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百游不厭,憑什麼?看看就知道了

fans news 發佈 2022-01-19T12:29:18+00:00

凡有朋友來京請我推薦遊覽之地的,頤和園幾乎永遠都是我的首選。在我看來,頤和園是一個百游不厭的地方,每一次去都有新的感覺和新的體驗。就在不久之前,遠來京城的友人於工作之餘專門抽出一天遊玩,照例請我推薦遊覽之地。當然,我推薦的還是頤和園。

凡有朋友來京請我推薦遊覽之地的,頤和園幾乎永遠都是我的首選。在我看來,頤和園是一個百游不厭的地方,每一次去都有新的感覺和新的體驗。

就在不久之前,遠來京城的友人於工作之餘專門抽出一天遊玩,照例請我推薦遊覽之地。當然,我推薦的還是頤和園。

選定了頤和園作為遊覽之地,具體如何遊覽,也是一件頗費腦子的事情。遊覽頤和園這樣大體量的重量級景點,想要獲得良好的遊覽體驗,或者說對頤和園的美景若是懷有一份起碼的敬意的話,一天時間是遠遠不夠的。別說一天,一個星期都夠嗆!而且說是一天,實際遊覽時間通常也就是半天,你說該怎麼個游法?

很多人根本就不考慮這個問題,直接就去玩了。不過,也有許多人在研究頤和園的遊覽攻略。要想玩得既盡興又舒服的話,還是需要動一番腦筋的。

就我自己的經驗,頤和園之所以可以百游不厭,就憑兩點。一是頤和園作為遊覽景點自身具有無可比擬的資源優勢,二是遊客作為審美主體需要具備一定的攻略意識和鑑賞能力。

第一點,簡要說說頤和園的資源優勢。套用一句不貼切但不無道理的話,頤和園算得上是地大物博。園子寬大,內容豐富,景色宜人,這便奠定了其百看不厭的資源基礎。假如時光倒流二百年,站在如今頤和園內的萬壽山頂,東望便是圓明園和暢春園,西眺可見遠處的香山(含靜宜園)及鄰近的玉泉山(含靜明園)等成片連綿的清代皇家園林,而頤和園在其中的功能和地位十分獨特。關於這一點,相信早已是共識,各方面資料很多,在此不贅述。

第二點,著重說一說攻略意識及相關的鑑賞能力。不知源自何時,攻略一詞仿佛成了旅行出遊的專用詞彙。這本該是打仗用的詞吧,攻城略地嘛!再仔細一想,也有道理,如今旅行出遊還真跟打仗差不多。越是網紅熱門之地,遊玩起來就越是傷腦筋,費力費時費銀子,搞不好就是花錢買罪受。一個景點再好,若其優勢不被有效認知並轉化為實際效益,無異於資源浪費。因此,從資源利用和個人效益兩方面來看,攻略的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

說到攻略,常見的攻略主要是景點介紹及衣食住行信息,再就是一些個人的經驗之談。攻略沒有一定之規,不能包打天下。同一個景點不同的人,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情況下,都可能有不同的攻略需求。本文這裡不討論這種現成的攻略,而著重強調如何培養自主攻略意識及相關的鑑賞能力。換言之,這與其說是一種攻略,不如說是一種心法。此心法有三要,結合此番遊覽頤和園的實際例子,逐一分享給大家參考吧。

一要割捨。割捨的基礎是選擇,選擇的前提是了解。不少人到了頤和園,無論時間充裕與否,都想儘量多看些東西,最後的結果卻是累得皮塌嘴歪。待到離開的時候,覺得似乎什麼都看到了,照片也都拍夠了,卻發現自己好像啥都沒看明白。我們此次決意作了一個非常規的攻略:只游蘇州街、諧趣園及其緊鄰局部,其餘留給未來。簡單粗暴,效果極佳。體現在哪裡?很簡單,割捨減輕了負擔,直接有益於身心 —— 身體的輕鬆帶來心情的愉悅和曠達,一份愜意的遊覽體驗就有了起碼的保障。

二要鑑賞。遊覽需要審美,之前我在《說說旅行這回事兒》一文中討論過這個問題。遊覽中與環境的交互以動態張馳為好,能進能出方為美妙。比如在諧趣園,如果遊客數量不是太多,務必靜坐一陣,深度感受此處山水亭台堂榭橋等構成的獨特氣場。如果到這裡就只忙著拍照,諧趣園就算是白來了!靜下來把握當下,有必要刻意養成一種習慣!試想,一味地鐵心掠過,油鹽不進,那你到這園子裡幹嘛來了?反之,如若全然臣服於環境,心神恍惚,則勢必喪失批判和鑑賞能力。沒有鑑賞的遊覽勢必枯燥無味,就更談不上會有什麼百游不厭這回事。

三要設問。在遊覽時見一些導遊講著幾乎同樣的內容,不禁猜想這大概是使用統一教材之故。其實,人們通常更容易記住那些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而對於模式化的信息往往充耳不聞。所以,不如圍繞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從特定事件的時空狀況、人物關係、前因後果等底層邏輯出發,有意識地設定一些相關的問題,並試著自己去探究其答案。這樣做的好處是,一來便於隨時快速捕捉並記憶相關的知識點,二來有利於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興趣內容框架,藉此增強自己的攻略意識和鑑賞能力。

總之,頤和園百游不厭,既是其資源優勢使然,也有賴於適宜的遊覽方式以及必要的鑑賞能力。強化攻略意識,提高鑑賞能力,有利於改善和增強遊覽體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