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 上海,何以聚才

fans news 發佈 2021-12-07T15:49:50+00:00

每座城都有自己的性格、模樣和特徵。上海篤信開放、創新、包容,並將其鑄成城市品格,這一鮮明特點在對待人才上體現得淋漓盡致。1843年開埠時,上海人口不過20萬,很快1900年就達到100萬,到了1949年超過了500萬,可以說開放的基因與生俱來。

每座城都有自己的性格、模樣和特徵。上海篤信開放、創新、包容,並將其鑄成城市品格,這一鮮明特點在對待人才上體現得淋漓盡致。1843年開埠時,上海人口不過20萬,很快1900年就達到100萬,到了1949年超過了500萬,可以說開放的基因與生俱來。

如今,上海常住人口超過2400萬,人才總量達到675萬。在這裡工作的外國人超過28萬,占全國的1/4。《2021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報告顯示,上海是人才流入地第一梯隊,大量人才正從四面八方匯聚上海。人與城相互依賴、相互啟迪、相互成就的故事也愈發精彩。

01格局-內與外

上海常說自己沒有其他資源、人才是第一資源,沒有能源上的富礦、只有腦子裡的金礦,正是在人才開發利用上下足了功夫,才成就了許多上海發展的高光時刻。

上世紀90年代,上海率先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與此相適應,提出了人才資源配置以市場為基礎的理念,很快就組建了中國上海人才市場和市場管理委員會。這一機構的建立,成為上海人才開發與管理標誌性的里程碑。


如今,上海的人才引進戰略和政策已經形成完整體系。特別是開放的環境、便利的服務,對海外人才的吸附力尤為顯著。2020年12月,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的德國籍專家安格洛夫斯基獲得了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整個申辦過程只用了3個月的時間。在他看來,永久居留身份證的獲得不僅讓自己「在中國未來生活和工作安下心來」,而且將讓跨國交流和協同研究更加便利。

上海愛人才,但絕不吝惜人才。建國後中央有一句口號「全國支援上海,上海支援全國」,上海支援全國很重要的途徑就是「輸送人才」。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援助我國156個大項目沒有一個是放在上海的,但上海為這些項目向內地輸送了技術人才100多萬。活躍於改革開放初期的「星期日工程師」,一到周末,就像「趕潮」一樣,深入蘇南、浙北的鄉鎮企業,帶去了上海的智慧、技術、理念,成為了長三角人才流動、共同發展的佳話。

當年,中國上海人才市場的宗旨就是「立足上海,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當時就明確:一方面,上海人才市場要捨得把優秀人才輸往全國各地,也要樂於吸引各地的優秀人才到上海來工作;另一方面,要積極參與國際人才競爭與交流,吸引優秀的留學人員與國際上一流外國專家來上海施展才能。

今天,上海更是以為國攬才、為國蓄才為重要擔當,在國際化大都市建設過程中,充分發揮上海外向度高的優勢,打好人才「國際牌」,敞開胸懷,擁抱五湖四海的各路人才,真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02性情-剛與柔

說到剛,這座城市選人用人的標準是剛性的。上海人講究契約精神,不搞鑽營、不走門路,把規則擺在檯面上。人才發展上,也是這樣。一個單位里,五湖四海的人,大多憑本事闖關、靠能力吃飯,多大能耐干多大事,花拳繡腿不行,徒有光環更不行。在這種公平公正的環境下,「交情」和「路子」都靠邊站,一用就靈的「關係學」,到上海真未必有市場。


上海的人才落戶主要採用積分制,72分的硬槓槓白紙黑字。每到畢業季,很多大學生就要開始盤分數,除了算積分,還有市場化的直接落戶方式。比如,4年內個稅累計達100萬元的管理科技技能人才,首輪風投達1000萬元、持股不低於10%的創業人才,累計完成3000萬元投資的風險投資管理運營人才,等等。至於一些特殊人才的引進,各行各業各地區也都有自己的一把尺子,還要接受全社會的監督。

上海在人才的使用上,一直堅持以實績論英雄,在「賽馬場」上比作為,誰能挑起最重的擔子、啃下最硬的骨頭,誰的工作有聲有色、有口皆碑,誰就能擁抱更多機會。上海人民城市建設描繪了「五個人人」的願景,頭一個就是「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機會」,就是要讓來到上海的人才,不但能立下鴻鵠之志,還能展開大鵬之翅,在上海這片土地上,「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

說到柔,大家對上海的城市溫度是服氣的。這裡不只強調發展和技術層面的東西,還傳遞著城市對人的尊重和溫度,傳遞著城市的審美和價值觀。管理上的用心、細節里的周全、困難處的關愛,都讓人感到踏實、心安。在這樣的生態中,越來越多的新成員匯聚在一起,追逐自己和城市共同的夢想與未來。

