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誕辰125周年|《再別康橋》和「林徽因」不足以概括他的人生

fans news 發佈 2022-01-15T11:06:31+00:00

31年後,他大筆一揮寫下這首《再別康橋》。「一首《再別康橋》,兩段婚姻,三位女性」,或許是人們對他濃縮一生的概括。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125年前的今日,

1897年1月15日,

徐志摩「悄悄的」誕生。

31年後,

他大筆一揮寫下這首《再別康橋》。

「一首《再別康橋》,

兩段婚姻,

三位女性」,

或許是人們對他濃縮一生的概括。

但事實上,

詩和情感的標籤之外,

徐志摩還是位優秀的報人、評論家和文化活動家,

遠比大眾想的更「豐滿」。

一腔熱血研究政治學

「在24歲以前,詩,

不論新舊,

於我是完全沒有相干。」

正如徐志摩自己所言,

一開始,他並沒有對詩情有獨鍾,

彼時這位青年滿懷的是對社會的思考、

懷揣的是救國的夢想。

1918年8月,

一艘輪船自上海碼頭緩緩駛出,

21歲的徐志摩踏上了赴美留學旅程。

老師梁啓超希望他學成歸國立業,

父親則期望他進金融實業界,

但「我自己最高的野心是想做一個

中國的Hamilton(漢密爾頓)。」

徐志摩在美求學期間留影

1918年11月,

「一戰」勝利的消息讓美國民眾湧上街頭歡呼慶祝。

身在異邦,

徐志摩也感觸頗深,

於是他與同舍的同學定下規章制度:

每天6點起床,7點開早會(激恥發心),

晚上還要唱國歌,10點半歸寢……

1919年,徐志摩進入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系讀碩士,

但受到國內五四運動的鼓舞,

他目光不再停留在實業救國,

轉而關注社會問題。

他期望從外國的政治經濟中尋求救國之路,

於是,在選課時他側重政治方面,

並研究各種政治學派的學說。

在這裡,徐志摩還接觸了諸多有關社會主義的論著,

並撰寫了一系列論文和書評,

宣傳社會主義學說。

1922年8月,

徐志摩決定回國,

在追尋林徽因的腳步之外,

徐志摩還打算回國幫助梁啓超推進

「中國的文藝復興」計劃。

勇於發聲批判社會黑暗

初回國,面對憂患重重的社會,

在滿腔熱血和社會責任感的驅使下,

徐志摩撰寫了多篇文章。

在是一個新秀詩人的同時,

他還是一位犀利的時政評論家。

徐志摩的手記

1922年5月,

蔡元培、胡適等人提出要建立由知識分子中的「好人」

組成的「好人政府」。

後在吳佩孚的支持下,

法學家王寵惠等人入閣,

北大教授羅文干任財政總長。

但內閣實際上是吳佩孚的傀儡,

並為曹錕所掌控的國會所不容。

隨著矛盾的激化,

羅文干成了犧牲品,

以「賣國納賄」的罪名被捕。

對此,知識界強烈不滿,

紛紛聲援羅文干。

徐志摩在憤懣之中寫下了

《就使打破了頭,也還要保持我靈魂的自由》,

發出了「無理想的民族必亡」的吶喊。

他旗幟鮮明地表示,

「要保全這點子小小的火星不滅,

是我們的責任,是我們良心上的負擔。」

參與創辦《新月》雜誌,

出任《晨報副刊》編輯

1923年冬,

張幼儀的二哥張君勱打算辦《理想》雜誌,

徐志摩二話不說,相繼寫下

《政治生活與鄰家三阿嫂》《青年運動》等文章,

展示著他對社會的觀察、洞見與呼喊。

張幼儀與徐志摩合照

也是在徐志摩回國後,

他在北京的住所迎來了多位朋友的拜訪,

胡適、陳西瀅、張君勱等人都是座上客。

他們常一起聚餐聊天,

後來逐漸將這種形式固定化。

從泰戈爾《新月集》受到啟發,

1924年春天,

徐志摩在門牆外掛出了「新月社」的牌子,

憧憬著「它那纖弱的一彎分明暗示著,

懷抱著未來的圓滿」。

同年三月,《新月》雜誌創刊號印發,

開篇便是徐志摩在創刊詞《新月的態度》中

留下的意氣風發的宣言:

「上帝說,要有光,就有了光。」

得益於徐志摩在文壇的影響力,

不少歐美留學歸來的知識精英們

踴躍投稿《新月》雜誌,

批判黑暗,痛斥惡腐。

《新月》雜誌月刊第一卷第一號

為了有更多的表達「舞台」,

1925年9月下旬,

徐志摩接受了《晨報》主編陳博生、黃子美的邀請,

出任《晨報副刊》主編。

徐志摩也終於有了自己的「領地」,

有了充分表達他的社會思考的平台。

在編輯時,徐志摩常對文章進行附註,

以表達自己的態度和觀點。

五四運動時期,

作為最著名的四種報紙副刊之一,

《晨報副刊》也是宣傳新文化運動的一個重要陣地,

魯迅的《阿Q正傳》等作品就發表於此。

1926年3月18日,

段祺瑞衛隊屠殺遊行請願的群眾。

徐志摩聞訊後發表詩作

《梅雪爭春(紀念三一八)》,

譴責北洋政府暴行。

「恨不能上陣殺敵」

九一八事變後,

徐志摩的愛國熱情再度高漲,

1931年10月29日,

徐志摩決定和外交官顧維鈞一道,

乘張學良的座機南下。

但因顧維鈞一再延期,

11月19日,

徐志摩才乘「濟南號」飛機從南京出發飛往北平,

後因飛機誤觸山頭而遇難,

34年的人生戛然而止。

徐志摩

在乘機之前,

在與劇作家熊佛西最後的長談中,

徐志摩憤懣表示:

「往事如夢,最近頗想到前線去殺敵!

恨不能戰死在沙場上!

什麼樣的生活都已經歷,只沒有過戰場上的生活!

死在戰場上是今日詩人最好的歸宿。」

這些都足以見得,

在婉轉的詩情外,

徐志摩也有著豪情,

他始終以自己的方式關注政治現實和民族存亡。

作者 _ 俞安昱

本期編輯 _ 張翕然

歡迎分享,留言交流。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