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選穴的基本原則

fans news 發佈 2022-01-20T13:49:33+00:00

1常用選穴法不論何種灸法與針法,都離不開選穴,而選穴的方法不外是以就近與遠道為主,故根據這一共同基礎,用以說明各種針灸方法所具備的基本功效與治療規律。

1

常用選穴法


不論何種灸法與針法,都離不開選穴,而選穴的方法不外是以就近與遠道為主,故根據這一共同基礎,用以說明各種針灸方法所具備的基本功效與治療規律。


(一)就近(局部)取穴的效果


由艾灸或針刺直接作用於患部,古人稱為阿是穴或天應穴,如在患處附近或離患處不遠之處取穴,今人稱之為就近取穴,兩者的作用機制,都是以調整局部功能為主,提高全身機能為輔的一種取穴法。凡與患病器官鄰近的各穴均具有區域性的就近治療的作用,如頭部各穴均能治頭痛,眼眶周圍各穴均能治目疾;耳廓周圍各穴,均能治耳病,腹部各穴均能調理腸胃;腰骶各穴均能作用於前後陰及泌尿系統;胸背諸穴均能作用心肺;四肢諸穴均能作用於關節;局部取穴對於患處的作用,既為就近取穴所特有,也能為遠道取穴所共有,不外是:


1.改善患處血管和淋巴管之功能。使機能障礙的血液循環和淋巴流重新再建,恢復維持細胞生命的物質供應,增強局部的營養,加速新陳代謝,促進滲出物之吸收,有助於減輕水腫和消退炎症。由於循環旺盛,可以帶走或中和掉蓄積於患處的病理產物,打斷病理的衍進過程,阻礙和減少病理產物的產生,減輕患病組織所發出的病理衝動,大大有利於健康康復。

2.宣洩患處的病理產物。患處中心是病理產物蓄積最多之處,患處附近也是病理產物謀求出路最近之處,如果加作用於這些孔穴特別是針刺或火針,則病理產物自會更易得到宣洩;或是病理產物在灸針的作用下,由於理化狀態的改變,而減輕其毒性。尤以灸法對很多病菌與毒素,均有直接撲滅與中和的作用,在很多急性化膿性炎症的初起、以及蛇蟲咬等,直接在患處施灸,均有很高的療效。


3.作用於神經末梢及感受器。直接作用於患處及其附近之孔穴,既可以刺激神經末梢及其感受器,向高級神經中樞發出衝動,激起全身與局部的各種反應,也可影響到經絡體系,使感傳向遠處傳導,產生局部與整體相結合的功效。


(二)遠道(循經)取穴的效果


由艾灸或針刺作用於遠離患處之經穴,是由遠而近,以提高全身機能為主、改善局部狀況為輔的一種方法,其作用不外是:


1.可以激起經氣流行使氣至病所。由艾灸或是針刺所激起的循經感傳大多是向著患病區域與相應器官擴布,可以清除積滯在患處及與之相連屬的病理產物和改變病理產物的衍變過程。


2.可以調整全身的功能。遠距離的循經或不循經取穴,均具有調整全身功能的作用,局部經脈的壅滯和失其暢順,必然是以全身功能失調為其根源,因此在遠離病處取穴,就可統籌兼顧而收到調整全身功能的作用。


3.可以促進平衡狀態的恢復。一側或局部的功能失調,也就是全身平衡關係的破壞,因此不僅需要注意對病處及病側機能的提高,更應促進全身平衡狀態的恢復,針灸療法的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左病右取,右病左取,前病後取,後病前取等陰陽互引諸法,也就是通過遠距離的經絡感傳與感應等作用,恢復

生理平衡所收到的效果。


4.可以運用生克制約的原理,隔經取穴,以打斷惡性循環,建立良性循環。根據人體臟腑的不同屬性與互相連貫的關係而隔經施治,乃是中醫治療學的最大特點。針灸療法是中醫治療方法的一個主要內容,因此加作用於遠離病處互相依維與制約的經穴,以打亂和改變其連貫發生的因果關係,就更見其重要。

5.可以根據經絡表里相通的關係,彼此互治。如脾與胃,膽與肝等皆是,這也是中醫治療方法的特點之一,用於針灸療法更為明顯而突出。


6.適用於全身病及遊走無定的疾患,可以根據全身狀況及發病的特徵與特點選穴施治。

(三)傳統特效穴


如腎俞與氣海,可以固本培元,三里與中脘可以寬中和胃,口苦取膽俞與陽陵,口甜取脾俞與陰陵,盜汗取陰郄,療腫取靈台,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皆須依靠平時的經驗積累,用時方可手到拈來。


(四)臨床經驗穴


如百會與腎俞同取,可舉陷昇陽,而治遺尿久泄;風池與陽陵同取,可降逆疏風、立即降低血壓;耳尖可以統治全身百病,闌俞可以專攻腸癰。肩井消瘰癧如神,懸鐘止鼻血立效,這些都是在前人基礎上,有所補充和驗證而來的。


(五)天人相應穴


人的生理活動,時刻與自然界的各種變化息息相通,天人合一,這是中醫學說的重要內容之一。在針灸臨床上不論是局部與就近取穴,或是遠道與循經取穴,總是以病人為主體,而與周圍的外界環境,未曾統一考慮。而在「子午流注」、「移光定位」與「髒氣法時」的幾種取穴法當中,則是以天人相應的理論為指導,以順陰陽而調氣血為主體,把人體與自然界的變化規律統一對待,是一種高層次的針灸方法,有關「子午流注」的內容,自有專書專門介紹,其不足之處在另一拙著《針鐸》也有討論,而「移光定位」與「髒氣法時」的兩種取穴法,也在另一拙著《針鐸》中再作說明,此處不贅。


