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過像房子一樣大的樂器嗎?一文帶你逛遍「琴島」——鼓浪嶼

fans news 發佈 2022-01-19T15:20:40+00:00

是的,在福建省的尺度下看,廈門頂多是個半島,但將地圖放大至廈門市,你就清楚了:廈門的主體是一座島,叫「廈門島」,只通過幾座橋與大陸相連,除了本島,廈門還包括西岸的海滄半島、北岸的集美半島、東岸的翔安半島、大嶝島、小嶝島、內陸同安、九龍江等地,以及大名鼎鼎的離島——鼓浪嶼。

文中照片均為「黑白的觸動」作者所攝,版權所有,未經允許,嚴禁盜用!


前一夜乘船渡海從漳州抵達廈門,你也許會問,渡海?地圖上看,廈門不是和漳州陸上相連嗎?渡的哪門子海?

是的,在福建省的尺度下看,廈門頂多是個半島,但將地圖放大至廈門市,你就清楚了:廈門的主體是一座島,叫「廈門島」,只通過幾座橋與大陸相連,除了本島,廈門還包括西岸的海滄半島、北岸的集美半島、東岸的翔安半島、大嶝島、小嶝島、內陸同安、九龍江等地,以及大名鼎鼎的離島——鼓浪嶼。

(廈門地圖,來自網絡)

上圖中的鼓浪嶼太小了,行政區劃上屬於「街道」,轄於廈門市思明區,面積1.83平方公里,周長不過5km,運動員20分鐘就能繞島一圈,普通人慢跑,40分鐘也足夠了。如此小的島上,卻密密麻麻地布滿了建築名勝和山水名景,從早到晚轉上滿滿一天也不一定轉得完。

(鼓浪嶼地圖,來自網絡)

我所生活的青島又被稱為「琴島」,是因為從空中俯瞰,青島的形狀像一把古琴。鼓浪嶼也被稱作「琴島」,與形狀無關,而是島上有一百多個音樂世家,培養出了周淑安、林俊卿、 殷承宗、陳佐煌、許斐平等一大批傑出的音樂家,是名副其實的"音樂之島",而且,鼓浪嶼人均鋼琴擁有率居全國之首,島上的鋼琴博物館國內罕有、聞名遐邇,故又被稱為"鋼琴之島"。

關注我的朋友都知道,鄙人也是個鋼琴愛好者,時不時還發一兩首不成熟的小作品,所以廈門之旅的第一站,毫無疑問是鼓浪嶼。

(鼓浪嶼一處街角)

大清早呲溜一碗鮮辣香濃的沙茶麵,乘船前往鼓浪嶼。

廈門島到鼓浪嶼之間的海叫「鷺江」,因常見白鷺在此優雅飛翔。一行人在船上眺望鷺江兩岸風光,大橋大海大樓都是那麼優雅,暢遊碧海藍天間,心情本來是很愉快的,不想卻發生了一個小插曲......

前一晚住宿的旅館和旅行社有合作,次早可以免費接送到碼頭,而且船票比售票窗口便宜,住宿也不貴,加上不用費心交通,就果斷聯繫了旅行社。我想著可能是疫情之下遊客太少,旅行社以優惠和提供方便的方式招徠遊客。第二天大巴來接,路上兩名導遊非常熱情,介紹鼓浪嶼必玩項目,但作為旅遊老司機,我一聽就曉得端倪——一會兒下車的時候,必然讓遊客報團跟她們轉。

其實我也有這樣的準備,如果線路能涵蓋我計劃去的幾個景點,花點錢報個團未嘗不可,畢竟人家提供優惠和方便了。果然,快到站時,導遊給車上每個人發了一張卡,上面標明景點和價格,我一看,氣不打一處來——我想看的景點一個都沒有,有的全是票價昂貴的展館,和常規旅遊線路完全背離。至此,旅行社的套路昭然已揭:先用低價騙你上車,車上一頓避重就輕、天花亂墜的推銷(重要的免費景點寥寥帶過,小眾的收費景點大吹特吹),沒提前做過攻略、不明確去哪轉的遊客,很容易在導遊強勢的言語下妥協,要是跟著她們轉,花錢多不說,一天的時間就白白浪費了,幾座琴館不去,日光岩日落也會錯過。

