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百科全書(第2版)》讀書筆記01280-奧地利

fans news 發佈 2021-12-01T07:16:34+00:00

東阿爾卑斯山脈自西向東橫貫全境,約占全國面積的64%,山脈南北兩側是石灰岩帶,中央是結晶岩帶,有許多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峰,最高峰大格洛克納山海拔3797米,山頂終年積雪。

奧地利 Austria; Österreich

歐洲中部內陸國。全稱奧地利共和國。同德國、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維尼亞、義大利、瑞士、列支敦斯登相鄰邊界總長2706千米。面積83871平方千米。人口829.2萬(2006)。全國分為9個州。首都維也納。

自然地理 地勢西高東低。東阿爾卑斯山脈自西向東橫貫全境,約占全國面積的64%,山脈南北兩側是石灰岩帶,中央是結晶岩帶,有許多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峰,最高峰大格洛克納山海拔3797米,山頂終年積雪。東北是波西米亞塊狀山,由花崗岩、片麻岩組成,海拔500~800米,面積約占全國的10%。介於山脈和塊狀山之間是以丘陵和階地為主的阿爾卑斯山前地區,面積約占全國的11%。東北部的維也納盆地及東南部的潘諾平原,面積分別約占全國的4%和11%,覆蓋肥沃的黃土和沖積土,是人口密集和經濟發達的地區。多瑙河境內長350千米,由西向東貫流北部,可航行,主要支流有因河、薩爾察赫河、恩斯河、德勞河等。全國大部屬多瑙河流域,只有西部一隅為萊茵河流域。湖泊較多,最大的是與德國、瑞士共有的博登湖及與匈牙利共有的新錫德爾湖,後者水深不足2米,蘆葦茂密棲有珍禽。氣候受大西洋影響,大部分地區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向溫帶大陸性氣候過渡類型。東部屬大陸性氣候,7月平均氣溫在19℃以上,平均年降水量大多在800毫米以下。阿爾卑斯山腹地夏短冬長,雨量充沛。其他地區7月平均氣溫14~19℃。受地理位置、地形和海拔高度的影響,年降水量在600~2200毫米。起伏的地勢及多變的氣候使奧地利動植物種類繁多,是歐洲森林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森林覆蓋率約占總面積的43.2%。礦產資源主要有鐵石油、鎂、石墨、鉛、煤、銅。水力資源十分豐富。

居民 2006年全國人口中,奧地利人占90.2%,外籍居民占9.8%。98%的奧地利人講德語。少數民族有克羅埃西亞人、匈牙利人、洛馬人和森梯人。15歲和15歲以下的人口占總人口的16.7%,60歲和60歲以上的人口占21.4%,平均期望壽命:女子82歲,男子76歲。人口增長率為1‰(2006)。全國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99人。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66.9%。78%的居民信奉天主教,5%是基督新教教徒。

歷史 史前即有人居住,公元初至10世紀相繼為羅馬帝國、法蘭克王國的東部領土,奧地利即德語「東疆」之意。976年巴奔堡家族的利奧波德一世受封為奧地利邊疆伯爵。1156年奧地利成為公國。1278年為哈布斯堡王朝統治,逐步擴展成為地跨中歐及東南歐的強大帝國。直到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解體前,奧地利哈布斯堡統治者始終保持德意志皇帝和神聖羅馬帝國稱號。1814年維亞納會議後成立神聖同盟,奧地利恢復大國地位。1866年在同普魯士的戰爭中失敗。1867年與匈牙利簽約,成立奧匈帝國,奧地利皇帝兼匈牙利國王。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失敗,帝國瓦解,成立奧地利共和國(史稱第一共和國)。1938年3月被希特勒德國吞併,並作為德國的一部分參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度被蘇、美、英、法4國分區占領。1945年4月建立第二共和國。1955年5月,4個占領國同奧地利簽訂《重建獨立和民主的奧地利國家條約》,同年10月占領軍撤出,奧地利國家主權完全恢復,並宣布永久中立。50年代中後期,奧地利先後加入聯合國、歐洲理事會、歐洲自由貿易聯盟,1995年加入歐洲聯盟及北約和平夥伴計劃,對其中立政策進行調整,開始全方位外交,先後派軍事人員參加科索沃和波赫地區以及阿富汗、查德的維和行動。