(六)病理反應穴


有諸內必然形諸外,故內臟病變常可在體表的某些特定部位出現某些病理反應物與病理現象。即或是在體表的病變,也能在其附近或遠隔部位出現某種反應,如小紅點,小黑點,局部皮膚凸起凹陷之處。或按壓體表之某一點時,指下即有空虛、硬結、索狀物或舒暢與壓痛等。在急性炎症時,以小紅點最為多見,特以壓痛反應最為重要,故另作專題介紹。


另外,還有熱敏點反應,也應注意選用。古方有神燈照法,是用辛溫竄透之品,捲成藥捻,點燃,在患處慢慢移動熏照。當照至敏感點時,每見火焰下沉,而局部之熱感亦向深部竄透。或用艾條點燃慢慢燻烤,當熏至敏感點時,亦可使熱感向內深透,或向遠方傳布。如有發現這就是最佳的灸點(亦可針)。低電阻反應亦與此法相近。


2

壓痛穴在臨床上的應用


先說說壓痛穴的歷史源流。壓痛穴的出現和正確地應用,對臨床各科的診斷和治療均有重要意義,尤其是對灸針的治療作用更為重大,這在古代的許多文獻中早有記載。如《素問·繆刺論》曰:「邪客於臂掌之間,不可得屈,刺其踝後,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靈樞·五邪》:「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咳動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三節五節之旁,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外台》卷十九,中膂內俞條曰:「主腰痛不可悗俯……背中怏怏,引脅痛¨…俠膂如痛,按之應手,灸立已。」他書不及具載。特以《資生經》一書,對壓痛穴更特別重視,稱之為「病體最覺酸痛處」。可見壓痛穴的發現與應用,在我國醫學史上是有著悠久的歷史與實踐基礎的。


(一)壓痛穴出現的規律


尋找壓痛反應,一定要心中有數,根據一定的規律方可伸手即得,總不能在患者身上亂摸一通,一般可按照下列途徑尋找。


1.遠距離反應。


(1)特定區域:不同部位的不同疾病,均可在身體的某一區域範圍之內出現相同和類似的反應,針對其特有反應進行治療,就可收到滿意的效果。這就是第四、五、六、七、八胸椎,更以第五至七椎及其兩側尤為重要。古人的四華穴、八華穴,騎竹馬灸,灸哮喘,反胃,以及惡瘡瘰癧諸症,都是在這一區域內進行的。而百病皆主之膏肓,也是在這一範圍之內。由於背部的這一區域正在心臟的後方,背為陽,心為陽中之太陽,故筆者把這一區域稱為「陽光普照區」,以見其地位之重要。更由於這一區域肌肉豐厚,地位隱蔽,安全穩妥,是化膿灸選穴的最佳處所,值得重視。


(2)相應經穴:除身體的許多疾病均可在背部督脈及膀胱經上出現反應而外,其餘也基本與疾病的相應經穴相符。如顏面病的反應經穴大都在手足陽明;側頭及耳前後病多在手足少陽、手足太陽;胸腹多在手足陽明、少陰;胸脅多在手足少陽、厥陰;其餘臟腑也可大體與所屬經穴相當。但如果按照正常的經穴

體系來尋找反應穴的存在,並不能完全相符,總是存有一定的偏差。這有幾種原因:第一是生理上的差異,反應穴大體是以生理穴為基礎,而每個生理穴因個體差異,不可能人盡相同;第二是病理上的差異,因病變的位置、性質與種種因素的不同,其反應點也有相應的變化;第三今人所沿用的經穴位置,各家也互不一致,不能與實際相符。故只能掌握其大體範圍,不能按圖索驥。

(3)相應部位:當某種病症居於身體之某一側時,壓痛或他種反應,大多都是患側強於健側,或是只能見於患側,如病變左右難分與左右對稱者、則反應多見於身之正中,亦見於左右上下肢之對稱經穴


2.近距離反應。在接近與緊鄰病處的近距離反應更為常見,臟腑的俞募大體上是與所屬臟器的高下相當,當其罹受病患時首先能在相應的俞募出現反應,如肝膽病在肝俞、膽俞與期門、日月等處能出現反應,這是近距離的,如出現在陽陵、中封等處則是遠距離的。而在膿腫周圍如出現有特殊的敏感之處,當

然是近距離的,如《瘍醫大全》灸癰疽法日:「屈指從四圍按之遇痛處是根,就是重按深入,自覺輕快,即此灸之。」至於取遠取近、或是遠近同取,則按情況決定。


(二)壓痛穴的存在形式


壓痛穴的強弱、大小、多少和深淺,同病情的輕重有著密切的關係,有時可特別強烈,常能為患者自身所感知,或是為患者在無意中觸及。最大的能有指頭大小,最小的也能像綠豆和芝麻。最少的只能發現一處,最多的能有五六處。最深的能在肌肉深處,必須用力按壓才能發現,最淺的只要輕觸皮膚即可被感

知。疾病癒嚴重則壓痛愈多、愈大、愈淺,反之則愈少、愈小、愈深。當疾病痊癒後,反應穴也就隨之消失。症狀已經改善或自覺痊癒者,如壓痛仍然存在,則指示有復發的可能。


(三)壓痛穴的尋找手法


一般的均是先行在背部探索為主。令患者露出背部,雙手交叉抱肩,身體略向前傾,使肩胛骨分殲,首先進行目測,如發現有變色變形之處,即直接用手指尖對之按壓,常可一觸即得。常規的方法是用人指第一節指腹(食中指均可)先沿脊柱正中、次沿脊柱兩側自上而下按壓一次。用力徐緩均勻,以便發現淺表