同車大概五六組人,下車後都報團了,只剩我一個,堅持道:「按照旅館公示,把船票給我,我自己去轉就好!」此時兩個導遊,一個眼鏡工裝,一個濃妝艷抹,相互對視一眼,濃妝女說:「交給我!」看來以前處理過類似情況,一幅很有信心將我拿下的派頭。我不動聲色,心裡暗笑:「姑娘你壓根不知道你要面對的是什麼......」

濃妝女趾高氣昂走到我跟前,又打算把車上的話術表演一遍,我覷了一眼她可笑的紅色染髮、參差不齊的染甲和慘白厚實的妝粉,厚厚的粉底蓋不住貪婪的嘴臉,濃艷的妝容掩不了無饜的眼神。我頓了頓嗓子,打斷了她的嘰嘰喳喳,一番有關「誠信經營、騙局警示、契約精神、證據保留、消費者保護......」的激昂之詞連珠炮般轟向對方,她幾次想打斷,哪裡有那個機會!直至後來她徹底放棄了脆弱的強勢,氣呼呼又有些不甘而無奈地去大廳給我取票......

跟我比滔滔不絕,用你擦粉的時間多去讀幾本書先!

要說這旅行社也算是為坑騙準備周到,「硬泡」行不通,又用了一招「軟磨」,眼鏡女見濃妝女「黑臉」沒唱成,跟我唱起了「白臉」——態度謙和、溫聲細語地講「道理」,說「老闆定指標啦...這麼便宜,車錢、船錢成本都不夠啦......」,試圖換取我的同情。且不論對方表達什麼,你態度好,我也心平氣和地和你講道理:如果虧成本,為什麼不事先在公示上寫明報團事項,又想引人上鉤,又想宰客揩油,這算盤打得是不是太精緻了......

總之,最後順利拿到船票,和無良導遊分道揚鑣,稍有不快,轉眼即逝......

幾分鐘後,到達鼓浪嶼三丘田碼頭,琴島之旅就此開啟。

三丘田碼頭是鼓浪嶼早期碼頭為數不多的遺存之一,是當時鼓浪嶼內厝澳一帶居民來往廈門的一處主要碼頭。據傳明朝初期此地居民開墾了三丘水田,故得名「三丘田」。廈門開埠後不久,鼓浪嶼與廈門島通航線路大多位於三丘田一帶,洋行、外交、醫療、金融等各類駐島機構也多在此聚集。當時很多洋行和機構都修建有類似的專屬碼頭,沿岸逐漸形成碼頭集中分布的景象,成為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離島生活的獨特寫照。

出碼頭朝西南步行幾十米,到達管風琴藝術中心,「琴島」迫不及待要展現它的魅力。

管風琴可能對大部分朋友來說比較陌生,但有一部電影——《星際穿越》——各位應該都看過,其配樂也被奉為神作,都是由管風琴演奏的。

管風琴是歐洲歷史悠久的大型鍵盤樂器,它音量洪大,氣勢雄偉,音色莊重,常用於教堂演奏聖歌。由於它體積太大,常常像一幢房子那麼大,導致除了歐洲教堂以外,其他地方很少見。鼓浪嶼這座管風琴藝術中心,就是國內罕見的管風琴展覽館。

一進展館,一股神聖莊嚴的氣氛撲面而來,仿佛步入一座教堂,整齊的座位前方高大如城堡一樣的哥德式「建築」,就是管風琴本琴了。

這麼大的傢伙,怎麼演奏呢?

