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的N種打開方式

fans news 發佈 2022-01-19T15:07:14+00:00

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旦轉化為旅遊產品,就可以因其壟斷性、品牌性、原始性、原真性、神秘性、商品性、紀念性、操作性、保值性特點,而形成一種非凡旅遊業態,從而對接不同區域、不同群體、不同文化背景的市場人群。

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旦轉化為旅遊產品,就可以因其壟斷性、品牌性、原始性、原真性、神秘性、商品性、紀念性、操作性、保值性特點,而形成一種非凡旅遊業態,從而對接不同區域、不同群體、不同文化背景的市場人群。(馬牧青)

當流芳千年的青花瓷寫進了歌曲,當春秋時期便普及的蘇繡繡進了錶盤,當敦煌壁畫元素作為印花出現在運動鞋上成為「爆款」……以上種種現象表明,在時光里蒙了些許微塵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煥發出全新的光彩。

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回歸和復興,「非遺」在傳承與創新之間拉動了一個萬億級的服務市場。「非遺+文創」「非遺+會展」「非遺+研學」「非遺+特色街區」「非遺+養生」等多種打開方式正在全國彰顯效力。


01

「非遺+旅遊」|活態傳承的「薪火」

非遺旅遊,即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是建立在非遺資源開發的基礎上的文旅消費形式。非遺資源包括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主要涵蓋六大類,包括: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傳統技藝、醫藥和曆法;禮儀、節慶等民俗;體育和遊藝;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國非遺資源十分豐富。截至2020年12月,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的項目共計42項,是目前世界上擁有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共包含1372個國家級項目。

從行業政策的角度來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等政策紛紛將非遺與旅遊融合納入重點發展工程,非遺旅遊有望釋放發展活力。

從市場角度來看,非遺旅遊正逐步從政府部門「輸血」向自身「造血」發展,多產業跨界融合發展也成為趨勢。圍繞非遺旅遊,非遺研學、非遺民宿、非遺演藝、非遺文創等產品形態不斷湧現。

從需求端來看,一方面,隨著人民文化自信程度的提高,非遺的社會認知度和影響力正逐步提高;另一方面,非遺開始融入大眾生活,人們越來越接受和喜愛具有文化內涵的消費品。

非遺先天具有市場基因,它們從誕生起就在千百年的創造、生產和銷售中,藉助商業的力量才流傳至今。非遺源自我們的衣、食、住、行,本身就是常用之品。總言之,「非遺+旅遊」二者能結合的根本原因在於它們同時具有一種活態屬性,而活態屬性是非遺市場化的前提。

02

「非遺+」的N種打開方式

歷史上,非遺的大眾化消費群體非常多,當下則需要在現代消費環境下找到新的生存空間。目前「非遺+旅遊」已成常態,且發展出了多種較成熟的「非遺+」文旅產業發展模式,包括「非遺+直播」「非遺+扶貧」「非遺+文創」……

▶非遺+直播:陶溪川引領線上營銷新模式

隨著直播電商大浪潮襲來,千年瓷都景德鎮也跟上了這一波趨勢。

2020年的9月5日-9月9日,陶溪川LIVE直播基地舉辦開窯節活動。此次活動面向抖音平台所有陶瓷品類商家和非遺傳承人,活動採取線上直播加線下押窯形式,進行了為期5天的直播帶貨活動。線上線下聯動,多資源曝光助力,此次開窯節創新非遺傳播形式,與時下潮流結合,受到許多網友的關注和追捧,總銷售額達3268萬。

首先在表現形式上,相比於以往傳統的陶瓷展會模式,此次開窯節採用線上直播加線下開窯的模式——網友既能觀看到瓷器開窯的全過程,視覺化呈現利於用戶直觀感受,看到喜歡的產品也可以立馬下單,極大地提高用戶的互動熱情。

其中,開窯節提出的非遺包窯定製、窯口直銷兩大玩法,就極大地提高用戶的互動熱情,讓內容傳播方式更具趣味性。

而在內容方面,近年來,非遺、文創等內容受到了大眾的普遍關注,此次活動從瓷器入手,將陶瓷非遺文化與直播的結合,以年輕人喜歡的方式,把瓷器具象化製作過程與工藝流程,通過直觀的視頻畫面演繹和展現出來,大大提高了直播內容的親近感,同時也有助於延長非遺文化的生命力。

