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解釋為什麼總投資290億元的水鄉客廳,是長三角給世界的一個禮物

fans news 發佈 2021-12-01T08:48:16+00:00

圩田是中國古人發明的改造低洼地、向湖爭田的造田方法,通過圍堤築圩,圍田於內,擋水於外,與水閘配合加上修建塘浦,可以形成交錯的水利調節機制。

「我們這裡沒什麼好看的。」在上海市青浦區金澤鎮新池村的一片農田邊上,一位六七十歲的村民這樣介紹自己的村子。「有沒有江南圩田、桑基魚塘?」聽到這個問題後,他茫然地搖了搖頭,停頓幾秒鐘後,他用手一指村北頭:「那裡新裝了一片太陽能板,要不你去看看?科學種田。」

這位村民恐怕還不知道,他認為「沒什麼好看」的村子,其實有自己的寶貝。這位村民身旁的農田屬於一塊古老的圩田。圩田是中國古人發明的改造低洼地、向湖爭田的造田方法,通過圍堤築圩,圍田於內,擋水於外,與水閘配合加上修建塘浦,可以形成交錯的水利調節機制。村內的南旺圩、南旺村閘就是這一圩田存在的佐證。

新池村地處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的交界處,緊鄰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的原點。在這裡,圩田曾廣泛分布。與之相配套的還有一種被稱為桑基魚塘的農業模式,簡單來說,就是通過把水網窪地挖深成為池塘,挖出的泥土在水塘的四周堆成塘基,在塘基上種桑,桑葉餵蠶,再用蠶沙餵魚,含有魚糞的塘泥作肥料返還塘基,形成一個閉合的生態鏈環。近些年,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桑基魚塘正在逐漸消失,但就在距離新池村幾十公里外,南潯桑基魚塘保護區已經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這是一種中國智慧,非常了不起。」在東南大學四牌樓校區的辦公室里,中科院院士、東南大學教授段進向記者介紹江南圩田和桑基魚塘的運作原理時這樣評價。

段進是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水鄉客廳」概念的提出者和規劃師。根據他所作的規劃,在滬蘇浙交界處,將建設起「水鄉客廳」。在最近的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執委會主任華源透露,目前,「水鄉客廳」已從規劃階段全面轉入實質性建設階段,將按照「一年搭框架、三年出形象、五年基本建成」的節奏,打造成為生態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實踐地、跨界融合創新引領的展示區、世界級水鄉人居典範引領區。

「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要展示什麼?」在採訪中,段進提出這個問題,隨後給出了他的答案:「除了現代技術,還要展示我們中國的傳統智慧,兩者相結合,就是我們要展示的內容。」記者了解到,桑基魚塘、江南圩田這些中國傳統的農業系統都將在這裡得到展示。

「水鄉客廳是長三角給世界的一個禮物。」段進補充道,語氣溫和而堅定。

段進接受採訪 陳抒怡攝

中國智慧

段進第一次見到桑基魚塘是在1982年。當時他還在天津大學建築系攻讀碩士,師從彭一剛院士,研究自然村鎮景觀。在江蘇調研時,他第一次聽當地人談到桑基魚塘。那次,他見到「岸邊種著桑樹,池塘里養著魚」,但在他的記憶中,那片桑基魚塘形成的生態鏈環已經不那麼完整,範圍也比較小。

此前,段進從未在課本中見過桑基魚塘的介紹,當地人對於這樣的農業模式似乎不以為意。當時,吳江和江南其他地方一樣,正投入如火如荼的工業化、城鎮化建設中,無工不富是當地許多人的共識。

「我記得很清楚,第一次從南京到吳江時,我坐長途汽車,走了將近一天時間。」段進陷入回憶中。由於道路不暢,他乘坐的長途汽車好幾次被堵在堤岸上,乘客只好下車活動活動。段進站在堤岸上望出去,河水清澈見底,成群結隊的魚蝦在水中游弋。

調研至崑山周莊時,由於當地還未通公路,段進只能乘坐小柴油船進入。當地相關領導和段進見面,談到最大的希望就是「哪天能把路通進來、橋通進來,這樣我們也能發展工業,把經濟搞上去了。」儘管段進建議周莊可以將旅遊作為發展方向,但當地領導仍然感覺,「看不到發展的希望」。

40年前,在建築規劃學界,段進研究的自然村鎮景觀偏冷門,工業區、新區的研究才是熱門專業。

上世紀90年代初,段進在東南大學讀博士期間,師從齊康院士,為了研究中小城鎮空間發展理論,他再次前往蘇南蹲點調查一年。這次,他看到當地的環境已經和幾年前完全不同。「處處點火、村村冒煙」成了蘇南工業發展的一個普遍狀態,但是,隨著鄉鎮企業發展壯大,當地的自然環境遭到極大破壞。