其實,「城堡」是管風琴的發聲裝置,相當於手風琴的風箱或鋼琴的音板,那些或橫列或圍聚的銀管叫音管,聲音就是從音管出來的。大體積帶來了大音量和良好的混音效果,畢竟在沒有揚聲器的古代,唱聖歌的教徒一多,伴奏樂器如果沒有大音量,就聽不見了。巨大發聲裝置下方的小台,才是演奏家發揮的演奏台。

(聖壇風琴的音管)

遠看跟鋼琴差不多大小,近看大吃一驚:四層鍵盤!鍵盤之外還有密密麻麻的按鈕!不,這不是樂器,這尼瑪是宇宙飛船的操控台吧!

低頭一看,又吃一驚:這怎麼下面還有一排鍵盤,鋼琴已經夠難了,腳下只有三個踏板,管風琴下面竟然有一排「踏板」,難道演奏者要把腳練到和手指一樣靈活嗎?

能擺弄如此複雜「怪物」的演奏者,應該也是「怪物」吧。著名指揮家卡拉揚曾說:「沒有管風琴的音樂廳都是足球場。」可見其強大的鎮場威勢,實際上,一個好的管風琴演奏者,憑一人一琴,就能奏出一個管弦樂隊的效果。網上很容易找到管風琴演奏視頻,各位可以搜來一看。

上面這台管風琴是波士頓-靈光堂Casavant Opus 700管風琴,演奏台包括4層手鍵盤、140個音栓和1層腳鍵盤。後期加入了REA電子系統技術,可以錄製演奏家的演奏,然後實現自動演奏。該演奏台還能靈活移動,可以讓觀眾多角度觀看演奏家手腳並用的細節動作,享受多維度的視聽體驗。

進門看到的「哥特城堡」叫畫廊風琴,琴身紋飾有華麗唯美、神態逼真的音樂天使,生動的花鳥果實等精美橡木雕刻遍布琴身各處,散發著古典、浪漫、優雅的迷人氣息。

除了管風琴,藝術中心還展出有歐洲著名管風琴的照片、歐洲油畫、藝術家唱片等作品,讓人得到高雅藝術的薰陶。

要進一步了解管風琴,管風琴藝術中心南側的風琴博物館不可錯過。

風琴博物館位於鼓浪嶼八卦樓,籌建於2004年底,是國內唯一專門展示古風琴的博物館,展品有來自英國、德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管風琴、簧片風琴、手風琴、口風琴等等,還有不常見的電影院管風琴、電風琴等藏品將陸續展出。館內風琴均有旅澳華人胡友義先生捐贈,他曾說:「我將盡畢生的力量,將鼓浪嶼風琴博物館建成世界上最大、最出色的風琴博物館」。

管風琴是一種通過彈奏鍵盤上的琴鍵,壓縮氣流穿過相應音管發聲的樂器。通常管風琴有若干組音管,每根音管發出單一的音高,每組有相似的音色和音量。管風琴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古希臘的水力風琴,它利用水壓來供給氣流。到公元6世紀,開始使用風箱供給氣流。17世紀,基本上所有古典風琴上能發出的聲音都獲得改進,管風琴也成為當時結構最複雜的人造裝置。

(管風琴內部構造)

目前博物館已有展品70台,下面挑幾件分享給大家。

下圖的管風琴叫「諾曼.比爾」,1909年產於英國,高達6米,由1350根音管組成,有三層鍵盤和32個音栓,是20世紀初世界管風琴製造業的巔峰之作。難得的是它還保存著完好的手播風箱系統,是世界上少有的既能電力鼓風又能人力鼓風的珍品。

下圖為迪恩街頭風琴,1955年英國造,當時電力已經廣泛運用,這是一台電力自動風琴。它由木質音管、響板和鼓面組成,就像一支小型樂隊,只要通上電,放上琴譜,它就可以自動演奏。其樂音歡快響亮,容易在戶外吸引路人圍觀,一般出現在遊樂場、廣場、集市等熱鬧場所。琴後方的樂譜可以更換,方便靈活。

同樣是鍵盤樂器,鋼琴和管風琴有什麼區別呢?

首先,風琴已有兩千三百多年的歷史,而現代鋼琴只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其次,發音原理不同,風琴屬於氣鳴樂器,鋼琴屬於擊弦樂器;再次,風琴踏板有鼓風或發音作用,而鋼琴踏板只有延音或消音作用;從次,風琴有多層鍵盤,包括腳踏鍵盤,鋼琴只有一層鍵盤;最後,風琴的鍵盤沒有統一的規格和標準,而鋼琴鍵盤是固定的,88個鍵,連電鋼琴都一鍵不多,一鍵不少。

鍵盤的多樣性導致風琴形狀甚至功能的多樣性,大的能超過房子,小的能塞進皮箱,比如下面這種摺疊箱式小風琴,是街頭藝人的最愛,它只有39個鍵,外部框架摺疊起來只有手提箱大小,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是歐洲許多街頭藝人甚至傳教士的隨身寶。

還有的風琴做成梳妝檯、柜子等形狀,甚至配上鏡子,演奏的時候是一件樂器,不彈的時候真的充當了特定的家具,如下面這台排鐘琴,外觀酷似大衣櫃,卻不是用來放衣服,也不是用來演奏聖歌,而是用來模仿鐘聲,以替代教堂的鐘樓,它安裝有擴音和延音設備,可以讓周圍居民都聽到鐘聲,一般用於小教堂。

風琴博物館牆壁上也掛著不少歐洲名畫,多與音樂有關,充滿濃濃的歐羅巴浪漫情調。

要說這「音樂之島」,真不是浪得虛名,穿過隧道龍山洞,爬上小山筆架山,一座優雅的別墅呈現眼前,別墅中布設精美,鋼琴和留聲機格外顯眼。

這幢建築是滙豐銀行公館舊址。清同治十二年(1837年),英國「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在廈門開設分行,成為廈門最早的近代銀行。1876年建成這座公館,最初是英商怡記洋行的閒樂居,後成為滙豐銀行的高級住宅。

建築坐落在花崗岩基礎上,為單層磚木結構,前後設有弧形紅磚砌築的外廊,建築平面採用較為特殊的三葉草形,反映了維多利亞女王時代人們對於造型多彩多變的喜好。

出門後沿梯上爬,來到筆架山最高點,這裡是日光岩之外的鼓浪嶼又一制高點,可以眺望對岸的廈門島和鷺江海景。

下山後,徜徉在上個世紀初的歷史風貌建築和花牆石街中,兩步一座名人故居,三步一幢奇巧別墅,浪漫氣息如影隨形。

也有些遺址徒留歷史的痕跡,比如工部局遺址,原是1903年清政府授權成立的公共地界管理機構,是一座殖民地外廊式建築,現主體已倒塌,只保留入口的石門柱和部分殘壁。

繼續往南,來到了龍頭路片區,此為鼓浪嶼歷史商業區,是島上最具市井生活氣息的區域。片區包括龍頭路和福州路,龍頭路從上世紀20年代開始就是商業街區,由華僑投巨資興建,這一片街道密布,沿街以小型二層底商建築或騎樓為主,五彩繽紛,繁華熱鬧。

其中一條小巷中有「百年鼓浪嶼」展館,可了解小島風貌的來龍去脈。

鼓浪嶼孤懸於廈門西海之上,宋元時叫「圓仔洲」,歷史上一直是一個安靜的小島,直到1902年,清政府被迫同日、美、德等國簽訂了《廈門鼓浪嶼公共地界章程》,鼓浪嶼被列強瓜分,成為了公共地界,英、美、德、日等13個國家先後在島上設立領事館,成立領事團、工部局和會審公堂。這是一段無法抹滅的恥辱記憶,另一方面卻也造就了鼓浪嶼的繁華和傳奇,如今島上還保留著飽含歲月氣息的物景,讓人回味、重溫......

(廈門開埠後傳教士建立的天主堂)

下圖是外國傳教士建立的協和禮拜堂。鴉片戰爭後,傳教士紛紛到廈門開展傳教活動,由於鼓浪嶼島上人口較少,一直未正式建立教堂,1863年,美國歸正教會、倫敦差會、英國長老會聯合成立的「三公會」創建了這座教堂,為此地工作的外籍基督徒提供禮拜場所。教堂有四根羅馬塔斯乾式巨柱,上面支撐大型三角形山花,為西方古典復興式建築。

一路走來,還有海天堂構、許家園、黃榮遠堂等華僑修建的別墅,都是中西結合、別具一格的匠心之作,精美又壯觀。

在綠樹青石、黃牆紅磚的小道上向東而行,不一會兒又到達海邊。

隔海望去,廈門雙子塔(世茂海峽大廈)如昂首挺胸、揚帆起航的兄弟。

正當我撫欄遠眺,忽然看到前方海角處,一位披盔戴甲的將軍也在按劍凝望。海角是鼓浪嶼名景皓月園,將軍是大名鼎鼎的鄭成功。下面我們去皓月園轉轉。

皓月園依山傍海,是一座為紀念民族英雄鄭成功而建的雕塑公園,園名出自《延平二王集》中的一句詩:「思君寢不寐,皓月透素帷」,延平二王即武王鄭成功和他的兒子文王鄭經,詩句寄託了對英雄的緬懷。園中有鄭成功巨型石雕、鄭成功青銅群雕、鄭成功碑廊、覆鼎古井、皇帝殿,合稱「皓月雄風」。

鄭成功石雕屹立在覆鼎岩上,高15.7米,用625塊優質泉州白花崗岩精雕而成,是目前我國最大的歷史人物石雕像。站在廈門島海邊,也能望見這座雕塑。不論正背面望去,它都以深沉內在的思想境界和雄偉的造型,吸引萬千遊人的視線。

覆鼎岩向下望去,可看到曲折石廊連接的小亭,此為皇帝殿。相傳1661年鄭成功揮師東征前,曾在此臨海誓師,傳令「拆除軍灶,掀鍋鼎於海中」,以示破釜沉舟之志,他又擲寶劍於沙灘,沉玉印於海底,誓與廈門父老同在。後來軍鍋變成覆鼎岩,寶劍變成劍石,玉印變成印斗石,誓師地也被後人尊稱為「皇帝殿」,雖然鄭成功從未稱帝,最高官銜只為「延平郡王」。

除了瀚海雄風,園中的草木茂盛,房屋精巧,另有一種讓人心曠神怡的童話之美。

皓月園往西而行可達毓園,這是紀念我國婦產科學開拓者林巧稚大夫的園林。「音樂之島」上不光出藝術人才,醫學工作者林巧稚大夫的事跡比藝術更動人。

林巧稚(1901-1983)是我國婦產科學的奠基人之一,是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位中國籍婦產科主任及首屆中國科學院唯一的女學部委員。她一生未婚,卻親自接生了5萬多名嬰兒,被尊稱為「萬嬰之母」、「生命天使」。1988年林巧稚大夫的骨灰從北京運回故鄉鼓浪嶼,葬於毓園。

毓園之「毓」,即培育養育之意,園內建築布局自然,景觀樸素平實,山石老榕不加修飾,松竹蘭桂各含蘊意,可謂「園如其人」。園中栩栩如生的漢白玉雕塑,再現了林巧稚大夫慈母般的風采。

瞻仰過偉人,我們繼續旅途。

(倒伏的榕樹)

「土樓」一文提到福建榕樹很多,鼓浪嶼也不例外,甚至島上倒伏的榕樹都不少,充滿創意的人們就將其中一些做成了裝置藝術,比如下面的《鼓浪留聲》,是一株兩百多年的榕樹因颱風倒伏後而作的,古樹雖然失去了生命,卻不會腐爛,用另一種方式構築了你我的記憶。

前行不久,一陣運動的呼喊聲吸引了我的注意,原來是體育場上正進行足球比賽,場上中年人居多,如果不是熱愛,沒有人會一把年紀了還揮汗如雨地踢球。場外也有小孩踢球的雕塑。網上一查才知道,鼓浪嶼還是中國現代足球的發源地之一,120年前,英國傳教士在鼓浪嶼創辦了英華書院,並把足球帶到了廈門,從此,中國現代足球就從這座小島逐漸發源開來。

有音樂,有足球,鼓浪嶼真是文體兩開花啊。

體育場隔壁是菽莊花園,這是鼓浪嶼又一處名勝,鼓浪嶼鋼琴博物館就位於這裡。

(補山園)

菽莊花園原是台灣富紳林爾嘉的私家園林,始建於1913年,後有擴建。菽莊花園包括「藏海」和「補山」兩組景區,並以中國園林傳統的「題名景觀」方式各造五景。「藏海」蘊含將祖國山河攬入懷抱、切莫再任人宰割之意;「補山」以人工補綴天然景色之不足,隱含山河破碎、亟待修補之意。

菽莊花園是一座風格獨特的濱海文人園林,它繼承了中國傳統造園手法以表達文人情懷,也融合了近代建築樣式和西方造園風格,在造園藝術上有較高成就。它也反映了以林爾嘉為代表的一批內遷廈門的台灣紳士對故園的思念,「雨聽昨夜瀟瀟急,月看今宵故故園」,他們兼有傳統文化的素養和對外來文化開放包容的思想,又因失去故土而憤懣,立志通過積極參政、興辦實業、推動教育等方式實現報國理想。

下圖的四十四橋是園中主景,因主人建橋時四十四歲而得名。橋下有座閘門,把海水引入園內,構成了大海、外池、內池三處,宛如把大海藏了進來。

下圖是十二洞天,又稱「猴洞」,是用多色的砂岩、亘岩、礫岩等磊疊成的假山,分12個洞室,分別以12地支編列序號。

鋼琴博物館位於花園南側山上,落成於2000年,館中陳列著愛國華僑胡友義收藏的40多架古鋼琴,其中有稀世名貴的鎦金鋼琴,有世界最早的四角鋼琴和最早最大的立式鋼琴,有古老的手搖鋼琴,有產自一百年前的腳踏自動演奏鋼琴和八個腳踏的古鋼琴......參觀後讓人嘆為觀止,沒想到鋼琴還能長這樣!

十九世紀中期法國製造的立式鋼琴弦列架:

下圖的鋼琴叫「博森多福」,制於1857年奧地利維也納,是當時最著名的制琴大師博森多福和他的學生為奧匈帝國皇帝——弗蘭西斯.約瑟夫的遊艇精心打造的一架藝術型鋼琴,琴身上精美絕倫的藝術設計和製作工藝十分罕見,堪稱稀世珍寶。

下圖為1888年的施坦威,正前方油畫中的人物是曾擔任過波蘭總理的鋼琴家帕德列夫斯基,二十世紀初他在澳洲開演奏會時用的就是這架「施坦威」。

下圖為十九世紀上半夜英國倫敦制的「科勒德」,又名「相思琴」,琴身鑲嵌的紅鳥和白鷺寄託主人濃濃的思鄉情結。它的製作工藝為澳洲原色細木純手工鑲嵌。

下圖為1977年澳大利亞制的克萊格,是一架羽管鍵琴,又稱大鍵琴或撥弦古鋼琴。古鋼琴一般分為兩類:擊弦古鋼琴和撥弦古鋼琴。擊弦古鋼琴靈敏而價格低廉,常用於教堂和學校,撥弦古鋼琴造價昂貴,多為皇室和貴族所用。羽管鍵琴曾在歐洲流行過一段時間,不過1700年鋼琴誕生之後,它就逐漸沒落了。

