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古代名人——劉榮黼

fans news 發佈 2021-12-07T08:15:38+00:00

劉榮黼(公元1773年—1852年),字榘堂,一字春舫,另字海樓,號小章,晚號怡雲老人,今雲南省楚雄州大姚縣金碧鎮北城社區東街小組人。

劉榮黼(公元1773年—1852年),字榘堂,一字春舫,另字海樓,號小章,晚號怡雲老人,今雲南省楚雄州大姚縣金碧鎮北城社區東街小組人。劉榮黼自幼聰慧好學,清嘉慶 十年(1805年)乙丑科中舉人,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戊辰科第二甲第五十七名賜進士,入翰林院充庶吉士,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任翰林院編修、朝議大夫。工書,寫古木最有神,山水濃厚蒼深,晚作尤佳。由於劉榮黼對經學及詩文書畫有相當高的造詣,被京都人士譽為「詩書畫三絕」,很多人都慕名登門求詩求畫,名滿京華。

劉榮黼縱覽名山大川,每到山明水秀和古蹟名勝之地,都要揮筆作畫,在畫上題上詩,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留下的很多詩篇,都是畫上的題詠。劉榮黼在京期間,曾拜謁過聖地「孔林」,在大明湖、趵突泉流連,曾觀賞過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京畿附近的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區)、昌平(今北濂市昌平區)都留下足跡,也都留下很多畫和詩。劉榮黼一生,不知畫了多少畫,創作了多少詩篇,劉榮黼的詩收入《榘堂詩草》,其中包括《鳴籟》、《壯遊》、《翰林》、《播州》、《黔中》五個集子,一千一百多篇詩,惜多已流失,現存《榘堂詩集》、《劉榘堂詩》,僅留下一百多篇。劉榮黼在北京做七年京官,過了一段詩酒遊樂的閒淡生活,

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外放貴州遵義(今貴州省遵義市)知府。遵義古稱播州,唐時設置。宋理宗嘉熙年間,設置播州安撫司,元至元二十八年(1219年),改為宣撫司,明洪武六年(1373年),升為宣慰司,楊氏土官世領其地,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地方。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楊應龍(明貴州播州(今貴州省遵義市)二十九世土司,楊業(楊家將)後代)叛亂平定,次年改設遵義府,轄今貴州省遵義市綏陽縣、桐梓縣、仁懷市、正安縣、赤水市、習水縣等廳縣,是黔北重鎮,設府以來,已經有兩百年歷史。由北京至貴州遵義,迢迢數千里,歷經數省。劉榮黼出京,沿途縱覽祖國大好河山,有時陸路,有時棄輿乘舟,經中原湖廣[元置湖廣等處行中書省(簡稱湖廣行省、湖廣省),轄湖南、湖北、廣西、海南、貴州大部、四川一部以及廣東雷州半島。明、清後只轄湖北、湖南,但仍沿用了湖廣稱呼,今之謂「湖廣」,特指兩湖。明一級行政區湖廣承宣布政使司的簡稱,清湖廣總督簡稱],過洞庭(湖南省境內長江右岸湖泊「洞庭湖」),再由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區)經鎮遠(貴州省黔東南州鎮遠縣)至遵義,沿途留連山水,很多地方都留下詩畫。劉榮黼由翰林院編修外放貴州,擔任了兩任知府一任糧儲道,終於認清了官場的險惡。上官以威脅,下吏以文欺,官吏之間只有利害關係,沒有真誠和坦直。昔日登上岳陽樓(位於湖南省岳陽市岳陽樓區洞庭北路),高唱「放眼東南方待哺,敢忘後樂與先憂」,終於銳氣磨盡,罷官歸里。劉榮黼回到桑梓雲南後,辭謝了雲南地方大員編修雲南省志的懇請,辭謝了五華學院講學的徵聘,回到大姚,「家居杜門,以培養後進為己任。」劉榮黼除主持大姚日新書院教務之外,又在住宅之南蓋了三間房子,接待登門求教的學生,這三間房子被學生稱為「榘翁草堂」,劉榮黼在這裡渡過了三十年平靜的晚年生涯。清咸豐二年(1852年),劉榮黼結束了詩畫教育相伴的一生,享年七十九歲。

劉榮黼《方山望江嶺》:

萬仞岩頭俯視波,滔滔不息奈忙何?昆明對岸手峰挽,越嶲分疆一帶拖。

風月易新同草木,古今未改此山河。疇邊拓土人多少,雲捲風馳頃刻過。

劉榮黼《瀘水》詩句:漢家先後收南土,舟楫俱從此地來。

劉榮黼詩句:疆域因時殊廣狹,古今大利出山川。

延伸閱讀:太史、《真如沙門之碑》

太史:古代官職,傳夏代末年已有此職。西周、春秋時太史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編寫史書,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曆法、祭祀等,為朝廷大臣。秦漢設太史令,職位漸低。魏晉以後修史的任務劃歸著作郎,太史僅掌管推算曆法。隋改稱太史監,唐改稱太史局,唐肅宗時又改為司天台,五代同。宋代有太史局、司天監、天文院等名稱。遼稱司天監,金稱司天台。元代改稱為太史院,與司天監並立,但推步測算之事都歸太史院,司天監僅餘空名。明、清兩代,均稱欽天監;至於修史之事則歸於翰林院,所以對翰林亦有「太史」之稱。