景德鎮陶溪川LIVE直播基地於2020年7月31日正式啟動。作為國內首個陶瓷LIVE直播基地,其占地面積約8500平方米,擁有成熟的專業直播、短視頻服務團隊。基地目前與50家直播短視頻平台,超過500家經濟公司機構,1000名頭部主播達人保持緊密聯繫合作,孵化聯動產業帶主播3000多人,幫助1000多家傳統商家通過直播創收,短短几個月已經完成超1億GMV,500多家企業雲入駐基地。

陶溪川LIVE直播基地負責人表示:「陶溪川LIVE直播基地的啟動全面提升景德鎮及陶瓷產品的知名度,擦亮『與世界對話的城市』金字招牌,促進景德鎮傳統宣傳傳播渠道的升級轉型,擴大陶瓷銷售方式和空間。除了目前現有的商業街區及直播基地以外,陶溪川計劃在未來三年內全面建成總面積達2平方公里的『大陶溪川』。」

▶非遺+扶貧:丹寨萬達小鎮打造融合發展新典範

雖然「原地過年」政策使旅遊行業遭受一定程度的影響,但是位於貴州的丹寨萬達小鎮還是交上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2021年春節期間丹寨小鎮吸引了超28萬人次旅遊,成為貴州景區人氣王。以非遺為主題的旅遊度假小鎮,丹寨小鎮已經初具規模。對於以非遺作為主題和吸引力的地區來說,目前來看丹寨小鎮已經是一個典型代表。

丹寨縣曾是國家級貧困縣,也是苗、侗等少數民族聚集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極為豐富。全縣範圍內納入非遺名錄的項目多達145項,其中黔東南州級非遺17項、貴州省級非遺10項、國家級非遺7項。按人口平均,相當于丹寨縣每1200人就擁有一項非遺,是名副其實的中國非遺之鄉。

2014年萬達集團開始對貴州省黔東南州丹寨縣實施「企業包縣對口幫扶」,創新全國企業扶貧模式。萬達丹寨包縣扶貧總投入23億元,包括萬達小鎮、職業技術學院、丹寨專項扶貧基金三個項目,目前三個扶貧項目已全面到位並投入運營,給丹寨面貌帶來深刻變化。

丹寨萬達小鎮作為萬達集團包縣幫扶丹寨的核心產業項目,以本地非遺為主題和特色,小鎮建築體現本地苗侗文化,經營業態中非遺產品占比超過70%,開業三年多來,小鎮累計接待客流2000萬人次,帶動全縣旅遊綜合收入超過120億元,旅遊產業成為丹寨新的支柱產業,帶動丹寨全面發展、百姓脫貧致富,成為全國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的成功典範。

小鎮將丹寨7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及16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全部引入,包括石橋古法造紙、苗族錦雞舞、苗族蠟染、芒筒蘆笙祭祀樂等,此外還包含三大斗藝場館(鬥牛、鬥雞、斗鳥)和三座非遺小院(造紙小院、蠟染小院、鳥籠主題民宿小院)等特色民族文化產業。這些品牌都可以獨立運營。

「除了非遺+文創,我們積極開展非遺+研學、非遺+體驗等旅遊新思路,研學體驗讓更多的人邊玩邊學,您可以親手製作一方蠟染手帕,一頁古法花草紙,一個精緻小鳥籠等等,真正的寓教於樂,在遊玩中感受非遺文化。」丹寨萬達小鎮負責人說。

越來越多的非遺項目作為重要旅遊資源獲得關注,日漸成為變成可體驗、可購買,集藝術性與觀賞性於一體的新型旅遊產品,不僅讓「非遺」大放異彩,也賦予小鎮旅遊更蓬勃的生命力。丹寨商管公司後續會藉助萬達的平台,持續推進非遺+研學與非遺+體驗的沉浸式旅遊精品路線,聯動小鎮的商戶,真正做到非遺度假兩不誤。

▶非遺+旅遊文創:錦繡谷打造民族文創品牌

「非遺文創」依託非遺資源,通過創意性和應用性設計,開發出具備文化性、知識性和實用性的文創商品,以非遺工坊、非遺博物館、非遺文化產業園、非遺主題景區為主要的落地載體。