的反應。再自下而上細心推壓一次,用力要稍重,以便發現皮下組織及肌肉部分的反應。按壓時切忌使指頭跳躍前進。只要上下來回一次即可,如按壓次數太多,使患者感覺疲勞,反而不易發現。用力要適當,用力過大可出現假陽性反應,過小則一些微小的深部壓痛又不易捕獲。如有發現應以一個指頭確定,再做好標誌。如屬對稱經穴,兩側應先後同時探索


(四)對壓痛穴的選擇


一種疾病可以在幾條或同一經絡上面出現幾個壓痛穴或他種病理反應。例如面部的膿腫可以在左右手陽明經的合谷、手三里、曲池等處,或者在陽明經的庫房、屋翳、膺窗、三里及督脈的至陽、靈台等處均有壓痛反應出現。這些反應有強有弱,有遠有近,是全用為好,還是單用為好,就應該區別對待。經驗證明,如在不同的或是同一經絡上面能出現幾個壓痛穴,並不需要全部使用,原則上是揀強的或近的先用,弱的遠的則可用可不用。分別應用較同時應用為好。如果採用直接灸,則1~2 穴即可。溫和灸則可以分次應用或輪用


在絕大多數病例,是能有壓痛反應出現的,但並不是所有的疾病都能出現。或者已經出現,但是由於學識和經驗的限制而未被發現時,就不應為反應穴所拘泥,而應因病取穴。如所選的經穴恰當,效果同樣良好。因此在掌握反應穴的同時,也不能忘記因病選穴的法則。


(五)對壓痛穴的應用方法


當壓痛穴一經發現與確定之後,即可採用多種方法對之施加影響與作用,如直接灸,間接灸,溫和灸,拔罐,挑割,埋藏等均可應用。老病以直接灸效果最為確實,新病則在其餘諸法中任擇一種即可。


3

對禁灸穴的認識


(一)古人對禁針禁灸諸穴認識並不一致


在應用艾灸或針刺時,對於孔穴位置的選擇,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用之得當,功效自生,用之失當,災害立至。故《素問·刺禁論》說:「髒有要害,不可不察……從之有福,逆之有咎。」由於灸與針是兩種刺激方法,禁針者未必禁灸,禁灸者又未必禁針。故古人分別有禁針與禁灸諸穴,且非常重視,但各

書所載甚不一致。故【明】高武曰:「或問《素問注》,《銅人》,《明堂》,《千金》諸書,於髎穴有宜針灸,有禁針灸,刺淺刺深,艾壯多寡不同,將孰從哉!」現時有的針灸考試課題,把禁針禁灸穴列為考試內容之一,但究以何書作為標準答案,恐怕連命題者自己也說不清。


(二)禁灸諸穴應按灸法種類分別對待


一般地說,針害大於灸害,而灸害又因灸法的種類不同而應分別對待,決不能一概而論。古之所列禁灸諸穴,主要是指直接灸而言,與其說是「禁灸諸穴」不如說成是「禁灸諸部」更為相宜,故對於直接灸來說。一、凡屬顏面部位,不論何穴一概禁用;二、身體暴露部位,宜不用或少用,即須應用也應徵得患者同意,特以婦女更宜審慎;三、正當關節處,最好不用,也曾見有因感染而成殘廢者;四、動脈應手處,如經渠、沖陽等穴更宜切忌;五、手足衝要之處,如手足指及手足掌心;六、身體隱匿處,如腋窩,會陰等處,灸瘡發作至為不便;七、特殊部位,如乳中、神闕等。以上主要是指在直接灸時,由於灸瘡之位置可以產生某種後果與對生活作息產生不良影響而言,不必為孔穴所拘。《金針梅花詩鈔》對此有扼要說明,摘錄於下,以供參考。


針灸必須藉孔穴,宜針宜灸須分別,

諸說不同難適從,我今擇要為君說:

主病之穴有多般,擇其安者自合轍,

囿於古說亦非宜,穴失其用將湮沒。

顏面諸穴火難行,灸瘡發作瘢難滅;

腋胭肘掌灸亦難,行坐痛禁人不悅;

動脈應手慎灸針,傷其筋脈防出血;

背部多灸針略深,胸腹淺刺為妙訣;

腹部諸穴孕不宜,足之陰陽亦可識。

旁通博覽一反三,始可仁心用仁術。


在今天隔物灸與溫和灸已經普遍應用的情況下,對於上述直接灸的禁忌範圍自然已經大大縮小,或者說七列禁區已基本不復存在,決不能曾聽說過某穴禁灸,而連任何灸法都不敢對之應用,那不是因噎廢食了嗎?因此要了解某穴是否禁灸,應該首先認清灸法的種類,而後才能有正確的答案。


(三)孔穴對灸與針不同的特異作用還有待探索


何穴宜針,何穴宜灸,何病宜針,何病宜灸,雖然大體上可以說得通,但何穴宜灸禁針,何穴宜針禁灸,則所見與體會不多,文獻資料也頗缺乏。雖然《千金》曾有「至如石門,關元二穴,在帶脈下相去各一寸之間,針關元主婦人無子,針石門則終身絕嗣。神庭一穴在於額上,刺之則發狂,灸之則愈癲,其道幽微,豈可輕侮之載。」但也未能得到廣泛驗證。這也是灸針領域內一個有待探索的奧秘,期望在這方面能有所發掘。






