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五分的四個節點:三皇、堯夏、共和元年、秦末

fans news 發佈 2021-12-01T15:27:29+00:00

近代以來國人很喜歡說上下五千年,這跟我們把民國之前稱為封建社會的心態一樣,是無主見無自信,跟著歐洲人亦步亦趨。

近代以來國人很喜歡說上下五千年,這跟我們把民國之前稱為封建社會的心態一樣,是無主見無自信,跟著歐洲人亦步亦趨。秦一統後中國就是郡縣制,封建那一套早被秦始皇捨棄。至於文明古國,在沒有史料也沒有測年技術的情況下,歐洲學者就能給埃及、巴比倫、印度探索出六七千年歷史,還把朝代世系擺得明明白白,像模像樣。這本來就是滑稽的事,只需一笑了之。但就有傻瓜唱和這些,把四大文明古國掛在嘴邊,還給自己整個上下五千年。對於偽史我們要劃清界限,恥與之為伍。

中國歷史在竹書紀年出土前可分五個階段,竹書紀年若真則應將二三階段合一。以下由近及遠分述之。

一、秦末至今。秦末之後的歷史詳細清晰,有條不紊,即使像西晉末這樣的動亂時期,五胡十六國的事跡依然清晰。這是絕對的信史時期,所有記載事件都有確切年份。一個社會只有不間斷地紀年,並記錄每一次改元,才能做到這點。若沒有這個紀年基礎就敢把歷史事件精確到年的,不用猜就是偽史。
二、堯帝至共和元年再至秦末。因為秦始皇禁民間藏書,隨後項羽火燒咸陽又連大秦文庫一併焚毀,所以秦末以前的史料毀滅殆盡,僅尚書和春秋因屬顯學完整保留下來。其他即使能留存也殘破零碎,漢初劉向就搜集殘存史料,編過戰國策之類。雖然戰國和秦朝比春秋更近世,但因史料殘缺,故記載比較散亂,無法詳細編年,內容也缺失。連像王翦這樣重要又近世的人物都知之甚少。後來司馬遷基於春秋,勉強將紀年上推到共和元年,但不改這段時期史書的整體特徵。司馬遷修史記時,因史料匱乏經常實地考察,導致史記夾雜很多傳說、碑文及個人推測。總體來說,共和元年至秦末這段歷史只能大體編年,其梗概可信,細枝末節難確信。當然春秋是個例外。而堯帝至共和元年這段歷史已無法確認年份。

但後來竹書紀年出土改變了這一切,它對戰國及以前的歷史很重要,填補了很多空白和編年缺失。其文風與春秋類似,編年記事,十分簡要。但竹書紀年真假有很大爭議。它是西晉時有人盜掘汲縣魏冢才出土的,其文字與當世大異,後經晉廷整理才解讀出來。這也不奇怪,竹書原文為魏字,後來秦統一文字,廢除很多異體字。字體至西晉,也從大篆到小篆到隸書,再到楷書初具雛形。其所記歷史按晉書所說是夏以來 ,但今版從黃帝開篇,顯然是在流傳中被人添加了新內容。但新內容明顯與主體編年又簡要的風格不合。有人說它是晉室為粉飾篡位偽造的,比如胡編了舜奪堯位。但最初竹書是記夏以來,並沒有堯舜,晉書說它與世載多不合,顯然是指夏及以後的事。秦末以前的事本就多為漢代補編,不合也正常,只要能跟春秋、尚書對上就沒問題。所以我覺得竹書紀年是可信的。設置史官應該始於夏朝,所以竹書編年也始於夏。但尚書為何從堯帝開篇?自然是夏初有人生於堯末,所以可以追記堯舜。但畢竟久遠,年歲難定,只有個大概。所以尚書不是反證,反而是個佐證。

三、三皇至堯帝前。這時期還沒有記史習慣,事跡只能口口相傳。傳說就難免會誇大其詞,以致玄虛。這正是不語怪力亂神的孔子所厭惡的,所以尚書沒有記堯帝以前的事。但司馬遷不忌這口,以黃帝本紀開篇,不論神化與否,完完整整地記錄了流世的傳說。
四、三皇以前。因史已不載,所以渾沌一片。有一些遠古神話,是古人對宇宙的胡亂猜想。了解這時期的事只能通過考古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