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心理學:你總不快樂,多數是你過於討好別人,不夠「自私」

fans news 發佈 2022-01-20T06:44:33+00:00

意思是說:人的最初的人性是惡,但可以通過後天的教育改為善。特別是在社會中,大家都在倡導「要做個好人,做個善人,要無私奉獻,要給予付出」。

荀子曾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意思是說:人的最初的人性是惡,但可以通過後天的教育改為善。不同於很多人的「性善論」,荀子的思想主張獨具一格,但也有他的道理。

特別是在社會中,大家都在倡導「要做個好人,做個善人,要無私奉獻,要給予付出」。可是有時候發現自己這樣做的後果是不夠快樂的。

現代行為心理學也認為:你在為別人著想的同時忽視了自己內心的需求和快樂,當自己不夠「自私」,過於討好別人,其實是在壓抑自己,想要快樂便很難了。

01痛苦快樂其實就在一念之間‍‍

星雲大師曾說過:「天堂、地獄,唯在一心,是天堂,是地獄,完全在於自己的選擇。」

很多時候,我們不開心,是因為自己的目標沒有達成,事情做得不讓自己滿意,所以才生氣。人人都說要奉獻,這固然沒錯,可是幾個月大的小孩都知道在別人搶了他的玩具後也會表露出不高興,更何況是歷經風雨的大人呢?

那些整日心裡只裝著他人,卻對自己的事一點都不關心的人未必能夠擁有快樂。儘管他們在無私的時候笑逐顏開,可是你無法看到,他們在後來被反咬一口的時候是多麼痛苦。

行為心理學認為,「人生的快樂與否,完全取決於個人對生活的看法。」如果圍繞我們身邊的都是樂觀積極的事情,我們的內心就能充滿快樂;如果出現在我們身邊都是悲傷的事情,我們的內心就會充滿悲傷。而適當的自私會讓我們自己的生活更美好,快樂自然就來了。

當過於討好別人時,需要自己降低自己的需求和情感,用各種辦法來讓他人滿意,這樣的話,自己的喜怒哀樂全拴在他人身上,被牽著鼻子走的可是自己,自己的心情都掌控不了,又何談讓自己快樂。

因此,我們應該知道,不要把決定我們情緒的權利放在他人身上,自私一點,多為自己著想一點,其實是會過得更加快樂的。

02外界的評論沒那麼重要,活出自己

社會是一個複雜的大家庭,所謂「無以規矩,不成方圓」。因此,會有很多規矩來約束我們,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一切都有條條框框擺在那裡。但是很多時候,那些並不是我們自己內心想做的事,別人強迫自己去做是非常不開心的。

人生於天地間,則立於世、行於世,想要做一位生性豁達之人,就必須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不為權勢利祿所羈,不為他人世俗評價所累。

持性而往,能臨危不懼,能以本色面世,不為無所謂的人情客套禮節規矩所拘束,做一個「自私」的人,才會活得真實自然。

解除心中的框框,把心放空,不是說一定要把自己奉獻出去才可以得到快樂,一切隨心通達,做個俗人,也未嘗不是一種人間極樂。

前陣子看到一則新聞,講的是一位24歲的消防員為了救跳樓輕生的女子,兩人一起墜下了樓不幸身亡。到死的時候他還在緊緊抓著她的衣裳。

捨己為人是好事,值得大家學習,值得社會倡導,但也要量力而行,只要自己盡了力就不用後悔,特別是關於生命的時候,保障自己的安全是首要的。因為他也是某一位媽媽的孩子,是爸爸的寶貝,是全家人的希望。

還有一些「網絡暴力」,當發生一些災難時,很多人都會在一些明星或者網紅的微博下面留言說:「為什麼不捐款,為什麼不捐物資?」其實,沒有哪條法律規定名人就一定得捐,這是他們的自由,個別網友這樣的道德綁架言論會讓他們倍感壓力,沒有快樂。

人只有擺脫了外界的奴役,自己主宰自己,才可能永葆心靈的恬靜和快樂。所以,我們不要為了什麼外界的一些評論或者閒言碎語,就壓抑自己,要知道,他人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口頭之快,只要自己足夠快樂,他人的話語又有何干?

03過分討好別人,只會更加卑微

心理學家經調查發現:有一部分很「無私」的人,其實內心是不夠自信的,他們覺得自己比別人差太多,所以才不斷降低自己的標準,一味的討好別人。

其實,每一個人都有無限的價值,即使一個平民也能旋乾轉坤。所以我們要相信自己是個有價值之人,可以為國家社會做出很大的貢獻。

正所謂:「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都自己的價值,人要自信,自己一定有閃光點。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情是不能辦成的,沒有什麼結果是不能改變的,只要你對自己有信心,事情往往就成功了一半。

現實生活中,你不妨把自己看高一點,多想想自己的事情,多激發自身的潛力,不要總是想著他人,以為自己不如別人。你把時間精力花在自己身上,努力提升自我,假以時日,你的價值就出來了。

很多時候我們不快樂,是因為總把眼光放在外界,常常忽視了自己的本性,因此而患得患失。事實上,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有的優點和潛力,只要你能認識到自己的這些優點,並使之充分發揮,你也是別人羨慕的對象。

總之,先樹自己,再造一切,這才是你首先要做的,大家一定要瞭然於心。

作者:千面略懂先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