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百般阻撓,英俄背後使絆,左宗棠收復新疆有多難?

fans news 發佈 2021-12-06T23:41:58+00:00

這首詩出自左宗棠部下楊昌浚之手,詩中提到的三千里楊柳,又被稱為左公柳,是後人為紀念左宗棠收復新疆之功而命名的。

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弟子滿天山。

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

這首詩出自左宗棠部下楊昌浚之手,詩中提到的三千里楊柳,又被稱為左公柳,是後人為紀念左宗棠收復新疆之功而命名的。

作為「晚清四大中興名臣」之一,左宗棠最為人熟知的功績莫過於收復新疆。但是,可能很少有人能夠清楚認識到,當初左宗棠收復新疆的過程到底有多艱難?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大清帝國的衰落就剎不住車,一路狂飆,而像新疆這樣天高皇帝遠,同時戰略位置又十分重要的地方,必然會被人給盯上。

1865年,中亞浩海汗國的軍閥阿古伯借護送分裂分子返回新疆之機入侵喀什,繼而控制天山南北,造成了新疆危機。

後來,由於英國與俄國兩大殖民帝國的介入,這場危局對中國而言已經不是傳統的邊疆危機,而是一次典型的地緣政治危機。

英俄兩國處於對中亞地區的地緣政治博弈需要,都試圖把被阿古伯割據的新疆納入其勢力範圍。英國與阿古伯簽訂通商條約,俄國更是於1871年直接出兵占領了伊犁。

因此,中國已不能沿襲傳統的邊疆觀念去平定叛亂,而必須站在地緣政治高度進行新的思考。但是,在當時的清廷,圍繞著如何處理新疆問題,卻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

李鴻章為首的一部分官僚認為,清朝的戰略重點應該放在東南沿海,爾將以新疆為代表的西北邊防看得無足輕重,認為放棄新疆也未嘗不可。

李鴻章等重臣的看法無疑為收復新疆帶來了第一個困難。針對此種看法,左宗棠堅定地認為,塞防與海防同樣重要,新疆是內地西北的屏障,有新疆才能保蒙古,保蒙古才能衛京師。

從國際局勢來看,沙俄對外擴張的勢頭只增不減,清與俄之間只有蒙古這一道屏障,當前新疆大部都已落入敵手,現在如果不收復,未來必定後患無窮。

而且,新疆也絕非李鴻章所說的無用之地,新疆全境向來有水草豐饒、牲畜充足,天山南北兩路過去也有富八成窮八成之說。因此,無論怎麼說,從當時的國內外形勢來看,收復新疆都是很有必要的。

幸運的是,左宗棠的看法最終得到了慈禧的認同,於是收復新疆之戰也正式提上了日程。然而,政策上的勝利只是左宗棠收復新疆邁出的第一步。接下來他要面對的第二個困難是軍餉。

打仗沒有足夠的錢糧是萬萬不行的。當初李鴻章在著力強調海防的時候,敢於撇下新疆,放棄塞防的底氣,就是認定軍餉不夠。國家財政在連年與太平軍、捻軍等起義隊伍作戰中,已經沒有能力同時支持海防和塞防了。

不過,左宗棠既然堅持要打,自然有他的辦法,在左宗棠看來,收復新疆其實不用抽調海防方面的軍費。左宗棠的大軍的糧食來源主要依靠內地,從河西走廊地區到巴里坤,全程長達2400多里,且戈壁縱橫,路途艱險,糧食損耗嚴重,嚴重影響糧餉效率。

為了解決軍糧問題,左宗棠一方面在呼和浩特設立西征採運總局,開闢第二條較為經濟的糧運通道,同時又把目光轉向境外,準備進口糧食。

1875年5月正在大清開始秘密備戰之際,俄國參謀部軍官索斯洛夫斯基前往蘭州窺探軍情。索斯諾夫斯基出於控制中國在新疆軍事行動的目的,表示俄國願意出兵助戰,並可以向左宗棠大軍提供充足軍糧。