治療總則,《靈樞·經脈篇》說:「盛則瀉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下陷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大意是說,屬實的病證就要用瀉法,屬虛的病症就要用補法,屬熱性的病症刺針就要快速,屬寒性的病症就要留針,陽氣不足而下陷不起的就用灸法,不實不虛的就取治於本經,虛實夾雜的病證就要分經推求,調其虛實。

臨床上具體應用時,凡屬實熱的病證應瀉宜針;凡屬虛寒的病證應補宜灸。但又不能完全以補瀉來分針灸,而是針亦有補瀉,灸亦有補瀉,要在方法上運用技巧。

灸療原則大致如下

  • 凡病屬虛寒者多取背部俞穴灸之。
  • 凡病實熱者多取四肢穴道灸之。
  • 凡病在上部者,肩髃、曲池、郄門、外關、內關、合谷皆可用。
  • 凡病在下部者,環跳、陽陵泉、太沖、足三里、三陰交皆可用。
  • 預防一切傳染病,灸中脘、關元、足三里,經常灸更佳。
  • 凡病屬全身者,可取大椎、風門、身柱、腎俞、中脘、關元、足三里。


1、常見症狀及雜病


【頭痛】頭維、上星、百會、風池、天柱、風門、合谷、足三里、陽陵泉、太沖、申脈,根據頭痛部位適當選穴。


【偏頭痛】風池、頭維、通天(灸良效)、太陽、列缺、陽陵泉、丘墟,取患側穴。


【發熱】風池、大杼、大椎、曲池、三間、後溪、足三里


【盜汗】百會、肝俞、陰郄穴、後溪。


【嘔吐】身柱、上脘、內關、足三里。


【水腫】腎俞、三焦俞、膀胱俞、中脘、關元、水分、陰陵泉、三陰交。


【腹水】腎俞、三焦俞、水道、中脘、水分、關元、陰陵泉、足三里、水泉、公孫、太白。


【腹痛】 1、上腹部:上脘、中脘、梁門、梁丘、足三里。2、下腹部:天樞、關元、內關、公孫。


【哮喘】大椎、肺俞、膻中、腎俞、中脘、關元、足三里。


【咯血】肺俞、曲池、尺澤、三陽絡、郄門、血海。


【衄血】大椎、上星、迎香、手三里、尺澤、溫溜、孔最、合谷、少商。


【心悸】內關、膻中、心俞、足三里。


【腰背痛】大杼、肝俞、腎俞、次髎、委中、承山。


【腳跟痛】仆參、水泉、申脈、照海、局部灸。


【便秘】左腹結、天樞、神門、支溝、大腸俞、足三里。


【便血(腸出血)】天樞、溫溜、合谷、大腸俞、秩邊、陽陵泉、承山、梁丘。


【休克】百會、神闕、大陵、足三里、人中。


【驚厥】大椎、曲池、陽陵泉、足三里、手足十二井。


【失語】啞門、廉泉、天突、內關、通里、合谷。


【瘧疾】大椎、間使、足三里、後溪。


【身體虛弱】大椎、中脘、關元、足三里。


【中毒】築賓灸能下胎毒、藥毒。水毒取腎俞,食物中毒取大腸俞。


【輸血輸液反應】百會、大椎、曲池、足三里。


【血沉速率快】大椎、陽陵泉、膈俞。


2、呼吸系統疾病


【感冒】風門、大椎、太陽、尺澤、合谷、外關、足三里。專灸風門、足三里可預防流感。


【氣管炎】風門、大杼、身柱、膈俞、腎俞、肺俞、中府、膻中、中脘、尺澤、豐隆。


【支氣管哮喘】風門、身柱、肺俞、靈台、脾俞、腎俞、天突、中脘、中府、膻中、尺澤、內關、足三里。三伏天灸大椎穴。


【肺炎】風門、心俞、肺俞、尺澤、孔最、足三里。


【肺化膿症】大椎、肺俞、孔最、足三里。


【肺結核】體溫正常者:肺俞、胃俞、中脘、列缺、足三里。體溫略高者:大杼、身柱、曲池、尺澤,此病亦早灸長灸。


【肺癌】肺俞、膏盲、中府、孔最、足三里。


【胸膜炎】肩井、風門、至陽、膈俞、肝俞、期門、中脘、支溝、郄門、陽陵泉、外丘。


3、循環系統疾病


【高血壓】百會(輕灸)、風池、人迎、肝俞、腎俞、曲池、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太沖、風門。