較為成功的案例是貴州丹寨錦繡谷。該景區以鄉鎮合作社、村寨工坊以及系統的技能培訓為途徑,保護並提升苗族、侗族、瑤族、水族等民族的刺繡、蠟染、織布、造紙等傳統工藝,並通過「實體店+電子商務」的方式,專注打造民族手工產品的品牌影響力,由此成為我國民族文創的代表性品牌。

如今在這裡,可以做個手藝人,在刺繡坊學苗族刺繡;也可以做個農夫,在錦繡茶園採茶;還可以帶孩子來,親自學習國家非遺手工藝。

在晟世錦繡副總經理何博聞眼中,晟世錦繡一直專注苗族、侗族等黔東南少數民族的傳統生產方式,從苗繡文創產品到旅遊服務再到精品農產品,走文農旅相結合的路子。通過手工工藝與產品款型的組合,利用錦繡體系打造時尚化、創意化產品。主營業務三大塊,現在手工產品、民族旅遊、農產品大概比例是50%、40%、10%。

晟世錦繡成立十年,打造了「錦繡體系」,包括錦繡谷、錦繡包、錦繡坊、錦繡社,這是一條完整的苗繡生產線,著力解決手工產品的規模化和規範化生產。

大山裡的手藝變成文創產品,走出了大山。晟世錦繡成立錦繡谷,打造了一個少數民族手工藝「創新工場」,在外拓展上成立「村寨故事」品牌連鎖店,通過高原創性的手工藝和高創新性在店體驗方式,進一步打造民族文創品牌。

▶非遺+旅遊展覽、傳習:婺源推出常駐非遺項目

傳習是對非遺展示的傳承,將非遺與旅遊體驗結合起來,是一次親身感知非遺文化的過程,是一段更為刻骨銘心的旅行體驗。傳習不僅包括手作體驗,也包括研學。

江西婺源,悠久的徽商歷史在這片熱土上遺存了豐富燦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裡有徽劇、綠茶製作技藝等5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甲路紙傘製作技藝等12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婺源將非遺與旅遊景區、研學游等融合,全縣4A級以上景區目前均有非遺項目常駐展示,有效提升了景區的文化內涵,還將徽劇、儺舞、抬閣、地戲、燈彩等非遺項目展示融入參觀遊覽項目中,推出了嚴田古樟民俗園、篁嶺民俗文化村、茶馬古道文化園等一系列文化展示體驗類景點。

▶非遺+旅遊演藝:《牡丹亭》將表演融入實景園林

大大小小的山水實景演出、文旅演藝和歌舞類表演,無疑是對舞蹈、音樂、服飾、節慶、習俗等非遺文化的再開發。上海朱家角實景版《牡丹亭》就讓人印象深刻。

園林實景版崑曲《牡丹亭》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園區外文化展演劇目,由上海世博會文化大使、著名華人音樂家譚盾,「崑曲王子」張軍和舞蹈家黃豆豆聯袂打造。實景地點選擇在青浦朱家角課植園。數目有限的觀眾席設置在實景園林的河道附近,全程無麥的原生態表演讓人無限融入其中,即使對崑曲無甚耐心的觀眾也仿佛瞬間沉入崑曲的靈韻中。

除此之外,「非遺+」還有很多種模式,如「非遺+其他旅遊商業業態」「非遺+特色街區」「非遺+養生」等等。

中國的春節、元宵節、端午節、重陽節、中秋節等獨一無二的傳統節慶,也為「非遺+旅遊」奠定了融合的基礎。例如,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依託豐富的禹羌文化資源推出了「大禹祭祀」「羌歷新年」「沙朗節」等10餘個民俗文化節慶品牌,每年吸引遊客近100萬人次。

在「非遺+其他旅遊商業業態」中,「非遺+民宿」既增強了入住旅客的文化體驗,同時也為非遺文化開闢了活化的路徑。

隨著旅遊業的強勁發展,越來越多群眾參與到旅遊中,以旅遊方式頻繁走進文化景區和文化場所,參與非遺傳承和文化傳播,旅遊需求正在從「看熱鬧」向「看門道」轉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