有人說,上海的工作很忙碌,但工作和生活還是可以分開的。騎車走在路上,天很藍,樹很綠,花很茂盛,生機勃勃。也有人說,「上海能讓人有歸屬感,從對疫情的處理態度,就能看出它的包容度和開放性,以及最根本的,對人的尊重」。貝殼研究院曾提出「城市生活圈活力指數」的概念,從醫療、交通、文化等方面評判人的幸福感,上海綜合得分97.07,明顯高於其他城市。

對人才的關愛,體現在很多鮮活的場景中。

坐落在寶山的羅店工業園區,集聚著大量的生物醫藥人才,他們希望就近解決住房問題。羅店鎮就把農民閒置的鄉村別墅打造成人才公寓,在裡面合理分布獨立套間,家具、家電、網絡、獨立廚衛一應俱全。不但能夠拎包入住,而且租金比周邊同類房屋低20%—30%,人才入住率達到70%。如今,這樣的鄉村人才公寓越來越多。而在正在規劃建設的五大新城,就是拿出最好的地塊,建設人才公寓,提供給人才安居安業。


「雙月億樓」恒隆廣場,把6樓300多平方米的「最佳景觀位」留給黨群服務站,人才在這裡不僅得到一門式服務,解決自身的問題,還在城市基層黨組織的引領下,參與社區建設,體驗別樣的個人價值。

03遠見-大與小

上海這座超大城市承擔著很多國家重要戰略、重大工程、重點項目,無疑需要重量級的頂尖科學家來領銜。上海「以個性化突破解決個案性問題」的路徑,努力形成世界一流的事業發展平台和生活保障環境,吸引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科學家等頂尖高端人才。隨著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深入推進,上海正成為高水平科學家、高科技企業家常來常往的「世界會客廳」。來滬拓展「朋友圈」,成為科學大師們喜歡上海的另一個理由。

在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瑞士天文學家米歇爾·馬約爾(Michel Mayor)看來,上海讓他感受到了一座城市對原始創新的尊重、對前沿科學的追逐。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得主威廉·凱林(William G. Kaelin Jr)認為,上海的擴大開放和創新發展,讓人嚮往:「國際合作非常重要,並且隨著科學的複雜性增加,變得越來越重要。我們互相閱讀論文,分享思想和知識……上海有這樣的氛圍,我很喜歡。」

上海已經連續舉辦了四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每年都有幾十位、上百位獲得諾獎等世界級獎項的頂尖科學家到上海參會,在臨港的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已經啟幕,一批世界頂尖科學家國際聯合實驗室已經啟用,全球「最強大腦」為上海投下了「信任票」。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以色列生物化學家阿龍·切哈諾沃表示,要讓自己的實驗室與上海的機構開展合作,共同研發抗癌新藥。

完整的人才梯隊,既要有重量級「大咖」,也要有眾多不可限量的「新銳」。上海對青年人才從來都是熱情接納,給予支持,上海的落戶政策更寬鬆了,人才關心的保障性租賃房供給力度更大了,扶持創新創業的政策空間、眾創空間更多了,都是要幫助青年才俊打開成功之門,讓才露尖尖角的「小荷」獲得蓬勃向上的力量,聽到拔節生長的聲音。

一個年輕人將未來安放在一座城市,意味著他的工作、生活、理想、熱情乃至鄉愁都託付給了地理上特定的「這裡」。懷揣夢想的年輕人,以「這裡」為新起點,不斷奮鬥、成長、追夢。這個過程就需要熱帶雨林一般旺盛的城市生態,從發展機遇到成長環境,從生活便利到社交友好,從文化慰藉到精神共鳴。而這些,在上海都會有貼心的答案。

第四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少年英才交流對話會環節,很多「小科學家」們都記住了中科院武向平院士的鼓勵——期望你們有一天能成長為大科學家,我國到2050年要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就是現在的年齡加上30歲,你們將見證科學強國的歷程。

「有什麼樣的人才,城市就有什麼樣的競爭力,有什麼樣的未來」。在前不久召開的城市推介會上,這座城市的主政者親自推薦上海,講述了上海吸引力的不可抗拒的理由。上海提出「歡迎來上海,讓世界看到你」。這些話語,展現的是上海渴求人才、成就人才的誠意。未來,上海還將著力打造高水平的人才高地,人才的平台更大,天地更寬,環境更好。

在這裡,有足夠的機會、足夠的舞台,足夠你施展拳腳、大顯身手,助你追夢、築夢、圓夢!


-en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資料:魔都小哨兵SH

如有侵權,請後台聯繫小編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