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河遺址新發現:兩件簋「錯換」了蓋,3000年後才被發現

fans news 發佈 2021-12-06T23:40:51+00:00

1974年,北京西南角,業已露頭的琉璃河遺址新發現兩座大墓,文物工作者旋即對其開展發掘,堇鼎和伯矩鬲(gé)先後出土——前者是北京地區出土的最大青銅器,後者是首博如今的鎮館之寶。自此,北京作為古代燕國都城的面紗被慢慢揭開。

1974年,北京西南角,業已露頭的琉璃河遺址新發現兩座大墓,文物工作者旋即對其開展發掘,堇鼎和伯矩鬲(gé)先後出土——前者是北京地區出土的最大青銅器,後者是首博如今的鎮館之寶。自此,北京作為古代燕國都城的面紗被慢慢揭開。

後來,在2019年-2021年期間,北京市文化遺產研究院聯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8家單位,對琉璃河遺址的城址區和墓葬區開展了新一輪考古工作,其中,曾出土堇鼎、伯矩鬲的西周墓葬的重啟工作尤為引人注目。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考古工作隊現場負責人王晶介紹西周早期墓葬M1902發掘情況。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這次考古又有哪些新發現?既有銅器,如銅簋、銅車馬器、鏤空有銎銅戈;又有漆器,其中一件可能是漆豆;還有大型水井7處,最大型的井壙夯土寬度超過30米。

12月7日,新京報記者跟隨琉璃河考古工作隊探訪發掘現場,近距離地了解了這些新發現的驚喜。

兩件簋「錯換」了蓋,3000年後才被發現

當年由於地下水位高,1974年發現的兩座墓葬並沒有發掘完整。2021年,為高質量地建設琉璃河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提升遺址展示水平,考古隊對M1901(原IIM253)與M1903(原IIM251)兩座西周早期墓葬進行再次發掘。

此次發現,M1901新出土的銅簋與40多年前出土的圉簋紋飾相同,器蓋內銘文為「白(伯)魚作寶尊彝」,器內底銘文為「……王賜圉貝,用作寶尊彝」。值得一提的是,40年前的那件圉簋,器蓋與器內銘文剛好與之相反。「同一件銅器,蓋與身的銘文應該是一致的,這兩件簋紋飾類似,又在同一墓穴被發現,我們判斷,它們的蓋、身在下葬時應是混淆了,這一錯就是3000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考古工作隊現場負責人王晶說。

M1901新出土的銅簋,內有銘文。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這個新發現也證明,「(伯)魚」和「圉」實為同一人,對於西周的名、字制度研究,也增加了確鑿的證據。

此外,新出土的青銅面具、獸面形銅飾、成組的銅車馬器、鏤空有銎銅戈,紋飾精美、細節豐富,均為首次發現,表現出多元的文化元素。M1903出土了多件漆器,可辨識者有三角紋簋、豆等。漆器的發現,彌補了上世紀現場文物保護技術有限的遺憾,對於墓葬隨葬器用制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王晶重點介紹了鏤空有銎銅戈。「這件戈的紋飾非常精美,後面方形的部分是鏤空的,前部則是一個三角圓戈,這種器形,應該不是本地生產的,可能是來自當時中國南方、西南方,是非常珍貴的『舶來品』,也說明這個墓主人的身份絕非一般。」

精美的鏤空有銎銅戈。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北京所知年代最早的墓葬頭箱蓋板

在40多年前發現的基礎上,本次發掘還利用了最新的測繪手段、信息記錄手段和文物保護技術,對文物進行了精細化研究。

新發現的M1902號墓發現了目前北京所知年代最早的墓葬頭箱蓋板,在北方地區也較少見。細看,箱內有銅提梁卣、銅尊、銅爵、銅鼎、銅劍、漆器、陶器等,組合豐富。棺槨及人體骨骼均保存良好,槨板上有整隻殉葬狗,與狗同出了一件銅鈴。

出土的文物。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在這個頭箱蓋板里,我們發現了幾個小驚喜」,王晶介紹,一是包含青銅尊、青銅卣和青銅爵三件器物的青銅禮器組合;還辨識出了至少4件漆器,有一件可能是漆豆。「還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就是發現了拆卸過的殉牲,經社科院考古所的老師判斷,可能是半扇豬。」

「整體來說,在這個墓葬,考古隊員發現了完整的漆器、銅器、陶器的組合,發現了頭箱蓋板,發現了木框最底下的一層蓆子,還有裹板,相當完整地揭露了西周時期墓葬的下葬過程,對還原並研究喪禮制度有一定的幫助。」王晶說。

為填補以往田野發掘的空白、研究西周墓葬的棺槨規制,考古人員還首次採用了從槨室之外向內清理的「破壁發掘法」,對重點現象和出土器物進行1/2清理,重點痕跡留取剖面。清理出多處以往未發現的漆器、織物交疊現象,首次辨識出北京西周青銅箭頭的木質箭杆、席紋等;首次成功提取到北京西周早期帶紋飾的絲織品,精準還原了出土每件器物的空間位置,為還原和研究下葬過程和喪禮制度提供了豐富的史料。

「穿井治城」的遺蹟形制

此輪考古工作的另一個重要成果,是對遺址範圍有新認知。

據介紹,工作團隊採用普遍勘探、重點勘探、抽樣勘探相結合的方式,完成重點勘探面積約32萬平方米,抽樣勘探面積45萬平方米,遺址的保護區域範圍為17.3平方公里,遠超過此前認知。

視線轉到城址區。城內新發現成規模的夯土建築基址4處,大型水井7處。大型夯土保存之好、範圍之大,在西周考古遺蹟中屬於前列。最大型水井的井壙夯土寬度超過30米,深逾10米,分布在城南區域,說明西周燕都「穿井治城」的水平已經相當發達,大型水井的附近存在高等級建築的可能性很高。

此外,城址區發掘西周晚期房址3處,說明琉璃河遺址在西周晚期仍有密集的人類活動現象。它們與西周早期大型房址,共同組成西周各類型房址的豐富材料,對了解城內聚落的形態、城市布局和建築建造技術提供了資料。

今年上半年發布的《琉璃河遺址保護規劃(2020年-2035年)》明確,未來在琉璃河,將以西周燕國早期遺存及其背景環境為主體,建設考古遺址公園,具備科研、教育、遊憩等功能。本次釐清的西周墓地範圍超出原有認知的墓葬區邊界,表明琉璃河城外存在小型聚落、就近埋葬的情況,對進一步了解琉璃河遺址輻射範圍和族屬分布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為遺址公園的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

新京報記者 張暢 攝影記者 浦峰

見習編輯 陳靜 校對 付春愔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