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還有十大世界級的核物理學家

fans news 發佈 2021-12-06T23:42:27+00:00

曾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物理系主任,中國核學會名譽理事長。



一、中國核物理研究的開拓者——趙忠堯


科學地位:人類物理學史上第一個發現反物質的科學家。中國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物理研究和加速器建造事業的開拓者。曾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物理系主任,中國核學會名譽理事長。歷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副所長。


主要成就:趙忠堯主要從事核物理研究,特別是硬g射線與物質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建成中國第一、二台質子靜電加速器,為在國內建立核物理實驗基地作出了重要貢獻。趙忠堯第一次發現了正電子的存在,值得一提的是,他是人類物理學史上第一個發現反物質的科學家。他觀測到的正、負電子湮滅輻射比後來安德遜看到的正電子徑跡早兩年。趙忠堯的研究成果為研製正負電子對撞機提供了理論基礎,同時也奠定了他在世界物理學界的地位。1932年,安德森因發現正電子徑跡獲諾貝爾獎。人們才認識到:趙忠堯是最早觀察到正負電子對產生與湮沒的人。1958年,趙忠堯負責籌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並任系主任。



1946年春,趙忠堯回到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在核物理實驗室參加了美國原子能委員會和海軍部聯合支持的核物理科學研究,研究的論文是"質子轟擊F19時所產生的低能α粒子的研究"。這是當時世界核反應研究的前沿課題,趙忠堯先生在美國科學界的知名度已經相當高了。


20世紀30年代,趙忠堯在美國進行的實驗研究中首先發現:當硬g射線通過重元素時,存在著反常吸收,並產生一種特殊輻射。趙忠堯的這些工作,正是正電子發現的先驅。


趙忠堯開設了中國首個核物理課程,主持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核物理實驗室。趙忠堯與他的老師葉企孫在一起,還培養了一批後來為中國的原子能事業做出重要貢獻的人才:比如王淦昌、彭桓武、錢三強、鄧稼先、朱光亞、周光召、程開甲、唐孝威,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和李政道也都曾經受業於趙忠堯。


趙忠堯在世界物理學家心中是實實在在的諾貝爾獎得主!(前諾貝爾物理學獎委員會主任愛克斯朋評)


趙老師本來應該是第一個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中國人,只是由於當時別人的錯誤把趙老師的光榮埋沒了。(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評)


要不是趙教授在30年代對正負電子湮沒發現做出的巨大貢獻,他就是正負電子產生和湮滅過程的最早發現者,沒有他的發現就沒有現在的正負電子對撞機,也就沒有今天的物理研究。(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評委)


趙忠堯先生以畢生精力從事科學和教育事業,為發展中國核物理和高能物理研究事業、為培養中國原子能事業、核物理和高能物理的實驗研究人才作出的重大貢獻。(葉銘漢院士點評)


趙忠堯為發展中國核物理和高能物理研究事業、為培養中國原子能事業、核物理和高能物理的實驗研究人才作出了重大貢獻,是中國原子核物理、中子物理、加速器和宇宙線研究的先驅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趙忠堯先生是享譽全球的傑出科學家。(北京原子能研究院張煥喬院士點評)


趙忠堯先生是中國原子核物理、中子物理、加速器和宇宙線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評委)



二、中國放射性同位素應用領域的創始人——張家驊


科學地位:原子核物理學家,中國放射性同位素應用領域創始人之一。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現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第四任所長、名譽所長,上海核學會原理事長。


主要成就:張家驊長期從事同位素應用技術研究、同位素儀表研製、釷基核燃料循環研究,是我國傑出的核物理學家、我國放射性同位素應用領域的創始人之一、著名愛國人士。在美國期間,實驗證實電子和正電子具有不同的穿透率,對薄窗計數器探測效率的校正十分有用。他在北京、上海廣泛開展同位素和射線的應用研究,比如永久發光粉、放射線同位素電池的研製,同位素源X射線螢光分析,釷作為新核能的基礎研究等。五十年代後期多次負責開辦同位素應用訓練班、核電子儀器維修訓練班,為我國放射線同位素的研究應用培養了大量人才。編著有《放射性同位素應用基礎知識》、《放射性同位素X射線螢光分析》等。


