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談大同城內兩座遼金佛教寺院的建築藝術

fans news 發佈 2022-01-19T15:08:15+00:00

試談大同城內兩座遼金佛教寺院的建築藝術《文物世界》2012年06期 張偉莉目前我國遺存的遼金建築多為佛教建築,「多用移柱、減柱手法」,這是遼金佛教建築最為突出的特色。

試談大同城內兩座遼金佛教寺院的建築藝術

《文物世界》 2012年06期 張偉莉

目前我國遺存的遼金建築多為佛教建築,「多用移柱、減柱手法」,這是遼金佛教建築最為突出的特色。主要有山西大同華嚴寺、善化寺、應縣佛宮寺釋迦塔、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北京天寧寺塔、天津薊縣獨樂寺觀音閣、遼寧義縣奉國寺等。

下面著重談談佇立於山西大同古城內的兩座規模較完整的遼金建築群—華嚴寺和善化寺的建築藝術。這兩座古建殿宇高敞巍峨,氣勢宏偉壯麗,都以其獨特的建築、布局、塑像和壁畫成為遼金時期佛教文化的傑出代表,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古城內清遠街南側的華嚴寺,它坐西朝東,與漢地其他佛寺坐北朝南不同,體現了契丹族崇拜太陽的習俗。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解釋這種方位時用8個字概括:「遼人信鬼,拜日為神。」華嚴寺的建造保存了契丹人的原始習俗。據遼史記載,遼重熙七年(1038年),因雕刻《契丹藏》579帙而修建華嚴寺南中軸線主殿薄伽教藏殿,遼清寧八年(1062年),道宗皇帝巡視「西京」,遂建華嚴寺,奉安諸帝石像、銅像。在這種氣氛中,華嚴寺的主要建築,大雄寶殿、海會殿相繼落成。遼聖宗為加強其統治,降旨全國尊佛法,大肆營建佛寺,抄刻經藏,不遺餘力。道宗帝親自撰寫了《華嚴經隨品贊》十卷,華嚴寺更為興盛,其附屬建築南北閣、東西廊、寶塔、齋堂、廚庫及陀羅尼經幢等相繼落成。這座隆盛於遼金兩朝重地的北國梵宮既是莊嚴神聖的佛陀演教的說法聖地,又是卓爾不群的遼金藝術殿堂。根據《遼史·地理志》記載,這座大寺初建時,不僅僅是帝王禮佛和遼朝貯經的敕建寺院,同時因寺中「奉安諸帝石像、銅像」還具有皇家祭祀祖先的性質,因此成為西京規模宏大的寺院,香火極其旺盛。在遼保大二年(1122年),這座鼎盛達百年之久的華嚴寺毀於兵火之中,《金碑》記載:「天兵一鼓,都城四陷,殿台樓觀,俄而灰之,唯齋堂、廚庫、寶塔、經藏,洎守司徒大師影堂存焉。」

華嚴寺幾經歷代風雨戰火的摧殘,又經歷代的多次修葺。現保存完整的華嚴寺薄伽教藏殿被稱為「遼代藝術博物館」,始建於遼重熙七年(1038年),坐西朝東,建於高大月台之上,面闊五間(25.65米),進深四間(18.41米),殿頂為單檐九脊歇山式,採用了我國傳統的木骨與斗栱相結合的手法,具有簡潔、疏朗的特色,整體外觀穩固、輕巧,是國內現存遼代小型殿閣式建築的典型,也是我國古代建築中使用」減柱法」較早的實例。至今已有973年的歷史。金、元、明、清各代都曾修葺,1987~1990年大同文物部門曾對此殿落架大修。殿內佛壇平面沿襲了唐制,成倒「凹」字佛壇。佛像的布置與西安唐代大雁塔門楣雕刻的構圖極為相似。佛壇上完整的保存著29尊遼代彩塑,為並列三佛,依間分為三區,正中三尊大佛端坐在蓮花台上,為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以主佛為中心,配置四大菩薩、脅侍、供養童子,四大天王等像,構成一堂諸佛講經的生動場面。諸菩薩或婀娜或賢淑,栩栩如生,造型生動傳神,是中國民間傳統的雕塑工藝品。雖歷經千年的香火煙燻,但整組塑像呈古銅色,更具有古樸自然之風。在三尊主佛的上方,有遼代建造的八角形藻井三個,為不等邊八角錐體。圍繞在佛像左右的塑像,比例適當,體態豐滿,個性鮮明。特別是旁側那位「合掌露齒脅侍菩薩」,露著潔白的牙齒,笑得那麼溫柔和動人,萬種神韻盡在這一笑之中。在殿內塑像後,依牆環壁一周建有雙層樓閣式藏經櫃共38間,上層是供設佛像和功德主像的佛龕,下層是存放經書的壁藏,共使用斗栱17種,其中雙超雙下昂七輔作柱頭,是目前已知遼代斗栱中最為複雜的一種。壁藏間搭建著一座圓弧拱橋,並在橋上建有「天宮樓閣」五間,不僅將經櫥和佛龕結合為一體,更增顯其美,烘托出了「天宮樓閣」的凌空高懸氣勢,真實地表現了遼代的建築風格,代表著11世紀建築的最高水平和佛教藝術的最高成就。

