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共公時代的鮮虞國已經威脅到周邊諸侯國家

fans news 發佈 2022-01-15T07:08:13+00:00

燕國北有燕山山脈,東南為渤海,西南為太行山脈,易水河、滹沱河等交叉其間,燕國的歷代國君,皆在這些山川河嶽之間部署軍事力量,建立國都城池,加強的絕不止是防禦體系。

燕國的歷史少不了齊國,也少不了趙國,史書中並稱燕趙,正是說這兩個諸侯國大致活躍的地區相近。燕國北有燕山山脈,東南為渤海,西南為太行山脈,易水河、滹沱河等交叉其間,燕國的歷代國君,皆在這些山川河嶽之間部署軍事力量,建立國都城池,加強的絕不止是防禦體系。在燕趙之間和燕齊之間還有個有名的國家,三四百年間對諸侯國起到過制衡作用。這個國家的發端,可能是在燕共公時期。

燕共公是燕國第28代國君。史書中記載,在燕共公上任不久,晉國的中軍重要人物荀吳,就曾主動發動對外戰爭,其中就有對戎狄之族的戰爭。在戎狄部族中有一支叫鮮虞的,大致活躍在太行山以東的範圍內,由於占據著趙、齊、燕的咽喉之地,並且在這個區域內建國立都,還參照中原諸侯國建立了整套國家管理體制,鮮虞國已是初具規模。

春秋戰國時代有個規律,即是某個地區出現一個或兩個強之時,周邊的國家往往就受到削弱,且無力對抗大國之威脅。同時那些夾縫地區中亦會出現很多流竄部族,比如兩周時代延續數百年的戎狄蠻夷,就往往成為諸侯國的心腹之患,衛國、刑國甚至因狄族之侵擾滅國,就是燕國也因山戎之侵擾,多次請援齊國。

對大國而言,這些流族並不難滅,只是大國一旦滅了這些夾縫地區的族群,就是對鄰國少了一種談判手段。因此很很值得懷疑的是,為什麼數百年間,晉、齊等大國為什麼不一鼓作氣滅掉那些夾縫中的流族,流族們侵擾鄰國,逼迫鄰國出讓國家利益,以求得大國之庇護,這才是大國們所想要的。但是晉國荀吳攻打鮮虞卻是有不同,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當時的晉國三軍六卿的權力極度膨脹,而各卿之間的內部傾軋之戰也越來越激烈,各卿都在致力於發展壯大家族力量,擴展家族的疆域,而原有的晉國政治格局大多已是劃分已定,要從內部去瓦解絕不是一朝一夕,因此各卿們才要積極發動對周邊戎狄部族的戰爭,就是要掠奪戎狄的土地來充實家族的力量。晉國范氏、中行氏、趙氏等族的領地,多散布在原狄人生活的晉國北部及東部地區,即可見此。

這個時代正是戎狄部族的大洗牌時期,百分之九十的部族都不能在晉國強有力的攻戰中存活下來,如「晉假道於鮮虞,滅肥」、「荀吳伐鮮虞,圍鼓,克之」、「鼓叛晉屬鮮虞,晉復使荀吳滅之」、「晉荀吳帥師滅陸渾之戎」、「荀躒率九州之戎及焦、瑕、溫、原之師以納王」。這是什麼意思呢?即是說晉國在這段時期里,已經大半的征服了周邊的戎狄部族,只是這些部族不是臣服的晉侯,而是臣服的晉國卿大夫們,才會出現卿大夫們率領諸戎征戰之事。而哪個部族沒有臣服晉國呢?正是鮮虞國。

燕共公時代,齊國為齊景公時代,齊國國力較強。晉國不能大規模與齊國展開對抗戰,齊國也不能征服晉國。兩大強國互不侵擾,所以當晉國大力發動對諸戎狄的戰爭時,齊國似乎保持的是無動於衷的態度。而燕國也是如此,但燕國跟齊國不同,當時的燕國或也是因無力抵抗晉國而已,而且消除了太行山以東、滹沱河如今的戎狄,既有利於晉國,其實更大的獲利者反而是燕國。因為晉國要管理這個區域還要從太行山以西翻越到以東,而燕國則不需要如此。因此燕國無動於衷的原因,則要更顯黑暗得多。

只是晉國從這個時期發動了對鮮虞的戰爭,一方面是荀氏要擴展自我疆域,一方面也是鮮虞的力量可能已經足夠影響到晉國的稱霸戰略。這個鮮虞也的確很強,至少在此之後,晉國曾經數次發動對鮮虞的戰爭,都沒有取得徹底的成功,反而是鮮虞部族散落在各山野深處,反覆的不斷的作著對抗戰爭,最後還專門成立了更大規模的中山國,這即可見,鮮虞之強,是多種原因促成的,燕國的責任不可推卸。

如果當時燕共公發動外交戰略,與齊國、晉國共同結盟,徹底展開對鮮虞等部族的大清洗戰爭,或是後來就沒有什麼中山國的事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