紀的突厥汗國,壽終正寢了。

唐朝中後期,西突厥的另一隻遺脈沙陀人,曾長期充當僱傭軍,在唐末亂世發揮了重要作用。五代時期後唐開國皇帝李存勖、後漢開國之君劉知遠,都是沙陀人。此後,突厥在中國史書上逐漸淡出,直至消失。

突厥人自此分為三部分:一、東突厥滅國後,東突厥人大部南下中原與漢族融合;二、部分成為回紇以及東胡系包括契丹民族的子民;三、西突厥亡國後,西突厥人大部舉家西遷,一直向西遷徙,逐漸進入中亞和西亞。

突厥人的西遷之路漫長而又遙遠,前後持續五百餘年,突厥人的西遷基本路線是:沿著阿爾泰山→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小亞細亞逐步滲透,西遷的突厥人經過長達數個世紀的民族融合和征服戰爭,先後在中亞、西亞建立了幾個著名的王國: 加茲尼王朝(包括伊朗大部、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一部、阿富汗、巴基斯坦與印度北),塞爾柱帝國(西至小亞細亞,東到中國新疆,北抵鹹海,南達波斯灣,領土包括今天伊朗、伊拉克、高加索、小亞細亞大部、敘利亞及花剌子模,面積 達420萬平方公里)、花剌子模帝國(領土涵蓋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阿富汗)、帖木兒帝國(西至敘利亞的大馬士革,東到印度的德里,北達鹹海,南抵波斯灣),還有一部分突厥人向西南越過西奈半島,在非洲埃及建立了馬穆魯克王朝,在十五世紀建立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領土橫跨歐、亞、非三大洲,面積450萬平方公里)。

和亞洲大陸的漢人等族群類似,突厥從來不是同一人種或同一民族的集合,而是一個語言文化共同體,今天,講突厥語的族系跨亞歐大陸,在很多國家都有分布,如土耳其人、烏茲別克人、吉爾吉斯、亞塞拜然人等多數都講突厥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