【中風預防】


1、風池、天柱、肩井、手三里、神門、陽陵泉、風市、足三里,凡八穴,左右兩側灸,隔2日一次。


2、膝眼灸,灸療時間稍長,建議60分鐘以上。


3、百會、肩井、大椎、曲池、手三里、間使、足三里,七穴同用,雙側灸。


4、足三里、絕骨。

以上任選一方。


【動脈硬化】大杼、大椎、腎俞、陽陵泉、足三里


【心功能亢進】心俞、膻中、巨闕、郄門、內關、陰郄、神門、足三里。


【冠心病】厥陰俞、神道、心俞、天宗、膻中、巨闕、曲池、郄門、大陵、太淵、三陰交、太溪。心絞痛發作時,灸郄門、內關、膻中。


【心律失常】同冠心病。


【風濕性心臟病】心俞、靈台、肝俞、巨闕、郄門、小海、神門、足三里。


【充血性心力衰竭】心俞、脾俞、腎俞、郄門、內關、中脘、足三里。


【無脈症】心俞、曲池、尺澤、內關、通里、太淵、列缺。


4、血液系統疾病


【貧血】膈俞、脾俞、中脘、足三里、絕骨。


【白血病】膈俞、脾俞、中脘、足三里、絕骨,心俞、大椎、血海。


【紫癜】風門、膈俞、中脘、曲池、風市、足三里、築賓。


【白細胞減少症】大椎、膈俞、脾俞、足三里、關元。


5、消化系統疾病


【口腔炎】頰車、地倉、下關、曲池、合谷、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


【下牙痛】頰車、大迎、下關、溫溜、合谷、三間。


【齒齦痛】手三里、曲池、厥陰俞。


【食管痙攣】膻中、巨闕、中脘、內關、膈俞、至陽、足三里、內廷。


【急性胃腸炎】中脘、梁門、水分、大腸俞、溫溜、內關、梁丘、足三里。


【慢性胃腸炎】上脘、中脘、梁門、脾俞、偏歷、足三里。


【胃潰瘍】中脘、肝俞、脾俞、胃俞、梁丘、陽陵泉。


【胃酸過多症】中脘、不容、巨闕、膏盲、胃倉、陽陵泉、中封、地機。


【胃痙攣】中脘、梁門、章門、巨闕、肝俞、胃俞、梁丘、足三里、內廷。


【胃擴張】上脘、中脘、氣海、至陽、膈俞、脾俞、胃俞、足三里。


【胃下垂】百會、中脘、大橫、氣海、胃俞、上巨虛、足三里。


【十二指潰瘍】中脘、肝俞、脾俞、胃俞、梁丘、陽陵泉,胃倉、滑肉門。


【腸絞痛】天樞、神闕(膈鹽灸)、氣海、大巨、大腸俞、足三里。


【闌尾炎】下脘、氣海、大巨、大腸俞、溫溜、梁丘、闌尾穴、合谷、上巨虛,急性者宜多灸。


【腸梗阻】中脘、氣海、天樞、命門、大腸俞、腎俞、陽池、足三里。


【腸道蛔蟲症(蛔厥)急救】膈鹽灸神闕數十至百壯。


【膽道蛔蟲症】膽俞、日月、期門、陽陵泉。


【膽結石】日月、期門、梁門、至陽、天宗、膽俞、陽陵泉、外丘、丘墟、光明,用右側穴治療。


【膽囊炎】日月、期門、梁門、至陽、天宗、膽俞、陽陵泉、外丘、丘墟、光明,用雙側穴位。


【肝臟疾患】期門、中脘、膈俞、肝俞、膽俞、至陽、陽陵泉、蠡溝、曲泉、外丘、中都、中封、太沖。


【黃疸型肝炎】期門、中脘、膈俞、肝俞、膽俞、至陽、陽陵泉、蠡溝、曲泉、外丘、中都、中封、太沖、脾俞。


【肝功能異常】至陽、膈俞、膽俞、中脘、陽陵泉,灸法有良效。


【食慾缺乏、消化不良】中脘、天樞、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陰交。


【細菌性痢疾】氣海、上巨虛、天樞。發熱加合谷、曲池;濕重加陰陵泉。據統計,治癒率90%以上。


可酌情配:梁丘、崑崙、足三里、大腸俞、次髎、大椎。


【結腸炎(慢性腹瀉、雞鳴泄)】中脘、天樞、脾俞、腎俞、大腸俞、足三里。


【開刀後腹脹】足三里、內廷、公孫。


【結腸炎】天樞、足三里。良效。


【脫崗】百會、命門、次髎、秩邊、長強、承山、合谷。


【腹膜炎】中脘、水分、天樞、氣海、水道、脾俞、腎俞、大腸俞、足三里、三陰交。


【食管癌】膈俞、膻中、中脘、內關、足三里。


【胃癌】胃俞、中脘、梁門、足三里、築賓。


【肝硬化】至陽、肝俞、期門、上脘、水分、陰陵泉、三陰交。


【原發性肝癌】至陽、肝俞、期門、上脘、水分、陰陵泉、三陰交、丘墟、陽陵泉。


6、神經系統疾病


【中風(腦出血)】病初發艾條灸百會5-10分鐘,使血管收縮,足三里、三陰交各用艾灸儀灸20-30分鐘,降低血壓,防止出血。


【偏癱(中風後遺症)】


天柱、心俞、肝俞、腎俞、曲池。


上肢癱:曲池、合谷、臑(nao)俞、手三里、陽池。


下肢癱:秩邊、環跳、足三里、陽陵泉、絕骨、三陰交。


【癔症(髒燥病)】


抑鬱性(不語)膻中、內關。必要時刺人中。


興奮性(狂躁):膻中、內關、神門、足三里、太沖。


內服方:甘麥大棗湯加味:小麥30克,大棗10枚,甘草、遠志10克,炒棗仁、牡蠣各15克,水煎服,連服數10劑,有良效。


【神經衰弱】百會、風池、大椎、心俞、肝俞、腎俞、中脘、曲池、神門、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