左宗棠當然知道俄國人沒安什麼好心,但他又考慮到從俄國採運糧食相比從河西地區轉運能節省不少運輸成本,而且俄國並未對清廷的西征採取任何阻攔。最終,左宗棠與索斯諾夫斯基簽訂了購買500萬斤糧食的合同。

儘管在開戰前夕,俄國只運來了140萬斤,但這對西征大軍的軍糧來說仍是一筆重要的補充。

左宗棠籌備軍餉的第二個計策是利用國外資金解決國內財政問題,簡單來說就是借外債。

自1875年開始正式謀劃收復新疆後,左宗棠先後兩次舉借外債,共八百萬兩,這讓左宗棠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資金。

主戰的方針定了,軍餉也湊的差不多了,最後就是如何打贏的問題了。清末的有識之士在看到清軍屢屢被列強按在地上摩擦的時候,最先意識到的就是武器上的差距,左宗棠也不例外。

為了能有足夠的軍事實力與阿古伯抗衡,左宗棠在受命督辦新疆軍務後,立即著手補充軍隊中的現代化裝備,大力添置先進槍炮,彌補清軍與阿古伯的裝備差距。

除了在蘭州建立製造局仿製西方槍炮,左宗棠還命胡雪岩在上海代為外購軍械,並交代其重點採購德國克虜伯大炮與先進步槍。

按照左宗棠的指示,胡雪岩通過在上海的外國央行購買了上萬支步槍與數十門大炮,大大提升了西征大軍的現代裝備水平。以西征軍主力劉錦棠部為例,其麾下裝備各式先進步槍1000多支,新式大炮十幾門。

此外,左宗棠還建立了一支獨立的炮兵部隊,炮隊全部配備進口先進火炮。這些現代化軍械的廣泛配備,讓左宗棠的部隊成功跟上了世界潮流。英國評論家包羅傑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左宗棠的西征大軍根本就是一隻出現在中國的歐洲軍隊。

現在我們再來看左宗棠的這支西征大軍,裝備上足夠現代化,也有完全不虛阿古伯集團戰鬥意志。左宗棠身為欽差大臣,以花甲之年不辭辛苦,親率千軍萬馬,抬棺出征。統帥尚且如此,全軍自然上下一心,再加上糧餉、武器裝備都已到位,阿古柏的覆滅只是時間問題。

1876年4月,清軍在肅州誓師,然後正式出征。幾個月後,清軍便收復了北疆,兵鋒直指阿古伯老巢喀什格爾。為了保住阿古伯集團,作為阻隔俄國南下印度的緩衝地帶,英國急不可耐的跳出來進行調停。

英國駐華公使通過李鴻章向清政府發出試探,詢問清廷是否能接受阿古伯投誠成為大清屬國,但未得到積極的回應。

1877年4月,英政府宣布將向喀什派遣公使,表示對阿古伯集團的支持。在這種情形下,清廷內部開始出現妥協的聲音。

清廷中樞對是否繼續消滅阿古伯集團猶豫不決,但左宗棠當即上書,嚴厲批駁了英國的調停行徑,並明確向慈禧表示:兵不可停,地不可棄。

在左宗棠的影響下,清廷最終一掃猶豫姿態,決議徹底掃除阿古伯集團。1877年9月,左宗棠開始了收復南疆的軍事行動,阿古伯見大勢已去,服毒自殺。

英國為了保存殘餘的阿古伯勢力,再次出面調停,要求清廷允許阿古伯集團作為屬國每年入貢。左宗棠再次回擊英國的陰謀。同時,左宗棠還及時指示前線將領加速進剿,不要理會英國人的干擾,如與英國人交涉,就讓他們到宿州大營去談,由左宗棠直接應對。

同一時期,相比於對英國的堅定鬥爭,左宗棠對俄國的態度就緩和許多。因為俄國雖然占領了伊犁,但沒有對阿古伯集團給予明確支持,也沒有在清軍作戰過程中刻意阻撓。所以,左宗棠提出暫不與俄國交惡。事後證明,左宗棠的對俄策略完全正確。

善意的沉默,不僅讓清軍收復新疆的過程變得更為順暢,還讓清軍在粉碎阿古柏集團後,能徹底騰出手來奪回伊犁,最終讓新疆16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