政治 奧地利是聯邦共和國。國家元首是聯邦總統,由人民選舉產生,任期6年。議會由國民議會和聯邦議會組成。國民議會共183席,按比例代表制產生,任期4年。聯邦議會議員由各州議會選派,代表各州利益。聯邦政府首腦是聯邦總理,從國民議會中占多數議席的政黨中產生,聯邦總理和由他提名的其他政府成員由聯邦總統任命。各州立法機構是州議會,,執行機構是州長為首的州政府。主要政黨有人民黨、自由黨、社會民主黨和綠黨。防務由聯邦政府負責,政府通過國防部長對部隊實施作戰指揮,總統為武裝部隊最高統帥。實行義務兵役制。對外關係方面,奧地利不參加任何軍師聯盟,但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其中立地位也在不斷發生變化。1995年成為西歐聯盟(WEU)的觀察員。近年來參與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和平夥伴行動」。2001年12月12日,奧地利國民議會通過了新的奧地利安全和防禦規定,毫無保留地參與歐盟的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並改變其永久中立的國際法地位。對外政策以歐盟為基石,積極參與歐盟改革和一體化進程,同時堅決維護自身利益;努力加強與中東歐鄰國的關係,推動區域合作;積極謀求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獨特作用,參加聯合國的維和行動;大力拓展與美國、俄羅斯和中國等大國的關係。奧地利同中國於1971年5月28日建交。兩國關係發展良好,高層互訪頻繁,經貿關係增長較快,2006年雙邊貿易額達31。06億美元,增長24.6%;科教文化等領域的交流和合作進一步加強。

經濟 經濟發達,1999年1月1日成為首批歐元國,2002年以來使用歐元。2006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為2564億歐元。2005年GDP中農林業占2.6%,工業占43%。在從業人員中,第一產業占1%左右,第二產業占29%,第三產業高達70%。2006年失業率4.8%。通貨膨脹率為1.5%。

工業以中小企業為主,以技術精湛、管理先進為特色,只有1%的企業雇員在1000人以上。能源工業基礎較好,2/3的電能通過水力獲得。除採礦、鋼鐵、石化、機械、造紙、紡織、食品和高級消費品生產等產業外,環保技術(飲用水供給、污水和垃圾處理、塑料在生產等)、電子和電氣工業以及通信設備製造、音響和數據設備生產等部門發展迅速。汽車發動機和傳動裝置及測試設備、機車車輛和鐵路工程機械、消防設備、纜索牽引運送系統、塑料加工機械等眾多產品世界馳名。輕工業中的鋼琴、水晶製品、珠寶鑽石、精美瓷器和蛋糕咖啡等頗具特色。

農林牧業並重是奧地利農業發展的特點,生態農業發達,在歐盟國家中處於領先地位,機械化程度高。主要作物有小麥、黑麥、馬鈴薯、甜菜、葡萄等,牲畜以肉牛、乳牛、豬為主。穀物和飼料、肉、奶等自給有餘,蔬菜、水果、植物油依靠進口。

旅遊業是奧地利經濟的主要支柱之一,2006年接待遊客3013萬人次,其中外國遊客2026萬人次。遊客主要來自德國、荷蘭、瑞士、英國和義大利等國。旅遊資源豐富。環境優美,自然景色秀麗,夏季可登山或避暑,冬季可滑雪溜冰。此外,維也納和薩爾茨堡的國際音樂節、眾多的文物古蹟以及頻繁的國際會議也吸引著大批遊客。