張家驊自70年代起致力於釷基核燃料循環的研究。他認為,一個國家的人均能源消耗是這個國家是否發達的標誌。中國煤和石油資源有限,發展核能是必由之路。如今世界各國發展核能所需的核燃料主要是鈾。中國鈾的資源並不豐富,但鈾的資源卻有相當儲量。中國已探明的稀土資源儲量約有30萬噸的共生石,其中有含金量較高儲量不小的獨居石。因此,從長遠觀點來看,實現以塔基作為核能資源將是十分重要的。


他從核能工程角度考察,認為釷的物理性能比鈾238為好。釷232-鈾233組合燃料有可能在慢(熱)堆中實現自持式運行,而且可以採用工藝上最為成熟的輕水型反應堆。而以鈾238-鈽239為組合燃料則只能在快中子反應堆內實現自持或增殖,技術難度較大。


1980年,張家驊被任命為原子核所副所長,1982年任所長,1983年後任名譽所長。任副所長、所長期間,他為輻照保鮮等應用倡議並積極推動建成上海市輻照中心,領導開展了一系列輻照保鮮實驗研究工作。他親自主持了回旋加速器改建方案的審定,主持確定引進一台4MeV質子靜電加速器,以開展質子X光螢光分析等核技術應用。他曾提出在原子核所建立一座科學實驗用的高通量堆。他關注了2×6MeV串列靜電加速器廠房的設計與建造。



三、中國的「居里夫人」——何澤慧


科學地位:中國傑出的核物理學家 。空間科學學會原常務理事,中科院高能所原副所長。被譽為"中國的居里夫人"。


主要成就:何澤慧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40年獲德國柏林工業大學工程博士學位。何澤慧生前是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何澤慧在德國海德堡皇家學院核物理研究所工作期間,首先發現並研究了正負電子幾乎全部交換能量的彈性碰撞現象。在法國巴黎法蘭西學院核化學實驗室工作期間,與合作者一起首先發現並研究了鈾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現象。上世紀50年代,與合作者一起自力更生研製成功對粒子靈敏的原子核乳膠探測器。在領導建設中子物理實驗室、高山宇宙線觀察站,開展高空氣球、高能天體物理等多領域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首顆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的名字也是為紀念推動中國高能天體物理發展的已故科學家何澤慧。


何澤慧於1940年進柏林西門子工廠弱電流實驗室參加磁性材料的研究工作。1943年,她到海德堡威廉皇家學院核物理研究所,在玻特教授指導下從事當時已初露應用前景的原子核物理研究,曾首先觀測到正負電子碰撞現象,被英國《自然》稱之為"科學珍聞"。


1946年春天,何澤慧從德國到法國巴黎,和大學時何澤慧與錢三強期的同學錢三強結婚,開始共同的科學生涯。他們一起在約里奧·居里夫婦領導的法蘭西學院原子核化學實驗室和居里實驗室工作,合作發現了鈾核裂變的新方式--三分裂和四分裂現象(她首先捕捉到世界上第一例四分裂徑跡),在國際科學界引起很大反響。因為鈾核"三分裂"現象是何澤慧首先發現的,所以其被西方媒體稱為"中國的居里夫人"。


何澤慧於1956年研製成功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原子核乳膠。,在西藏甘巴拉山建成世界上海拔最高的(5500米)高山乳膠室使中國成為當時少數幾個能生產核乳膠的國家之一。



重要評價:


何澤慧先生是中國原子能物理事業開創者之一,是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創建者之一。她以滿腔的熱忱領導開展中子物理與裂變物理的實驗,她積極推動了祖國宇宙線超高能物理及高能天體物理研究的起步和發展。(李政道,著名科學家)


何澤慧是一個非常聰明的科學家,她在德國進行了重要的研究。1948年,她與錢三強回到中國,使中國的核物理發展變得非常活躍,她與錢三強分享中國近代歷史。(Pierre Radvanyi教授,法國Saturn國家核物理實驗室主任)



四、中國核探測器及核電安全研究體系的先驅——戴傳曾


科學地位:中國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院長。,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院長、名譽院長,國家核安全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核環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計量學會名譽理事,核動力學會常務副理事長,《核科學與工程》及《核動力工程》副主編,是國際上首批從(d,n)反應中測得自旋宇稱的學者之一。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兼原子能評議組組長。



