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政權在危局下長達40年的支撐,劉禪的作用應該說是關鍵性的

fans news 發佈 2021-12-01T15:40:22+00:00

鄧艾大軍突然進入平原,逼近成都,消息傳出,百姓震動,陷於混亂,扶老攜幼,或逃入深山,或逃入沼澤地帶。

蜀漢政府怎麼也想不到曾魏大車能迅速攻入本土,所以只遣軍調將到前方抵禦,大後方並沒有任何戒備。鄧艾大軍突然進入平原,逼近成都,消息傳出,百姓震動,陷於混亂,扶老攜幼,或逃入深山,或逃入沼澤地帶。政府此時即使想嚴厲禁止,已是禁止不住了。

劉禪召集緊急御前會議,文武官員議論紛紛,有人認為蜀國跟吳國是兄弟之邦,不如投奔東吳帝國。有人認為南中(雲南省)還有七郡,山險水惡,懸崖絕壁,容易守衛,不如遷都南中。

光祿大夫譙周說:「自從開天闢地,從沒有寄往別國而仍能當皇帝的事情。如果投奔吳國,不可避免地要當他們的臣屬。而且,吳國跟我們漢國立國條件相同,大國之吞併小國,是自然趨勢。可以看出,魏國既然有能力吞併我們,就有能力吞併吳國,而吳國沒有能力吞併魏國,則至為明顯。反正要低頭稱臣,與其向小國低頭稱臣,不如向大國低頭稱臣。與其要受到兩次羞辱,不如只受一次羞辱。如果遷都南中,必須早早籌劃,才可以實行。大敵已經當前,大禍已經臨頭。小人們心裡想些什麼,沒有人可以保證。恐怕陛下抬腳要走的那天,就可能發生難測的巨變,怎麼能到南中?」

有人說:「鄧艾大軍已經接近,如果不接受我們投降,又該怎麼辦?」譙周說:「吳國仍然存在,所以鄧艾非接受我們的投降不可,並且非對陛下有盛大的禮遇不可。陛下投降之後,魏國如果不肯封陛下采邑,我願前往京師(魏都洛陽),根據大義力爭。」

文武百官全都同意譙周的主張。

劉禪還是考慮遷都南中,遲疑不決。譙周再上書說:「南中是遙遠的蠻夷地區,承平時代,既不繳納田賦捐稅,又不供應民夫差役,對國家沒有一絲貢獻,還要不斷反叛。幸而丞相諸葛亮用強大的軍事力量壓制,勢窮力盡,才算服從。而今如果遷都,對外要抵抗強敵,對內又要負擔政府官員的開支。這麼大的耗費,沒有其他的財源,只有依靠蠻夷,蠻夷一定叛變,不可避免。」

劉禪遂決定投降,派侍中張昭等,帶著皇帝印信,前往迎接鄧艾。鄧艾拿到印信,大喜,回信給劉禪,表示嘉許及歡迎。劉禪派太僕蔣顯帶著詔書,命姜維就近向鍾會投降。而自己則率太子劉睿及所有親王、文武百官,共六十餘人「面縛輿」(雙手捆綁在背後,帶著棺木,表示接受誅殺)前往鄧艾大營。並把全國軍民戶籍檔案送給鄧艾。鄧艾「持節」,解開他們的捆綁,焚毀棺木。

至此,蜀漢帝國覆滅,從公元221年起至公元263年止,立國共43年。

鄧艾約束戰士,不准搶劫擄掠,安撫百姓,使之逐漸恢復正常生活。鄧艾聽說黃皓奸邪險惡,下令逮捕羈押,打算斬首,黃皓賄賂鄧艾左右親信,才得以不死。

姜維起先得到諸葛瞻在江油戰敗的消息,不知道劉禪的行止,遂從劍閣撤退出巴中,南下救援成都,途中收到劉禪命他就近投降鍾會的詔書,遂放下武器,跟廖化、張翼、董厥等同到鍾會大營投降,鍾會厚待他們,並發還他們所繳出的符節、印信。