「我親眼見到江南的水體就這樣被污染了。」一直柔聲細語的段進突然放大聲量,連聲感嘆,「這個損失太大了!真的是太大了!」

段進記得,當時的河水雖然還不至於黑臭,但已經沒人敢在小河裡洗衣服、洗菜了。在與一些地方領導談論這個話題時,他發現當時大家對污染的認識普遍不足,認為排放一點廢水沒什麼大不了。此後,段進在一篇論文中直言「河湖水面污染嚴重,已有『江南無淨水』之說」,痛心疾首溢於言表。

多年之後,段進與德國魯爾地區的總規劃師討論一個地區要發展,「先污染、後治理」是不是一條無法規避的道路?對方回答說,「先污染、後治理」的代價太大了,這也並不是一個必然的過程,「你們中國屬於後發展國家,應該吸取我們的教訓,規避發展中的這些問題」。當時這位總規劃師的忠告言猶在耳,卻讓段進苦笑道:「可惜我們沒有完全規避掉。」

不過,如今再來看「是否無法規避」的問題,段進的回答依然是否定的。「否則人類要總結經驗幹什麼?」段進說,「如果當時我們沒有能力把污染全部處理掉,就不應該遍地開花,沒有必要村村冒煙。」

規劃中的桑基魚塘展示區現狀

新池村 陳抒怡攝

水鄉基因

從段進的記憶里轉了一圈,話題又回到了江南圩田和桑基魚塘。

遠古時期的太湖流域低洼多雨,沼澤密布,原本並不適宜農業耕種,但中國古人創造出了圩田,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太湖流域的旱澇災害問題,使大量沿江沿湖的澤國變成了良田,讓太湖流域成為全國的糧倉。以桑基魚塘為典型代表的基塘農業,則是古代江南人民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特點,創造的一種永續流動、生生不息的農業生產方式。放在當下,這種方式完全符合「雙碳」的發展理念。

「有時候,我們為了快速發展,直接從西方拿來了一些理念,但這麼多年後發現,有一些東西在中國並不適應,還造成了很多的破壞。」在談到這些年建築與規劃學的教育發展時,段進提出了這麼一個觀點。

這個觀點似乎可以直接被套用在這些年中國城鎮的發展上。我國古人長期遵循的發展觀是順應自然,天人合一,到了近代,征服自然的思想似乎成了主流。在這個轉換發展觀的過程中,一個顯而易見的結果是,雖然生產力得到極大促進,但也產生了城鄉發展不平衡、污染加重、生態破壞等種種問題。

「所以我們要重建江南圩田和桑基魚塘嗎?」記者順著這一思路問。段進糾正了記者的說法:「不是重建,是修復。」

「有些圩田的河道堵住了,我們就要疏通;有些桑基魚塘被廢棄了,我們就要在原有基礎上修復、提升。」段進解釋,「我們需要把中國傳統智慧和現代技術結合起來。」

這正是段進心心念念要在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內展示的內容。

2019年,在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牽頭成立的一個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工作坊里,段進首次提出在示範區的原點建設「水鄉客廳」——一個富有詩意名字的一體化項目。

「示範區位於水鄉,長三角三省一市可以在這裡交流,共商共議共同發展,什麼地方最適合交流?大概就是客廳了吧。」段進解釋這個名字的由來。很快,這個名字就得到了一致同意。

但是,「水鄉客廳」究竟建成什麼樣?各方爭論不一。有人說,要建一個開發區;有人提出,要建一個新城;還有的認為,應該建一個大的標誌物。經過長時間的溝通協商,段進的設想再次獲得了各方的同意——建一個與自然環境協調,浸潤吳根越角江南文化的標誌物。

什麼最能代表江南文化?關於這一點,段進是有發言權的。2000年前後,段進團隊曾對太湖流域數十個典型古鎮空間的結構與形態進行了較為詳盡的調查研究,他們注意到太湖流域的這些古鎮在沒有太多人為規劃的情況下,基本上自發形成了優美與和諧的整體,表現出千百年來的頑強生命力。經過研究,團隊總結出江南古鎮最基本的空間結構原型特徵。2020年前後,段進團隊再次對江南古鎮進行了調查研究,重新梳理了江南古鎮的空間基因,總結出了江南古鎮的空間發展與自然、文化之間的關係。「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可能更知道,哪些是屬於精髓、屬於基因性的,哪些更應該傳承下來。」段進說。