主要成就:戴傳曾於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同年進入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任研究員;1951年獲英國利物浦大學博士學位;1978年任中國科學院原子能所副所長;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戴傳曾主要從事實驗核物理、反應堆物理、反應堆工程和核電安全方面的分析研究。60年代以來,在大型電磁分離器等多種儀器研製和核潛艇動力堆等多項重點項目研究中作了大量組織領導和業務指導工作;領導研製成微型反應堆並開發了單晶矽中子嬗變摻雜技術;為建立中國核電安全研究體系作出突出貢獻。


回國後研製成功鹵素管、中子計數管、中子電離室等多種核探測器。在中子物理研究中,建立了國內第一台中子晶體譜儀,獲得了國內首批中子截面數據。其中鹵素計數管填補了國內核探測技術領域的空白。研製成功中子衍射譜儀,達到當時國際先進水平。戴傳曾來到了近代物理所,接過錢三強所長親自主持的核探測器組,開始了艱苦創業,研製中國第一代核探測儀器。尤其幾種計數管的研製成功和投入批量生產,為中國地質勘探、教學工作、武裝防化兵、中子物理實驗、核武器研製和核試驗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測量手段。特別是為中國其後自主研發核武器及核反應堆奠定了基礎。


在他的帶領和具體指導下,僅僅用4個多月時間就設計製作了一台獨具一格的中子晶體譜儀。他們還做了一個高精度、很精緻的準直器塞入反應堆,測出了鎘、銦等核素的中子全截面,測得的數據與當時國際上公布的數據一致。


值得一提的是,其兩台譜儀均達到了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在它們上面先後開展了堆中子能譜、中子全截面和裂變截面及中子衍射的實驗研究。這兩台譜儀連續可靠地使用了20多年,為中國在反應堆上開展中子物理研究和固體物理研究發揮了重要作用。


他所負責的科研工作重點逐漸轉向核動力堆。在為中國第一艘核潛艇動力堆做的重點科研項目中,最突出的是燃料組件考驗。在物理方面做了模擬零功率試驗,在熱工方面做了流道流量測定試驗,還做了一些控制方面的工作,為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的研製做出了重要貢獻。


戴傳曾親自組織實施,建成了國內第一個大型輻照後材料檢驗熱室(303熱室)。在快堆研究方面,戴傳曾作為技術負責人建立起了鈉工藝研究工號和快堆零功率裝置。在空間堆研究工作中,利用堆內熱離子發電技術發出的電流,唱出了"東方紅"樂曲。他提出在中國建造TRIG型脈衝堆,並領導了概念設計工作,為中國核動力院80年代建成脈衝堆打下了基礎。1995年開始,又為秦山核電廠反應堆壓力殼鋼隨堆考驗的監督管樣品開始進行逐根檢驗。他還親自組織攻關,解決了如何控制輻照量和輻照溫度,以及如何退火等一系列工藝技術問題。並且誕生了中國第一批中子嬗變摻磷的單晶矽,並很快應用到可控矽和大功率整流管的生產中,不僅大大提高了器件的成品率,更重要的是為原子能所軍轉民走出了重要的一步。


戴傳曾是國際上首批從(d,n)反應中測得自旋宇稱的學者之一。50年代指導並參加研製成中子衍射譜儀等多種儀器並用其開展了有關研究。


60年代以來,在大型電磁分離器等多種儀器研製和核潛艇動力堆等多項重點項目研究中作了大量組織領導和業務指導工作;領導研製成微型反應堆並開發了單晶矽中子嬗變摻雜技術;在建立中國核電安全研究體系作出重要貢獻,為新中國核電領域中奇蹟般地創造了五個第一:第一台"東風一號"中子晶體譜儀、第一台中子衍射譜儀、第一座快中子零功率堆、第一批中子嬗變摻磷的單晶矽、第一座微型中子源反應堆,戴傳曾的一生全部奉獻給新中國核能、反應堆、核電事業的研究與製造,是建立核能事業的功臣。



五、中國核工業創建與核科學傑出貢獻者——胡濟民


科學地位:中國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北京大學教授 。先後擔任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黨總支書記。



