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何以成為北京的浦東?從取消北三縣進京檢查站開始吧

fans news 發佈 2021-12-02T14:51:03+00:00

近日,央府出台了《關於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通州何以成為像上海浦東一樣的副中心級城市,再次成為熱議話題。

文|葉書利


近日,央府出台了《關於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通州何以成為像上海浦東一樣的副中心級城市,再次成為熱議話題。


在壹書生看來,問題的答案早已在通州的名字中:「通」。


通州為什麼叫「通州」?


春秋戰國之時,通州隸屬於燕國,不過當時的通州,基本上還是荒地一片。


通州最早建縣,源於西漢。劉秀建立東漢後,因為此地與潞水(今天的溫榆河)相依,所以改名為潞縣,通州與水之間的關聯得以建立,而此後,通州便因為水而興盛繁榮。


通州的興盛背後隱藏著兩位貴人和一個關鍵字。


第一位貴人便是隋煬帝。


隋煬帝開通的京杭大運河,將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等南北版圖上的五條大江大河串連在一起,形成了此後近千年中國最重要的交通線。而這條交通線的最北終點站便是通州。自此,通州開始站上了中國歷史的經濟舞台。

京杭大運河開通後,這條大運河上的漕運,關乎國運,當時的統治者自然憧憬著漕運通濟,因此金朝海陵王天德三年,即1151年,遂將京杭大運河上的兩處重要交通要道更名為通州,一處是北通州,即今天的北京通州區,另一處則是南通州,也就是今天的南通,當時隸屬於揚州府。時至今日,南通轄區內還有一個通州區。《元史·地理志》記載:北通州「取漕運通濟之義,有豐備、通濟、太倉以供京師」。


此後,通州的名字也屢有改動,或稱「州」,或稱「縣」,但名字中的「通」字從未變過。


通州的另一位貴人則是明朝朱棣。


朱棣即位後,將首都北遷至北京,所以,明清時,作為首都東大門的通州在京杭大運河中的戰略地位進一步提升,自此「一京二衛三通州」之名漸漸形成。比如乾隆皇帝多次下江南,便是從通州出發。


對於當時通州的繁榮,曾有朝鮮學者記述道:「舟揖之勝,可敵長城之雄」;「不見潞河之舟揖,則不識帝都之壯也」;「自通州至皇城四十里,鋪石為梁,鐵輪相搏,車聲益壯,令人心震盪不寧」。


在隋煬帝、朱棣兩位貴人背後,我們也可以發現,通州的興旺,源於一個核心字:「通」。


縱觀中國的經濟史,其主經濟線歷經三次大的變動:


最開始時,中國的主經濟線主要是串連關中平原與中原之間、東西走向的西安-洛陽-開封經濟線;伴隨隋朝京杭大運河的開通和人口不斷南遷,中國的主經濟線逐漸轉移到了南北走向的京杭大運河帶。而位於這條京杭大運河帶的通州,因為與外部物資、人流的通暢而興盛。


不過通州因為京杭大運河的通而興,也因京杭大運河的堵而衰。


19世紀中期,京杭大運河逐漸衰落,在壹書生看來,主要原因有五:


A,1842年的《南京條約》,確定了包括上海、寧波、廈門、廣州和福州的五口通商方案,逐漸地,海運在中國交通格局中的地位開始崛起,相應地,京杭大運河背後的河運價值開始被蠶食。

B,1853年,太平天國的太平軍占領南京,切斷了京杭大運河。

C, 1855年,黃河在銅瓦廂再次決口,主洪流向東北,至張秋鎮沖斷京杭大運河,侵占大清河(濟水故道),向東流到利津進入大海。至此,黃河的再次改道,截斷了串連南北的京杭大運河。

D,1901年,清政府下令停止運河漕運,將漕糧改為現錢徵收。自此,以漕運而起的京杭大運河,其在交通層面的官道價值消失。

E,1912年通車的津浦鐵路,讓鐵路逐漸替代京杭大運河,成為串連京津冀與長三角的主要交通工具。


伴隨京杭大運河的斷運,作為該交通線上的通州,也成了不「通」之城,所以也相應地沒落了。與此相伴隨的是,中國的主經濟線再次轉變:逐漸由此前的京杭大運河帶轉向了「南北向的京廣鐵路帶+沿海帶和東西向的長江經濟帶」的十字架型經濟帶。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通州曾經因「通」而興,因「斷」而衰。


通州如何成為副中心級城市?


2015年7月11日,北京市委十一屆七次全會審議通過了《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通州正式確定為北京的城市副中心。沉默已久的通州再一次站在了歷史的C位。


近日,國務院印發《關於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不少人在後台留言,詢問壹書生對於通州發展的相關觀點。


壹書生覺得,通州打造副中心級城市的要訣,還是應該回到「通」字上去做文章。


首先,以史為鏡,曾經的通州之所以興旺,源於京杭大運河帶來的「通」,包括交通以及交通背後的人流、物流、資金流等的通暢化。


其次,通州的副中心化建城,先從「通」做起。


通州的「通」,包括三方面:


A,向西與北京中心城區打通。目前在做的事情,包括交通層面與中心城區的打通,如廣渠路的開通等;產業層面的打通,承接中心城區的相關產業轉移,比如在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發言人在介紹通州時稱,通州將「堅持承接疏解、錯位發展。牢牢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有序承接符合北京城市副中心發展定位的功能疏解和人口轉移,提升對首都功能的服務保障能力,實現以副輔主、主副共興。」從而有效解決北京「大城市病」問題。


B,自己內部打通任督二脈。


硬體方面,包括通州正在打造「一環六橫四縱」的內部軌道交通格局。軟體方面,在央府賦予北京城市副中心更大發展自主權的背景下,通州自己需通過改革創新,創造制度紅利和更好的營商環境,然後張開雙臂,歡迎天下英才。因此,壹書生建議,通州需根據自身的定位,儘快搶人,不應瞻前顧後,坐失良機。


上海都下場瘋狂搶人了,作為新區的通州,為什麼還要繼續高傲下去?難道通州準備閉門造城?


C,向東擁抱自己的腹地區域北三縣。


上述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言人稱,「按照統一規劃、統一政策、統一標準、統一管控要求,積極推進城市副中心、通州區與河北省三河市、大廠回族自治縣、香河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北三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為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作出示範。」


在壹書生看來,通州與北三縣的一體化,先從撤銷北三縣進京檢查站開始,否則說服力難免打折。


事實上,歷史上的北三縣與通州本就是一體。


自西漢在通州這塊土地上建縣後,通州與北三縣一直同屬一個城市。一直到了716年,通州與北三縣第一次分手。1381年時的明朝,北三縣歸通州管轄,通州與北三縣在此時又是一家人。


即使到了1949年後的近十年,通州與北三縣還是一家人。直到1958年,通州劃歸北京至今,通州與北三縣才分家至今。


通州如欲成為副中心級城市,先從「通」做起。而「通」的基礎便是打通其腹地區域北三縣。打通北三縣的標誌便是撤銷北三縣進京檢查站。


1978年的深圳建城,從撤銷「經商有罪」開始;1992年的上海浦東建城,從撤銷國外資本進入中國的限制門檻開始;今日通州的通字訣建城,從撤銷北三縣進京檢查站開始。


如果無「通」,通州何以成「州」,成「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