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說職高人出息難,孟子講盡信書不如無書,思考:什麼決定未來

fans news 發佈 2022-01-12T02:38:52+00:00

文|顏小二述哲文「上職高真的沒出息嗎?」「當然就是這樣的,社會上就是這樣的,(學歷)擺在那兒就是給你看的,(上職高)就是沒有上大學的好啊.....那為什麼不給我一個機會,讓我試一下考大學呀,不讓我試一下,你咋知道我考不上大學。

文|顏小二述哲文

「上職高真的沒出息嗎?」

「當然就是這樣的,社會上就是這樣的,(學歷)擺在那兒就是給你看的,(上職高)就是沒有上大學的好啊.....那為什麼不給我一個機會,讓我試一下考大學呀,不讓我試一下,你咋知道我考不上大學。」

上面的一段對話,是顏小二在網上看到的一個視頻中的對話,面對記者「上職高是否等於沒出息」的提問,視頻中的教授說話則相當直接,認可「上職高沒有上大學好」,並甚至對於「上職高是不是等於沒出息」這個疑問給出了肯定答覆。

由此,圍繞「北大教授」、「職高」、「出息」這三個詞,網友展開了熱議。有人稱讚北大教授說真話,有人則以身邊職高學歷的成功老闆為反例來反駁教授言論。

無論哪種觀點,顏小二這裡看到了圍繞這段對話,人們普遍思考的問題:「什麼決定前途?是學歷嗎?」。

1、「職高」與「前途」

針對「讀職高是不是沒前途」這個問題,顏小二不會直接肯定,也不會直接否定,但是毫無疑問,「讀職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人的學識積累,而學識積累的作用,很多時候表現在「思維」上。

於此,就在社會中「建功立業」一事來說,讀大學,會有機會接觸更多「開拓思維訓練」,由此,大學生會比「技能化」的職高朋友,要顯得更有優勢一些。

就像文章開頭教授回答的那樣,社會是現實的,上職高的朋友在社會上摸爬滾打,要比上大學的朋友吃更多苦,出人頭地的機率相對比較小,要說這之中的現實原因,也是可以深挖出一些的。

下面顏小二就以「讀書」單刀直入,來簡單說說「職高人」為什麼在大學生面前,優勢會差上許多。

2、學歷不是差距,本質區別在思維

自古以來,我們華夏民族幾千年文化不管如何變,「讀書」,是永恆不變的話題。而我們老祖宗強調的「讀書」,一直以來,從來不是「死讀書」,而是孟子提出的「盡信書不如無書」。

能夠體悟「盡信書不如無書」內涵的朋友,往往能正確體悟「讀書」並非為了「學歷」這一「人間真相」。

自古以來,我們接受「教化」,從來不是為了工具性輸出我們用腦子記錄的文字,而是結合自己的人生歷練,在實踐中思考、體悟,以此突破眼前的小小世界,看到更大的「天地」,這種超越性的視域,顏小二將其稱為,「眼界」。

也就是說,在顏小二心裡,所謂「學歷」,更多是社會的產物,畢竟社會之中的僱傭關係需要「學歷」作為了解一個人能力的快捷「代替品」。

我們知道,要了解一個人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社會快節奏之下,僱傭者無法在短短的面試過程中全面了解一個人的能力,於此,「學歷」便成了將「能力」量化的「代替物」之一。

也就是說,在顏小二看來,決定一個人可以走多遠的,往往不是蓋了鮮章的名牌大學畢業證,而是一個人的能力,或者說「眼界」。

回到「職高」與「大學」對比之下的「前途」之爭,顏小二認為,「職高人」與「大學生」的差距,不是所謂學歷,而是這個學歷背後所代表的「思維訓練」、「思想碰撞」等等。人不是生而知之的,需要良師益友來啟發,而大學生比高職生在「接受啟發」方面,擁有更多資源,這也造成了高職人在「眼界」和「格局」方面,因受到的訓練不一樣,而不如「本科生」,繼而限制了發展。

精練概括來說便是:學歷從來不是決定前途差距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在「思維」。

3、什麼決定「前途」,一顆向學向上的心

雖然文章開頭的教授認可了「高職學歷影響前途」這一說法,但是他也在強調,要給人讀大學的機會,讓他們參加大學入學考試,以此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跡。毫無疑問,教授這是在鼓勵人們進修,是在提倡人們擁有一顆向學向上的心。關於這一點,顏小二是同意的。

有時候,我們怨天尤人,覺得這個社會、身邊環境處處都在限制自己,實際上,所謂「限制」,更多時候是自己的思想在「打結」。要知道,能夠決定你一舉一動的,從來只有你自己的思維,而那些所謂的「限制」,亦不過是我們對外界的「反饋」。

反饋之下,可悲的是自我束縛。

無論讀這篇文章的您是什麼學歷,顏小二想說,這個世界從來不缺樂於給他人貼標籤的人,但是,不被標籤束縛的「勇士」,總是和「成功人士」一樣鳳毛鱗,自己不否認自己,誰又能否認你?那麼你的前途豈會限制於區區一張紙?而人生的成功方式又怎麼會只有「家財萬貫」這看似富麗多為匱乏之物慾追求這一種?各位可以思考一下,顏小二言盡於此。

【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且獨家發布,搬運、抄襲等任何侵權行為,發現必究】

註:文中圖片來自網絡,部分素材來自網絡,侵刪(兩周內),喜歡請點讚收藏哦。想持續了解更多蘊含哲理的國學知識,想持續從各類文化,如影視、文學作品、歷史中體察更多人性的高尚與悲俗,可關注@顏小二述哲文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