在華嚴寺北中軸線上的大雄寶殿,是我國現存古代木構宗教單體建築中規模最大的大殿,建在高大的五米月台上,面闊九間,進深五間,占地面積1559平米,古樸而莊嚴,雄偉而壯麗,被專家們認為是「國內佛殿中稀有之巨構」。它的構件之大已到了驚人的程度,筒瓦長約80厘米,僅一塊就有27斤多重,大殿頂脊之上一對琉璃鴟吻高達4.5米,色彩鮮艷、光彩照人,金代琉璃鴟吻保存至今已是鳳毛麟角,華嚴寺可謂是得天獨厚。柱網排列在合理承重的前提下,平面中大膽地採用了減柱法,比常規的九間十柱減少內槽金柱十二根,使殿內佛座配列與禮佛活動增加了空間面積,建築更趨實用。

大殿內現存32尊造像,為明代雕塑作品,大殿中央佛壇上端坐五尊金身如來大佛,佛高3.1米,佛像面相扁平上寬,肉髻頂上有桃狀寶珠,端坐在仰覆蓮花須彌座上。佛壇兩側的台基上侍立著二十尊天王彩塑,身高2.8米,是一組極為精彩的塑像。他們神情刻畫生動,姿態各具魅力,屬明代泥塑中的上品之作。二十位護法天王身軀都向前傾15°,屹立600年,至今紋絲不動,表現出了護法天王對佛的虔誠和崇敬。大雄寶殿內壁上繪製21幅巨型壁畫,為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由大同鐘樓西街興隆魁董畫鋪畫工董安等人共同繪製,長138米,高6米,共有887平方米。畫面共繪有五千多人物,形象之間顧盼有神,表現出傳統線描的高度成就。線條圓渾有力、豪放灑脫、色彩艷麗,保存完好,用數十組畫面展示了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從出生到成道的傳記。殿內平基為明代宣德年間補裝,在清代光緒初年進行彩繪,圖案有龍、鳳、花草、仙鶴等貼金彩繪 1012 塊,無一雷同,具有立體感、動態美,使得整個大殿顯得更為富麗堂皇,充滿宗教的神秘感。

大同古城南還保存有一座著名的遼金建築群——善化寺。此寺曾名為開元寺,後更改為大普恩寺,始建於唐代中葉,後來毀於兵火,直到金代天會六年(1128年)得以重建,採用中軸線對稱形式,布局嚴謹,主次分明。寺內主體建築大雄寶殿為遼代原物,普賢閣、三聖殿及山門為金代所建,大雄寶殿建在3米高的月台上,面闊七間(41.8米),進深五間(21.18米),屋頂形式單檐廡殿頂,其做法是典型的遼代風格(屋面較平,上面的屋脊甚短。屋頂坡度比較低,在 28°之內,無推山,平面用減柱造,中央的無間四縫省去外槽的前內柱和內槽的後內柱,只用四根內柱。檐柱升得很高,超過宋《營造法式》中規定的"七間升起六寸"一倍,檐柱之間除正面當心間和二梢間開門窗外,均圍以厚牆。斗棋為五鋪作,補間只有一朵,當心間出60°斜棋,斗棋式樣達八種之多,其造型簡潔古樸。1994年落架重修時有一奇特的發現,外檐東北角轉角鋪作,承托老角梁的非尋常寶瓶,是一罕見的木刻侏儒像。梁架結構,殿內除當心間前部有平綦和斗八藻井,形制精巧,上下排列斗棋二層,中央圓形繪二龍戲珠圖案。此殿實行了減柱法,內外柱不同高,是殿堂和廳堂混合結構建築。殿內供奉遼代泥塑 44 尊,壁畫190平方米,這些塑像、壁畫、人物姿態優美自然,具有珍貴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其護法天王造像姿態神情各盡其妙、個性突出、色彩和諧、手法細膩,令人為之驚嘆!

普賢閣為金貞元二年所建,平面呈方形,兩層,中有腰檐,頂為歇山式,樓上設圍廊欄杆,是一座結構精巧、比例勻稱的遼式樓閣,體現了中國佛教建築之典型氣質。

三聖殿為金天會年間所建,面闊五間,進深四間,也為單檐廡殿頂。採用減柱法實行得最為大膽,按此殿間數計算,應有內柱 12根,但古代匠人只用4根經柱支撐,擴大了殿內活動空間。頂部實行"徹上露明"的做法,以便於將佛像塑造得高大,又把梁架結構之美展現出來。三聖殿次間的斜棋形制多樣,色彩斑斕,這種斜棋是遼金建築的特有形制,它不但承載檐部重量,且具有極強的裝飾作用。梁思成和林徽因先生曾評價這種"斗棋"說∶"偉大之斗棋,深遠之檐出,屋頂和緩之斜度,穩固莊嚴,含有無限力量,頗足以表示當時方興未艾之朝氣。"形似倒置的香蕉,美如"怒放的花朵",是金代最為絢麗、最為碩大的斜棋。殿內佛壇上供奉"華嚴三聖"(中為釋迦牟尼,兩邊為文殊、普賢),殿內還保存四通非常有價值的石碑,其中有宋人朱弁撰文的《大金西金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記》,很有學術價值。

在這些佛國的世界裡,我們感受著千年前的輝煌,在博大的宗教文化、建築文化、雕塑文化和彩繪藝術中,我們寧靜地回味著這偉大的神奇,無不讓我們的心靈得到一次次的升華,這些珍貴的古代建築文化遺存不僅對研究大同地區歷史文化淵源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而且對研究和發展我國考古學、人類學、歷史學、民族學以及大同地區與我國北方廣大區域的古代文化聯繫,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歷史價值。特別是這些早期建築的總體布局、體例保存得很完整,對認識中國古代建築在技術和藝術上的卓越成就以及營構之法是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為中國古代建築在世界建築中贏得了很高的榮譽,是人類建築寶庫中的一份極為寶貴的文化遺產。

(作者系大同華嚴寺文物管理所副所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