【失眠】心俞、腎俞、神門、足三里、三陰交。


【嗜眠】百會、風池、神門、足三里、太沖。


【精神分裂症】風府、大椎、身柱、心俞、神門、大陵、足三里。


【癲癇】百會、風府、陶道、心俞、肝俞、鳩尾、後溪、間使、太沖、豐隆、身柱,甚效。


【舞蹈病】曲池、手三里、合谷、風池、大椎、風市、陽陵泉、足三里、絕骨、太沖。


【三叉神經痛】上支痛:陽白、太陽、懸顱、頰車、列缺、贊竹。中支痛:上關、下關、聽會、顴髎、合谷。下支痛:頰車、翳風、大迎、合谷、俠溪。


【咽喉麻痹(吞咽困難)】天突、廉泉、手三里、魚際、少商、身柱、照海。


【肋間神經痛】膻中、巨闕、期門、章門、膈俞、膽俞、至陽、少海、郄門、陽陵泉、支溝、丘墟、地機。


【橈神經痛】肩髃、曲池、手三里、偏歷、合谷、四瀆。


【正中神經痛】曲池、郄門、內關、勞宮。


【腰神經痛】腎俞、命門、次髎、十七椎下、委中、太溪。


【股神經痛】環跳、居髎、伏兔、風市、血海、陰陵泉。


【坐骨神經痛】腎俞、大腸俞、次髎、環跳、秩邊、殷門、委中、陽陵泉、三陰交、絕骨,病灶段夾脊灸。


【脊髓炎】大椎、大杼、身柱、筋縮、腎俞、陽關、次髎、中極、陽陵泉、三陰交、絕骨,病灶段夾脊穴。


【顏面神經麻痹】太陽、陽白、頰車、地倉、睛明(針)、翳風、聽會、風池、合谷、內廷,膈姜灸法效佳。


【尺神經麻痹】少海、支正、通里、神門。


【上肢神經麻痹及肌肉萎縮】風池、天柱、大椎、肩髃、曲池、合谷、外關、尺澤。


【指間肌萎縮】八邪。


【下肢神經麻痹及肌肉萎縮】環跳、髀關、殷門、委中、陽陵泉、足三里、承山、絕骨。


【呼吸肌麻痹】風池、天柱、大椎、肺俞、膈俞、天突、膻中、孔最、內關、足三里。


【膈肌痙攣(呃逆)】膈俞、天突、足三里、三陰交、行間。


【腓腸肌痙攣】委中、合陽、承山。


【多發性神經根炎】夾脊穴每次選4——6點交替施灸,上下肢取曲池、外關、足三里、陽陵泉、絕骨、解溪、八風、八邪。


7、泌尿生殖系統疾病


【急、慢性腎炎】三焦俞、盲俞、腎俞、命門、中脘、水分、中極、陰陵泉、三陰交、復溜、水泉、太溪。


【腎病綜合症】腎俞、命門、太溪、京門,隨症選穴。


【腎盂腎炎】三焦俞、腎俞、膀胱俞、京門、中極、關元、飛揚、三陰交、水泉。


【腎結核】脾俞、腎俞、京門、中脘、水分、足三里。


【腎萎縮】三焦俞、盲俞、腎俞、命門、中脘、水分、中極、陰陵泉、三陰交、復溜、水泉、太溪、關元。


【膀胱結核】膀胱俞、此類、中極、委中、飛揚、水道。


【膀胱炎及尿道炎】腎俞、膀胱俞、次髎、氣海、水道、中極、陰陵泉、三陰交、金門。


【遺尿症(夜尿)】腎俞、關元、中極、尺澤、足三里、三陰交。


【尿血】命門、神門、血海、三陰交、水泉。


【尿頻、尿失禁】腎俞、關元、大赫、中極、尺澤、三陰交、曲泉。


【尿瀦留(癃閉)】三焦俞、足三里、陰陵泉、腎俞、關元、大赫、中極、尺澤、三陰交、曲泉。


【陽痿症】腎俞、命門、次髎、中脘、關元、中極、足三里、太溪。


【遺精、早泄】心俞、腎俞、志室、命門、次髎、關元、足三里、三陰交。


【縮陽症】急灸關元1小時。


【男性不育症】長灸關元、腎俞、三陰交。精子發育不良可用艾灸儀經常溫灸雙側睪丸。


8、新陳代謝及內分泌系統疾病


【糖尿病】脾俞、三焦俞、膏盲俞、腎俞、中脘、水泉、氣海、陽池、足三里、三陰交、胃脘下俞。


【甲狀腺功能亢進】風池、風門、腎俞人迎、天突、手三里、足三里、陰陵泉。


【甲狀腺功能減退】風池、風門、腎俞人迎、天突、手三里、足三里、陰陵泉,長期施灸。


9、運動系統疾病


【肩關節】肩髃、秉風、天宗、肩貞、曲池、條口、肩內陵。


【肘關節】曲池、天井、尺澤、手三里、小海、合谷。


【膝關節】內膝眼、外膝眼、足三里、陽陵泉、委中、梁丘。


【踝關節】足三里、崑崙、太溪、解溪、丘墟。


【肩周炎(肩凝症、五十肩、樓肩風)】天髎、臑俞、天宗、秉風、肩髃、曲池、條口、四瀆、外關,臂膀不能繞向後背者,針斜刺三角肌的前緣肌中。


