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鄭州市多輪次核酸檢測工作正在有序推進。從一根咽拭子棉簽,到市民們「掌上」可查的檢測結果,究竟一份核酸檢測報告是怎麼「出爐」的?1月15日,鄭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檢驗所所長程春榮為市民進行全流程解讀。
「事實上,全員核酸檢測,目的就是要從上千萬份咽拭子樣本中,把可能隱藏的新冠病毒『揪』出來。這個過程好比一場驚心動魄的『排雷賽』,需要眾多專業人員爭分奪秒,共同配合完成的『接力跑』。」程春榮說,核酸檢測是極其靈敏且精密的實驗,核酸檢測實驗室有特殊的環境要求,並不是隨便開闢個地方就能檢測,核酸檢測必須送到特定的實驗室進行檢測。
市民在核酸檢測採集點按要求完成信息採集後,核酸樣本將在「全副武裝」的嚴密包裝下送往專業實驗室。工作人員接到樣本後,首先要對樣本進行全方位消毒,並且做好生物安全防護。接下來,工作人員要逐一核對信息,錄入系統。這整個過程需要全手工作業,花費的時間並不比取樣快多少。特別是在海量標本里,大批量樣本錄入,也要確保零差錯,不能張冠李戴。畢竟事關每個人的健康,粗心大意是絕對不允許發生的。
樣本進入實驗室,能直接檢測嗎?答案是否定的。檢測人員還需要對標本進行前處理,將標本裡面的核酸提取出來。程春榮介紹,新冠病毒的核酸是包裹在蛋白質內部的RNA,因此檢測人員要先用蛋白酶將外層的蛋白破壞,將病毒核酸暴露後才能檢測,因此,提取核酸這一步也是核酸檢測過程中距離病毒最近的環節。
事實上,病毒是看不到的,而且微量標本也不容易檢測到,所以要讓它變多,才方便檢測出來。這一環節被稱之為核酸擴增階段。舉例來說,如果把事先配製好的反應體系當作一塊「土地」,把新冠病毒(核酸)比喻成花生,想知道土裡有沒有花生,就需要添加肥料,讓花生成長增多,從一個變倆,兩變四個,四個變八個……同理,核酸擴增,就是要讓核酸病毒變多,更方便檢測出來。
程春榮表示,隨著擴增程序運行,新冠病毒核酸片段不斷合成,發光基因發出螢光,就能被儀器探測到,此過程不能中斷,需要70分鐘到110分鐘。儀器一旦啟動擴增程序,是不能停下來中途添加新的標本的,必須要等這一批的結果擴增完成後,才能進行下一批標本的擴增。所以,上機檢測「發動」了就不能停,核酸檢測不能做到隨到隨測。
當擴增程序結束後,檢測人員就可以查看結果,核對標本信息,上傳數據,再由大數據平台進行發布,大家就可以在網上查詢到核酸檢測結果了。
「疫情當前,鄭州市疾控中心實驗室人員夜以繼日,全力支持核酸檢測,從接收樣本到核酸檢測結果出爐最快需要170分鐘到190分鐘。」程春榮坦言,雖然核酸檢測很難做到隨到隨測,像血常規尿常規一樣快速出結果,但是,所有的相關工作人員都在馬不停蹄運轉,嚴格在規定時間內出結果,為早日贏得抗疫戰鬥的勝利而全力以赴。 (記者 王紅)
來源:中原網
編輯:尹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