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和你對著幹?他的「叛逆」背後,其實藏著你不知道的心酸

fans news 發佈 2021-12-03T10:03:54+00:00

那麼,當孩子和你對著幹時,你有沒有受「原始腦」的控制,憤怒、責罵甚至是動手打孩子?某電視台有一期節目,叫作《「逆子」的回歸》,這個真實故事,每天都以不同版本,在無數家庭上演,背後揭露的,是教育最大的缺失:理解和傾聽。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簡·尼爾森曾說:成年人也會和孩子一樣,出現缺乏知識、意識和技能,受「原始腦」操縱的不良行為。

那麼,當孩子和你對著幹時,你有沒有受「原始腦」的控制,憤怒、責罵甚至是動手打孩子?

今天,我們就和大家一起探討,孩子們每一次「對著幹」的背後,都藏著哪些被我們忽視的細節。

教育方式的偏離,把孩子越推越遠‍

某電視台有一期節目,叫作《「逆子」的回歸》,這個真實故事,每天都以不同版本,在無數家庭上演,背後揭露的,是教育最大的缺失:理解和傾聽。

故事的主人公,14歲就離家出走,一個人漂泊異鄉,十年不曾回家。當主持人問及緣由時,他的回答只有一句:「我就是想報復我的父母」。

原來,在他小的時候,只要做錯事,甚至根本沒做錯事,僅僅是父母不理解他舞刀弄槍的愛好,就會輪番對他進行打罵,罵他「不務正業」「不學無術」。

父母以為「打罵」可以讓孩子回到「正軌」,可以讓孩子聽話懂事,殊不知這樣的行為,最後只是將孩子越推越遠。就像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在一次離家出走又返回後,並沒有得到父母的安慰和關懷,反而迎來了又一次不堪重負的打罵。

一氣之下,這個14歲男孩徹底逃離了父母,逃離了家鄉,踏上了長達十年的異鄉路。

每一次不由分說的打罵,都是孩子在叛逆路上越走越遠的助推器。

當父母覺得孩子不服管教、總愛對著幹,除了思考孩子為什麼會這樣,也應該思考自己是否言行恰當,是否真正的理解和接納孩子。

對著幹的背後,也許是「缺愛」‍

前兩天有個同事跟我講自己有一天去閨蜜家做客看到的一幕,吃飯時間到了,閨蜜叫三歲半的兒子吃飯,叫了三遍,可是孩子卻像沒聽見一樣,仍然自顧自的玩。

這下閨蜜火了,強行將孩子抱到餐桌旁。孩子一遍哇哇大哭,一邊拿著勺子在碗裡亂戳,把菜戳得到處都是。這下閨蜜徹底火了,一把將孩子拎下椅子,照著屁股就是幾巴掌。

同事說第一次看到平時溫柔的閨蜜發火,問我是不是每個當媽的,在孩子面前都有控制不住自己的時候。

這讓我想到《孩子的品格》這本書,作者是清華大學彭凱平教授,他在這本書里提到,不讓孩子過度打遊戲時,應該怎麼說:我們管你不是不讓你快樂,而是因為這種過度的快樂會產生負面影響。

父母對孩子的愛,其實是毋庸置疑的,只是有時候我們需要想一想,我們給的是不是孩子正好需要的。比如同事閨蜜家的孩子,他只有三歲多,可能需要一些自主選擇,那麼,每次叫孩子吃飯,就可以說「請問你想現在吃飯,還是五分鐘之後吃飯」。

就像彭凱平教授說的:很多時候,孩子的選擇都由父母做,這對孩子的心理傷害其實挺大的。有的時候,我們得讓孩子做出一些選擇。

恰如其分的「愛」,會讓父母和孩子都不再情緒激動,也更容易覺察到生活中的小確幸。

三個小妙招,和「對著幹」說再見‍

  • 把決定權交到孩子手上

「對著幹」的兩邊,分別站著渴望自主的孩子與不願放權的父母。

當父母學會把決定權交到孩子手上,雙方就漸漸靠攏,告別分立的兩端。

或許孩子還小,不能事事自己決定,但是生活中有很多小事,是可以讓孩子做選擇的。比如:中午吃什麼,周末去哪裡玩,看幾集電視。

  • 看見孩子的長處

一個被鼓勵與支持所包裹的孩子,往往更容易相信「未來可期」;一個處處被打壓,時時被批評的孩子,更容易失去內心的色彩和光芒。

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曾說:孩子的短處或缺點就像是黑暗,越想通過批評來糾正錯誤,黑暗越無法消除。相反,如果投以光明,看得見孩子的長處,黑暗就會慢慢消失。

  • 傾聽

當孩子哭鬧時,用平和的心態與孩子交流,比如說:

「你現在有點傷心對嗎?因為……」

「你看起來不對勁,能告訴我發生什麼嗎?」

……

對孩子的情緒先給予接納,然後再傾聽他的想法,有時候會有意想不到的答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