為了解釋江南古鎮的空間關係,段進舉了一個例子:不同地區的人對於空間的理解不一樣。比如中國人覺得家裡的客廳是重要的會客場所,必須乾淨、漂亮,而往往不在意屋外樓道是什麼樣;歐洲人覺得城市的公共空間是大家活動的場所,相當於中國人的客廳,所以他們的公共區域應該更乾淨、整潔。「這是大家根深蒂固的關於空間的認知。」段進的這個比方,似乎也進一步解釋了他為什麼會取名「水鄉客廳」。

在段進的設想中,水鄉客廳的主體建築叫「方廳水院」——一座四合院布局的方形院落,架於太浦河之上。滬蘇浙皖在院子的四個角各有一個展廳,院子中心正是一體化示範區的原點所在。

在前不久召開的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兩周年建設工作現場會上,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曾經透露一些細節:「一條河跨兩區一縣,兩座橋連接兩省一市,按照四合院布局,還留了個『城堡』給安徽,這在全國也是沒有的,非常有意思。」他所說的有意思的地方,正是「方廳水院」。

「『方』是中國人對建築環境的一種認知,天圓地方;水院,體現了江南庭院與濱水建築的關係,在設計上,無論是色彩、大小都體現了江南人的生活習慣和審美習慣。」段進強調說,「『方廳水院』是獻給長三角民眾的一個活動場所。」

邊界縫合

自水鄉客廳項目提出後,一直備受關注。最近有消息,水鄉客廳重點項目總投資290億元。這讓不少人議論紛紛,投資金額如此之大的一個項目為何要放在這個交界地?

「這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功能的需求。」段進解釋說,一體化的發展,就是要把青嘉吳交界地這樣的邊緣地帶縫合成一個整體,在這個縫合的過程中,肯定需要在交界地有一個交流的場所,「方廳水院」就是這樣一個交流場所,與此同時,相應的服務產業也會應運而生。「比如將來吳江會發展技術培訓產業,青浦發展技術開發產業,嘉善有會議會務產業。」按照段進的設想,這裡還會形成一個會議村。

同時,段進還提出一些新的發展方向:「比如將我們這個區域原來的產業鏈與水鄉客廳結合,共同形成一個以綠色為主的產業鏈,讓各地能夠互相共享。」

縫合邊緣,也許可以把水鄉客廳看成第一粒紐扣,扣上這粒紐扣,「1+1+1>3」的效應就將產生。

這並不只是說說而已,外溢效應已經開始顯現。今年7月,段進及其團隊成為嘉善縣城市總規劃師團隊。此前浙江嘉善整體的規劃是向南發展,但是當聽說水鄉客廳將落子示範區原點後,嘉善主動向段進提出,要向北發展,要向水鄉客廳發展,成為「長三角客廳中的一個房間」。

從嘉善最新發布的《嘉善世界級濱水人居未來城規劃》可以看出,水鄉客廳將是嘉善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節點。比如規劃中提出的中軸帶分成六大段落,其中就包括水鄉客廳段;「一城一谷合三區」中的「一谷」是祥符盪科創綠谷,以祥符盪為中心,對接水鄉客廳,融合西塘古鎮。

落到具體實施上,縫合邊緣,就需要對齊邊緣。「我們在這裡做一個項目,相當於在其他地方做4個項目。」段進說,「我們碰到很多的困難需要去一一克服,比如兩省一市最初提供給我們的地形圖,放在一起,邊界地帶的河流、道路、建築兩兩之間都對不上,這就要求三地基礎數據先實現一體化。」

過去青浦、吳江、嘉善三地主要遵循各自的地方標準進行規劃建設,這些標準涉及的內容、指標和程序要求各不相同,造成了跨行政區域生態廊道不貫通、交通銜接不暢、產業同質化競爭、大型鄰避設施缺乏統籌等一系列問題,無法形成一體化發展格局,也無法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

縫合就從這裡開始。前不久,由段進參與編制的示範區先行啟動區規劃建設導則已經正式印發實施,這也是我國第一部跨省域的規劃建設導則。導則的出台,解決了過去由於三地標準不統一而造成的功能不匹配、空間不協調、風格不統一、管理不精細的問題。水鄉客廳的建設就將率先使用這一導則。

在長三角的一次會議上,有主持人問段進:對於長三角一體化最大的期望是什麼?段進回答,最大的期望就是大家要把被動的任務轉化成主動、自覺的行動。「等到真正能做到這一點,我們這些專家就可以撤出了。」段進認為,首先要有一個示範,向大家展示一體化發展的真正好處。

水鄉客廳能給出一個縫合邊緣、形成合力的優秀示範嗎?再暢想一下,如果成功,會不會成為一個新的中國智慧?我們拭目以待。

欄目主編:孔令君 文字編輯:陳抒怡

來源:作者:陳抒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