地處歐洲中心,是歐洲水、陸、空交通要道。鐵路和高速公路以維也納為中心通達布拉格、布達佩斯、紐倫堡、慕尼黑、蘇黎世、威尼斯以及各歐洲城市,航空線可由維也納通至世界各地,維也納和林茨是重要河港。

近年來財政支出大於收入。2006年,國債1595億歐元,相當於GDP的62.2%。

國際貿易發達,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關係,最重要的貿易夥伴是德國其次是義大利、美國、法國、瑞士和匈牙利。2006年出口1068億歐元,進口1069億歐元。主要出口產品是鋼鐵、機械。交通工具、化工製品和食品。進口主要是能源、原料、化工製品、車輛通信設備和消費品。2006年外國在奧地利直接投資僅為1.98億歐元。奧地利向國外直接投資32.6億歐元,主要投資對象是荷蘭、義大利和羅馬尼亞。

2006年奧地利發展援助資金占GDP的0.47%,高於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平均水平,但低於歐盟的平均水平,主要用於中美洲、非洲和亞洲的少數經濟最不發達國家,援助重點是農業、水力。衛生、能源、基礎設施、職業培訓、科學合作和提供獎學金等。

文化 奧地利是著名的音樂之國,其音樂和戲劇聞名世界。從街頭音樂演出到流行音樂會,從輕歌劇到音樂戲劇,從大型交響樂到歌劇表演等,應有盡有,全國的音樂節和文化節一年四季接連不斷。音樂大師J.海頓、W.A.莫扎特、L.van貝多芬、F.舒伯特、J.勃拉姆斯、A.布魯克納、施特勞斯父子等曾在此長期生活和創作。維也納古典音樂、輕歌劇曾在音樂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維也納愛樂樂團和維也納童聲合唱團的演出享譽全球。秋葉那國家歌劇院、音樂之友協會金色大廳、薩爾茨堡藝術節禮堂等是著名的音樂殿堂,世界各國著名藝術家、音樂家濟濟一堂,競相獻藝。奧地利文學在12~13世紀曾有以瓦爾特·馮·德爾·福格爾魏德的創作為標誌的騎士和宮廷文學發展的高潮。《尼伯龍根之歌》史詩曾對歐洲文化產生巨大影響。在19~20世紀出現了一批文學、繪畫、雕塑和建築大師。20世紀初的奧地利繪畫曾是世界現代派繪畫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其代表人物是古斯塔夫·克利姆特和克羅·莫澤爾。坐落在維也納的宮殿式藝術歷史博物館收藏著從古典時期到19世紀的大量珍貴文物,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藝術博物館之一。自然歷史博物館擁有大量的收藏品和許多孤本。

奧地利人習喜歡體育,尤其酷愛滑雪和登山,每年2月28日為奧地利的全國滑雪日。1964、1976年,因斯布魯克曾兩次承辦奧林匹克冬季運動會。

奧地利實行9年義務制教育,學費、書費和上學交通費由國家承擔。持有高中畢業文憑可免試上大學。2005年全國有各類大學189所,最著名的是維也納大學(1365)。報刊主要有《皇冠報》、《信使報》、《新聞報》等,以及《新聞周刊》、《規格》周刊等。奧地利通訊社創建於1946年。奧地利廣播電台和電視台用德、英、法、西4種語言對外廣播。

主要名勝古蹟有維也納的史蒂芬大教堂、霍夫堡宮、美泉宮、美景宮和維也納森林,薩爾茨堡的城堡,,格拉茨古代兵器博物館,因斯布魯克的金頂屋,林茨的聖靈一體柱及藝術電子中心,克拉根福的微縮景觀公園,艾森施塔特的愛斯特哈澤侯爵宮殿等。其中,維也納的美泉宮及其花園、薩爾茨堡老城區、格拉茨老城區、多瑙河畔瓦豪風景區、薩爾茨卡默古特地區的哈爾施塔特-達爾赫施泰因的動植物種群、塞梅寧鐵路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或自然遺產傳。


摘自:《中國大百科全書(第2版)》第1冊,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年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