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動力學效應證明反物質是一種運動現象

fans news 發佈 2022-01-12T21:09:36+00:00

摘要:趙忠堯於1930年發現伴隨硬射線在重元素中的反常吸收,還存在一種從未見過的特殊輻射現象,安德森於1932年在雲室中觀測到正電子軌跡,受到粒子反常軌跡現象的啟發,推斷出該物質為正電子,由此,確立了後來科學工作者對反物質存在的認同,正電子被納入未來科技的概念領域。

摘要:趙忠堯於1930年發現伴隨硬射線在重元素中的反常吸收,還存在一種從未見過的特殊輻射現象,安德森於1932年在雲室中觀測到正電子軌跡,受到粒子反常軌跡現象的啟發,推斷出該物質為正電子,由此,確立了後來科學工作者對反物質存在的認同,正電子被納入未來科技的概念領域。然而歷史的發展是不平常的,由於一場對「暫留效應」引起的反常運動現象的研究實驗,引發了對反物質的「動力學效應」現象的顛覆。顛覆反物質理論是科學前進的表現,開啟了反力學效應應用時代的大門。

關鍵詞: 反物質致命缺陷 暫留效應 相互作用力 磁場的極限

伴隨著量子力學的一路發展,科學的理論篇章已不能完全解釋微觀世界的眾多反常現象了,針對一些反常規的微觀現象,科學家們提出了反物質的概念。並在實驗室里捕捉到了正電子、反質子現象,似乎的確存在一個與主物質世界對應的反物質存在,也引申出了一系列的全新概念,但越是因為如此,我們越是要冷靜下來認真審視科學的發展。對微觀世界的觀察我們是依靠各類特殊工具間接完成的,而我們真的清楚考慮過每一項工具的適用範圍嗎?超出工具適用範圍的實驗結果難道就沒有誤導我們雙眼的可能嗎?如果存在這類問題而我們又沒有解決的能力,科學的未來必將止步於真理大門之前,沒錯,止步於大門前。因此,我在這裡要打出的一張「科技黑天鵝」的牌,為後續開場了。


1、相互作用力與運動狀態決定的世界關係


我們的世界皆是由波與粒構成的,一切物質間的聯繫都由力與運動決定著,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並且力是改變運動狀態的唯一手段,這一自然無法撼動的規律,決定了物質永遠不能在對物體產生相互作用力的同時而自身不發生運動狀態的改變,宏觀的力皆由微觀世界合力組成,微觀世界的力又來源於基礎粒子間的相互作用關係,而基礎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力也必然是伴隨著對應的運動狀態的改變。但是啊,宇宙間,物質間的運動狀態和相互作用力相互交融形成了一類兩者的上層結構,叫做穩態,又被人們區分為基態和激發態,本質則是一類在對應「能態環境」中的保持穩定的運動狀態。由於物質間力的相互作用始終在改變著它的運動狀態,因此穩態必然是依靠物質自身進行「類周期性往復運動」(波粒二相性的源頭)來「延時抵消」(緩衝)宇宙中其它物質產生的相互作用力對該物質運動狀態的改變,達到所有物質間力與運動狀態的統一協調,才能穩定成立的。同時,也正是因為穩態是如此成立的,所以才有了物質的空間占據體積的一系列關係。由於宏觀世界的一切都是由微觀世界進行支持組合才構成的,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任何宏觀現象都必須由微觀世界的「類周期性往復運動」構成的微觀穩態來給予支持的,沒有任何例外。同時,這也代表著宏觀世界的一切現象,必與微觀世界的時間尺度息息相關。(虛空代表0以及永恆的絕對空間,不屬於宏觀世界現象)


2、暫留效應造就的反力學現象


2.1 視覺暫留效應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相關聯的,每一類特殊現象的背後都隱藏著一類秘密。暫留效應,這是一類日常生活中便可遇見的特殊現象,高速轉動的汽車輪胎,快速轉動的電風扇,當他們的轉速達到一定頻率時,我們將會看見他們會向轉動的反方向緩慢轉動。原因是人眼的視覺具有暫留效應,外界的光學信號進入人眼產生的視覺信號不會馬上消失,而是會短暫停留約0.1~0.4秒,同時,人眼視神經的反應速度時值是1/24秒,高於24幀的畫面在人眼中便會構成連續的畫面。其生物學原理是,視覺依靠眼睛的晶狀體成像,感光細胞感光,轉換為神經電流,神經電流傳遞迴大腦產生視覺。感光細胞的感光需要依靠感光色素,感光色素的持續形成也是需要周期時間的,這就為視覺暫留現象提供了生理刷新時間這一必須的暫留時間條件。這表明,當外界物體的旋轉頻率與人眼的幀率達到一定關係時便會觀測到「反轉」現象,假設觀測者的觀測幀數為n,則被觀測物體的旋轉頻率在n以下時始終表現為正向轉動,在n~1.5n之間則會因捕捉圖像的逆向小幅度變動而呈現出反轉現象,在1.5n~2n時則同理又回歸到正轉,依此類推,每逢kn~kn+0.5n為便會出現反轉現象,kn+0.5n~kn+n則回歸正轉。因此,我們可以判斷出,當一類持續接觸關係存在」中途必要間隔時間「必要周期性刷新時間」時,必然會有類似的視覺暫留效應出現。原因是,該現象不局限於人眼的觀測行為,它屬於一類特殊的運動關係行為,在滿足其存在條件時,對於任意運動系統皆可成立。