《真如沙門之碑》:水目山坐落於雲南省大理州祥雲縣雲南驛鎮境內,在水目山「五祖墳」院內,保存著一塊完整的《真如沙門之碑》,至今鮮為人知。碑高190厘米,寬96厘米,於清代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乙酉仲冬立。碑陽額面自左至右刻「真如沙門之碑」6個篆體字,為林則徐(今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人)親筆題寫,下有楷書碑文28行,滿行56字。碑陰額面刻隸書「碑銘」2字,下刻楷書碑文16行,滿行56字。第6行有「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制滇黔使者閩中少穆林則徐頓首篆額」等落款,並有「翰墨之林」、「少穆則徐」小篆陰刻印2方。碑文由賜進士出身朝議大夫前翰林院編修劉榮黼撰寫,賜進士出身候選員外郎翰林院庶吉士李蟠根(今江蘇省鎮江市人)書丹,落款下有「榘堂氏」、「姚邑榮黼」及「鄴園」、「李蟠根印」等小篆陰刻印4方。碑文中詳細記敘了水目山容光禪師出家和修行的經歷,並把他作為萬眾皈依、遠近聞名的高僧大德,以畫龍點睛之筆,高度頌揚了他的事跡。

碑文中記載,容光法師19歲於水目山出家,受具足戒後,「遍游諸方12年,朝名山廣印知識」,回滇後參大姚縣妙峰山淮峰和尚,嗣臨濟宗第35世。從清道光三年(1823年)開始,開壇8次。「初往妙峰結七,開舍衛之宗風;次就感通(今雲南省大理州大理市感通寺)說戒,演園之梵綱;教毗尼於龍華(今雲南省楚雄州姚安縣龍華寺),講楞伽之元機;振威儀於至德,談法華之妙理;興佛事於仁靜,傳斬貓之心印;闡祖規於石笏(今雲南省大理州劍川縣石寶山),續拈花之意旨。化圓通(今雲南省保山市圓通寺)於指月,則波旬喪膽;顯手眼於雞足(今雲南省大理州賓川縣雞足山),使頑石點頭」。「道場圓滿,師就水目。」此後,僧眾雲集,「有容光和尚,念自性彌陀,行超西迤,道冠南滇,說印空四有之經,演大乘小乘之義」,足見一代大師佛法之精深,道行之卓越,影響之廣大,在雲南省內首屈一指。這些精闢的記述,同時也反映出水目山當年佛事活動「梵音浩浩」之盛況,並由此體現了水目山在滇西地區「禪宗中心道場」的影響和地位。

尤其珍貴的是,《真如沙門之碑》中,還記載了中國近代史上禁菸運動先驅、時任雲貴總督的林則徐前往滇西途中尋訪容光法師並篆額「真如沙門之碑」的經過。碑文云:「戊申(1848年),少穆林公西行,道過純瑛禪院,問瑛曰:『滇有名山,多出法王。近年以來,何者清高達道?』瑛曰:『有水目大師,如意諸法,通達妙門。定則舟自度,慧則法海度人。師往感通說戒,羅軍門口德請師,師謂使者曰:道場耶?應供耶?若道場,道場已,若應供,法喜充滿。師竟未赴。又於石笏嗣律,伊中堂慕德請師,師謂使者曰:會法耶?會僧耶?會法無法所說,會僧定僧不動。依然未赴。海師岩居穴處,冰消瓦解,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見此行業,清高達道,林公嘆曰:『智者難逢,某現宰官身,錯過西來意。』(言畢)歡喜贊額『真如沙門』,飭眾泐碑。」

從碑文中可以看出,容光禪師早在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就已經圓寂了,因此,林則徐不可能見到容光。雖然林則徐內心深感遺憾,但由此看到水目名山如此興盛,影響如此之大,自己著意尋求「清高達道」的心願已經得到滿足,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恰逢遠近僧眾會同官紳及民間至信舍家,商議為容光樹碑立傳撰寫碑文,林則徐應邀欣然命筆,篆書「真如沙門之碑」6個字,作為碑額,用「真如沙門」4個字,高度概括讚頌了容光大師,同時也為高僧輩出的名山法地水目山做出了極高的評價。

在佛教經典中,「沙門」意為「勤息」,即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痴的意思。按古印度習俗,凡出家人,不論何教何派,都泛稱「沙門」。佛教傳入中國後,「沙門」成為佛教僧人的專稱。《長阿含經》卷一《大本經》中解釋說:「沙門者,舍離恩愛,出家修道,攝御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無所傷害,逢苦不戚,遇樂不忻,能忍如地,故號『沙門』。」當代佛教學者弘學居士主編的《佛學概論》中指出:「真是真實不虛,如是如常不變,合真實如實二意,名為真如。又,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一切萬法,體性離虛妄而真實,故曰真;常住不變,寂然不動,故曰如。儘管佛教各派對「真如」的解釋有所不同,但都把「真如」看作是獨一無二的佛法真理。在很多佛教專著中,所說的「真如」、「法性」、「佛性」,都是同類概念,都是用來表示佛教絕對不變的最高真理。「法性」是「真如」這一最高真理在一切事物中的具體體現,「佛性」則是「真如」在一切眾生心中的具體表現。由此看來,所謂「真如沙門」,就是真正的出家人,就是已經悟到最高真理、清高達道、掌握並向眾生開示佛教真義的名副其實的高僧大德。

「五祖墳」院內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