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70架伊爾76戰略空降,看運20戰略投送上相比美俄還有哪些差距?

fans news 發佈 2022-01-15T11:01:51+00:00

俄羅斯能夠在短短兩天時間裡,就將三千人的部隊和武器裝備,空降轉運到4000公里外的哈薩克斯坦,戰略空降實力可見一斑,畢竟這種數千人的戰略空降除了大量的人員需要集結空降轉移外,更有包括裝甲車、坦克、防空飛彈等諸多輪式、履帶式底盤的防護車輛需要隨同轉運,所以對於戰略運輸機的性能表現要求也非常高。

俄羅斯能夠在短短兩天時間裡,就將三千人的部隊和武器裝備,空降轉運到4000公里外的哈薩克斯坦,戰略空降實力可見一斑,畢竟這種數千人的戰略空降除了大量的人員需要集結空降轉移外,更有包括裝甲車、坦克、防空飛彈等諸多輪式、履帶式底盤的防護車輛需要隨同轉運,所以對於戰略運輸機的性能表現要求也非常高。在此次哈薩克斯坦空運中,俄羅斯共集結了70架伊爾76承擔人員和中小型裝甲車的空運任務,而大型裝甲車輛則交由運載力更強的安124戰略運輸機完成。

可能很多人覺得俄羅斯的戰略投送能力並不能算是世界之最,畢竟在2021年的阿富汗撤軍中,美國的空運規模更強,而且美國的C-17和C-5運輸機在此前的阿富汗行動中,短時間向數千公里外空降的部隊實力更是印證。

那麼我國呢?

說一個很直觀的事實問題,在2008年汶川地震時,我國當時裝備的大型軍用運輸機最大是什麼機型呢?可能很多人會說是進口的伊爾76MD,的確這個時候我國已經向俄羅斯採購了一批伊爾76,但是數量非常少,以至於當時大批物資都是依靠運8中型運輸機和民航飛機運輸到前線的,而這個問題雖然後面我國又從全球多國購買了多架二手的伊爾76軍用運輸機,來填補當前空軍在戰略運輸領域的空白,但是搭建起中國戰略投送能力,則是到2017年我國自主研製的運20大型軍用運輸機批量裝備服役後,才算是填補了這一空白,可能很多人會說運20相比俄羅斯最新的伊爾476和美國的C17差距還很是明顯,特別是在發動機上。

的確從一開始運20原型機到現階段的量產機型,運20裝備的都是D30KPII渦扇發動機,這款發動機雖然性能可靠成熟,但是研製年代較早存在推力小、油耗大等缺點,所以我國自主研製的更大涵道比的發動機,已經開始裝配在運20身上進行小批量試飛服役中,所以這個短板問題已經沒有了。

而且運20作為戰略運輸機,貨艙寬度和高度相比伊爾76更有優勢,甚至在某些方面相比美國的C17也有很大優勢,比如C17的機翼橫樑直接穿過了機艙內部,這樣設計雖然降低了中央翼盒和機身連接處的空氣阻力,但是深入貨艙內部也使得C17貨艙中段淨高度不足,不能運輸一些高度較高、或者尺寸超過貨艙長度一半以上的貨物。

相反運20的中央翼盒從貨艙上面穿過,並沒有侵入貨艙內,所以運20就沒有這個問題,就可以運輸一些尺寸更大、高度略小於貨艙最大高度的大型貨物。

當然運20身上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運20的性能到底能不能和俄羅斯的伊爾76、美國的C17一樣,滿足於中國戰略運輸需求?

從運20最大載重量66噸、最大飛行航程7800千米來算的話,雖然在最大載重量上略低於C17的78噸,但是仍然全面超越伊爾76,而且隨著運20換裝更先進航發後,其整體作戰實力相信還會有進一步提升的可能,畢竟發動機總推力增強後,無論是起降距離、飛行航程、飛行速度都會有很大提升,不說直接超越C-17吧,至少和俄羅斯伊爾76和美國C-17一樣承擔起本國核心的戰略運輸任務、三分天下實力是沒問題的。

當然從此次俄羅斯能夠在短短48小時內完成3000人的人員、裝備戰略投送,對於我們不僅是努力的動力外,更重要的也是給我們新的方向,因為美俄雖然都裝備有和運20同級別的伊爾76和C17,但是這兩個國家仍然都裝備了起飛重量和最大載重量更強的超重型運輸機,比如在此次戰略投送任務重,有五架安124戰略運輸機參與了重裝備戰略投送任務、其最大載重量超過150噸,不光能夠運輸一些伊爾76無法運輸的超大、超重型武器裝備,同時載重量是依然76的兩倍多,也就意味著其戰略投送效率更快更高。

同樣美國的C5B重型戰略運輸機,雖然最大載重量只有118噸,略低於安124的150噸,但是118噸的最大載重量仍然能夠同時運輸兩輛主戰坦克、或者更多更重、更大的軍事武器裝備,而這種超載超限運輸能力,就是我國已經批量裝備運20之際,仍然需要發展和努力的方向。

比如我國為中俄聯合研製的CR929大型民航客機研發的35噸級發動機技術成熟後,我們也可以發展屬於我們自己的450噸級重型運輸機,按照450噸級重型運輸機不低於170噸的載重量計算的話,其恰好滿足了我國對於超重型運輸機的巨大需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