【腳氣】足三里、解溪、絕骨、三陰交、八邪。


【類風濕關節炎】發病關節附近及局部施灸,為必灸之點。


【落枕】天柱、肩井、落枕穴,灸患側。


【腕關節綜合症】陽池、陽溪、大陵、外關、合谷、曲池、列缺。


10、地方病


【大骨節病】


1、全身治療:大椎、大杼、腎俞、中脘、足三里。


2、局部治療:取穴同各種關節炎,局部穴位施灸。


【地方性甲狀腺腫】肩井、天柱、風池、曲池、合谷、足三里,局部治療。


11、外科及皮膚科疾病


【胸腹手術後疼痛】內關、孔最、合谷、足三里、陽陵泉、梁丘、三陰交、內廷,亦可用背部俞穴。


【手術後頭痛】百會、風池、大椎、頭維、合谷、太沖、申脈。


【上肢手術後疼痛】大椎、肩髃、曲池、合谷、外關。


【下肢手術後疼痛】腎俞、次髎、環跳、足三里、陽陵泉。


【手術後傷口癒合遲緩和疼痛】隔附子餅局部灸或艾灸儀灸。


【頭面癤】靈台、手三里、合谷、養老,局部灸60分鐘。


【上肢癤】曲池、手三里、合谷。


【下肢癤】足三里、陽陵泉、築賓,局部。


【乳腺炎(乳癰)】肩井、天宗、膻中、足三里,未潰者隔蒜灸瘡頭,已潰久不收口隔附子餅灸瘡口。


【蜂窩組織炎(癰疽)】肩井、風門、委中,瘡頭隔蒜灸。


【頸淋巴結核(瘰癧)】百勞、肘尖、少海、支溝、陽輔、手三里、曲池、肩井、孔最、風門。


【丹毒】奪命灸(在肩髃與曲池連線中央的略下附近有硬結狀的地方,以手指觸診即得),局部灸。


【凍瘡】上肢灸曲池和局部,下肢灸足三里和局部。


【骨結核】大杼、膏盲、大椎、足三里及局部灸。


【下肢潰瘍】


三陰交隔麵餅艾絨摻雄黃施灸,治小腿潰爛久不收口,兼用藥粉撒布瘡面。


外用方:神效臁瘡膏:輕粉、乳香各5克,冰片、沒藥、松香、樟丹各3克。官粉、紅粉、血竭花各2克,銀珠1克,以上共研細面。香油調敷。


【腱鞘炎】灸局部。


【痔瘡】孔最、二白、次髎、秩邊、長強(針)、承山。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陽陵泉、太淵、足三里、沖陽(輕灸)、太沖、中封。


【狂犬咬傷】傷處膈蒜灸,可以解毒。


【蛇咬傷】傷處膈蒜灸,可以解毒。


【蜂蠍蟄傷】局部灸可以止痛。


【雞眼】在病灶局部的中心艾條灸,以知痛為度,長期施灸可以脫落。


【扭傷】局部和對應點灸(在對側或病灶最痛點相應處)。


【下頜關節綜合症】下關、聽會、頰車、手三里、合谷。


【蕁麻疹】風門、身柱、肩髃、血海、足三里、陽交。


【濕疹】肩髃、曲池、陰陵泉。


【陰囊濕疹或多汗】腎俞、三陰交、陰陵泉、太沖。


【神經性皮炎】艾摻雄黃灸局部,艾條灸,星狀散布,勿過多,多灸良效。


【圓形脫髮】局部隔姜灸,腎俞、肝俞、足三里、外關、陽陵泉。


【青年座瘡】曲池、合谷、肝俞、腎俞、足三里、三陰交。


【麻風】小海、手三里、曲池、魚際、承山、豐隆、陽陵泉、陰陵泉、足三里、然谷、梁丘、湧泉、公孫。


【一切陰疽流注】灸膈俞及局部,灸後反應風熱惡寒,體溫略增無妨,此病亦長灸。


【一切癰疽】靈台、膈俞局部灸,在病灶之本經取穴針刺。久不收口者用附子餅局部灸。


【橡皮腿】陽陵泉、足三里、絕骨、三陰交、陰陵泉,局部穴位。


【疝氣】大敦、太沖、三陰交。


【一切頭面瘡】曲池、外關。


【一切皮膚病】膈俞、曲池、血海。


【溺水】隔鹽重灸神闕,有回陽之功。


【網球肘(肱骨外上髁炎、肘勞)】用非化膿灸壓痛處,直接灸散開多點,多次灸即愈。

12、婦產科疾病


【子宮位置異常】中脘、氣海、陽池、腎俞、氣海、三陰交、大敦。


【子宮痙攣】中脘、氣海、大巨、次髎、陽池、三陰交、陰陵泉。


【子宮附件炎】中脘、氣海、大巨、次髎、陽池、三陰交、陰陵泉、歸來。


【月經不調】肝俞、腎俞、次髎、關元、歸來、三陰交、太沖,


【痛經】氣海、歸來、命門、次髎、秩邊、中都、地機、三陰交、水泉。


【功能性子宮出血】膈俞、肝俞、脾俞、次髎、血海、隱白、大敦(單灸隱白、大敦或選一穴。)