2.2 磁場的極限


麥克斯韋電磁場理論的研究表明,變化的電場將產生磁場,變化的磁場也將產生電場。「變化」這一行為很重要,可以理解為電場變化產物為磁場,磁場變化產物為電場,由於兩者不會涉及物質本身的變化,所以只屬於相互作用力與運動狀態之間的變動行為,即兩者為基礎作用力在物質間不參雜附屬物質運動的直接表現和參雜附屬物質運動狀態的間接表現。這意味著,變化的電場產生的磁場一定具有「頻率」的屬性,進而必定存在維持磁場在宏觀成立的微觀粒子對應的必要周期性時間,而這個必要周期性時間便是磁場的普通性質在宏觀世界所能利用的極限。


2.3 反物質理論的致命缺陷


1928年,狄拉克在他的電子理論計算中,預言有一種帶正電而其它性質與電子相同的正電子存在。1930年5月趙忠堯發表了「硬射線吸收係數測量」論文,並在1930年9月最終發現伴隨硬射線在重元素中的反常吸收,還存在一種從未見過的特殊輻射現象,通過進一步測定發現該特殊輻射能量為0.5兆電子伏,大約等於一個電子質量,這是首次發現正電子但沒清晰意識到其是正電子。1932年,安德森在雲室中觀測到正電子軌跡,其辦公與趙忠堯相鄰,十分清楚趙忠堯的實驗經過與結果,有相當大的前期了解,後採用了與趙忠堯不同實驗方式得到數據,受到粒子反常軌跡現象的啟發,推斷出該物質為正電子,並於1936年因發現正電子的研究成果被授予諾貝爾物理獎。由此,確立了後來科學工作者對反物質存在的認同,並不斷的深入研究。一切看似美好,但實際卻是落入了前提條件認知不充分的「認知陷阱」。前提條件認知不充分的一步錯,導致後面步步錯,我為什麼說掉入認知陷阱?因為它就是那樣的。


雲室,是C.T.R.威爾遜1896年提出的,又稱威爾遜雲室。原理是:射出雲室的高能粒子引起的離子在過飽和蒸汽中可成為蒸汽的凝結中心,生成微小的液滴,進而粒子經過的路徑上會形成一條白色的霧,在適當的照明下便觀測到粒子運動的軌跡,並根據徑跡的長短、濃淡以及磁場中的彎曲的情況,進而分辨粒子的種類和性質。我們注意,雲室原理中存在著一個關鍵性問題,即「磁場中的彎曲」必須依賴的磁場,磁場宏觀表現屬於運動學特性並非是基礎力學的特性,更不是永遠適用的不變規則。


安德森是通過磁場中與電子質量相同方向相反的粒子軌跡判斷得到正電子存在的,也就是判斷電性為正的依據是雲室里的反向粒子軌跡。但是啊,宏觀磁場是由微觀的電場運動產生的,它存在著與生俱來的必要周期性刷新時間的暫留屬性。該暫留屬性的特殊存在,決定了在外界帶電粒子在速度滿足特定條件時,必將出現在微觀世界裡所對應的暫留效應。這個暫留效應在微觀領域也必然會造就一系列「偽裝」的反物質存在現象,誘導著人們落入認知陷阱。


2.4 暫留效應在微觀的達成條件及對應產生的反物質現象


我們假設組成宏觀磁場的微觀磁場單體結構對外界經過帶電粒子有效作用的等效距離為d,微觀磁場的單體刷新頻率為,則當帶電粒子速度在d~1.5d之間時,宏觀磁場的力學作用將與常規時刻力學作用反向,而考慮到微觀世界的速度問題,其速度越靠近1.5d越容易滿足暫留效應達成反向軌跡的條件。結合鉀40可放射天然正電子,趙忠堯測得的異常輻射能量當量,所謂的正電子正身極有可能甚至就是滿足暫留效應條件的「快電子」,其減速過程正好經過由磁場「必要周期性刷新時間」決定的觸發暫留效應的速度大小要求,進而表現為反向軌跡的電子,但其本身依然是電子。由此可推導出,低速電子不觸發反轉現象,而滿足速度要求的高速電子經過磁場,便可觸發對應的反轉現象。該效應表明,所謂的反物質現象,只是暫留效應產生的反力學現象在微觀世界的運動行為表現。據此,當前的反物質理論是擁有致命缺陷的,其採取的判斷依據根本不足以證明其本身,暫留效應所揭示的反力學效應在微觀世界對應出現的反向粒子軌跡原理,足以說明反物質只是一類特殊的動力學現象,而非真正的基礎物質。


3、反物質背後揭示的原理與科學未來的發展


反物質背後隱藏著我們對自然力學掌控的進一步可能,運動學的暫留效應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基礎科學的突破這也許就是個開端,在未來的各種反力學效應都將要應用到暫留效應這一基礎,或許不久的未來,我們能親眼觀測到各類反力學效應在各個行業的廣泛應用。當前的暫留效應,便是日後取代反物質建立反力學體系的基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