時人都覺得奇怪,司馬氏弒君奪權,民心還沒有全服,就勞師動眾,傾國遠征,失敗都來不及,怎麼居然會取勝?當時吳國有人分析道:「其實曹操雖然功蓋天下,但百姓畏懼他的威嚴,而不懷念他的恩德。曹丕、曹睿繼承帝位,刑殺多、賦稅重,差役更使百姓不堪負荷,東奔西跑,沒有一年能夠安定。司馬懿父子,屢建大功,撤除苛刻的法令,推廣平實的恩惠,為百姓著想,拯救苦難,民心歸附,已經很久。所以,即使發生了『壽春三叛』,而魏國的中心地帶並沒有騷動。曹髦被殺,四方也一片平靜。皆因司馬家族任命賢能,而賢能又各盡忠心,根基已經穩固。可是蜀國卻宦官專權,國家沒有長遠的目標,擁有軍權的統帥又不斷發動戰爭,百姓力盡,士卒疲憊,到境域外去貪圖一點小利,不知道鞏固邊界要塞。魏國對蜀國,強弱有差別,謀劃也超過一等,乘蜀國危機重重之時,發動攻擊,沒有不勝利的道理。」

鄧艾進入成都以後,對自己建立的這場滅國功勳非常滿意,漸漸自誇自大,對蜀漢遺老說:「各位幸好是遇到我鄧艾,才能有今天,如果遇到吳漢之輩,早已血流成河了。」

而鍾會則陰謀利用自己現有的軍事力量,叛離曹魏。姜維發現這個秘密,打算使鍾會早日發動,掀起混亂,於是挑撥鍾會說:「我曾經聽說,自從壽春叛變以來,你的謀略和計策沒有一次失誤,司馬昭能有今天的實力,也都是你的功勞。而今再削平蜀國,威望震動寰宇,百姓認為你有最高的功勞,可是,主人卻恐懼你的智謀,在這種情形下,什麼地方是你安身立命之所?為什麼不效法范蠡,泛舟江湖,用以保全你的功業和自己的生命!」

鍾會說:「你陳義太高,我辦不到。而且,時代不同,現在或許還有其他辦法?」姜維說:「其他辦法,你的智力足以完成,我就不多擔心了。」因此之故,二人情投意合,出則同車,坐則同桌。

鍾會因鄧艾「承制」(代表皇帝)任官封爵,心中大不高興,遂跟衛璀聯名密告鄧艾有叛變跡象。鍾會精於模仿別人筆跡,此時駐軍劍閣,常攔截鄧艾的奏章書信(奏章呈曹魏帝曹奐,書信呈晉公司馬昭),改動其中詞句,故意顯出桀驁不馴和自負自誇,對於司馬昭給鄧艾的信,也改動語氣,故意凌厲苛責,使鄧艾疑懼。

公元264年,曹奐下詔逮捕太尉鄧艾,用囚車押返京師(洛陽)。晉公司馬昭恐怕鄧艾抗命,下令司徒鍾會向成都前進,同時命中護軍賈充率軍從褒斜谷(今陝西太白縣西南褒河山谷)南下,司馬昭自己則親率大軍,侍奉曹魏帝曹奐御駕親征,進駐長安。因各親王都住在鄴城(今河北臨漳縣西南鄴鎮),司馬昭更任命山濤為行軍司馬(戒嚴司令),鎮守鄴城。

最初,鍾會因才幹卓越,受到信任。司馬昭的妻子王元姬(王肅的女兒,生司馬炎、司馬攸)對司馬昭說:「鍾會這個人,見利忘義,好生事端,寵愛他太過,一定發生問題,不可以交給他重要任務。」等到鍾會率軍進攻蜀漢帝國,相國府西曹蜀(行政助理)邵悌對司馬昭說:「鍾會率十餘萬大軍,進行滅國性戰爭。他到現在為止,還是一個單身漢,沒有兒子留做人質,不如改派別人。」司馬昭笑說:「我何嘗不知道,只因為蜀國不斷侵犯邊境,已經筋疲力盡,我今天大軍征伐,易如反掌,可是大家都認為不可能成功。人,一旦猶豫畏怯,智慧和勇氣便同時枯竭。智慧枯竭而勉強叫他們作戰,正好送給敵人當俘虜。只有鍾會跟我的意見相同,派他出征,我相信必然能消滅頑敵。消滅頑敵之後,即令發生你所想像的事情,也不必擔心不能解決。因為,蜀漢亡國之後,遺民震恐,不是合作的好夥伴,而且遠征軍將土,每人都想早點回到家鄉,也不會跟他同心協力。鍾會如果叛變,只不過自找滅族大禍。你不必憂慮,但要保守秘密,不可告訴別人!」

等到司馬昭出發前往長安,邵悌再對司馬昭說:「鍾會手下的部隊,超過鄧艾五六倍,只要命他逮捕鄧艾就可以了,你何必親自出征?」司馬昭說:「你忘記你從前的話了,怎麼忽然又不要我親自出征?雖然如此,我們談話的內容,卻不可泄露。我自應一片誠心待人,認為別人也不會負我,我怎麼可以先疑心別人有詐!最近,賈充問我,『是不是有點懷疑鍾會』?我回答說,『現在我派你率軍出征,難道也懷疑你』?他無法駁倒我的話,我到了長安,自會處理。」

這邊,鍾會派監軍衛罐,先到成都逮捕鄧艾。其實,鍾會另有陰謀,他知道衛瑤手下軍隊單薄,打算趁此機會使得鄧艾先行誅殺衛罐,然後就用這個罪名,坐實他對鄧艾的指控。衛罐知道鍾會用的是借刀殺人的毒計,但又沒有理由推辭,遂乘夜進入成都,召集鄧艾所屬各將領,宣布:「奉到皇上詔書,只逮捕鄧艾一人,其他任何人都沒有牽連。所有將領,都應在天亮之前,來此集合,如果遵守命令,官爵賞賜,仍保持原樣,如果抗拒,屠滅三族。」等到雞聲初啼,大家已集合完畢,只有鄧艾府中的人還不知道。等到黎明,營門一開,衛罐乘著欽差專車,直入鄧艾住所。鄧艾此時還高臥在床,沒有起身。衛璀逮捕鄧艾父子,裝入囚車。鄧艾府中的各將領悲憤交集,要用武力搶劫,集結部隊,直指衛罐營帳。衛罐身著便裝,從容不迫出來迎接他們,宣稱他正在撰寫奏章,為鄧艾伸冤,證明鄧艾絕沒有謀反之事。各將領相信衛罐,才停止行動。

幾天後,鍾會抵達成都,派軍隊押解鄧艾前往京師(洛陽)。鍾會心中最畏懼的,只有鄧艾一人,鄧艾父子既已被捕,十餘萬龐大的遠征軍,完全落入自己手中,聲威震懾西土,遂決心叛變。鍾會計劃:命姜維率5萬人當先鋒,從褒斜谷出擊,自己率主力繼進,占領長安後,騎兵從陸路,步兵從水路(由渭水進入黃河),計劃5天之內,就能抵達孟津(今河南孟津縣東黃河渡口)。然後,步騎兵在首都洛陽城下會師,一夕之間,就可以推翻以司馬昭為首的中央政府,平定天下。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鍾會接到司馬昭的信,信上說:「我深恐鄧艾抗拒徵召,特派賈充,率步騎兵一萬,進入褒斜谷,駐防樂城(今陝西城固縣,諸葛亮所興建),我則親率主力10萬大軍,駐屯長安,相見的日子,已經很近。」鍾會接信後,大吃一驚,對親信說:「僅只逮捕鄧艾,司馬昭知道我一個人就可以辦到,如今卻親率重兵壓境,定是看出什麼異樣,我們應該馬上行動,事情成功,可以控制天下,今事情不成功,退回蜀漢,仍可以當劉備第二。」

於是,鍾會立即召集全體高級將領,包括護軍、郡守、營門官、騎兵司令,以及蜀漢時代官員。在故蜀漢的金鑾寶殿上,為郭太后發喪舉哀(郭太后上年去世),並宣稱:「接到郭太后遺詔,命鍾會起兵罷黜司馬昭。」還把這項遺詔交給在座的人傳閱,要大家討論。大家被這個晴天霹靂的巨變,嚇得目瞪口呆。不過在當時這樣的環境下,討論的結果當然在鍾會的意料之中,在場的人一齊簽名擁護。鍾會命他的親信接管在座將領們的部隊,然後把在座將領全數軟禁在益州州府下的官舍之中,並緊閉城門宮門,派軍嚴密看守。

衛罐驚魂甫定後,假裝病勢沉重,要求出來住在外面,鍾會同意,以後就變得更加肆無忌憚了。姜維建議鍾會把曹魏遠征軍的將領,全部誅殺。姜維的陰謀是:在鍾會大屠殺之後,他再誅殺鍾會,然後坑殺曹魏遠征軍的所有士卒,復興蜀漢帝國,再擁立劉禪稱帝。姜維秘密寫信給劉禪說:「願陛下再忍耐幾天羞辱,我準備使國家由危轉安,日月由暗而明。」鍾會打算採用姜維的建議,謀殺各將領,但又猶豫不決,遲遲不能決定。

鍾會身邊的一個親信丘建,原本是胡烈的舊部。丘建看到老長官胡烈孤獨地坐在那裡,心中不忍,他請求鍾會准許胡烈派一個親兵回家取食物,鍾會允許。各營門官也援例教親兵回家去飲食。胡烈編造了一套話,告訴親兵,並寫信給兒子胡淵說:「丘建秘密泄露消息給我,說鍾會已經挖好一個大坑,準備了數千根白木棍,打算傳喚外面士兵進帳,每人賞賜一頂初級軍官官帽,聲言要擢升他們,然後在晉見叩謝時,一個接一個用白木棍敲殺,丟入大坑中。」其他營門的親兵也到處傳播這個消息。一夜之間大家在走相告,全城皆知,群情驚恐激憤。

第二天中午,胡淵率領父親胡烈的部隊,擂動戰鼓,闖入營門,其他各軍聽到聲音,也都擂鼓出營。事先沒有人聯絡布置,事發也沒有人出面領導,卻不約而同,直向皇城進發。這時,鍾會正發給姜維刀槍武器,有人報告說外面人聲喧譁,好像什麼地方失火,一會兒又報告說,軍隊正奔向皇城。鍾會大為震驚,問姜維說:「看情形,軍心有變,應該怎麼辦?」姜維說:「迎頭痛擊!」鍾會派軍前往誅殺被軟禁的全部將領、郡長、營門官,將領們在內緊閉房門,用桌子頂住,鍾會軍用刀砍門,一時不能砍開。剎那間,胡淵等外軍攀梯登城,縱火焚燒,像螞蟻一樣,一擁而上。被軟禁的將領乘機衝出,沿牆逃跑,跟他們的部隊會合。姜維率鍾會左右衛士出戰,親手格殺五六人,但外軍太多,一擁而上,擊斬姜維。姜維死時62歲。

外軍擊殺姜維後,再爭先擊殺鍾會,鍾會死時年僅40歲。監軍衛罐出面收拾亂局,約束各將領,幾天之後,才告平定。此時,鄧艾的親信將領,追趕鄧艾囚車,準備把鄧艾接返成都。衛罐得到消息,因為自己曾經跟鍾會共同陷害鄧艾,恐怕鄧艾一旦返回成都,向他報復。於是派軍星夜北上,擊斬鄧艾父子。鄧艾留在首都洛陽的其他兒子,全被誅殺。鄧艾的妻子和孫子被放逐。

鍾會之亂平定後,大家才又重新想起了劉禪。司馬昭命劉禪全家都遷往曹魏帝國的首都洛陽。可是當時一片混亂,高級官員中沒有人同行,只有秘書令(皇家圖書館館長)部正跟殿中督(皇宮防衛司令)張通,拋棄妻子,單身隨侍左右。劉禪在都正的引導下,談吐應對,都能恰當,舉止也沒有犯錯。這時才感慨嘆息,深悔沒有早點結識都正。

劉禪到了洛陽後,曹魏封劉禪「安樂公」,劉禪的兒子、孫子,以及部屬官員,封侯爵的有50餘人。司馬昭曾設宴款待劉禪,故意上演巴蜀歌舞,劉禪左右都感到心酸淒涼,只有劉禪談笑風生,毫不在意。司馬昭對賈充說:「一個人全無心肝,竟到如此程度,即令諸葛亮在世,也無法輔佐他長久不墮,何況姜維!」

有一天,司馬昭問劉禪:「你是不是很想念巴蜀?」劉禪說:「此地樂,不思蜀。」正聽到,對劉禪說:「以後晉王(司馬昭)再問的時候,你應該流淚回答說:『先人(劉備)墳墓,遠在巴蜀,西望悲愴,每天都在思念。』同時請你緊閉雙眼,表示哀傷。」後來,司馬昭又問劉禪這個問題,劉禪依照都正的話回答,司馬昭說:「你這話怎麼跟都正的話一樣?」劉禪大吃一驚,睜開眼說:「你怎麼知道?」左右哄堂大笑。

蜀國滅後第八年,即公元271年,安樂公劉禪逝世,諡號「思公」,享年65歲。

蜀漢是三國時代最弱小的政權。它地狹民少,國力單薄,與魏、吳雖稱鼎足而立,但自劉禪即位後,實際上是在危局下支撐。而蜀漢在劉禪治下,國祚延續達40年之久,幾乎與其敵國曹魏共存亡。40年中,蜀漢人才得其所用,政權基本穩定,而且對魏始終以攻為守,戰略上處於主動。這是基本史實,不應否認。

劉禪一朝,人才濟濟。位至丞相、尚書令、大將軍的重臣,先後有諸葛亮、蔣琬、費、董允、姜維等。諸葛亮自不待說,是三國時代一流的政治家、軍事家,史稱「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蔣琬、費神、董允也因其賢良,時人將他們與諸葛亮並稱為「四相」、「四英」。姜維則「敏於軍事」,是諸葛亮死後蜀漢伐魏的主帥。此外,還有一大批獨當一面的能臣良將,如「鄧芝在東,馬忠在南,平(王平)在北境,咸著名跡」。所以,後世有「時蜀官屬皆天下英俊」的評論。無可否認,逆境中的蜀漢政權,能保其40年基業,很大程度上確實得力於這些輔臣。

劉禪雖然不及其父那麼英明神武,但是在知人、用人上還是繼承了乃父風範,頗能知人善任。看劉禪之用蔣琬、費神、董允、姜維就可以知道。在諸葛亮死後,對於劉禪來說,就再沒有誰是不得不用之人。蔣琬、費神、董允、姜維雖然都為諸葛亮生前所推薦,但他們都遠沒有諸葛亮那樣的權威性。只要得不到劉禪的信任,他們完全可能不受重用。但劉禪對他們卻是個個重用到底。其中,對姜維能用而不疑,尤其不易,因為姜維原來不是蜀漢陣營中的人,而是從魏國歸附過來的。姜維在諸葛亮死後,即「統諸軍,進封平襄侯」,費死後,復「加督中外軍事」,直至升任最高武職——將軍,掌握了蜀漢的軍權。在當時的戰爭年代,軍隊乃是立國的命根子。劉禪敢於把軍權交給姜維這樣一個從敵國歸附過來的將領,這只能說明他確有知人之明。

劉禪在政治上有主見,除了反映於他的用人政策,還突出表現在他對伐魏戰爭的堅持。蜀漢之主動伐魏,是諸葛亮的既定國策。這一國策對蜀漢,無論政治上還是軍事上都是上策。首先,由於蜀漢是邊陲小國,而魏是中原大國,所以在孰為正統的問題上,蜀漢實居於劣勢。而為了爭取政治上的優勢,蜀漢就需要不斷強調自己是漢王朝的延續,是正統,理當統一天下,即所謂「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既然是這樣,蜀漢就需要主動伐魏,作為「討賊」,以證明自己的正統地位。其次,蜀漢是弱國,而魏是強國。以弱對強,軍事上如果消極防守,必然被動挨打,隨時都有可能被強敵吞沒。而只有採取積極防守,即以攻為守,才能鼓舞士氣,爭取主動。諸葛亮在世時,曾不遺餘力,五次北伐,雖然沒有也不可能真正打敗魏國,但確實收到了上述政治上爭取優勢、軍事上爭取主動的效果。

諸葛亮死後,劉禪繼續推行這一既定國策。但是,這時的蜀漢,進行伐魏戰爭已經越來越困難了。一方面,由於諸葛亮已不在世,伐魏事業失去了精神支柱和得力統帥,人們的信心開始喪失;另一方面,經過諸葛亮伐魏的多次戰爭消耗,本來就弱小的蜀漢,民力財力更加枯竭。所以,當時蜀漢朝野上下,多數人都主守不主戰。但是劉禪還是念念不忘伐魏。就在諸葛亮死後第三年,即延熙元年,劉禪即欲利用魏國發生遼東之亂,乘機再舉北伐。他對大將軍蔣琬下詔,令其準備行動。詔書語氣堅定,充滿信心,而且明示了策略:「曩秦之亡,勝、廣首難,今有此變,斯乃天時。君其治嚴,總帥諸君屯住漢中,須吳舉動,東西犄角,以乘其釁。」

後來,由於魏國迅速平定了遼東之亂,吳國亦因江夏之役新敗於魏,未敢輕動,劉禪策劃的這次北伐終未成行,但還是顯示了他伐魏的決心。蔣琬死後,費繼任大將軍。費是主守派,對主戰派姜維有所抑制。費死後,劉禪即讓姜維大興伐魏之師。由於頻年用兵,民窮財困,加之軍事上敗多勝少,所以引起許多朝臣的反對。但劉禪還是支持姜維伐魏到底。

綜上所述,劉禪在蜀漢政權中,並不是一個尸位素餐者。作為一個弱國的君主,在當時危急存亡的形勢下,他最大限度地發揮了人才的作用,儘可能地爭取了政治上的優勢和軍事上的主動。蜀漢政權在危局下長達40年的支撐,劉禪的作用應該說是關鍵性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