【絕經期綜合症】腎俞、次髎、關元、足三里、三陰交有良效。


【不孕症】關元、子宮、命門、次髎、腎俞、三陰交、地機、長期施灸。


【子宮脫垂】百會、關元、氣海俞、三陰交。


【陰縮:兩乳及前陰收縮】神闕、關元、中極、會陰、行間。重灸關元良效。


【乳房痛】肩井、足三里、膻中、天宗。


【乳汁不足】膻中、乳根、中脘、陽池、內關、少澤。


【乳汁過多】足臨泣、光明、肩井、天宗、脾俞。


【妊娠嘔吐】膈俞、上脘、中脘、陽池、內關。


【胎位不正】產前一個月艾灸儀溫和灸至陰穴連續多次,每次30分鐘有奇效。艾條灸至陽亦佳。


【預防小產】隔鹽灸神闕。


【習慣性流產】關元、肝俞、脾俞、命門,提前施灸、超過流產期。


【臨產宮縮異常痛】腎俞、次髎、陰陵泉、公孫。


【難產(滯產)】合谷、支溝、三陰交、至陰。


【胎盤滯留】氣海、合谷、三陰交。


【胎死腹中】合谷、三陰交(針)、至陰。


【產後出血】血海、大敦。


【白帶多】氣海俞、次髎、大巨、關元、中極、地機、三陰交。


【子宮癌】大椎、腎俞、次髎、關元、歸來、築賓、三陰交,要長期直接施灸。

13、兒科疾病


【吐乳】身柱、上脘、內關、足三里。


【支氣管肺炎】身柱、肺俞、肩井、膻中、曲池、孔最、手三里、太淵、豐隆。


【氣管炎】風門、肺俞、尺澤、太淵。


【哮喘】身柱、靈台。


【肺門淋巴結核】風門、身柱、膏盲、靈台、肺俞、中脘、孔最。


【百日咳】風門、身柱、肺俞、尺澤。

內服藥方:天冬、麥冬、半夏、杏仁、百部、瓜蔞仁、川貝母各10克,橘紅6克,用5——6日良效。


【下痢】天樞、大腸俞、合谷、三陰交。陰交。


【腹瀉】身柱、大腸俞、天樞、足三里。


【水泄】大腸俞、水分、天樞、足三里。


【消化不良】肺俞、胃俞、中脘、天樞、內廷。


【營養不良、發育遲緩】身柱、大杼、中脘、足三里(少灸),直接灸身柱穴良效。要堅持長灸,能改變兒童體質由弱變強。


【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痹)】


急性期:大椎、風門、身柱、命門、曲池、合谷。


上肢麻痹:大椎、曲垣、肩禺、曲池、尺澤、支溝、內關、手三里、合谷。


腹肌麻痹:前面局部施灸,後面在相對部位取背部穴。


下肢麻痹:腎俞、次髎、殷門、秩邊、承扶、髀關、伏兔、環跳、足三里、委中、承山、陰陵泉、陽陵泉、三陰交、解溪、崑崙、太溪、太沖。在患側選穴,適當選穴,交替使用。


【小兒夜啼】身柱、中脘、足三里。


【流涎】脾俞、中脘、合谷。


【新生兒破傷風】然谷、神闕。


【拘僂病】身柱、大杼、腎俞、中脘、上巨虛、絕骨。


【流行性腮腺炎(痄腮)】角孫,直接灸或艾灸儀灸均可,灸患側,雙側病灸雙側。每日一次,1——3次痊癒。又:翳風、頰車、角孫、手三里、外關。


【新生兒窒息】神闕、內關。


【尿閉】關元、中極、陰陵泉。


身柱之灸:三伏天灸,可促進兒童發育,治療感冒、嘔乳、消化不良、下痢、百日咳、小兒疳症。宜堅持灸,但不宜取穴過多。


14、五官科疾病


【麥粒腫(目瘡)】天柱、風池、身柱、肝俞、陽白、太陽、曲池、合谷、內廷、足臨泣,此病頻發,可連續施灸。


【結膜炎】心俞、肝俞、瞳子髎、攢竹、曲池、足三里、足臨泣,局部用針,遠處用灸。


【眼瞼炎】風門、身柱、脾俞、曲池、足三里、陷谷,局部穴位放血,遠端穴位施灸。


【角膜炎】天柱、肝俞、腎俞、足三里、光明。


【眼底出血】風池、肝俞、膈俞、合谷、光明、太沖。


【視網膜炎】風池、肝俞、膈俞、合谷、光明、太沖。


【視力模糊】太陽、風池、天柱、肝俞、合谷、養老、足三里、光明。


【夜盲症】肝俞、合谷、足三里、光明。


【視神經炎及萎縮】睛明、球後、承泣、風池、肝俞、光明、足臨泣,局部針,遠端灸。


【近視】太陽、陽白、風池、肝俞、足三里、光明。


【上眼瞼下垂】陷谷。或三陰交。


【鼻炎】上星、迎香、風池、風門、曲池、手三里、合谷。或肺俞。


【額竇炎】上星、迎香、風池、風門、曲池、手三里、合谷。或肺俞。


【中耳炎】聽宮、聽會、翳風、腎俞、完骨、少海、中渚、太溪。


【耳鳴】聽宮、聽會、翳風、腎俞、完骨、少海、中渚、太溪


【耳源性眩暈(梅尼埃征)】風池、腎俞、翳風、聽會、間使、足三里。發病時頭頂皮麻木不仁,單灸百會穴奇效。


【耳中痛】聽會、翳風、太溪、四瀆、瘛脈、角孫。


【咽喉炎】大杼、風門、大椎、翳風、人迎、尺澤、列缺、少商(放血),速效。


【齶扁桃體炎】風門、大杼、大椎、尺澤、孔最、列缺、少商(放血)、太溪、照海。


【瘊子】用軟面將瘊子圍起,多灸自落。


【黑痣】在局部用非化膿灸,多灸自落。


15、愛滋病、早老性痴呆

實驗證明灸法能提高人體免疫力。臨床上曾治癒許多消化功能低下、體質虛弱、支氣管炎、哮喘、心腦血管、經常感冒、泌尿生殖系、內分泌、神經系、慢性肝炎、脂肪肝病。因此,認為灸法是治療愛滋病和早老性痴呆的理想方法,但要用直接灸法,療效才會更好。

【愛滋病】大椎、中脘、足三里。每次各灸20~30壯,間日1次,連灸半年至1年,也可以對症配穴施灸。

【早老性痴呆】大椎、腎俞、關元、足三里。從40歲以後即可施灸,有防早衰的作用。參考保健灸法。


本頭條號有很多內容只對粉絲開放,如有需要,請加關注[作揖]

版權聲明:我們注重公益性分享,文章、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異議,請告知小編,我們會及時刪除。

關鍵字: