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蒙古族原始形態之清末教育發展歷程

fans news 發佈 2022-01-19T12:36:51+00:00

蒙古民族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有其輝煌的一頁.在其漫長的發展歷程中逐漸形成了具有遊牧民族特色的家教為基礎的教育形式.這種教育形式造就了蒙古民族極強的生存能力和強健的體魄,文章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介紹:原始形態的蒙古族教育、蒙古汗國時期的蒙古族教育、元朝的蒙古族教育、明朝及北元朝時期的蒙古族教育、清朝的蒙古族教育、清末北方地區蒙古族教育等幾個時間段,充分了解蒙古族的教育發展歷程。

蒙古民族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有其輝煌的一頁.在其漫長的發展歷程中逐漸形成了具有遊牧民族特色的家教為基礎的教育形式.這種教育形式造就了蒙古民族極強的生存能力和強健的體魄,文章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介紹:原始形態的蒙古族教育、蒙古汗國時期的蒙古族教育、元朝的蒙古族教育、明朝及北元朝時期的蒙古族教育、清朝的蒙古族教育、清末北方地區蒙古族教育等幾個時間段,充分了解蒙古族的教育發展歷程。

一、古代蒙古族的發展歷程

(一)原始形態蒙古族教育

在氏族社會初期,教育還沒有脫離生產和生活實踐而獨立出來,因此,蒙古族民族的教育融入在日常生產生活實踐中。由於蒙古族生活環境的特殊性,在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上也有特殊的一面。古代蒙古族社會經濟結構,一直以畜牧業為生產主體,同時從事狩獵業和手工業,商業、農業比較落後。在生產知識和生活知識技能的傳授以及道德教育,騎射訓練、習俗教育主要分幾項。

生產知識和技能的傳授主要表現在:狩獵,遊牧、採集、手工業

生活知識和技能的傳授主要表現在:食物的製作,居住、學會選擇遷徙時間、地點等。

道德教育主要表現在:尊長敬老、培養勇敢和善戰的精神、重視團結、講信用和誠實。

騎射訓練主要表現在:蒙古族的孩子從小就習慣了馬背上的生活,不論男女,長大後都成為優秀的騎射手。

習俗教育表現在:組系譜教育的習慣,還有禮節、音樂、舞蹈、宗教等風俗習慣,年幼的一代通過直接參與和觀察,繼承這些獨特的民族文化。

(二)蒙古汗時期的蒙古族教育

1. 蒙古汗國時期的教育發展基礎

蒙古汗國的建立,實現了蒙古高原的統一和穩定,成吉思汗建立和健全了蒙古汗國的一系列政治制度,為經濟和文化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在文化上,蒙古族兼收並蓄,吸取了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創造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蒙古文化。這個時期,在蒙古族文化史上有意義的事件,一是文字的產生,二是史學著作《蒙古秘史》的完成。

2.蒙古汗國的教育發展概況

皇族子弟的教育:蒙古汗國時期的教育對象主要是皇族及官僚子弟,蒙古族統治者積極讓太子學習儒家文化,以培養治國人才。

官宦子弟的教育:《元史》上有記載一些官宦子弟入學學習的記錄。

書院的建立:太極書院的建立是蒙古統治時期書院的發端。

軍事教育:成吉思汗很重視騎射和狩獵在軍事訓練中的作用,他還善於總結經驗、教訓並研習兵法。

家庭教育:蒙古族的女性在家庭教育中扮演主要角色、蒙古族的母親在家庭教育非常重視品德教育,並以自身的言行去影響子女、蒙古族的母親不僅在孩子的道德方面教育承擔者重要角色,在日常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也對子女進行教育。

3.蒙古汗國時期的教育特點

尊孔崇儒:認識到儒學對治理國家的重要性,皇族及官宦都請儒士對子弟進行教育。

兼容並蓄:蒙古族對畏兀兒、儒學等其他民族文化持開放態度。

輕文尚武:統治者的主要中心在對外戰爭上,文化教育相對而言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為了適應對外戰爭的需要,軍事技能訓練和教育仍是當時教育的重心。

總之,蒙古汗國的教育具有開創性的意義。它勾畫了蒙古教育的基本輪廓,為蒙古汗國的繁榮和發展培養了大量人才,同時為元朝時期的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元朝時期的蒙古族教育

1.元朝時期蒙古族的學校教育

宮廷教育:大元最高統治者——皇帝的教育,一向皇帝授課,這主要通過向皇帝陳述祖宗之遺訓,考經史之絡言揭示治道,以養君德。二是以典籍古訓聯繫實際向皇帝進言。

端本堂教育:也稱皇太子教育、東宮教育。

官學教育:蒙古國子學、國子學、回回國子監學、

地方蒙古官學:諸路蒙古字學、書院、奎章閣。

2. 元朝蒙古族的科舉制度

鄉試、會試、御試。


(四)明朝及北元朝時期蒙古族教育

明朝建立初期,在對待蒙古的策略上,是懷柔和武力並用,但總的來說,是以武力為主,企圖削弱或消滅蒙古勢力,實現全國統一。而此時,蒙古內部的大小封建主也是互相征戰不斷。這就使原本脆弱的蒙古經濟遭到了更為嚴重的破壞,教育事業也基本處於停滯狀態。明朝後期蒙古將領達延汗重新統一了蒙古各部重建了蒙古地區的封建秩序,促進了社會的穩定和發展,為蒙古地區文化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1.蒙古族的私塾教育

在蒙古地區,私塾是子弟們學習的重要場所。俺達汗時代私塾日益增多,當時的教師在蒙古社會非常受尊重。

2.蒙古族的寺院教育

教授文字:蒙古族僧侶最初學習藏文,後來學蒙古字。到了高層階段,還學習梵文。

傳授科學知識:藏傳佛教寺院一設有經學部、醫學部、時輪部和密宗學部。

培養翻譯人才:在寺院裡受過專門訓練的喇嘛,大抵通曉蒙、藏、梵、漢諸文字中的數種或者全部。

3 牧民聚會的教育功能

在普通的牧民中,聚會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教育形式。牧民定期或不定期聚會具有教育功能歷史的經驗,人生的哲理,就這樣通過聚會寓教於樂,一代代傳下來。

(五)清朝的蒙古族教育

1 朝廷直轄的蒙古族學校教育

國子監:沿革,即太學,是全國最高教育行政機構,又是中央一級的最高學府。學官。

招生:國子監生,分四類:恩監、蔭監、優監、例監。課程設置:待遇與授職:順治時,行積分歷事法,合格者,給予一定的官職。

國子監算學:這是專門培養數學人才的學校,設在欽天監附近,隸屬國子監。乾隆初,額定蒙古學生六名。自蒙古各旗中學過算法,有一定基礎與興趣,資性相近的算學生中選拔,課業即算法,學制五年。期滿考試合格,可以補為欽天監文生、博士。

八旗官學:在教育形式上採取官辦學校為主,在京建立了一些培養所需的人才。同時,也召各地八旗子弟俊者入京學習。

滿蒙高等學堂:光緒三十三年,學部奏請在京師設立滿蒙高等學堂。光緒三十四年,學部擬定的《滿蒙文高等學堂章程》中規定,高等學堂的創辦宗旨是「造就滿蒙文通通才,以保國粹」培養目標是:「以備行政任使」。該校除設滿蒙文科之外,並附設藏文科。


2個地方蒙古族學校教育

各地八旗蒙古人除少部分能夠入京學習外,設立在各地的八旗官學是蒙古子弟主要習所。這些學校按程度來分,大體可分為三類:初級學校,中級學校,專門學校和高級學

初級學校分為:蒙古義學、八旗學堂、蒙古清文學、盛京八旗官學、綏遠城蒙古官學、熱河蒙古官學、吉林蒙古官學、瀋陽蒙古官學。

中級官學有:八旗蒙古官學、國子監八旗官學蒙古館、咸安宮蒙古官學、唐古特學。

3八旗蒙古教育的特點和意義

創辦了大量的學校,擴大了蒙古子弟受教育的機會。

重視語言及騎射教育,滿蒙語和騎射歷來被作為八旗根本受重視。

培養了大量的翻譯人才,以加強同各少數民族的交往和聯繫,最重要的是加強對各少數民族的管理。


4.清朝蒙古族科舉制度

①清朝蒙古族的科舉,分為入關前和入關後兩個時期。在入關後的科舉考試中,蒙古族參加文科、武科和翻譯科的考試。

文科:考試程序分四級,童子試、鄉試、會試、殿試。考試內容是儒童入學,經過縣試、府試參加院試,院試正場考四書五經,詩賦等。鄉試共三場,基本內容首先是「經義」文,其次是策論、帖詩等。會試內容與鄉試大致相同。

武科:考試程序,統考、鄉試、會試、殿試。考試內容,考生分內外場,先外場騎射,次內場策論。授官。

翻譯科:童子試、鄉試、會試。

②科舉制度對蒙古教育的影響:

促進了學校教育的發展,為蒙古子弟提供了入學和晉升的機會。

培養了大批蒙古族人才,尤其是翻譯人才。

科舉制度的實行對蒙古文化教育業產生不利影響,如忽視了本民族文化和語言的教育,以及練武習射的傳統。

二、蒙古族近代教育的發展歷程

(一)清末北方蒙古族的教育

1.清末蒙古族師範教育的初創

清末蒙古族師範教育的初創,是在廢科舉,興辦學校的浪潮里,由一些有識人士,包括一些朝臣和封疆大吏著力提倡。他們提出「辦理學堂,首重師範」,而且要「責成各省,實力舉行」。當時關涉到蒙古族的師範學堂主要有:京師大學堂范館、黑龍江滿蒙師範學堂、烏里雅蘇台初級師範學堂、崇正學堂范班。

2.蒙古文教材和教學用書

① 清政府學部編輯的正式教科書。學部第一步採取審定製,即對書商所出的小學教科書進行審定。

②學堂自編自印的教材。

③翻譯的教科書。

④可供教學參考的蒙文書籍:《三合便覽》、《蒙古語法詳解》、《名賢集》《三題合璧三字經註解》 《五體清文鑒》《蒙古總匯》《蒙古指要》。

3清末蒙古族學生留學教育

光緒二十五年清政府在出國留學方面提出兩項措施:一是多派留學生去日本留學,認為「日本講求西學,大著成效,又與中國近在同洲,往來方便」。二是應派送學生實習實業,即農、工、商、礦等方面的留學生。地方總督派往日本留學的有恩浩、何慧珍、於保貞、金淑貞、伊德欽、恩和布林、特穆格圖(創造了蒙古鉛字)。宣統元年,被選送英國的留學生中有蒙古族巴玉藻(他造出我國自己設計自己選材自己製造的飛機——甲型一號水上飛機)

留學教育開展對蒙古族學生來說,不僅開闊了視野,也學到了各種實業和技術,一方面順應了洋務運動以來的「師夷長技」的口號,另一方面對於國家和蒙古族的教育和科技發展做出了貢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