主要成就:胡濟民於1942年從浙江大學物理系畢業;1945年考取英國文化委員會資助去英國留學,到英國伯明罕大學學習,1946年轉入英國倫敦大學;1948年獲得倫敦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49年9月回國應聘到浙江大學物理系任副教授,之後被任命為浙江大學副教務長;1955年初奉調到北京大學,並由周總理親自批示,任命為物理研究室主任,負責籌建和領導物理研究室的工作;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胡濟民對具有非中心力成分的核力問題作了系統研究,並取得多項重要成果。在重離子核反應機制方面,提出了"准複合核模型",在原子核裂變、原子核集體運動和宏觀模型方面取得了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


胡濟民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倡導開展核聚變和等離子體物理的研究,為中國在這一領域做了開創性的工作。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正當重離子核物理成為核科學研究前沿課題時,他就從理論上探索合成超重核的可能性,並提出了重離子核反應要經過中間階段的"准複合核模型"。七十年代中期,他並親自領導和參加裂變核數據計算和裂變機制的研究工作,他首創的多維裂變布朗運動模型取得了重要成果。到了九十年代,他又在高自旋超形變態研究領域,發展了原子核的振動與轉動模型,為核結構研究作出了新的貢獻 。


胡濟民曾主編出版了《原子核理論》《原子核的宏觀模型》《原子核裂變物理》等專著 。



六、中國傑出的核物理學家——呂敏


科學地位:中國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解放軍總裝備部武器裝備論證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核學會副理事長。



主要成就:呂敏於1952年從浙江大學物理系畢業後分配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1959年赴前蘇聯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工作;1962年回國後被調到國防科委,在新疆國防科委核試驗基地工作,先後擔任過研究室副主任、科技處副處長、研究所副所長、基地科技委主任等職務;1987年因為身體原因調回北京,在國防科工委系統工程研究所任研究員;1988年擔任抗輻射加固技術專業組組長;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99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


呂敏自回國後調到國防科委,參加核試驗基地研究所的籌建工作,並開始第一次核試驗的準備。在第一次核試驗中,他具體負責測量核鏈式反應動力學參數,呂敏提出測量的物理方案,帶領了一批比他更年輕、剛從大學畢業不久的同志們,在沒有實驗室、沒有儀器設備的條件下,籌備反應動力學測量所需要的測量和標定的設備。在許多單位大力幫助下,終於按時完成了準備工作,現場測試成功,為理論設計部門提供了第一枚原子彈的實測數據。此後,不斷改進儀器設備的性能,在幾十次核試驗中,提供了大量的鏈式反應動力學重要的實測數據。隨著中國核武器水平的提高,核裝置爆炸涉及的物理過程增加,其中聚變核反應起重要作用,這就要求在每次核試驗中取得更多的實測數據,用以檢查理論設計和計算的可靠性。


呂敏先後提出多項實時物理診斷測量項目及測量的基本物理方案,並指導年輕同志們加以實現。這些項目包括用飛行時間方法測量中子能譜從而獲得聚變反應溫度;通過針孔照相獲得聚變反應區的形狀和尺寸;利用電子對反應產生的正電子測量聚變反應的高能7射線;利用光纖陣列測量空間不同位置的溫度參數等等。為了使每次豎井方式的地下核試驗能夠得到更多的實測數據,呂敏提出採用多測量項目鋼架組合的核試驗方案,並促進其實現,使豎井核試驗中能夠順利地同時進行多項目物理測量,為每次核武器試驗都獲得豐富的數據創造了條件。


呂敏主要負責武器和衛星的抗輻射加固技術研究,除組織領導工作外,在電子元器件單粒子效應、電子線路瞬態-輻照效應、元器件X射線劑量效應、X射線力學效應等方面提出了許多研究課題和研究途徑的建議。在北京工作期間,呂敏還參加了軍備控制的科學與技術研究,在核軍備控制的理論、形勢分析、趨勢預測等方面寫出了一些論文。


中國科學院評價認為,呂敏長期在新疆核試驗基地工作,多次參加中國核試驗,在核試驗的物理診斷領域中長期從事系統的、開創性的工作,為提高中國核試驗物理診斷水平,建立較完善的診斷體系作出了貢獻 。



七、中國核物理實驗及核試驗診斷傑出科學家——胡仁宇


科學地位:蘇聯門捷列夫物理研究所研究生。胡仁宇的導師是世界聞名的物理學家契侖柯夫。後歷任西南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研究員、研究員、副院長、院長擔任中國科學院第九研究院院長。



主要成就:胡仁宇195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一直從事於集體性很強的國防大科學研究任務,主要做核物理實驗研究及核測試技術工作。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胡仁宇長期從事核物理實驗、核試驗診斷、慣性約束聚變和核安全研究,領導籌建了多個核物理實驗室,在聚合爆轟熱核反應研究、核試驗近區物理測量等方面解決了一系列重大技術問題;承擔有關中子物理、放射性核素測量和其他核測試工作;開展了強脈衝混合輻射場的各種特性的測量工作;胡仁宇組織領導核武器設計、試驗、定型和生產,制定中長期科技發展戰略、高技術跟蹤、人才培養、開發民用技術和科研新基地建設等重要規劃。為中國核武器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1958年,他提前回國,被錢三強教授推薦到一個新組建的國家核心保密單位從事國防尖端科學研究。他接受的第一項任務就是負責組建加速器與中子物理實驗室。這項研究工作,直接關係到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能否按期研製成功。他帶領一批新參加工作的大學生克服種種困難,夜以繼日地工作,利用極期簡陋的條件,用比外國人更短的時間陸續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出色地研製成功中子發生器,建立了快中子物理實驗室。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研製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作為科研室負責人的胡仁宇,親自參加了這次試驗,並擔任了作業隊一個小組的領導人。他和他的同事們研製的核心部件,成功地裝配在第一顆原子彈上。以後,他又轉入氫彈技術的實驗工作,擔任了實驗室副主任,在當時部一級的負責人中,他是最年輕的一個。在王淦昌等老一輩科學家的指導下,他帶領一支年輕的科技隊伍,馳騁在空氣稀薄的青海高原,年復一年地戰鬥在風沙瀰漫的戈壁灘和交通不便的深山峽谷中,為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試驗成功作出了貢獻。


七十年代初,胡仁宇隨整支研製隊伍調往四川基地,擔負九院(核武器研究設計院)二所的科技領導重擔,負責籌建慣性約束聚變實驗室。他和同事們陸續研製了一整套物理診斷技術設備,先行開展有關物理實驗室研究,為開拓這一前沿前沿學科領域的研究起了重要的作用。1981年被國防科工委聘為近區物理測量組負責人。他組織科技人員探索新的測試原理和方法,對快速脈衝輻射場測試技術的提高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胡仁宇前後參加過6次國家核試驗,每次試驗都自始至終親臨條件十分艱苦的現場,參與指揮領導,為確保每次試驗圓滿成功作出了重要貢獻,對新中國國防尖端科研的傑出貢獻。



八、中國低能加速器物理與技術方面學科帶頭人——陳佳洱


科學地位:中國著名核物理學家、加速器物理學家、教育家,,亞太物理學會聯合會主席 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擔任北京大學校長;西湖大學顧問委員會委員。成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中科院研究生院物理科學學院院長,中國科協榮譽委員、北京市科協名譽主席、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名譽主席以及國際純粹與應用物理學聯合會(IUPAP)執委會副主席、薩拉姆國際研理論物理究中心科學理事會理事等職。曾任中國物理學會六、七屆理事長, 北京市科協五、六屆主席以及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主任, 亞太物理學會聯合會理事長等職。



主要成就:陳佳洱長期致力於粒子加速器的研究與教學,是低能加速器物理與技術方面的學科帶頭人。陳佳洱長期從事加速器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在開拓發展我國的射頻超導加速器、加速器超靈敏質譜計、射頻四極場加速器、高壓靜電加速器以及束流物理等眾多的低能加速器及相關的應用領域, 取得了突出的成果,發表論文150餘篇。


陳佳洱1986 年曾被評為中國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先後獲得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先進個人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和二等獎各三項以及光華科技基金一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獎勵。


陳佳洱領導完成了4.5MV靜電加速器的設計與建造和2×6MV串列靜電加速器的改建與提高,並在此基礎上建成中國首台碳-14超靈敏加速器質譜計,主持新型重離子RFQ加速結構和射頻超導加速腔的試驗、設計與研究,取得國際先進水平的成果結合加速器項目深入研究束流物理,在提高束流輸運和利用效率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重要評價:陳佳洱長期從事加速器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在開拓發展中國的射頻超導加速器、加速器超靈敏質譜計、射頻四極場加速器、高壓靜電加速器以及束流物理等眾多的低能加速器及相關的應用領域,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吉林大學物理學院評)


作為歷史的見證者,陳佳洱見證了中國科技的騰飛之路,而作為科學家,他也親自為中國開拓發展射頻超導加速器、加速器超靈敏質譜計、射頻四極場加速器、高壓靜電加速器以及束流物理等眾多的低能加速器及相關的應用領域做出突出貢獻。(CCTV《朗讀者》等評) )



九、中國著名核聚變與等離子體物理學家——王世績


科學地位:中國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上海雷射等離子體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九研究設計院工作,歷任助研、副研、研究員;研究室正、副主任,研究所科技委主任,所長,高功率雷射物理國家實驗室常務副主任、主任;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2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2005年擔任同濟大學理學部主任 。



主要成就:王世績是中國的著名核聚變與等離子體物理學家,他組織領導的"神光Ⅱ"高功率雷射裝置是當前中國國內規模最大、國際上為數不多的高性能高功率雷射實驗裝置,取得多項重要的物理實驗成果,對中國慣性約束聚變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20世紀60年代初,王世績在蘇聯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研製含鎘大液體中子閃爍探測器,實現共振中子裂變參數較高精度測量。60年代中在核試驗測試中,採用優化設計的氣體契侖科夫探測器,實現高本低下高能g射線測量,並據此確定熱核反應時間過程。80年代初,主持中國雷射聚變研究實驗工作,領導研製十餘種診斷設備,組織多輪總體實驗。80年代後期對中國X光雷射研究的開拓、發展及躋身國際先進行列作了一定的工作。90年代組織領導神光Ⅱ高功率雷射聚變裝置的研製 。1998年4月,由王世績帶領的科研組在日本Gekko XII裝置上進行的類鎳鐿靶X光雷射實驗中獲得了當時國際上亮度最高的短波長超強X光雷射輸出 。



十、中國第一台種子飛行時間譜儀功臣——王乃彥


科學地位:中國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數理學部主任學院院士,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核工業研究生部名譽主任,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科技委高級顧問 。成擔任泛太平洋地區核理事會正理事長;2004年獲得世界核科學理事會全球獎 。



主要成就:王乃彥參與研製並建立起中國第一台在原子反應堆上的種子飛行時間譜儀;參加和領導了核武器試驗中近區物理測試的許多課題;在中國開闢並發展了粒子束慣性約束聚變研究 。王乃彥參加研製並建立了中國第一台在原子反應堆上的中子飛行時間譜儀,測得第一批中子核數據。對Yb和Tb同位素的中子共振結構的研究作出了貢獻。參加和領導了核武器試驗中近區物理測試的許多課題,為核武器的設計、試驗、改進提供了重要的實驗數據。在中國開闢並發展了粒子束慣性約束聚變研究,創建了相應的研究室。在電子束泵浦氟化氪雷射研究中取得具有國際水平的科研成果,建成了六束百焦耳級的氟化氪雷射裝置 。


王乃彥領導和參加了核武器試驗中極其重要的多種近區物理測試項目,對探測器系統的響應函數、測試數據的解卷積的復原處理等重要問題做了創造性研究,促進了中國核武器設計和測試技術的不斷改進,對慣性約束核聚變領域的物理和技術問題做了系統研究,在高功率脈衝技術、束流物理和束靶相互作用諸方面取得在中國國內外具有開創性的研究成果 。


王乃彥在高功率脈衝技術、束流物理和束靶相互作用諸方面取得在中國國內外具有開創性的研究成果 。(北京師範大學評)


王乃彥在中國開闢並發展了粒子束慣性約束聚變研究,並取得突出成就,是第一位獲得世界核科學理事會全球獎的中國人 。(光明日報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