下面這件沒看到名字,但一看到它,我就想到了犯錯的小狗蜷縮在牆角不知所措的樣子,就叫它「可憐巴巴」琴吧。

鋼琴博物館中也有精美的歐洲油畫,有音樂家的肖像,也有室內樂的場景。

菽莊花園出來時,逢日薄西山,鼓浪嶼之旅的最後一站,讓我們登上日光岩,目送夕陽入海。

日光岩位於菽莊花園北側不遠處,又稱「龍頭山」,是鼓浪嶼的最高峰,其頂部有一直徑40多米的巨石凌空屹立,渾然天成,為廈門象徵。登頂俯瞰,廈鼓風光一覽無餘。

(日光岩頂)

(俯瞰廈鼓風光,有朋友說和青島的紅瓦綠樹、碧海藍天有異曲同工之妙)

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台灣時,曾屯兵日光岩,現尚存水操台、龍頭山寨門等古蹟,山上歷代摩崖題刻眾多。山麓還有始建於明代的日光岩寺,廣有信眾,聞名遐邇,弘一法師曾在此閉關八月抄寫經文。此外,還有琴園中的英雄園、殷承宗音樂人生展室、鄭成功紀念館等景點,景觀豐富,當地有「不登日光岩,不算到廈門」的說法。

下圖為日光岩寺、摩崖石刻和延平文化遺蹟的部分景觀。「延平」一詞在上文已出現幾次,它是鄭成功的一個代稱——1649年,鄭成功被南明永曆帝冊封為延平王,延平文化遺蹟是與鄭成功有關的歷史遺蹟,其中的龍頭山寨遺址是鄭成功駐軍時的寨門。

園內摩崖石刻有65處,出自鄭成功、蔡元培、林爾嘉、蔡廷鍇等名人之首,「天風海濤」、「鼓浪洞天」、「鷺江第一」等大字遒勁有力,氣勢恢宏,記錄了歷史名人對鼓浪嶼的熱愛和情懷。

下圖為日光岩文創館中展出的《日光天書》,謄寫了日光岩內所有的摩崖石刻。

山上平台有座裝置藝術引人注目,它叫《光之翼》,建成不久,為表達對疫情期間戰鬥在抗疫一線的白衣天使的敬意,圓環表示醫護人員對人民群眾的守護,200枚「羽毛」組成的翅膀代表白衣天使逆風飛翔的精神。

登頂時已是下午五點半,臨近一月底廈門的日落,明媚的藍天已染上一抹暖黃,蔚藍的海面已披上一層金輝。

「海上花園」更顯柔媚,「萬國建築」萬種風情,當真是夕陽無限好,晚晴堪醉人。

日光岩夜間閉園,此刻保安已上來趕人,岩頂看日落的除了我還有一對帶著孩子的夫婦,保安吆喝兩句,我們慢挪兩步,後來保安也不催了,也許他也被日落美景迷住了,或者看慣日落的他,願意成人之美,哪怕耽誤點下班時間......

日落西山,夜籠離島,鼓浪嶼的風光卻不可盡道,星羅棋布的建築,曲折逶迤的街道,深巷隱約的琴音,疏密有致的花草......一步一景,滿眼美妙,如何說得完,道得盡......

(彩色的建築和街角)

還有天真的貓咪和高雅的白鷺,以及風塵僕僕、故事滿滿的街頭歌手,一起勾勒出音樂之島浪漫的五線譜。

夜裡又回到三丘田碼頭,隔岸的廈門燈火搖曳,煌夜中有多少讓人嚮往的景色,未完待續,來日我們繼續探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